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地区新闻标题语言分析

2024-10-12 00:00郝锐
现代语文 2024年7期

摘 要:通过在线语料库检索与有限历时语料考察,可以发现,中国台湾地区新闻标题语言呈现出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面广量大的简缩形式,二是生动活泼的谐音双关手法,三是中英文夹杂和符号化的表达方式,四是别具一格的遣词造句等。通过对海峡两岸新闻标题语言的比较,不难看出,两者的语体风格体现出一定差异:大陆总体上是通俗浅易,台湾总体上是古朴典雅;大陆规范正式,台湾灵活变通;大陆倾向于“引进改造”,台湾多采用“拿来主义”。结合历时考察来看,海峡两岸的标题语言也正发生着双向融合,特别是大陆语言形式进入、融入台湾标题的现象,值得深切关注。两岸语言的“差异—融合”模式,对于现代汉语本体研究也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台湾地区;新闻标题;海峡两岸;差异;融合

一、引言

有关海峡两岸语言特点的分析与对比研究,已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刁晏斌先生很早就对此就开展了系统性研究,并于2000年出版了专著《差异与融合——海峡两岸语言应用对比》[1]。此后更是推出一系列成果,对两岸的词汇、语法、表达等展开考察,提出了历时对比、微观对比、深度对比、直接对比、计算对比等重要概念[2](P298-353),不断深化和完善“差异—融合”研究范式[3]。在这一研究范式的影响下,学界又出现了邹贞的海峡两岸词汇差异与融合研究[4],刘吉力的两岸语法差异与融合研究[5],褚靓的两岸语气词对比[6],侯润婕的两岸形状量词对比[7],徐涵韬的普通话与港台地区动量词“把”的对比研究等[8]。此外,还有苏婕、胡晓琼的同实异名词汇微观差异对比[9],许蕾、李权的两岸新闻语言计算对比及语篇功能对比等[10]。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还需要进一步开拓研究领域,扩大语料来源和语言调查范围,开展贴近当前语言现实的即时性研究[11]。

尹世超指出,标题语言在用词、句法、表义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12](P1)。可以说,标题语言已经成为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国家通用语媒介范畴下的标题语言研究,从权威纸媒到电视媒体,从一般媒介到网络媒介及新媒体形式,从词汇、句式、修辞到传播效果、信息论等视角,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相对而言,目前大陆地区对台湾新闻标题的研究较为薄弱。王东熙基于新闻传播视角,剖析了台湾报纸新闻标题的视觉特色、文本特色、语体特色等[13]。庄睿以单一事件报道为例,从修辞学视角出发,探讨了台湾报纸新闻标题的媒介立场等[14]。立足于对比视角,对两岸新闻标题进行研究的更是少见。黄榛萱对两岸新闻标题的词汇应用和修辞手段进行了比较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些重要语料[15]。谢文龙从新闻传媒立场出发,阐释了两岸电视新闻标题缩略用法的差异[16]。董思聪等基于大规模语料,揭示了两岸新闻标题中的同音删略规律[17]。总体来说,现有研究主要是立足于新闻传媒立场,聚焦于修辞、韵律层面。考虑到两岸语言差异和融合的日新月异,加之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催生了众多的语言形式及其使用风尚,因此,很有必要开展一项当下的即时性研究,这也是我们之所以选择这一论题的缘由。

二、台湾地区新闻标题的语言特征

基于台湾联合知识库的全文报纸资料库(以下简称“联合知识库”),结合《联合报》历时语料、《中国时报》等报刊资料,我们对台湾地区的新闻语料进行了考察,在此基础上,将台湾新闻标题的语言特征归结为四个方面。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例句中如果需要新闻标题与正文内容相互参照的,标题与正文均标示出来;如果只需要出现正文内容的,以正文两字标示;如果只需要出现新闻标题的,则标题两字不再标示。

(一)面广量大的简缩形式

在对台湾地区语言的研究中,很多论著都关注到其简缩形式。刁晏斌指出,台湾地区的简缩用法涉及面广,使用普遍,形式多样[18]。在台湾新闻标题中,简缩形式的使用更为突出。例如:

(1)标题:做好防疫 中市家长可参加毕典

正文:为防疫,家长不能参加毕业典礼?台中市……等26日指出,毕业典礼是学生和家长共同的荣耀和回忆……(《中国时报》,2020-05-27)

例(1)中,标题中出现了“毕典”一词,它实际上是“毕业典礼”的简缩形式。这种简缩形式在正文表达时,往往会回归“原形”。上例中,紧接标题的正文第一句就使用了它所对应的完整形式。例(1)中的简缩形式并非特例,在其他报刊中也有同样的用法。例如:

(2)AI毕典致词 惹议(《联合报》,2024-05-27)

(3)3搜救犬荣退 台中毕典欢送(《联合报》,2023-10-29)

据我们检索统计,在2019年至2024年的《联合报》中,“毕典”一词共出现187次,其中,标题中未使用“毕典”的,共有38次。同时,绝大部分标题使用“毕典”后,正文都会出现其完整形式“毕业典礼”。不过,有的报道正文中也会两种形式混用。例如:

(4)南加大此前已经取消主要毕业典礼……其他大学则加强安保措施、继续举行毕典……(《联合报》,2024-05-08)

例(4)的新闻标题中,有“哥大取消大型毕典”的表述,正文首句又以“哥伦比亚大学六日取消了原定于十五日举办的大型全校毕业典礼”完整形式进行阐述。作为后续段落,则是简缩形式和完整形式同时使用。一方面,表明这类简缩形式具有很高的使用度;另一方面,也表明该简缩形式尚未成为固定的用法。无论是出于表达正式的需求,还是出于新闻易读性的考虑,都需要用完整形式来加以说明。换言之,该简缩形式的用法仍体现出一定的临时性。

台湾新闻标题中,除了“毕典”以外,以“毕”作为基本语素构造的简缩形式,还有“毕旅”“毕舞”等。例如:

(5)标题:毕旅百人染病 校方不停课挨轰

正文:北市永春高中高二班到南部毕业旅行后,爆发上百名学生染A型流感、类流感和新冠等病请假……(《联合报》,2023-06-25)

(6)标题:北科大EMBA毕舞 劲歌热舞吹夜店风

正文:台北科大EMBA从创立以来,已连续第15年举办毕业舞会……(《经济日报》,2023-06-22)

如果说在可理解性方面,“毕典”“毕旅”还能大体“望文生义”的话,“毕舞”则需要借助更多语境才能明白其真正所指。

在很多情况下,台湾新闻标题都会对各个城市采用缩略表述。比如,例(1)中,“台中市”简缩为“中市”;又如,“台北市”简缩为“北市”,“高雄市”简缩为“高市”,“新竹市”简缩为“竹市”:

(7)标题:改善内科交通 北市警长提解方

正文:台北市内湖科技园区上下班尖峰时段塞车问题难解,市警局长李西河近日搭巴士体验后,建议透过交通工程手段改善……(《联合报》,2024-07-11)

(8)标题:1家3口同读高市空大 感情更紧密

正文:52岁的蔡季桦是运输公司负责人,因工作需要到高雄市立空中大学大传系就读……(《联合报》,2018-08-20)

(9)标题:竹市民族公园启用 荡秋千趣

正文:来荡秋千!新竹市老旧的民族公园,有低洼积水及被杂物占用等问题,市府进行大改造,全区有无障碍步道,并设置全台仅有的“环状秋千场”……(《中国时报》,2020-06-02)

例(7)~例(9)中的三则标题,其简缩形式除了“北市”“高市”“竹市”外,还有“内科”(内湖科技园区)、“解方”(解决方法)、“空大”(高雄市立空中大学)等。这些表述在正文中都出现了完整形式,也正因如此,才不至于使读者对类似“内科”这样的简缩表达产生误解。实际上,这样的简缩形式具有很大的临时性,因此,它们还不够稳定、使用频率也比较低。相比之下,“北市、中市、高市”显然是通行度较高的简缩形式,不仅标题中可以运用,正文中也能够直接使用,具体可参考例(5)。

与“北市、中市、高市、竹市”相类似的用法还有不少,这些简缩把三音节压缩为双音节,在追求极致简省的同时,势必也会导致有些形式的语义透明度不高。如果不给出上下文语境,对于不经常参与台湾语言生活的人来说,这类简缩很多都不易解读。如《经济日报》2024年6月21日B2版基金栏目中,有则标题为“生技族群 买点浮现”,其中的“生技”是指“生物科技”而非“生存技能”。

总的来说,台湾地区的新闻标题集中体现了当地语言的简缩式表达风格,这些标题语言中的缩略形式,有的已经成为固定组合,也有很多是临时、低频的非固定组合。

(二)生动活泼的谐音双关手法

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把双关表达划分为两类:意义双关和谐音双关。在台湾地区的新闻标题语言中,两种情况都有运用,而谐音双关更是非常普遍。例如:

(10)标题:短评——两岸薪酸时代

正文:根据台湾一家人力银行及大陆《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的调查,两岸青年就业环境都不好,台湾毕业生今年期望薪水比去年约减少1000元……(《旺报》,2012-06-13)

(11)标题:和平岛无齿之徒 龙纹鲨人脸Q样

正文:最近是龙纹鲨的产季……由于这种鲨腹部的口器和鳃囊,组合起来就像人脸,看了令人莞尔……(《联合报》,2014-06-17)

例(10)中,“薪酸时代”之“薪酸”取“辛酸”之谐音,同时,又通过字面组合“薪酸”,传递出毕业生就业环境不佳、薪资减少的酸楚之情。例(11)中,“齿”和“耻”谐音,“无齿之徒”实际是指外形可爱、人畜无害的龙纹鲨。这种表义上的强烈反差,产成了幽默生动的修辞效果。谐音双关的早前用例如前所述,新近用例更是花样翻新。例如:

(12)量贩超市爸气 3C家电好礼47折超杀(《中国时报》,2021-08-03)

(13)“成王败蔻”超前部署一年!周玉蔻被罚40万 王鸿薇:我检举的(中时新闻网,2022-09-29)

例(12)中,“爸气”一词似乎和我们当下流行的“爹味(儿)”有共通之处,但两者的构造理据和含义有很大差别。从标题中的上下文语境来看,“爸气”并不等于有父亲的味道;检索联合知识库,也没有发现同类用例。实际上,这里的“爸气”与“霸气”谐音,是指超市家电打折扣的幅度很大,像爸爸一样周到、有力度。例(13)中,“成王败蔻”与“成王败寇”谐音,这里的“蔻”是指被罚款的周玉蔻,“王”是指检举成功的王鸿薇。这则标题不仅提炼出整个新闻的精要,而且表达更为诙谐生动。

不仅时事新闻、商业报道等标题中经常采用谐音双关手法,生活随笔类的标题中也时常运用,使文章增色不少。例如:

(14)标题:“蕨”对健康

正文:单是“骨碎补”三个字,就知道是对应骨头方面的问题……更奇妙的是,骨碎补竟然是蕨类。(《联合报》,2024-03-24)

该篇随笔出自《联合报》的《元气周报·美味关系》专栏,它以“质感饮食 市隐生活”为主题。这里的“‘蕨’对”与“绝对”谐音,由于文章谈论的是中药治疗,“对”字既含有正确的语义,也含有对症的语义。也就是说,“蕨”既是骨头健康的正确之选,也是其对症之方。

有些谐音双关形式,已超出词的构造规则,通过谐音而形成特定的句法组合。如前文例(9)“竹市民族公园启用 荡秋千趣”中,“趣”和“去”谐音。通过谐音这一手法,它可以在句法上解读为趋向动词“去”与“荡秋千”的组合,在语义上则可以解读为“荡秋千有趣”等。再如:

(15)标题:艾丽斯、史努比 这衣夏很Q

正文:英国皇室爱用品牌……隆重推出第5波与迪斯尼合作的“艾丽斯梦游仙境”系列,超梦幻可爱的造型设计……(《联合报》,2018-05-24)

例(15)中,“衣”和“夏”分别谐音“一”和“下”,恰好形成“这一下很Q”结构,并以此来评价艾丽斯系列,同时,在语义上又可解读为夏款衣饰很Q。

总之,对于新闻标题来说,谐音双关可以起到包装新闻内容、吸引读者眼球的作用,增强了标题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同时,采用谐音双关手法的标题,还能起到以少总多、画龙点睛的作用,使行文更为简洁凝练。

(三)从中英文夹杂到符号化

宽泛来说,在同一个句子中使用两种及以上的语言与在不同语句之间使用不同语言,都可以视为语言夹用,亦称为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19](P4)。严格来讲,语言夹用主要是指前一种情况。我们这里的“中英夹杂”,也是指同一个句子中使用中英文两种语言。

根据黄靖惠对1951—2004年《联合报》标题的调查,在台湾报刊媒体中,中英文夹杂的形式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从无到有,九十年代大量增加,到2000年后,其比例直线上升。其中,名词最容易发生夹用现象,形容词次之,动词再次之[20]。抛开音译词不论,当前台湾新闻标题中英文夹杂的情况仍十分常见。这类标题大多夹用英文字母缩写或者直接使用英文词汇表示,如前文例(2)中的“AI”、例(6)中的“EMBA”、例(15)中的“很Q”,都属于这类情况。再如:

(16)韦蓠若明 规律作息hold住健康(《中国时报》,2020-05-31)

(17)杰可达显示技术 揭开Smart AI新视界(《经济日报》,2024-06-14)

(18)老爸5大NG 在家滑手机最糟(《联合报》,2018-07-19)

例(16)、例(17)中的“hold”“Smart AI”,都

是使用了英文单词或英文缩写形式。例(18)中的“NG

(not good)”,则是借用电视电影拍摄术语来表示生活中的失误或笑场情况,也出现在了标题语言中。在《人民日报》的标题中,则很难见到类似的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夹用英文的形式并不是常见的英文词汇或缩写。例如:

(19)标题:ATT 4 FUN餐饮梦幻 吃喝赏景夜欢唱

正文:ATT 4 FUN过往最有名的正是各家著名夜店……近年更陆续加入了不少营业到夜深的餐厅……(《中国时报》,2020-05-30)

(20)标题:力抗ABL银弹攻势 还有硬仗要打

正文:……大专球员直接跳过SBL选秀,转而加盟ABL球队的“球监1年”提案,在昨天SBL领队会议无疾而终……(《中国时报》,2020-06-02)

例(19)中,经过正文阐释,我们大概知道“ATT 4 FUN”是指餐厅、夜店综合区。实际上,它是台北市非常有名的时尚流行主题商场,其中的“4”是指“时尚、文创、娱乐、美食”四个主题。有意思的是,这个商场的命名采用了谐音与夹用相结合的方式,即ATT 4 FUN转用为ATT Four FUN,再谐音为ATT For FUN。例(20)中,“ABL”的理解更是要依赖于背景信息,甚至有了正文语境仍不能确定其所指。实际上,“ABL”既可指1925年成立的美国篮球联盟(American Basketball League),也可指称2009年成立的东南亚职业篮球联赛(ASEAN Basketball League)。不过,前者已于1955年解散,因此,可以推测这里的“ABL”应指后者。就这种情况来说,如果不是在特定语言社区生活的特定群体,则很难理解其真正含义。

有些新闻标题,已从中英文夹杂演变为字母符号夹用,这些符号化的表达也成为当下台湾地区新闻标题的一大亮点。例如:

(21)标题:疫情谣言满天飞 医师女儿PO文不舍父亲

正文:……台南市警方也查获一件网络假讯息,分别函送地检署侦办。彰化受流言所苦的一间诊所医生女儿也在网络贴文……(《联合晚报》,2020-02-20)

(22)标题:中油抽加油金 20万头奖係金A

正文:以“这绝对是金A!”活动宣传近期起跑,还有消费者以为是假讯息。(《中国时报》,2020-05-29)

例(21)中,“PO”字母组合在中文语境中似乎缺乏足够理据,其对应的音节形式又相当于一个单音节汉语词,我们暂且将它视为一个音义结合单位。通过正文内容“警方也查获一件网络假讯息”“医生女儿也在网络贴文”等,大致可以判断其含义接近于“发布”。根据网络释义查考来源,可以发现,“PO”大抵是从台湾的POPO原创市集在线平台而来,该市集集合了线上创作、阅读、出版等多种功能。因此,“PO”所表示的含义,是指把自己的文字或作品发布到网上。如果说“PO”的含义还有迹可循的话,那么,例(22)中“A”的所指似乎就难觅踪迹了。单个英文字母“A”,既无法从英文找到确切含义,也无法定位到中文的具体内容。把“係金A”这几个成分组合起来,大体对应于闽南语“是真的”的记音单位,这里的“A”实际上可以看作语气的表音符号①,有时也可以写成“係金耶”等形式。

此外,还有数学符号直接进入标题的情况。例如:

(23)成长+月配息 台股基金优选(《经济日报》,2024-05-17)

总之,在台湾地区的新闻标题中,中英文夹杂的现象不断发展;同时,受到网络语言和闽南方言的影响,字母符号也在新闻标题中时有“冒头”。可以说,这两种表达方式均生动灵活,有时也会令人难以理解。

(四)别具一格的遣词造句

在台湾地区的新闻标题中,很多词语的结构和语义都带有显著的台湾风格,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是台湾“社区语言表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21]。

就遣词方面而言,台湾新闻标题所使用的词语有不少属于社区词。例如:

(24)法说太热门 网络数度断线(《经济日报》,2024-04-19)

(25)综所税补申报 两个管道(《经济日报》,2024-06-21)

(26)中小企数位转型势在必行(《经济日报》,2024-06-06)

(27)双北机车族注意 暑假到加强取缔(《联合报》,2024-06-22)

(28)政府拟设泛官股售电平台 业者有异见(《经济日报》,2024-07-01)

(29)TVBS圈圈选物 618多重好康上线(《经济日报》,2024-06-15)

例(24)~例(27)中,“网路、管道、数位、机车”都属于台湾社区词。其中,“网路”相当于“网络”,“管道”是指“途径、方式”,“数位”是指“数字、数码”,“机车”相当于“摩托车”。这些词语在以往研究中已有所涉及,它们也是新闻标题中的“常客”。需要指出的是,例(28)中的“业者”,并不等同于从业者,它主要是指“卖家、摊贩”等;例(29)中的“好康”,也不是“完好康复”的意思,它来自闽南语,与“幸福、好运、福利”等相对应。

除了名词之外,台湾新闻标题中很多动词的使用也颇具特色。例如:

(30)利用率差 高雄家庭教育咨询专线挨轰(《联合报》,2024-06-22)

(31)女乘客呛阿伯“要让自动会让”(《联合报》,2024-06-20)

“轰”可以表示抨击、批评,有时也连用为“炮轰、重炮轰”等,表示强烈抨击的意思。除了主动形式之外,它还有被动形式“挨轰”等,表示“受到抨击”。例(30)这一标题是说,高雄家庭教育咨询专线因为利用率差来赚取利润,所以受到抨击。上文例(5)中的“轰”也是如此。“呛”和“轰”意思接近,主要是表示“回击、反驳”。例(31)中阿伯要求女学生让座给另一名年长妇人,女乘客则反驳阿伯,表示“要让自动会让”。

在台湾地区的新闻标题中,动词“夯”的应用也很有特点。例如:

(32)免费换宿旅游夯 冲击订房网站(《经济日报》,2024-07-01)

(33)台湾元素夯!武汉藏“宝岛公园”仿造高雄龙虎塔寓意两岸融合(《联合报》,2024-07-08)

例(32)、例(33)中的“免费换宿旅游夯”“台湾元素夯”,均将“夯”置于末尾,看起来相当于语气词,但实际上是“某某热”,表示受欢迎、人气高、十分流行等意思。这种用法在新闻标题中多见,在正文中反而很少用到。关于“夯”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解释是来自“hot”的音译,另一种解释是来自闽南语中的方言成分。

就造句方面而言,在台湾地区的新闻标题中,“数+名”结构的搭配很有特点。例如:

(34)2小学毕旅 兴奋到睡不着(《联合报》,2020-06-02)

(35)4大学末代毕典 叹“败给少子化”(《联合报》,2024-06-15)

(36)美挺巴学运未歇 2校毕典遭闹场(《联合报》,2024-05-06)

例(34)~例(36)中,不同于“两所小学”“四所大学”或“两校”“四校”等表述,其数名组合中间都没有量词,并且都采用了阿拉伯数字而非中文基数词。

在台湾地区的新闻标题中,动补结构也有独特的搭配形式。例如:

(37)学者叹太乐观了 看坏Q3制造业(《中国时报》,2020-05-29)

(38)辉达AI造浪 带旺台积电(《联合报》,2023-05-27)

例(37)、例(38)中,具有动补结构特点的“看坏”和“带旺”,在大陆媒体中几乎见不到类似的用法。“看坏”意为不看好,和“看好”一词构成了对称。这也是类推机制作用的结果。“带旺”的意思大抵是“带动并使之兴旺”,有“助推”的含义。

我们在检索相关语料时还发现,台湾地区的新闻标题不仅多用四字格,也经常采取三字格的形式,形成超越常规的标题韵律。四字格的情况,从前文所论谐音双关即可见一斑,前人对此也有一定探讨。这里重点分析三字格的情况,例如:

(39)能源转型三路径 成果丰(《经济日报》,2024-07-08)

(40)国泰金友善职场 获殊荣(《经济日报》,2024-07-08)

例(39)、例(40)都在标题中加入了评注性的话语“成果丰”“获殊荣”,以此来扩充标题信息,这种扩充在起到增加受众认可的同时,也凸显了标题的新颖性[22]。更为重要的是,原本可以表述为“成果丰硕”“斩获殊荣”等四字格结构,台湾新闻标题却采用三字格的超常韵律形式,这就显得短平快奇,别出心裁。有些情况下,台湾新闻标题还会刻意构造出三字格形式,例如:

(41)标题:中信金 推全方位人才培训

正文:中信金控视人才发展为永续关键资本,并持续打造多元共融职场环境……(《经济日报》,2024-07-06)

(42)标题:广达期 动能强劲

正文:广达(2382)近年投入5G与AI技术研究……带动第1季缴出三率三升的亮眼成绩。(《经济日报》,2024-05-29)

例(41)中,“中信金”本来是指“中信金控”,正文中出现了其全称形式,但标题弃用四字格而改为三字格,这实际上是一种信息抑制,以此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例(42)中,“广达期”在正文中对应“广达(2382)”,标题加上“期”,大抵是指“股票期货”。这里将双音节改为三音节,可以视作是一种信息扩充,也不失为标新立异的手段。

三、海峡两岸新闻标题语言的差异与融合

刁晏斌指出,海峡两岸语言既有比较明显的差异,也有一定程度的融合[2](P222)。这种差异和融合在两岸新闻标题语言的使用上也有相应的体现。

(一)两岸新闻标题语言的差异

在具体的言语使用中,两岸语言可能会千差万别,不胜枚举。这里,主要是通过对两岸新闻标题语言风格的比较,来把握这种差异的总体状况。

首先,两岸新闻标题语言风格的差异体现在:一是通俗浅易,一是古朴典雅。就总体风格而言,大陆新闻标题倾向于通俗直白的表达,台湾新闻标题则偏重于古奥典雅的形式。我们曾专门探讨了1949年以后大陆普通话的发展趋势,它在总体上呈现出通俗化的特点[23](P41-50)。在《人民日报》的新闻报道中,“之”的相关用例不断减少,而《联合报》中仍能不时见到。例如:

(43)让科创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人民日报》,2024-07-12)

(44)法院两度交保 皆有可议之处(《联合报》,2024-07-12)

例(44)中,不仅继续使用古汉语助词“之”,还有古汉语副词“皆”等,“皆有可议之处”的表达显然带有古典风味。类似的用例,可从同日报纸中随手拈来:

(45)3.5年 总额9250万 张育成 约写新猷(《联合报》,2024-07-12)

(46)全球气温创高 凌迟经济成长(《联合报》,2024-07-12)

上述两例中的“约写新猷”和“凌迟”等表述,都具有浓厚的古雅色彩。特别是例(46)中的“凌迟”,采用使动用法,搭配抽象名词,既是求古,也是出新。

台湾新闻标题在运用谐音双关手法时,大多是成语四字格的化用,也具有一定的古雅色彩。以下是两岸媒体对同一条新闻所拟的标题:

(47)高二生当药头 校内搞毒门生意(中时电子报,2012-05-21)

(48)台湾大学生当“药头” 在教室吆喝卖毒品(中国新闻网,2012-05-24)

不难看出,这两则标题的风格具有显著差异,前者是诙谐典雅,后者则是通俗直白。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两岸标题的语言风格并不是表示此有彼无的差别,而是反映此多彼少的倾向。实际上,大陆一些新闻标题也会采用古朴典雅的形式。

其次,两岸新闻标题语言风格的差异也体现在:一是规范正式,一是灵活变通。大陆新闻标题的语言表达大多规范,只是偶尔采取非通用的表达。其中,级别越高、发行量越大的新闻媒介,其语言使用越趋于规范正式。相较而言,台湾地区的新闻报道更讲究灵活变通,不拘一格,很多形式并不固定。比如,前文曾提及同一篇报道中,“毕业典礼”和“毕典”混合使用。其实,像“毕典”“毕舞”“生技”这样的临时性简缩用法,在台湾新闻标题中是屡见不鲜的。

通常情况下,大陆新闻标题具有浓重的书面化色彩。与之相比,台湾地区新闻标题的口语化更为突出。在一定程度上说,口语词的较多使用,也造成了其表达形式的生动活泼。例如:

(49)班铁翔入戏演活失智 李运庆看老爸变可爱(《联合报》,2024-07-12)

例(49)中,“老爸”一词带有明显的口语化,这就凸显出浓厚的生活气息,但同时也失去了正式语体的规范庄重。这样的表达方式,在《人民日报》等大陆媒体标题中是很难见到的。

拟人化的表达往往能使所描写的事物更为形象生动,并增强了标题的新颖性、趣味性和情感性。例如:

(50)首波春雨报到 中南部水库仍难解渴(《中国时报》,2023-03-26)

例(50)中的“解渴”一词,将水库干涸、望雨如渴的情态表现得栩栩如生。这种移就的修辞方法,把人的感受迁移到物上,形成了语言的张力,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台湾地区的新闻标题还偏好使用重叠形式,起到了加强语气、渲染气氛、突出情感的作用。例如:

(51)绿色经济概念股 强强滚(《经济日报》,2024-07-06)

再次,两岸新闻标题语言风格的差异还体现在:一是倾向于“引进改造”,一是多采用“拿来主义”。两岸语言都吸收了很多外来成分,但吸收、消纳的方法有所区别。大陆语言系统会逐渐吸收这些外来成分,然后再对之加以改造,使其符合汉语的语法规则。因此,很多最初进入现代汉语的音译词,在后来都发展出意译的形式。以“Internet”的早期音译“因特网”“英特网”为例,在《人民日报》中,“英特网”仅于1999年和2002年分别在正文中出现一次。“因特网”的使用频率虽然高于“英特网”,但在1998年至2001年高频出现后(这4年的年平均用例为577次),从2002年开始迅速减少,至2006年后,每年用例均在个PTqII8zUyGv/SeexRTAolg==位数。“互联网”一词则后来居上,取而代之,最近一年的用例接近1500次。

与大陆新闻标题相比,台湾地区的新闻标题则更侧重于“拿来主义”。这里的“拿来主义”,主要是指直接采用对应英文原形、音译或字母词形式。比如:

(52)米洛提奇NBA好男人(《中国时报》,2020-05-29)

在台湾地区的新闻标题中,基本都是采用NBA字母词,而大陆已经发展出“美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的形式,并进一步简缩为“美职篮”。再如,像前文所提及的“夯(hot)”的用法也是如此,在大陆则普遍采用“XX热”来意译。

在台湾语言中,有时并未注意到大陆有更地道的说法,而仍然选用其英文形式。例如:

(53)Lenovo电竞笔电新系列登场(《中国时报》,2020-05-29)

联想公司创始于中国大陆,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大型跨国公司,大陆一直采用“联想”这一称谓,台湾则选择其英文形式“Lenovo”。

此外,台湾新闻标题还借用了部分闽南方言,在吸收时也尽量保留原形,大多采用直音法,如“好康”“係金耶”等就属于这类情况。相对来说,大陆普通话对闽南语的融合度很低,像“尾牙”这样的词语,其使用度并不高。

(二)两岸新闻标题语言的融合

刁晏斌指出,两岸语言的融合意味着,在彼此接触后产生相互影响并互相进入、融入彼此[2](P203-205)。早期融合主要是大陆引入台湾的语言形式,如名词用作形容词“挺个性”“很夜了”、动宾式及物用法“登录上海”“接轨浦东”等、形容词重叠式“X光光”等[24]。随着大陆经济的高速发展,两岸交流持续升温,两岸语言的趋同并非仅限于早前大陆单向引进台湾语言形式,同时也开始出现台湾引入大陆词语和用法的现象,并且逐渐从贬损性引入变为中性引进,到当下已经呈现出主动融入的态势[2](P279)。

1949年以后,“搞”从方言逐渐进入普通话,无论是形式、功能还是使用频次,都有了显著的发展[23](P40-60)。时至今日,“搞”已经成为现代书面语中的标志性用法。在《人民日报》标题中,“搞”的运用就十分广泛。例如:

(54)搞好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人民日报》,2024-02-20)

(55)实实在在地把职业教育搞好(《人民日报》,2024-04-07)

近年来,台湾新闻标题中也开始出现“搞”的身影。例如:

(56)陆:反对搞小集团政治(《联合报》,2024-04-12)

例(56)中“搞”的用法,仍然属于直接引用中的中性引进式。而上文例(47)中的“搞毒门生意”,则属于更进一步的自由组合的融入式用法。值得注意的是,在台湾新闻报道的正文中,“搞”的融入式用法并不少见。例如:

(57)标题:局长带队 就能拼好治安?

正文:警察局长带队,真的就能拼好治安吗?……要搞好治安,局长冲第一线绝非良方……(《联合报》,2019-03-10)

例(57)中,标题用“拼”而不用“搞”,正文却出现了“拼好治安”的对应形式“搞好治安”。通过对《联合报》历时语料的检索,可以发现,该报标题中“搞”的使用可谓是屈指可数,在正文中却呈日益增多的趋势,这说明该类用法还在融入过程之中。

上文谈到“互联网”一词,在台湾多数时候用“网路”表示。虽然有“网路”占位,但受大陆语言的影响,台湾新闻标题中也开始使用“互联网”一词。通过对《联合报》历时语料的检索,我们发现,在2002年1—5月的300万字语料中,“互联网”仅出现1例;在10年后2012年1—7月的300万字语料中,则出现了8例。例如:

(58)正文:上海将建设一个道路交通综合信息应用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移动通信等多种管道,为公众实时提供道路通行状况等动态交通信息服务。(《联合报》,2012-03-13)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用例大都出现在新闻报道的正文中。发展至今天,“互联网”已经开始进入到新闻报道的标题中。例如:

(59)北京 互联网大会昨开幕 聚焦人工智能算力等主题(《经济日报》,2024-07-10)

值得注意的是,大陆最近产生的一些新词语、新用法,也开始在台湾新闻标题中出现。以“赋能”为例,《人民日报》最早的标题用例是在2017年:

(60)云平台赋能媒体融合创新(《人民日报》,2017-08-19)

此后,“赋能”一词在《人民日报》中高频复现,标题中亦司空见惯。受此影响,《联合报》2024年开始出现这一用例,共有38例。不仅有正文用例,也有标题用例。例如:

(61)周志宏:科技软实力 赋能永续(《经济日报》,2024-07-11)

类似的情况还有“共享”一词,《人民日报》作为标题使用“共享”一词,最早出现在2017年前后,台湾同类用例主要出现在最近两年。例如:

(62)和泰裕隆强攻共享市场(《经济日报》,2024-07-12)

以上各种用例形式,无论是引用式还是融入式,都反映出大陆和台湾标题语言的融合趋势,这实际上也是海峡两岸语言融合具体而微的缩影。

在此顺便提及的是,当前正处于人工智能(AI)迅猛发展的阶段,两岸新闻报道中都有以AI做标题的用例。同时,两岸各有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意译形式,大陆使用的是“人工智能”,台湾使用的是“人工智慧”。可以期待,两岸在这个词语的使用上会最终达成统一,那么,这将是语言融合的又一佐证。

四、余论

以中国台湾地区新闻标题语言研究为契机,我们可以通过比较研究,来探求两岸语言的差异与融合。不仅如此,站在两岸语言差异与融合的视角,以此反观现代汉语本体研究,我们还能反思已有研究的不足与缺憾。笔者曾对大陆的“延烧”一词进行了探讨,该文认为,“延烧”经过发展演变,“旧貌换新颜”,从表示“火势燃烧蔓延”而引申出“持续升温、引发热议”[25]。该文关注的焦点在于:“延烧”的可燃实体是如何延伸到“案件、丑闻、文化产品、人气”等,试图通过内在的认知特点而找到这种词义演变的理据。实际上,如果站在两岸语言差异与融合的视角,就不难看出,这种词义外延的跳跃式发展必然会有其社会动因,而对这种动因的探寻不能只拘囿于大陆本身。我们发现,“延烧”新用法的持续出现是在2010年前后,而此前基本上都是表示“火势燃烧蔓延”。例如:

(63)正文:……全市火海,而且水电设备也被炸坏,救也无法救,一直延烧到第二天才熄。(《人民日报》,1995-08-25)

我们还发现,与大陆相比,在台湾地区的新闻报道中,“延烧”新用法的出现更早,使用也更加频繁。不仅如此,新闻标题中也很早就有了这类新用法。例如:

(64)正文:……代表法人不仅不看淡今年元月行情,而且看好资金行情延烧到今年第一季的机率颇大……(《联合报》,2002-01-01)

(65)偷拍光盘事件延烧 苏活病毒趁虚而入(《联合报》,2002-01-05)

这就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大陆“延烧”新用法的突然出现,有极大可能是两岸语言接触的结果,或者说,是两岸语言融合的具体表现。站在这一立场,上述研究中所存在的语料断层、认知解释不足、原因阐释不够深入等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总之,受特定语言使用环境的影响,海峡两岸的新闻标题语言不仅在具体形式上有各自的特点,在总体风格上也不尽相同。这里着重强调的是,我们在看到这些差异的同时,更应关注两岸语言的融合趋势。本文对台湾地区新闻标题语言的探讨,就是这种“差异—融合”模式的延伸和证明。关于这一问题的后续研究,仍需要语言事实的深入挖掘和相关理论的持续探索。

参考文献:

[1]刁晏斌.差异与融合——海峡两岸语言应用对比[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

[2]刁晏斌.海峡两岸民族共同语对比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3]刁晏斌.海峡两岸语言差异研究的历时观[J].汉语学报,2020,(4).

[4]邹贞.海峡两岸词汇的差异与融合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

[5]刘吉力.海峡两岸语法差异与融合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6.

[6]褚靓.海峡两岸语气词对比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7]侯润婕.海峡两岸形状量词及其使用情况对比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8]徐涵韬.由动量词“把”看普通话与港台地区现代汉语的融合[J].现代语文,2022,(9).

[9]苏婕,胡晓琼.海峡两岸语言变异对比研究——以同实异名词为例[J].语文学刊,2015,(1).

[10]许蕾,李权.海峡两岸体育新闻语言多特征计量对比研究[J].江汉学术,2019,(3).

[11]刁晏斌.关于进一步深化两岸四地语言对比研究的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

[12]尹世超.标题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3]王东熙.浅谈台湾报纸新闻标题特色[J].青年记者,2009,(12).

[14]庄睿.台湾报纸新闻标题修辞研究——以《联合报》《中国时报》和《自由时报》对“习马会”的报道为例[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

[15]黄榛萱.两岸新闻标题语言对比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6]谢文龙.两岸电视新闻标题语言之对比研究[J].东南传播,2017,(10).

[17]董思聪,顾静航,黄居仁.基于大规模语料库的两岸新闻标题同音删略研究[J].华文教学与研究,2022,(1)

[18]刁晏斌.港台汉语独特的简缩形式及其与内地的差异[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1,(1).

[19]Myers-Scotton,C.Social Motivations for Codeswitching:Evidence from Africa[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20]黄靖惠.中文媒体夹用英文之台湾现象:以1951—2004年的联合报标题为例[J].中华传播学刊,2006,(9).

[21]施春宏.从泰式华文的用词特征看华文社区词问题[J].语文研究,2015,(2).

[22]姚双云,徐杰.信息量调控:标题语言创新的内在机制[J].汉语学报,2021,(3).

[23]郝锐.百年汉语第二阶段研究(1949-1978)[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4]侯昌硕.从台湾当代小说看海峡两岸汉语的语法差异——兼析两岸语言融合的态势[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25]郝锐.“延烧”小议[J].语文建设,2016,(34).

An Analysis of News Headlines Language in Taiwan Area of China

——Discussing the Language Differences and Integration of News Headline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Hao Rui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9, China)

Abstract:Through online corpus retrieval and limited diachronic corpus investiga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at the language of news headlines in Taiwan area of China presents four characteristics: First, a broad and extensive condensed form; Second, lively and vivid pun usage; Third, a tendency towards mixed Chinese and English expressions and symbolization; Fourth, distinctive vocabulary, syntax, and three character forms. Comparing the language of news headline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in terms of style, the Chinese mainland is generally popular, while Taiwan area is generally elegant; the Chinese mainland regulations are formal, while Taiwan area is lively and flexible.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examination, there is also a two-way integration of cross-strait title language, especially the phenomenon of Chinese mainland language forms entering and integrating into Taiwanese “Mandarin” titles, which deserves attention. The “difference-integration” model of cross-strait languages analysis also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study of modern Chinese ontology.

Key words:Taiwan area;news headlines;across the Taiwan Strait;differences;integration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台湾地区‘国语’若干语法项目历时演变研究”(18YJC740050)

作者简介:郝锐,男,文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讲师。

①这里的字母A也有另一种解释,可能是早期的注音字母沿用至今。无论是哪种解释,“係金A”中的“A”大体可以看作是记音符号,这与我们所讨论的符号化特点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