摘要:广播电视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当今最具影响力的大众传媒之一。广播电视新闻是广播电视台的重要核心部门,其新闻主播具有较强的公信力和亲和力,在媒介信息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媒体融合的不断深化,融媒体时代已经到来。融媒体的发展逐渐改变了单一的信息传播方式,这种传播方式的改变,也促使媒介互动形式不断创新。新闻主播作为媒介信息传播的重要一环,在融媒体时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文章通过理论阐述与案例分析,深入探究新闻主播的“变”与“不变”,旨在为融媒体时代新闻主播发展路径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实践导向。其中,“变”聚焦于探讨新闻主播的角色定位多元化、个人品牌塑造以及采编播综合能力构建,“不变”则着重剖析新闻主播在坚守新闻真实性、坚守正确的政治立场以及精进评论能力和深化共情能力方面的恒定追求。这种“变”与“不变”的并存,既展现了新闻主播发展的灵活适应性,也体现了其专业素养的稳定性。总而言之,融媒体时代赋予了新闻主播更多的使命与期待,要求其在“变”与“不变”中寻求平衡,在不断推陈出新中,将高质量、高价值的新闻信息传播给受众,以此推动新闻事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新闻主播;受众;创新;坚守
中图分类号:G2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6-0009-05
(一)传播方式的改变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节目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近几年通过新媒体平台观看新闻直播的受众呈爆发式增长,其中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收看新闻直播的次数屡创新高。这一改变不仅拓宽了新闻传播的渠道,还提升了新闻传播的效率和互动性。
以央视新闻节目为例,其不仅开设了微博、抖音等官方账号,还积极应用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传播信息,如央视频App、央视新闻、《主播说联播》短视频栏目等,都是与央视紧密相关的媒体平台和栏目。这些媒体平台和栏目通过直播互动、视频发布、话题讨论等方式,成功吸引了大量年轻受众的关注,有效提升了品牌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电视台积极突破创新,广播台也在积极转型。例如,浙江广播城市之声“新闻姐”融媒主播账号、天津新闻广播《公仆走进直播间》问政栏目等,都充分展示了传播方式的变革。这样的变化对新闻主播的角色定位和新闻栏目传播效果产生了重要影响。新闻主播必须因势利导、乘势而为,不仅要确保有过硬的新闻专业知识与精准的语言表达技巧,还要强化个人在创新思维及跨领域协作方面的能力,以实现新闻多元化、高效化和个性化的传播。
(二)互动形式的创新
1.电视媒体提升互动及时性
新闻节目互动形式的创新是提升节目吸引力和受众参与度的重要手段,如央视《朝闻天下》节目在对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进行直播报道时,就充分体现了互动的即时性——受众可以通过留言、弹幕等形式与主播进行跨屏互动,媒体也可以根据受众反馈及时调整内容策略,为舆情监测提供重要渠道[1]。除此之外,央视网还推出了《大咖陪你看》系列节目,受众可以通过弹幕留言与采访嘉宾互动,主播和嘉宾则能及时看到弹幕留言并作出相应解答,由此形成一种全新的互动方式。
2.广播媒体升级可视化传播
不仅电视节目在创新互动方式,广播节目也在寻求突破升级。借助新媒体的力量,通过短视频平台直播等新形式,广播节目为受众提供了多样的互动参与方式[2]。例如,天津新闻广播问政栏目《公仆走进直播间》就充分体现了广播节目的可视化升级——节目在新媒体平台以视频直播的方式与受众互动,使节目从“听得见”走向“看得见”“看得远”。天津电台新闻广播《公仆走进直播间》节目是与天津市政府办公厅合办的,是全国开办较早的集政府服务与媒体监督为一体的热线节目之一[3]。2001年,在由中国记协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新闻名专栏奖评选中,该栏目与《焦点访谈》《实话实说》等栏目一起荣获中国新闻名专栏奖[4]。每期节目都会邀请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走进直播间,现场解决市民反映的问题。连续多年在年初和年末分别举办特别策划,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例如,2023年举办了两场特别策划,分别为年初的“见行动看效果——2023区长访谈”和年末的“2023委办局长年终访谈”。前后27期节目,节目组抱着有始有终、对群众负责、为群众解决问题的态度,架起了群众与政府沟通的桥梁。
近些年,通过新媒体平台,该节目已经从单一线性的音频直播节目拓展成多元化的传播矩阵模式。除了来信、来电以及在微信、微博公共空间留言等互动形式,其还在新媒体平台官方账号发布短视频合集,以及在“津云中央厨房直播间”进行特别节目的视频直播。这不仅打破了媒介平台界限,还拓宽了受众收看收听的场域,与受众之间形成了双向的互动结构,无形中增强了用户黏性。这样的转变无疑对新闻主播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角色定位多元化
作为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角色是“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5]。新闻主播的角色定位应与其所归属的节目及传播平台保持一致,不同节目对新闻主播定位各不相同,因而催生了角色定位多元化的理念。
电视新闻主播借助电视这种优势媒体的强大号召力,成为一种特殊的中介,在“二级传播”过程中扮演了“舆论领袖”的角色,因而成为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双重实践者[6]。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主播逐步从电视大屏走进新媒体小屏,其固有的“舆论领袖”角色也延伸到了新媒体平台,呈现出人际传播中“意见领袖”的新的角色特点。同时,出现了很多新闻主播成功转变角色的实践案例,如《主播说联播》短视频节目,其“从《新闻联播》中播发的新闻出发,结合当天重大事件和热点新闻,由一位值班主播用年轻人喜爱的网络化语言解读新闻、品评时事、传递主流声音,旨在实现《新闻联播》内容的碎片化、分众化、年轻化传播”[7]。该节目主播语言生动接地气,自开播以来收视率一路攀升,收视互动性也大大增强。
(二)个人品牌塑造
1.个人品牌与栏目品牌共同成长
品牌主持人和品牌栏目是共生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8]。换句话说,深受大众喜爱的广播电视栏目与具有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主播是互为因果的关系。融媒体时代,很多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广播电视栏目积极拓宽赛道,寻求创新发展之路。例如,浙江城市之声节目以专业的新闻素养与幽默犀利的点评深受广大受众喜爱,率先在新媒体平台开通了官方媒体账号,积极提升影响力和传播力。研究发现,短视频平台的IP号比频道号拥有更强的用户黏性、流量稳定性,城市之声及时迭代转换赛道,鼓励所有一线采编播人员根据自己的节目打造新媒体账号[9]。时至今日,其节目主播个人IP“新闻姐”仅在抖音官方账号就拥有2541万粉丝,点赞量超过8.1亿次,综合传播指数位居全国前列。这样庞大的受众基础,通过“流量反哺”使浙江城市之声节目的品牌声誉和美誉持续发酵,形成了栏目品牌与主播品牌相互借力共同宣传、相互促进的现象。
2.个人品牌应注重受众视角
传统媒体新闻主播的业务强项主要是对信息的精准传达和新闻的客观评述。新闻主播的个人品牌塑造,离不开其在节目中积累的工作经验和能力优势。例如,“新闻姐”就凭借长期积累的新闻素养,无论是视频选题还是新闻评论,都紧贴受众视角和社会热点,深受受众喜爱。
任何一家媒体的记者数量再多、活动区域再广泛,报道的选题内容仍会存在局限性,而普通受众则能够弥补这个短板。在网络时代,受众的话语空间逐渐在网络上塑造起来,人们跨越时空限制进行交流成为可能,最接地气的民意和信息汇聚于此。网络平台的受众可在各大网络媒体互动区发布各种信息,这些信息可以是新闻事实,也可以是新闻评论的选题。这种使用受众提供的选题的做法,不仅使节目内容更丰富,也使选题更贴近受众的需求。“新闻姐”经常会根据评论区网友的反馈,重点报道受关注的新闻事件或调整内容方向,以满足受众需求,极大地提升受众参与新闻制作的热情[10]。这种交流和互动不仅增强了受众的参与感与满足感,还让新闻内容更贴近受众需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受众。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受众的选题弥补了媒体记者的局限,但也加大了新闻媒体判断新闻真实性的难度。新闻工作者应保持新闻敏感性,具备分辨新闻事实的能力,以确保给受众传递准确无误的信息。
(三)构建采编播综合能力
过去,一条新闻的生产需要记者、摄影师、编导等多个职能人员进行团队协作才能完成。但如今,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传播方式的转变,数字化技术被广泛应用,这对新闻采编播人员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即成为集采、编、播能力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11]。为更好地整合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规律和优势,满足不同播出平台的受众需求,新闻主播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还要在使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应用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探索[12]。这意味着,新闻主播不仅应掌握新闻播报、新闻采访等基本能力,还应拓宽知识领域,掌握影像录制、视频剪辑、节目制作、信息传播及社交平台管理等技能,以更好地把握新闻全貌,强化新闻传播效果。
(一)坚守新闻真实性原则
无论媒介如何变化、受众需求如何多元化,新闻真实性原则永远不会也不能变。从宣传或说服的角度而言,即便是同一内容的信息,由于传播者不同,人们对它的接受程度也存在差异。这是因为人们首先会根据传播者的可信度来判断信息的真伪和价值[13]。从长远发展来看,新闻媒体只有树立良好的传播信誉和专业的权威性,才能获得受众的信任,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以牺牲新闻真实性为代价去提高点击率和收视率的行为,无疑是不可取的。新闻采编播人员应具备判断新闻真实性的能力,要能从海量信息中筛选出真实可靠的信源,确保将真实可靠的新闻信息传播给广大受众。
(二)坚守正确的政治立场
广播电视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新闻主播作为新闻工作者,必须为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这要求其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新闻主播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拥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坚守正确的政治立场,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新闻报道与时事评论的实践中,须严谨筛选各类新闻素材,确保信息的真实性、权威性。新闻主播还应密切关注国际国内政治态势与时事变化,深入分析和解读新出台的政策法规,不断提升个人的政治素养与业务水平。通过不断学习与实战,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力与执行力,不断提升正面引导舆论及有效传播信息的能力。
(三)精进评论能力
当下我国视听媒介已经进入观点时代,新闻报道中评论的分量逐步加重,主播对新闻的解释和评论能力成为新闻节目生存的核心竞争力。这种评论能力既包含无稿的即兴点评,也涉及有稿的评论播读;既包括三言两语就能深化延伸的能力,也涉及独立长篇能深度剖析和多角度探讨的能力。
国内具有公信力的媒介平台和新闻节目有很多,如央视的《新闻直播间》《新闻1+1》《焦点访谈》《中国舆论场》、浙江卫视的《新闻深一度》、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等节目。这些节目在信息传播链条中体现出重要价值,除了传播信息、引导舆论,还构建了“公众的言论场”,促进了社会意见的相互交流和意见共识的达成。受众不仅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相互讨论,而且通过热线、网络直接参与谈话节目,如《时事辩论会》的“网友观点”环节、《新闻深一度》的“公众评论员”[14]以及《中国舆论场》设置的“网友提问”环节,都是如此。这种互动方式为意见信息搭建了恰当的表达空间,延伸了广播电视信息的内涵。在这样的信息传播过程中,新闻主播是关键一环,既是意见信息的生产者和中介,也是媒体和受众的桥梁,其评论能力对整个节目的发展和信息的有效传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很多新闻栏目也以短视频形式在新媒体平台频频出圈,比如“新闻姐”抖音账号每一条短视频的点赞量都高达几万到几十万次,爆款视频点赞量甚至达几百万次。“新闻姐”之所以能获得如此高的认可度,除了其所依托的浙江广播电视台的权威性和美誉度,还有其自身被公众认可的魅力——深刻而独到的评论观点、温暖而有力量的精神内涵。
除了日常的短视频展现方式,面对重大突发新闻时,很多新闻主播还会以出镜记者的身份奔赴新闻现场,以“传统媒体+新媒体”双重直播的方式,实时报道新闻,及时消除新闻的不确定性。例如,央视新闻节目主播白岩松在多次大型新闻直播中的现场即兴点评,既深刻又独到,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总而言之,评论是一种能力,不进则退。新闻主播想要提升这种能力,必须从主播台走到新闻第一线,走进基层,努力提升对事实的研判能力和识别新闻价值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以“不变”的核心竞争力应对“万变”的挑战。
(四)深化共情能力
共情能力是指播音员主持人能够理解和感受到受众的情感状态,进而与受众产生共鸣和情感联结的能力[15]。具备这项能力的新闻主播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并与他人产生情感共鸣,也能更细腻地捕捉嘉宾与受众的情感波动,从而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搭建起一座基于真诚与深刻理解的沟通桥梁。
1.共情的运用
新闻主播的共情能力基于深厚的同理心,这意味着主播需要从他人视角理解世界,细腻体察不同个体的情感世界与立场差异,通过细心观察生活中的变化,理解多样人群,达到传受双方双向的情感交流。例如,“新闻姐”2024年1月“新闻姐闯东北”融媒行动,直播观看总人数超过200万,在线最高人数超过2万,在抖音平台发布的10集短视频总点赞量超过200万次,这都显示了这次活动对受众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此系列短视频《新闻姐中央大街直播现场,东北老铁笑着笑着哭了:看到了希望》《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的观众留言看哭了》《长春老铁:“家乡就像父母一样,不希望他老,希望他很好”》等,更是从东北本地人的视角出发,向受众展现了“东北老铁”的热情和热爱、东北的发展与困境,以及东北城市历史文化中流淌着的红色血脉。这样的报道视角暖人、动人,不仅打动了东北本地人,还引发了全国人民的共情。
2.共情的把控
共情能力是站在受众的角度思考问题,传达有温度的话语,但温暖的同时要注意“度”的把控。新闻主播应避免个人偏见,在报道新闻时须保持客观立场,对人对事不偏激,不带入个人情绪;应直面人生疾苦,全面且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嘉宾和受众,更应在深刻理解并给予尊重的同时,坚守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避免因过度追求情感共鸣而偏离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真实性。总而言之,新闻主播必须拥有共情能力,在深化情感联结的同时,始终坚守专业精神与独立判断能力,以全面、深入且负责任的方式促进信息高质量传播。
融媒体时代,新闻主播只有坚持守正创新,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在日常工作中,新闻主播应及时转变自身角色,努力拓宽赛道,增强个人能力,也应始终坚守新闻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精进主持业务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新媒体时代发挥更大影响力,推动新闻事业持续进步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光祺.主流媒体年轻态表达的实践与思考:以《朝闻天下》栏目为例[J].新闻世界,2024(6):41-44.
[2] 张兴方.浅谈融媒体时代广播节目主持人的转型发展:“70后”广播人应对融媒广播的思考[J].记者摇篮,2024(6):117-119.
[3] 张颖.浅析微博时代传统媒体发展之路[J].新闻传播,2012(4):144-145.
[4] 闫丽琴.广播电视新闻舆论监督节目发展历程及现实意义:以《焦点访谈》《公仆走进直播间》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9(1):104-107.
[5] 周晓红.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360.
[6] 吴信训.新编广播电视新闻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270.
[7] 林阳.姿态、语态、形态:媒体融合进程中的主持传播创新:以《主播说联播》为例[J].中国主持传播研究,2021(1):90-104.
[8] 吴郁.当代广播电视播音主持[M]. 2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99.
[9] 邹雯.内容为王始终是不变的内核:浙江广电集团《新闻姐》的流量密码[J].传媒评论,2022(9):17-19.
[10] 王昕月.主流媒体个人IP打造路径探析[J].新闻文化建设,2024(4):53-55.
[11] 孙庆红.媒体融合时代新闻主持人采编播一体化的机遇与挑战[J].记者观察,2020(24):26-27.
[12] 林柟,张锡杰.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新闻主播转型的创新路径[J].现代视听,2023(7):65-67.
[13]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 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83.
[14] 何志武.视听评论的勃兴及其多重价值[J].媒体时代,2013(2):10-15.
[15] 王巍.全媒体时代播音主持人共情能力的应用现状及策略[J].西部广播电视,2024,45(6):191-194.
作者简介 闫妍,助教,研究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