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量词“扇”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是一个范畴化过程。量词“扇”的语义特征是[+平面][+可开合],表示“门”类物的名词性成分是“扇”范畴的原型,位于范畴中心。“扇”范畴从中心成员开始向外扩展,经过近距扩展、远距扩展而至边缘成员,形成一个具有层级性的连锁性链条。“扇”范畴的近距扩展主要体现为由表母体物到表相近物,大致包括四类:可开合的硬质平面物、可开合的软质平面物、面积较大的硬质平面物、可分合的类平面物。远距扩展主要体现为从表非生物到表生物、从表客体到表主体、从表有形具体物到表无形具体物、从表具体物到表抽象物。隐喻和图式转换是“扇”范畴扩展的重要促动因素。
关键词:“扇”;名词性成分;语义特征;范畴化;近距扩展;远距扩展
一、引言
量词和名词性成分(以下简称“NP”)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选择关系,这种选择性共现关系实际上就是量词对名词所代表的概念进行范畴化的反映[1]、[2](P68)。根据原型范畴理论,范畴化是以原型为基础,把与之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的成员归入该范畴。原型是范畴中的最佳样本,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最为典型的成员,即中心成员。它是范畴中其他成员的“认知参照点”,其他成员根据与原型相似性的多少,享有不同的地位,有些则处于范畴的边缘。范畴从原型(中心成员)开始扩展至边缘成员,形成一个具有层级性且界限模糊的连锁性链条[3]、[4](P104-109)、[2](P53)。这个过程就是范畴化过程。
在现代汉语中,常用量词“扇”能够选择的NP多种多样,如“门、窗、屏风、磨、贝壳、墙、窗帘、布篷、鞋面、眼皮、耳朵、胸脯、嘴唇、白云、天空”等名词和以其为中心的名词短语。这些NP虽然在语义、功能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但也存在着某些具有相似性的联系和共性语义特征,因此,都可以和量词“扇”形成句法上的适配组合关系。接受量词“扇”选择的NP,共同形成一个以“扇”为中心的具有共性语义特征的聚合,可以称为“扇”范畴。“扇”范畴中的成员地位各不相同,有的居于范畴中心,是“扇”对NP的基本选择;有些则距离范畴中心较远,是“扇”对NP的扩展选择。
关于量词“扇”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及其对NP的选择,前人已经做了一些探讨,如吕叔湘[5](P710-7dDDnD/CKMwhhylwjlO4JOQ==12)、殷焕先与何平[6](P137-138)、何杰[7](P299、309)、郭先珍[8](P126)、 刘子平[9](P189)、杨铭[10](P36、49)、刘洋[11](P98-99)等。上述论著初步概括了量词“扇”的基本用法,列举了一些可以和量词“扇”相搭配的NP。就总的研究现状来看,对于量词“扇”和NP之间的选择规律及其组合的语义基础,仍需作进一步的探讨。有鉴于此,本文拟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参考认知语言学理论,从范畴化角度出发,阐述量词“扇”对NP的选择。首先,确定量词“扇”的语义特征和“扇”范畴的原型;其次,以原型为起点,探索“扇”范畴的近距扩展和远距扩展,从而勾勒出“扇”范畴由原型逐渐扩展到边缘成员的连锁性链条。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用例主要引自“爱如生数据库”、陕西师范大学“汉籍全文检索系统”(第四版)、CBETA电子佛典集成2016版、北京大学语料库(CCL),少量用例来自网络。
二、“扇”的语义特征和范畴原型
可以说,量词“扇”对NP的选择以“扇”的语义特征为基础。伍莹指出:“量词给名词分类主要体现在两者在语义上的融合性和句法上的组合性。共性语义特征是形成量词和名词组合的基础。”[12](P10)因此,我们首先讨论“扇”的语义特征及其来源。
(一)“扇”的语义特征
量词“扇”主要有两种用法:一是计量门窗,或者类似门窗作用的事物;二是计量可以开合的事
物[8](P126)。在人们的认知中,经过图式化(理想化和抽象化)过程,门窗或门窗类事物往往呈现出二维的扁平形状,因此,《汉语大词典》将“扇”的量词用法概括为“用于门、窗等扁形物”[13](第7卷,P364)。同时,门窗或者类似门窗作用的事物,都是可以开合的。就此而言,量词“扇”的语义特征可以概括为:[+平面][+可开合]。其中,[+平面]是“扇”区别于一维量词(如“条、根、支”)和三维量词(如“颗、粒”)的重要特征,[+可开合]是“扇”区别于其他二维量词的重要特征,如“片、张、面”。
总的来看,量词“扇”的语义特征源于“扇”的词义发展、人类认知的作用和“门扇”的功能特点。
“扇”的本义是指用竹或苇编的门扇,随着语言的发展,“扇”的词义不断泛化,后来亦泛指门扇。《说文解字·户部》:“扇,扉也。”段玉裁注:“《月令》:‘乃修阖扇。’注云:‘用木曰阖,用竹苇曰扇。’案析言如此,浑言之则不拘。”[14](P586)又《说文解字·户部》:“扉,户扇也。”段玉裁注:“《释宫》曰:‘阖谓之扉。’门阖,门扇也,然则门户一也。”[14](P586)魏晋南北朝时期,“扇”在其泛指义的基础上又产生出量词用法。
现实中的物体都是三维的,而语言中的物体则经过认知思维过程的图解,是图式化的结果,人们可以通过凸显三维物体中的一个或两个维度,从而得到一维或二维物体的图式[12](P10)。现实中的门扇作为三维立体物,不仅具有长度(高度)和宽度,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厚度。但人们从正面观察门扇时,一般只关注其长度(高度)和宽度,而忽略了其厚度,因此,经过人们的认知图解,门扇便形成了一个二维物体的图式,从而具有了扁平的二维特征。
同时,“门扇”还具有可开可合的功能特点:可以打开(推开)以供出入,可以关闭(合上)以达到障蔽作用。
(二)“扇”范畴的原型
根据量词“扇”的语义特征和范畴成员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影响确定量词范畴中心成员的四种因素[15],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扇”范畴的原型进行探讨。
从汉语发展史来看,最早和某个量词形成选择关系的NP,往往会成为该量词范畴的原型。“扇”的量词用法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它最早选择的是表示“门”类事物的NP,包括“户、门扉、苑门、房门”等。例如:
(1)作是语已,入房里掩户一扇。(东晋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摩诃僧祇律》卷十四)
(2)鼓音渐已欲止,门扉已闭一扇。(后秦鸠摩罗什译《思惟略要法》)
(3)苑门辟千扇,苑户开万扉。(南朝梁何逊《苑中诗》)
从认知层面来看,量词范畴中的原型名词所表示的事物往往是稳固的、常用的,容易被人们所认知,具有思维和认知的优先性。门和门扇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常用的事物,提及“扇”范畴时,人们首先想到的能够与量词“扇”组配的NP都与门有关,如“一扇门”“一扇大铁门”“一扇红色的大门”等。
从使用频率来看,位于量词范畴中心的原型成员,往往与量词的共现频率最高。据我们初步统计,能够与量词“扇”形成组合关系的NP中,“门”的出现频率最高:唐代为7/22,宋元时期为8/34,明代为130/219,清代为675/912;在北大现代汉语语料库中,“门”出现2000多次。
总之,表示“门”类事物的NP,最早和量词“扇”形成选择性共现关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乃至在现代汉语普通话和方言中,也一直保持着这种选择关系,并且共现频率最高。因此,“门”类物是量词“扇”称量的母体物,表示“门”类事物的NP是“扇”范畴的原型成员。它位于范畴中心,具有[+平面][+可开合][+垂直][+形状规则][+有边界][+硬质][+具体]的语义特征。
三、“扇”范畴的扩展
“扇”的范畴化过程是以“扇”的语义特征为基础的,它以原型为起点,逐渐向外围扩展延伸,直到边缘成员。“扇”范畴的原型是表“门”类物的NP,其他与原型具有共性语义特征的NP,通过范畴扩展可以成为“扇”范畴的成员。具有的共性语义特征越多,距离范畴中心越近;具有的共性语义特征越少,距离范畴中心越远。其中,由原型到距离范畴中心较近位置的扩展,可以称为“近距扩展”;由原型到距离范畴中心较远位置甚至是边缘位置的扩展,则称为“远距扩展”。
(一)“扇”范畴的近距扩展
“扇”范畴的近距扩展主要表现为:由表示母体物的NP到表示相近物的NP,即以原型为起点,通过隐喻、图式转换等机制,将一些与它具有共性语义特征的NP纳入到范畴中。在“扇”范畴中,表示相近物的NP主要有四类,按照它们与原型语义特征的相似度,亦即与范畴中心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为:可开合的硬质平面物、可开合的软质平面物、面积较大的硬质平面物、可分合的类平面物。
1.可开合的硬质平面物
这类NP主要包括窗、窗子、窗户、木窗、玻璃窗、屏、屏风、盖板、底盖等。为节省篇幅,这里主要列举名词,而省去相关的名词性短语。例如:
(4)列车行进方向靠右边的一扇玻璃窗上,已被击破了一个洞,洞口有拇指般大小。(1996年《作家文摘》)
(5)竹制折叠屏风一般是斗榫结构……各扇屏风之间的交接用0.3厘米左右粗的细绳在扯环部位打结拴住,以作交连。(陈大华《竹家具制作》)
(6)那幢破旧的熬硫磺屋方孔上的一扇盖板被风吹开了。([瑞典]塞尔玛·拉格洛芙著,石琴娥译《尼尔斯骑鹅旅行记》)
(7)他回到橱子跟前,揭开一扇伪装的底盖。([美]L.罗恩·哈伯德著,胡建华等译《地球杀场》)
该组的NP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表示窗户、屏风类物的,另一类是表示房屋孔洞上的盖板和橱柜底盖的。这两类NP所表示的事物都是由质地较硬的板片状材料构成,形状基本规则,在认知中属于二维平面事物,都可以开合。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窗户的开合方式一般是推开、拉开和关闭(合上),屏风则以多折组合居多,开合方式一般是展开、拉开和折叠(合上);盖板和橱柜的底盖的开合方式,一般是从遮蔽物上揭开/掀开和盖上,其中,被风吹开也是一种打开方式。窗户、屏风类事物一般呈直立状,而盖板和橱柜的底盖一般呈横平状。整体来看,该组NP具有较多和范畴原型相同的语义特征:[+平面][+可开合][±垂直][+形状规则][+有边界][+硬质] [+具体]。
2.可开合的软质平面物
这类NP主要包括帷幕、窗帘、布帘、窗帘布、篷、布篷(帆)。例如:
(8)随着两扇帷幕缓缓拉开,一架带有“商飞蓝”和“商飞绿”涂装的新型民用国产大飞机,在中国商飞总装制造中心浦东基地正式亮相。(新浪网,2015-11-03)
(9)这间大房子西角处的墙壁上挂着一扇白布帘。(陈染《私人生活》)
(10)到了城外去,遇到逆风固然也会拉纤,遇到顺风固然也会张一扇小巧的布篷……(叶圣陶《三种船》)
如前所述,“扇”最初可称量的事物都是可开合的硬质平面物。随着“扇”范畴的扩展,“扇”称量可开合平面物的范围越来越广,对于事物硬度的要求有所降低,一些表示软质平面物的NP也进入到“扇”范畴,如“窗帘、帷幕、布篷(船帆)”等。这些NP所表示的事物一般可以展开、张开和闭合,展开或张开之后呈立面状,形状比较规则,其语义特征可以概括为:[+平面][+可开合][+垂直][+形状规则][+有边界][-硬质][+具体]。
3.面积较大的硬质平面物
这类NP主要包括墙、电视墙、冰壁、屏障、牌坊、书架、(门窗上的)玻璃、镜(梳妆镜)、山。例如:
(11)在日本,旧式的屋子,周围几乎都是纸门,只有“床之间”那一扇墙上可挂字画,但也不是对联……(冰心《我家的对联》)
(12)一扇屏障阻隔了通向一小片另一种森林的入口,这种森林在这片干旱地区很稀少。(孙秋萍主编《动物世界》)
(13)就在这条岭上,竖着一扇牌坊,正中上方写有“含鄱口”三个大字。(金鹰达《追寻徐霞客的足迹·中原名山》)
(14)他曾在那两扇书架搭建的书斋里,一遍遍地写和撕毁稿纸。(严歌苓《人寰》)
(15)他就这么大步径直走去,咣啷一声,一扇玻璃碎地,他的脑门上撞出了一个大包。(《1994年报刊精选》)
(16)三扇镜的梳妆桌上,粉缸里粉总像是受了潮,有点黏湿的,生发膏却已经干了底。(王安忆《长恨歌》)
(17)寻了半扇山,只寻上一棵弯弯的杏树砍了来。(张承志《黄泥小屋》)
需要指出的是,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用“扇”称量“墙”的用例较少;在汉语方言中,此类用例较多,如黎川、萍乡、于都、厦门等地方言[11](P99)。具体来说,墙、电视墙、冰壁、书架、玻璃门上的玻璃和梳妆镜,在视觉上基本上都是面积相对较大、外形规则的立面物;屏障和牌坊整体上也会被图解为立面状,但形状不一定规则;山由于占据空间较大,人们在观察时一般会凸显其平面特征。由此可见,该组事物都具有较大的面积,并且与“门扇”的外形特征相似。该组NP的语义特征可以概括为:[+平面][-可开合][+垂直][±形状规则][+有边界][+硬质][+具体]。该组NP保留了“扇”范畴原型的大部分语义特征,属于该范畴的近距扩展,不过,由于它们具有[-可开合]的语义特征,与前面两组相近物NP相比,距离范畴中心的位置较远。
4.可分合的类平面物
这类NP主要包括磨、石磨、磨石、磨盘、贝壳、鞋面、面具、小楼。例如:
(18)庙婆婆本来怕得不得了,看到这机会,突然胆大妄为,找来一根棕绳,上去缠住那条毛茸茸的虎腿,在绳子的另一头又拴上一扇石磨,使那只虎动弹不得。(韩少功《山南水北》)
(19)蚌能把水鸟的嘴夹住,全靠两扇坚硬的能开能闭的贝壳。(林崇德主编《中国少年儿童百科
全书》)
(20)揣其意不难明白,二色鞋儿的鞋面正是半扇用绿罗、半扇用红罗,所以鞋面一侧红、一侧绿。(孟晖《美人图》)
(21)2021年3月,半扇黄金面具就出土于5号坑,现在被转移到了广汉考古整理基地保存。(薛芃、艾江涛等《追寻三星堆:探访长江流域的青铜文明》)
(22)所有人都走了,所有门都关了,只剩下最后半扇小楼,两面墙壁。(王以培《作业》)
首先,该组NP表示的事物都具有可分合的特征,两个部分可以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又可以一分为二。分成两个部分之后,每个部分都可以用“扇”称量,相关数词一般只用“半”“一”“两”。因为相对于一个整体的“一”而言,两个部分各称一“半”;相对于整体由两个部分构成的“两”而言,每个部分则称为“一”。
其次,该组NP表示的事物分成两个部分之后,经过认知思维的图解,通过凸显其二维特征,可以得到一个平面物体的图式。“磨”无论分开与否,其整体形态都是圆形的立体物,但若着眼于其表面和功能面,则都是一个平面;“贝壳”分成两半之后,其横截面都可以被识解为二维平面,而忽略其凹凸不平的内部形态;“鞋面”的每一半从侧面看都呈扁平状;“面具”无论是完整的还是断开为一半的,为贴合面部器官均会有一定程度的凹凸,但在整体视觉上基本呈平面状;一座完整的小楼被分成两半,只剩两面墙壁,凸显的也是墙壁的平面特征。也就是说,该组NP所表示的事物的平面特征,是经过认知思维的图解得到的,而不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显性特征,因此,我们可将其称为“类平面物”。该组NP的语义特征可以概括为:[+平面][±可开合][±垂直][±形状规则][+有边界][±硬质][+具体]。
(二)“扇”范畴的远距扩展
“扇”范畴的远距扩展主要包括:从表非生物的NP到表客体生物的NP、从表客体物的NP到表主体物的NP、从表有形具体物的NP到表无形具体物的NP、从表具体物的NP到表抽象物的NP。由此可见,量词“扇”对NP的选择逐渐远离范畴中心,和原型相同的语义特征越来越少,范畴的边缘成员往往只保留[+平面]或[+可开合]的语义特征,有些甚至已经不属于严格意义的“平面”或“可开合”了。
1.从表非生物的NP到表生物的NP
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往往把自身看作主体,把人以外的事物看作客体,客体主要包括生物(动物、植物)和非生物。上文涉及到的母体物和相近物都是非生物,随着“扇”范畴的扩展,它又能和表示生物的NP形成选择关系。这主要体现在“扇”可以选择动物、动物的肢体、植物较大的叶片等作为NP,如:猪、猪(牛、马、羊)肉、排骨、胸骨、肋骨、鱼、虾、羽翼、翅膀、鹅的脚板、凤尾、孔雀尾、梧桐叶、芭蕉叶等。此类NP较多,略举数例如下:
(23)连骨头的猪类动物的鲜肉类产品一般分为半扇,牛或马类动物的肉类一般分为半扇或1/4扇。(黄冠胜《主要贸易国家或地区动物检疫法律法规》)
(24)留一扇排骨,我八点钟去取。(迟子建《逝川》)
(25)顺背脊骨将鱼从头部至尾巴的根部片下,使其成为尾部相连的两扇鱼。(石荫祥《湘菜集锦》)
(26)老母鸡带小鸡时,它总是把两扇翅膀张开,头往前伸,为什么要这样呢?(史全伟《风范:共和国开国将帅的故事》)
(27)这菊花从一人多高的花架上喷涌而出……一直泻到地上,活像一扇艳丽动人的凤尾。(冯骥才《雕花烟斗》)
(28)小白鹅那两扇红红的、宽宽的脚板在碧绿的水中一划一划的,非常可爱。(郭先珍《现代汉语量词用法词典》)
(29)终于我决定,给你寄一扇梧桐的落叶。(杨贾郎《爱的花束》)
(30)窗外那轮黯红的月亮,冉冉沉落到那几扇肥大的芭蕉叶上来了。(白先勇《孽子》)
在宰杀猪、牛、马、羊等动物时,去头之后沿脊椎一分为二,杀鱼做虾时也可以采用相似的方法分成两片,分开的部分摊开后整体上呈平面状;排骨和肋骨对称分布,无论是去骨后大片的肉还是连骨肉排,整体上看多为扁平的形态;羽翼、翅膀、凤尾可张开可合拢,张开后在人脑中形成的意象图式呈平面状;鹅的脚板左右两只合为一对,脚板表面有一层皮膜相连,整体呈平面;梧桐叶、芭蕉叶的叶片较大,并且呈平面状。该组NP的语义特征可以概括为:[+平面][±可开合][-垂直][-形状规则][+有边界][±硬质][+具体],因此,它们能够与量词“扇”形成选择关系。
2.从表客体的NP到表主体的NP
上述母体物、相近物和客体生物(动物、植物)都是客体物,随着“扇”范畴的扩展,它也可以用来称量主体物。“扇”所选择的表示主体物的NP,主要是指称人的身体部位的,如:眼皮、嘴唇(唇)、耳朵、胸脯、脊背等。例如:
(31)常六老汉站也没站起来,像帘子一样耷拉着两扇眼皮。(郑万隆《古道》)
(32)两扇红唇之间,溜出一个圈。(王奇正《棱角》)
(33)说也奇怪,他的脸上脖子上沾满了灰垢,那两扇大耳朵却是粉红雪白,在太阳下显得生动鲜明,十分可爱。(莫言《红耳朵》)
(34)让她把根根丝线织成一片天幕、一挂飞瀑,织成情哥一扇温柔的胸脯。现在,这扇胸脯就在扎花女的眼前兴奋地起伏着,任一双绣花的手掌在上面颤抖。(林石选编《淑女味道——女性的世相》)
(35)马林生如同插在书架上的书,被紧紧贴挤在两扇脊背之间,透过薄薄的衣衫,他甚至能数清对方身上有多少块骨头,脊柱排列是否垂直。(王朔《我是你爸爸》)
眼皮和嘴唇的厚度较薄,很容易被忽略,而其平面特征会得到凸显,同时,二者都可以开合,闭上时则可以起到遮蔽眼睛和牙齿的作用,与门扇的形态和功能相似。耳朵和胸脯呈左右对称分布,可以一分为二,分别称说左耳、右耳,左胸、右胸,又可以合二为一,统称耳朵、胸脯,类似于双扇的门,并且在人们的认知中呈扁平状。脊背在视觉上属于平面事物,与门板的特征相似,但不能开合。人的身体部位是否与地面垂直,则取决于人的姿态(如站立、坐下、躺卧、斜靠),因此,该组事物的垂直都是有条件限制的。上述表示主体物的NP的语义特征可以概括为:[+平面][±可开合][±垂直][+形状规则][+有边界][±硬质][+具体]。
“扇”所选择的表主体的NP,在语义上有客观表述和主观表达的不同。当“扇”和表示主体的名词直接组合时,一般是进行客观陈述,用来表达客观意义,如“两扇眼皮”“两扇脊背”。当“扇”和表示主体的名词性短语组合时,一般是进行主观表达,用于描述外部情状,如“两扇红唇”“两扇大耳朵”“一扇温柔的胸脯”,这里的“红”“大”“温柔的”,不仅反映出客观对象的外部情态,而且体现出说话人的主观评价,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3.从表有形具体物的NP到表无形具体物的NP
客体和主体都是客观世界存在的有形具体物,随着“扇”范畴的继续扩展,它还可以用来称量无形具体物。所谓“无形具体物”,是指不具备特定形状的事物。量词“扇”选择的表示无形具体物的NP主要有:云(白云)、光(光团)、天空、风光、美景等。例如:
(36)果然就从一扇白云下唱出个太阳,滋滋地发着响。(王士学《童心小世界》)
(37)透过桅灯淡淡的一扇光团,黄老爷子切切地盯住一脉航线。(关怀山《镜子里的打碗花》)
(38)鸳鸯香炉的烟柔软得似蛇一样升起,烟用小小的手推开寒凉的秋夜,推出一扇温暖的天空。(林清玄《鸳鸯香炉》)
(39)谁的手一下推开一扇田园风光、良辰美景,让秋天裸露出最美的地方令人神往。(彭学明《文艺湘军百家文库·散文方阵·彭学明卷》)
云是由水滴、冰晶聚集形成的在空中悬浮的物体,光的本质是一种处于特定频段的光子流,通过折射可以呈现于人的视觉;二者虽然都可以被人们所感知,却没有固定的形态,属于无形具体物。天空是由水蒸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构成的广大空间,无边无际,无相无形,只有在光的折射作用下,才能够被人们的视觉所感知。由于人类的认知和视野所限,才会产生“海天相接”“天圆地方”“天似穹庐”等说法。“田园风光、良辰美景”也没有固定的形状,就像人们眼睛看到的一幅幅或动或静、没有规则的图画。可见,“云、光、天空、风光、美景”,都是没有固定形状的无形具体物,当它们与量词“扇”形成选择关系时,受到量词“扇”[+平面]语义特征的影响,会在有形具体物和无形具体物之间发生图式转换,从而在人们的认知中呈现为较大的平面形象。
从语用的角度来看,当量词“扇”与“云、光、天空、风光、美景”等NP组合时,经常应用于上下文出现或暗含“门”“窗”的语境中,这些名词性成分往往是透过或推开门、窗看到的,这样的观察视角使它们带有了“门”“窗”的一些语义特征,并赋予了一定的形态。因此,其语义特征可以概括为:[+平面][-可开合][-垂直][-形状规则][-有边界][-硬质][+具体]。
4.从表具体物的NP到表抽象物的NP
量词范畴往往会从选择表示具体物的NP扩展到选择表示抽象物的NP,这是人类认知从具体物到抽象物的自然延伸所致。随着“扇”范畴的进一步扩展,量词“扇”可以和表示抽象物的NP形成选择关系。量词“扇”对表示抽象物NP的选择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具体物名词抽象化,二是直接使用抽象物名词。
首先,分析具体物名词抽象化。量词“扇”对抽象物NP的选择,必须借助和一些具体物名词的组合,并在“扇”和具体物名词之间添加一些表示抽象概念的词语,从而使具体物名词抽象化。例如:
(40)大学作为青年学子们由学校教育跨入社会教育前的最后一站,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为莘莘学子们打开一扇理想之门。(刘红梅《大学生创新培养研究——以经济管理类大学生为例》)
(41)海以这种方式,为水兵打开一扇透明的心窗,方可读到这么多惊险和雄奇的谜底。(刘学勇主编
《潮汐》)
(42)20年后,重新审视那场灾难,还能拉开一扇精神的帷幕。(唐山劳动日报编《唐山,共和国的骄傲》)
需要指出的是,抽象化的“心”主要是表示心灵、思维,而不是指生理器官。上述用例中的“理想、心、精神”,都是属于心理域的不可数名词,表示的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不可计量;而门、窗、帷幕均是有形具体物,都可以用“扇”称量。当“门、窗、帷幕”之前出现“理想、心、精神”等词语时,一方面,这些具体物名词均被赋予了抽象化的意义,另一方面,也保持了“扇”与“门、窗、帷幕”在形式上的选择关系。借助客观存在的“门、窗、帷幕”,添加表示抽象概念的修饰语,量词“扇”于是就延伸到抽象的“理想的大门”“心窗”“精神的帷幕”。换言之,“扇”范畴实现了由具体物NP到抽象物NP的扩展。由于抽象化的事物难以计量,在人们的认知中通常将其看作一个整体,因此,“扇”在抽象化的事物名词前面,使用的数词一般只限于“一”。类似的表达形式还有很多,如:“一扇国门”“一扇友谊之门”“一扇开放之
窗”等。其语义特征可以概括为:[+平面][+可开合][±垂直][±形状规则][±有边界][-硬质]
[-具体]。
其次,再分析直接使用抽象物名词。龙涛指出,如果选择量词作为主要的形式特征的话,抽象名词则可以表述为“主要加种类量词,但事物的类指与个指接近的、表示实体事物的隐喻性‘有界’空间意义的名词”,如“办法、想法、建议、书、小说、歌、诗、文章、句子、武功、教师、博士”等[16]。有些名词既可表实体,又可表抽象义,实体物与抽象物共存于同一个词汇形式中,是个体名词兼抽象名词,如“小说、书、教师、博士”等。有些抽象名词可以和个体量词形成选择关系,主要是通过隐喻方式,将对实体物的认知结构框架转移或“映射”到抽象物上,抽象物成为实体物的隐喻形式,从而获得与实体物相同的空间形状特征。例如:
(43)“两扇题”是八股文常见题型,它主要指文题由两个并列的单句组成,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就属于双扇题。(陈才训《古代小说家、评点家文化素养论》)
(44)(《红楼梦》)前半扇你看到的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这是为了反衬后边的54回。一共是108回,两大扇,一前一后,一个大整体。(周汝昌《〈红楼梦〉的艺术个性》)
(45)仇注杜诗分段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大多以诗的前四句为首段,后面再各划分为句数整齐的两段(或称为“两扇”),这两段分别与首段的二句相照应,因此仇氏形象地将这一“局法整严”的结构称为“一头两脚体”。(刘重喜《明末清初杜诗学研究》)
文题、著作、诗句等创作物都属于人类的精神产品,其内容均是无形的精神形态,形式上则往往以有形的物质形态来呈现。上述用例中的“八股文文题”“《红楼梦》的结构”“仇注杜诗”都是指内容信息,均属于抽象物,而不是纸张或书籍等实物载体,即它们指向的是事物的一个类属而非一个特定的个体。一个文题由两个单句组成,一部《红楼梦》分为前后各54回,杜诗前四句之后的部分被均分为两段,可以看出,它们都具有[+可分合]的特征。同时,由于人们阅读作品时多以纸张等实物为媒介,通过“实体隐喻”将纸质形态的空间特征映射到抽象的内容信息上,从而使其获得平面的意象图式。也就是说,文题、著作、诗句等创作物,通过量词“扇”来显示其“可分合的平面事物”的空间义。因此,该组抽象物名词的语义特征可以概括为:[+平面][+可分合][-垂直][-形状规则][-有边界][-硬质][-具体]。
四、结语
根据上文的分析,这里对量词“扇”在共时平面的范畴化过程进行了总结、归纳。具体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扇”的范畴化过程是一个具有层级性的连锁性链条。在这个过程中,该范畴中的成员逐渐从原型扩展到边缘,同时,一些语义特征也逐渐脱落。具体如表1所示(见下页):
需要说明的是,在“扇”范畴从原型往外扩展的过程中,伴随着越来越多成员的涌入,范畴扩展的每个层级都会存在着一定的模糊地带,距离范畴中心越远的成员,具有的模糊性越高[17]。因此,虽然我们对“扇”范畴扩展的基本链条进行了梳理,但由于模糊地带的存在,本文很难将“扇”范畴扩展的各个环节及其成员区分得一清二楚。在实际的分类过程中,我们主要依据范畴成员与原型语义特征的相似度来划分。比如,梧桐叶、芭蕉叶都属于生物(植物),同时又是面积较大的平面物,似可归入近距扩展的面积较大的硬质平面物,但它们均不具备[+硬质]特征,因此,我们将其归入远距扩展中的生物。再如,《红楼梦》、杜诗既可表实体,又可表抽象义,将其视为近距扩展的可分合的软质平面物,或者远距扩展的抽象物,似乎都可以,但在例(44)、例(45)中实际强调的是其内容信息而非实物载体,因此,我们将其归入远距扩展的抽象物。
综上所述,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认知语言学理论,从范畴化角度出发,探讨量词“扇”在现代汉语中的主要用法及其对NP的选择过程。我们认为,量词“扇”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实际上是一个范畴化过程。量词“扇”的基本语义特征是[+平面][+可开合],“扇”范畴的原型是表示“门”类物的名词性成分,并以此为中心向外扩展,经过四种近距扩展和四种远距扩展,形成了一个具有层级性的连锁性链条。可以看出,“扇”范畴的扩展机制主要是隐喻和图式转换。通过对量词“扇”范畴化的系统分析,可以清晰地勾勒出量词“扇”用法的发展演变轨迹,有助于深入认识量词“扇”和NP之间的选择规律及其组合的语义基础,也有助于进一步完善范畴化的相关理论。
参考文献:
[1]邵敬敏.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名词的双向选择[J].中国语文,1993,(3).
[2]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Rosch,E.,Mervis,C.B.,Gray,W.D.,et al.Basic objects in natural categories[J].Cognitive Psychology,1976,(3).
[4]Lakoff,G.Woma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5]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6]殷焕先,何平主编.现代汉语常用量词词典[Z].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
[7]何杰.现代汉语量词研究(增编版)[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
[8]郭先珍.现代汉语量词用法词典[Z].北京:语文出版社, 2002.
[9]刘子平.汉语量词大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3.
[10]杨铭.现代汉语面状量词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11]刘洋.汉语方言个体量词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9.
[12]伍莹.类型学视野下汉语形状量词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22.
[13]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1.
[14][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5]宗守云.量词范畴化的途径和动因[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16]龙涛.抽象名词的隐喻性“有界”空间范畴义[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4).
[17]陈维振,吴世雄.有关范畴本质和语义模糊性的再认识[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3,(1).
The Categorization Process of the Choice of Nominal Constituent by the Measure Word “Shan(扇)”
Ding Xixia,Zhang Qiuyan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 China)
Abstract:The choice of nominal constituent(NP) by the measure word “shan(扇)” has a process of categorization. The semantic features of the measure word “shan(扇)” are [+flat] and [+open/close], the NP related to “men(门)” is the prototype of the “shan(扇)” category, which corresponds to the category center. The “shan(扇)” category extends outward from its central members, going through near-range expansion and far-range expansion to reach its peripheral members, forming a hierarchical chain with a cascading effect. The near-range expansion of the “shan(扇)” category mainly involves moving from NPs representing original objects to NPs representing similar objects: NPs denoting openable/closable hard flat objects, openable/closable soft flat objects, large flat objects, separable flat objects. The far-range expansion of the category is mainly manifested as follows: from NPs representing non-living things to NPs representing living objects, from NPs denoting objective objects to NPs representing subjective objects, from NPs denoting tangible concrete objects to NPs representing intangible concrete objects, and from NPs denoting concrete objects to NPs representing abstract objects. Metaphor and schema transformation are significant driving factors for the expansion of the “shan(扇)” category.
Key words:“shan(扇)”;nominal constituent;semantic features;categorization;near-range expansion;far-range expansion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基于大型语料库的中原官话共时比较与历时探考研究”(21&ZD286)
作者简介:1.丁喜霞,女,文学博士,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张秋艳,女,河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