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出版于2003年的《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和2012年的《两岸常用词典》中对台湾特有词语的标注变化,反映了台湾特有词语在大陆的融入状况。通过对台湾特有词语在大陆融入情况的分析,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台湾特有词语已经完全融入大陆,成为日常使用的普通词语,其标志是这些词语被《现代汉语词典》所收录;第二层次,台湾特有词语的融入接近完成,但目前还未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第三层次,台湾特有词语的融入正在进行中。
关键词:台湾特有词语;融入;大陆;《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两岸常用词典》;《现代汉语词典》
大陆与台湾地区所使用的汉民族共同语,大陆现在称为“普通话”,台湾地区仍然沿用旧称“国语”。海峡两岸汉语原本同根、同源、同体,但是经过多年的分隔而导致二者产生了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在词汇上表现尤为明显。早在上一世纪八十年代,一些学者已注意到二者之间的差异,并进行了深入探讨。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两岸交流的日益频繁,学界又开始研究海峡两岸语言的融合趋势问题。其中,刁宴斌专门论述了“大陆与台湾词汇的融合”“台湾与大陆词汇的融合”,并将大陆采用台湾词语的情况分为三类:一是大陆已经或基本采用台湾词语;二是大陆原有词语与台湾词语并用;三是台湾词语在大陆偶尔使用[1](P93-105)。在此之后,汤志祥对大陆吸收海外华语词语的层级、类别及比例进行了系统阐述[2];苏金智以两岸辞书相互吸收的词条为依据,探讨了两岸四地词汇相互吸收的趋势[3]。刁宴斌则对台湾“国语”词汇与大陆普通话趋同现象进行了调查[4];刁先生还指出,两岸词汇互动的天平由最初的大陆向台湾一方倾斜到现在双方基本平衡,两岸词汇融合的速度正在加速[5]。
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大陆与台湾地区的特有词语呈现出相互融合的态势,特别是台湾特有词语,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陆的日常交际和传播媒体中,有些词语稳定下来,并被收录入《现代汉语词典》等权威语文辞书中。出版于2003年的《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6]和2012年的《两岸常用词典》[7],都是两岸学者合编的现代汉语语文词典,它们均以记录汉民族共同语词汇为主,同时也反映了两岸词语的使用差异。两部词典都收录了两岸各自特有词语,分别标记为“★”和“▲”,其中,前者是大陆特有词语,后者为台湾特有词语。《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和《两岸常用词典》前后相隔将近十年,这十年也是两岸交流非常密切的十年。在这一阶段,更多的台湾特有词语不断进入大陆,成为日常交流的常用词,并被《现代汉语词典》[8]所收录。《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和《两岸常用词典》收词的变化,可以反映台湾特有词语融入大陆的状态。因此,本文拟通过两部词典收词的变化,来考察台湾特有词语融入大陆的基本状况。需要说明的是,为节省篇幅起见,本文语料凡是出自《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两岸常用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的,均不再标注页码。
一、已融入大陆的台湾特有词语的分类考察
我们考察了《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与《两岸常用词典》所收录的两岸各自特有词语,通过对两nqoDBtAWApG+ztBpKRVqamlpPIgW8Fqiruwn2mu4stY=部词典的比较,可以发现,它们所标注★和▲的特有词语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虽然大部分特有词语均保持不变,但有些两岸特有词语的标注出现了变化,即2003年的★和▲标注,到了2012年已不再出现,这说明一些原来各自的特有词语已经成为两岸所通用的词语。也就是说,一部分大陆特有词语已经被台湾地区所吸收、采纳,同时,一FexvGc4aYFiFU67Z+EJml/unDUA7nM7Q5ohYhdOUHPU=部分台湾地区特有词语也被大陆所吸收、采纳,两岸特有词语彼此渗透,融为一体。这样的词语大陆有57个,台湾有156个。这里主要考察台湾特有词语在大陆的融入情况。
首先,我们对台湾特有词语融入大陆的义类情况进行了统计,具体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就义类而言,台湾特有词语融入大陆主要集中在社会生活类,占比为41.0%;其次是动作行为类,占比为19.2%。
其次,我们对台湾特有词语融入大陆的音节情况进行了统计,具体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就音节而言,台湾特有词语融入大陆是以双音节词语为主,占比为67.3%,将近七成;其次是四音节词语和三音节词语,占比分别为16.0%和15.4%。
最后,我们对台湾特有词语融入大陆的词性情况进行了统计,具体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就词性而言,台湾特有词语融入大陆是以名词为主,占比为53.8%;其次是动词性词语,占比为37.2%;再次是形容词性词语,占比为8.3%;其他词性则极少。
二、台湾特有词语融入大陆例析
台湾特有词语从进入大陆到完全融入大陆,并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完成的,通常会遵循“引进—吸收—发展”的路径,经历“引用—自用—化用”三个阶段[9]。当然,具体到个别的词语来说,融入的快慢会有差别,但融入的过程大致相同。
(一)书面词语的融入
有些概念或情形,在大陆没有相应的词语来表达,而台湾地区有现成的词语或者更好的词语来表达,于是大陆就直接吸收了台湾的词语。
1.名嘴
《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带有▲,释义为:以善于演讲、辩论而闻名的人。《两岸常用词典》未带▲,释义为:以善于辩论、演说,语带机锋而出名的人。[例]电视~|股市~|演说~。《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亦收录该词,释义为:指以口才著称的节目主持人、演讲家、律师等。通过上述词典收录的情况,可以看出,“名嘴”原本是台湾地区的特有词语。在两岸词典中,“名嘴”原来标注为台湾特有词语,后来没有标注,表明它已经被大陆所吸收。《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将其收录,则表明它已经稳定地融入到大陆普通话。
在“读秀”搜索网站报纸子库(以下简称“读秀报纸”),对“名嘴”进行检索,可以发现,该词最早出现于大陆媒体是在1990年。例如:
(1)台湾文坛作家中,有一位讲鬼“名嘴”,司马中原是也。他笔耕40年,创作60多部小说,业余擅讲生动有趣鬼故事,笔录成文,《讲鬼集》已出版两集。(《参考消息》,1990-12-08)
“名嘴”最早出现的大陆媒体是《参考消息》,值得注意的是,该条报道系转引新加坡《联合晚报》1990年11月14日的消息。这说明该词在台湾地区以及新加坡华语里普遍使用。同时,新闻内容又是关于台湾作家的,表明“名嘴”在大陆最早出现是采用了引用的方式,属于词汇融合的初始阶段。“名嘴”虽然1990年即出现在大陆媒体,但在随后的数年内几乎是销声匿迹,直到1999年又重新“复出”。例如:
(2)《足球之夜》“名嘴”蓉城说往昔(《大河报》,1999-01-28)
(3)香港凤凰卫视节目主持人窦文涛及内地十多个不怎么出名的“名嘴”,本月4日晚上在广州沙面举行了一台以“中国人到底想不想回家”为主题的辩论会。(《南方日报》,1999-11-09)
(4)体育“名嘴”,还得再练!(《大河报》,2000-01-11)
上述用例中的“名嘴”,都与源词语语境无关,这表明词汇融合已进入“自用”阶段,即摆脱了源词语语境的自主性使用,是词汇融合的进一步发展阶段[10]。2000年以后,“名嘴”在大陆的使用呈现日益增多的趋势。其中,2004年之前,大陆报纸每年只有几十例;之后则每年过百,甚至有每年过千的。通过对“读秀报纸”的检索,可以发现,目前大陆报纸已经出现了13685例。例如:
(5)……这是继赵普、张泉灵、郎永淳等央视名嘴纷纷离开央视主播台又一热点话题。(《达州新报》,2015-11-27)
(6)2月21日,主持人孟非在微博表示,在朋友圈有消息称多名名嘴主持人加入某微商组织,其中孟非是继杨澜之后新加入的成员,并配上孟非的个人照。(《宿迁晚报》,2016-02-23)
(7)作为中国第一代电视球迷,我们能怀念的解说名嘴还有一位,那就是宋世雄。(《富阳日报》,2022-12-27)
这表明该词已经稳定地融入到大陆普通话,2012年《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收录该词就是显著标志。需要指出的是,早期媒体上的“名嘴”往往带有引号,表明其借用的身份;随着使用的频繁,“名嘴”在媒体出现时就基本不带引号了,表明其身份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并完全融入到大陆词汇中。
2.人脉
《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带有▲,释义为:人与人交往的情况。[例]他在地方上的~很广。《两岸常用词典》未带▲,释义为:人际关系所形成的网络。通常就愿意协助、认同当事人,且具影响力的人而言。[例]拓展~好办事。《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亦收录该词,释义为:指人各方面的社会关系:~网。通过上述词典收录的情况,可以看出,“人脉”原为台湾地区特有词语。《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将其收录,表明该词已经稳定地融入到大陆词汇体系。
“人脉”最早出现在大陆媒体,应是在2002年左右。例如:
(8)新型的人际关系正通过一个个圈子影响着京城的各个行业,各种人脉圈也正在形成。(《北京青年报》,2002-09-23)
(9)但近期以来,一种更多地凭据企业良好的信誉、优质的产品与有效的物业管理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取悦”入住其间的业主,并通过业主口碑传誉相互推介来促进楼盘销售的一种新型的“人脉营销”模式,在广州悄然兴起并迅速走俏。(《中国建设报》,2003-06-18)
(10)人脉圈的民间情结和特有的那么一种江湖气,似乎很对现代人的胃口——一边强调隐私,一边又渴望更广泛的情感交流——“圈子”是人们寻找支持、安慰和归属感的地方。(《北京青年报》,2003-11-28)
通过对“读秀报纸”的检索,截至目前,“人脉”在大陆媒体共出现3683例,说明该词已经稳定地融入到大陆普通话中。例如:
(11)很多年轻人抱怨自己认识的人太少,我的建议是:不要选择,所有的人脉一概积存维护起来。而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利用工作途径,把工作中认识的人变成你的人脉。(《燕赵晚报》,2007-04-23)
(12)与人相处,有一点非常的讲究,那就是人脉关系,它就像一座无形的金矿,拥有了这座金矿,就掌握了取之不尽的财富,当你的人品、人脉积累到了一定的高峰,你就会得到他人的认可拥戴和崇敬,即便你身处危难人们也会对你伸出援手。(《首钢日报》,2014-10-27)
(13)近日,有媒体曝光在小红书、闲鱼等网络平台,不少账号打着“协助项目、协调关系、办事升职、引荐领导”的旗号公开贩售所谓“人脉关系”,其服务范围涉及北京、河北、四川等多个省份,单笔售价也从几百元到数千元不等,引发社会强烈关注。(《南方日报》,2023-11-14)
3.煽情
《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带有▲,释义为:煽动、挑逗别人的情欲。《两岸常用词典》未带▲,释义为:煽动人的情感,使激动。[例]这部影片很~。《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亦收录该词,释义为:煽动人的感情或情绪:导演很会营造氛围~。通过上述词典收录的情况,可以看出,“煽情”本是台湾特有词语。两岸词典中,原来有标注,后来没有标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将其收录,说明该词已经完全融入大陆。
“煽情”最早出现在大陆媒体,大约是在上一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例如:
(14)煽情报道渐失人心(《人民日报》,1996-05-05)
(15)长沙影院向观众“煽情”(《湘声报》,1997-08-06)
(16)龙归山庄演“黄”剧坐收横财 人妖无耻煽情 食客下流起哄(《大河报》,1999-01-16)
从上一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到2007年,“煽情”的使用频率并不高,每年只有几十例。到了2008年以后,每年的出现频率开始过百。截至目前,“读秀报纸”中“煽情”共出现2568例,表明该词已经完全融入大陆。例如:
(17)一个煽情的涨价借口——河南有关方面给出的牛奶涨价理由:“不给奶农提高奶源的价格,他们(奶农)就把奶倒掉”。(《姑苏晚报》,2008-01-04)
(18)跨年夜宴 忙坏观众——五大卫视同时开播抢走全国一半收视 湖南卫视最煽情 江苏卫视赢口碑(《兰州晨报》,2010-01-04)
(19)高考前最后一个晚自习 不是煽情而是开心和放松——瓯海中学高三(9)班班主任郑小侠的自述。(《温州都市报》,2023-06-07)
4.拉风
《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带有▲,释义为:时髦;出风头。[例]这辆红色跑车式样新颖,开出去一定~。《两岸常用词典》未带▲,释义为:惹人关注;抢眼。[例]她一身名贵装饰,在宴会上好~。《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亦收录该词,释义为:<方>①动兜风。②形时尚;前卫:~汽车|这种款式最~。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方>”不限于地域方言,也可以是港台地区的“社区词”。通过上述词典收录的情况,可以看出,“拉风”原本是台湾地区的特有词语。两岸词典中,原来有标注,后来没有标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将其收录,虽然标注<方>,表明其港台地区的“社区词”身份,但实际上已完全融入大陆。
“拉风”最早出现在大陆媒体,是在2003年左右;直到2008年,使用频率仍然不高,每年不过百例。例如:
(20)漂亮女生穿白袜最拉风(《大河报》,2003-09-09)
(21)据了解,这个由27部清一色本田雅阁组成的“余杭有史以来最拉风的自驾团队”,将于7月9日、10日赴临安天池、大明山景区游玩,一展余杭车友风采。(《城乡导报》,2005-06-30)
(22)高速路中新人摆造型 穿梭车流几人搬道具——见绿化带上的苗圃很漂亮便以它作背景拍婚纱照,看上去够拉风,可不够安全(《温州商报》,2007-07-16)
(23)十一长假 选辆SUV去拉风(《青岛早报》,2006-09-28)
例(20)~例(22)中的“最拉风”“够拉风”,是形容词用法;例(23)中的“去拉风”,则是动词用法。
从2008年起,“拉风”在大陆的使用频率迅速提高,几乎每年都超过200例。截至目前,“读秀报纸”中包含“拉风”的用例总共出现6246次,其中也包括少数的“拉风匣”“拖拉风”“布拉风”“唐古拉风”等组合,但不影响总体数据。这表明该词在大陆已经完全融合,成为两岸通用词语。例如:
(24)昨日,广州持续阵雨天气。下午,在越秀区烟墩路上,一名骑车的男子载着一大堆泡沫路过,十分拉风。(《信息时报》,2017-06-09)
(25)继“蜘蛛侠”之后,越来越多的私家车上出现了一款萌萌的“小黄鸭”,安装在后视镜和引擎盖上,看起来非常“拉风”。(《深圳特区报》,2019-09-16)
(26)10月4日上午10点,6辆黄包车组成的迎亲车队出现在玉环市吾悦广场街头,成了街道上一道独特而又靓丽的风景线,新郎拉黄包车接新娘,浪漫而又拉风,引来不少路人驻足观看和祝福。(《浙江工人日报》,2023-10-05)
5.抓狂
《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带有▲,释义为:过度亢奋,躁动不安。《两岸常用词典》未带▲,释义为:①指一时情绪失控而做出失常的行动。[例]他受不了老板的责骂,突然~起来。②过度亢奋,躁动不安。[例]他正处在~之中。《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亦收录该词,释义为:因愤怒或沮丧懊恼无处发泄而狂躁:孩子不听话时,真让人~。通过上述词典收录的情况,可以看出,“抓狂”原本是台湾地区特有词语。NXVmgWpyUbHp+4HXGgckcg==在两岸词典中,原来有标注,后来没有标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收录,表明该词已经完全融入大陆。
“抓狂”最早出现在大陆媒体,是在2003年左右。例如:
(27)斯皮尔伯格——大爷也“抓狂”(《北京青年报》,2003-03-28)
(28)自从拍完《天下无贼》,就很少有“奶茶”刘若英的消息,记者昨天通过维京唱片的安排进行了电话采访后才获悉,原来刘若英不但一直在忙,甚至忙到了令她备感“抓狂”的紧张地步。(《大河报》,2004-08-21)
(29)盲人赛扑克为牌“抓狂”两月 市场上盲文扑克“断档”,盲人爱玩扑克只能自制(《青年报》,2005-05-23)
2008年之前,“抓狂”在大陆媒体的使用频率不高,每年一般只有几十例;2008年之后,每年的使用频率大都过百,最多超过300例。截至目前,“读秀报纸”中共出现2854例,这表明“抓狂”已经完全融入大陆。例如:
(30)骚扰短信狂轰滥炸 手机死机机主抓狂(《深圳晚报》,2009-02-27)
(31)小区“野广告”泛滥 撕了又贴如何治?——业主抓狂物业无奈……(《南国都市报》,2018-02-01)
(32)孩子有自己的学习节奏,只要成绩不落下来就好,可我还是会为此抓狂,觉得他应该有个好的学习习惯,先完成作业再玩。(《东南早报》,2021-07-05)
(二)俚俗词语的融入
有些情形下,采用台湾口头俚俗词语来表达,非常生动形象,而大陆却没有同样表达效果的词语。随着两岸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频繁交流,这些俗语就有可能被吸收进大陆词汇中。
6.烫手山芋
《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带有▲,释义为:比喻难办的事或会招来麻烦的事。[例]交通问题是个~,很难在短期内解决|这事谁也不愿过问,因为都知道是个~。《两岸常用词典》未带▲,释义为:刚煮熟的山芋,表面看不出热度,捧在手中,却容易烫手。比喻棘手或会招来麻烦的事情。[例]取缔风景区的流动摊贩,是管理处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亦收录该词,释义为:比喻有好处而想得到、但又有麻烦不好处理的事物:这一位于市中心的烂尾楼成了~。通过上述词典收录的情况,可以看出,“烫手山芋”原本是台湾地区特有词语。在两岸词典中,原来有标注,后来没有标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将其收录,表明完全融入大陆普通话,成为两岸通用词语。
“烫手山芋”,有时写作“烫手的山芋”,最早出现在大陆媒体,应是在1995年;但在随后的10年间,它的使用频率并不高。例如:
(33)日本商人的烫手山芋……(《人民日报》,1995-07-16)
(34)轿车价格放开——烫手的山芋(《西南经济日报》,2000-08-08)
(35)巴西足球陷入空前危机 斯科拉里接下烫手山芋(《世界体育周报》,2001-06-19)
(36)消费者“叫好不叫座”,商业银行当作“烫手山芋”,而国外汽车公司却争相看中了汽车消费信贷这个“香饽饽”。(《人民日报》,2001-11-19)
(37)个体管理:并非“烫手的山芋”(《中国税务报》,2004-10-20)
从2005年开始,“烫手山芋”的使用频率大幅增加,每年都有一百以上的用例,最多时达到432例。截至目前,“读秀报纸”中共出现4115例,表明该词已经完全融入大陆。例如:
(38)联华参股的迪亚天天折扣店,在沪经营三年来因水土不服,亏损约4000万元。因不断亏损,联华迫不得已才抛掉这个“烫手山芋”。(《中国商报》,2006-08-25)
(39)节前销售红火的礼品盒,这几天备受冷落甚至无人问津,为了把这些积压在手中的“烫手山芋”推销出去,很多销售者卖出了比成本还要低的价格。(《包头晚报》,2011-02-18)
(40)随着垃圾分类工作不断纵深推进,大件家具的处理似乎成了一些人手中的“烫手山芋”。(《武汉晚报》,2021-11-10)
7.一头雾水
《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带有▲,释义为:比喻糊里糊涂,不明事情的真相。《两岸常用词典》未带▲,释义为:比喻摸不着头脑完全不明白。也作“满头雾水”。[例]他说了半天,我还是~。《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亦收录该词,释义为:<方>比喻摸不着头脑,糊里糊涂。通过上述词典收录的情况,可以看出,“一头雾水”原本是台湾特有词语。在两岸词典中,原来有标注,后来没有标beefa91d6d4c8a662e9d7729d033c1c97312560b49d407a7d5305ec71678ce0d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将其收录,表明它已完全融入大陆,标记为<方>则说明它是来源于港台的“社区词”。
“一头雾水”最早出现在大陆媒体,是在1999年左右。之后,“一头雾水”的使用频率逐年增加,多的时候每年可达200余例。截至目前,“读秀报纸”中共出现1580例,表明该词已经成为两岸通用词语。例如:
(41)法官上门收取罚金,照常上班的他一头雾水——我正在狱中服刑?!(《大河报》,1999-08-03)
(42)“免费维修”多种解释 中北用户一头雾水(《河南商报》,2000-08-15)
(43)对高雅华贵的珠宝,老百姓对其价格往往不像对彩电那样“吃得准”,于是,面对愈演愈烈的珠宝价格战,老百姓感觉一头雾水。(《中国经济时报》,2000-08-16)
(44)金额百元的手机卡放在柜台里 尚未出卖就剩60多元了——手机店主遭投诉后也是一头雾水:“怎么回事?”运营商:可能是代理商擅自激活手机卡。(《今晨6点》,2007-01-19)
(45)记者走访多家家电卖场发现,尽管家电行业新标不断,但贴在电器上的标识却存在着参数不清、标准介绍不明等现象,令不少消费者一头雾水。(《北京日报》,2007-03-15)
(46)商品说明书让人一头雾水——示意图看不懂、文字描述说不清、使用方法就不教……不少消费者抱怨,说明书看不懂;专家表示,说明书内容敷衍,涉嫌侵犯消费者权益。(《海峡都市报》,2023-07-06)
8.放鸽子
《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带有▲,释义为:比喻在集体活动中故意撇下某个人,使孤独,或约会时一方故意失约,使另一方单独行动。《两岸常用词典》未带▲,释义为:比喻交通工具未抵达目的地以前就将乘客赶下车;也指约会时其中一方失约,造成另一方空等,或集体活动中故意将某人或某些人弃之不顾。[例]不是早就约好了,你怎么可以~呢?通过上述词典收录的情况,可以看出,“放鸽子”是台湾特有词语。在两岸词典中,原来有标注,后来没有标注,表明该词现已融入大陆。
“放鸽子”最早出现在大陆媒体,大约是在2002年。此后在大陆媒体上的使用频率逐年增高。从2008年起,几乎每年的使用频率都超过100例,最多时则接近300例。例如:
(47)日前布兰妮才兴高采烈地宣布她就要和心仪许久的威廉王子约会,不过英国媒体随即报道,布兰妮其实被威廉王子放鸽子了。(《中山日报》,2002-01-28)
(48)“放鸽子”诈钱财 两女骗落法网(《湘声报》,2002-08-23)
(49)“要不要抢单呢?”以前有好多次被乘客放鸽子的经历,贺师傅有点犹豫了。(《钱江晚报》,2006-01-08)
(50)6名永登农民“放鸽子”行骗,先后在永登、武威及内蒙古作案7起。(《兰州晚报》,2006-01-11)
(51)被“放鸽子”的滋味不好受——叫车乘客请多体谅的哥辛苦(《今日早报》,2006-05-25)
(52)不少消费者近来发现网约出租车变得越来越难叫,有时叫到了车,却被司机“放鸽子”。(《经济日报》,2018-02-14)
(53)婚礼当天被婚庆公司“放鸽子”(《潇湘晨报》,2020-10-14)
从检索到的用例来看,一般情况下,“放鸽子”还带有引号,似乎仍属于词汇融合的初始阶段。实际上,截止到目前,“放鸽子”在“读秀报纸”中共出现2495例,表明该词已经稳定地融入到大陆词汇中。虽然《现代汉语词典》目前还未将其收录,但我们相信,今后的新版收录该词应该是必然的。
三、台湾特有词语在大陆融入的层次
台湾特有词语在大陆的融入是一个渐进的动态发展过程,有的已经完成融入,有的接近完成融入,有的仍处于融入过程中。这里根据台湾特有词语在大陆的融入状态,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
(一)第一层次
这里的“第一层次”是指,台湾特有词语已经完全融入大陆,成为我们日常使用的普通词语,其标志就是这些词语被《现代汉语词典》所收录。这些词语有的在2003年的《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中标注为台湾特有词语,在2012年的《两岸常用词典》中不再标注为台湾特有词语。需要说明的是,本层次的词语释义均引自《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例如:
1.菜鸟 初学者;新手,也指在某些方面技能低下的人。
2.飙车 驾车高速行驶,多指为追求刺激而超速行驶。
3.大牌 指名气大、水平高、实力强的人(多指文艺界、体育界的)。
4.地标 地面上的显著标志。
5.搞怪 做出怪样来逗乐。
6.接驳 ①驳运。②特指公交线路相连接,便于换乘。
7.名嘴 指以口才著称的节目主持人、演讲家、律师等。
8.人脉 指人各方面的社会关系。
9.探班 到影视拍摄、戏剧排练、体育训练等场地去看望亲友。
10.玩家 对某些活动(如收藏、游戏等)爱好、精通并且特别迷恋的人。
11.押宝 赌博的人猜测宝上所指的方向下注。
12.义工 ①自愿参加的无报酬的公益性工作。②从事义工的人。
13.作秀 ①表演;演出。②指为了销售、竞选等而进行展览、宣传等活动。③装样子,做作地做出某种姿态。
14.损友 对自己思想、工作、学习有损害的朋友。
15.通勤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
16.穿帮 <方>露出破绽;被揭穿。
17.打拼 <方>努力去干,拼搏。
18.锁定 ①使固定不动。②最终确定。③紧紧跟定。
19.示爱 表示爱慕之情。
20.造势 制造声势。
21.推展 推介展销。
22.煽情 煽动人的感情或情绪。
23.线民 <方>为警察、侦探充当眼线,提供侦查对象活动情报的人。也作“线人”。
24.智障 由于大脑生理缺陷或伤残而导致的智力障碍。
25.抓狂 因愤怒或沮丧懊恼无处发泄而狂躁。
26.拉风 <方>①兜风。②时尚,前卫。
27.跌(破)眼镜 <方>指事情的结果出乎意料,令人感到吃惊。
28.一头雾水 <方>比喻摸不着头脑,完全不明白。
29.烫手山芋 比喻有好处而想得到、但又有麻烦不好处理的事物。
30.脱口秀 指广播、电视中主持人或嘉宾以现场谈话为主的节目形式。
31.掌控 掌握控制。
32.卖点 商品所具有的能够吸引消费者而易于销售的地方。
33.推手 推动某事的人或事物。
需要指出的是,《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两岸常用词典》的出版距离现在分别有21年、12年,有些两部词典都标注为台湾特有词语的,目前也已经融入到大陆普通话中,并且被《现代汉语词典》所收录。例如:
34.滥情 毫无约束地放纵感情。
35.概念车 展示设计理念而尚未投产的车。
36.凶嫌 <方>凶杀案的犯罪嫌疑人。
37.抓包 <方>当场抓到做坏事的人或察觉隐秘的事。
(二)第二层次
这里的“第二层次”是指,台湾特有词语接近完成融入,但目前还未被《现代汉语词典》所收录。这些词语在2003年的《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中标注为台湾特有词语,在2012年的《两岸常用词典》中不再标注为台湾特有词语。需要说明的是,本层次的词语释义均引自《两岸常用词典》。例如:
38.贪渎 利用职务的便利谋取非法利益,或滥用职权、怠忽职守、徇私舞弊等。
39.生鲜 新鲜的。
40.帅哥 俊美的男子。
41.贴纸 印有各种图案,可粘贴在文具、茶杯、玻璃或其他物品上,具黏性的胶纸。
42.偷渡客 非法出入国境的人。
43.仙人跳 一种利用女色诈财的圈套。
44.古灵精怪 形容聪慧机灵。
45.放鸽子 比喻交通工具未抵达目的地以前就将乘客赶下车;也指约会时其中一方失约,造成另一方空等,或集体活动中故意将某人或某些人弃之不顾。
46.放下身段 改变自己的立场,降低原有的身份或矜持等。
47.打知名度 让大多数人熟悉某人、某事物,以提高名声。
(三)第三层次
这里的“第三层次”是指,台湾特有词语正处在融入过程中。这些词语在2003年的《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和2012年的《两岸常用词典》中都标注为台湾特有词语,但是这些词语在大陆媒体上已经出现,有的使用频率还相当高,已经为人们所熟悉。这些词语能否完全融入并被《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仍有待观察。需要说明的是,本层次的词语释义均引自《两岸常用词典》。例如:
48.霉运 倒霉的运气;坏运气。
49.闷亏 暗亏。吃了亏也不敢说出。
50.运势 命运;气数;人的生死祸福等遭遇。
51.搞飞机 说空话,耍花样。
52.观光客 旅行游览的客人。
53.语言暴力 通过语言污蔑、指责别人。
54.地摊货 地摊上买卖的货物,比喻质量、品味很差的东西。
55.情趣店 出售成人性用品的商店。
56.扑克脸 形容没有表情,没有笑容的脸孔。
57.提款机 一种由金融机构为储户可自行取款而配置的机器。
58.放牛班 由学业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所编成的班级,通常不被学校重视。
59.谢师宴 学生或徒弟为答谢师长的教导而举办的宴席。
通过对《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两岸常用词典》中台湾特有词语标注变化的考察,可以窥探出台湾特有词语在大陆的融入状态。总的来看,这种融入是一个渐进的动态发展过程。根据台湾特有词语在大陆的融入状态,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原来标注为特有符号,后来不再标注,并且被《现代汉语词典》所收录,表明这些词语的融入已经完成;原来标注为特有符号,后来不再标注,但未被《现代汉语词典》所收录,表明这些词语的融入接近完成;两部词典都标注为特有符号,但在大陆媒体上已经时常出现,表明这些词语的融入正在进行中。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的统计资料主要来自于2003年的《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和2012年的《两岸常用词典》,这两部词典距今已有十年乃至二十余年了。在这一期间,海峡两岸的交流日趋密切,再加上互联网的普及,在网络上就可以很轻松地进行交际,因此,两岸词汇的融合态势更加明显、融合渠道也更加丰富。也就是说,台湾特有词语融入大陆的用例,远不止于上文所列举的。与此同时,大陆的特有词语也有很多已经融入到台湾地区。客观地说,目前两岸词汇的融入还不是完全对等的。我们相信,随着大陆经济的蓬勃发展、两岸交流的频繁互动,词汇的融合也会由原来的单向的、不平衡的流动逐渐转为双向的、平衡的流动。
参考文献:
[1]刁晏斌.差异与融合——海峡两岸语言应用对比[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
[2]汤志祥.中国大陆主体华语吸收海外华语词语的层级、类别及其比例的考察[A].李雄溪,田小琳,许子滨.海峡两岸现代汉语研究[C].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2009.
[3]苏金智.两岸四地词汇相互吸收趋势探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
[4]刁晏斌.台湾“国语”词汇与大陆普通话趋同现象调查[J].中国语文,2015,(3).
[5]刁晏斌.海峡两岸语言融合的历时考察[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
[6]北京语言大学,(台北)中华语文研习所合编.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Z].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
[7]李行健主编.两岸常用词典[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8]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5版,2012年第6版,2016年第7版.
[9]刁晏斌.全球华语融合的初步调查及相关问题的思考[J].华文教学与研究,2023,(3).
[10]刁晏斌.大陆词语在台湾:从“进入”到“融入”——如何看台湾“国语”与大陆普通话的趋同现象[N].光明日报,2016-05-29(007).
On Integration of Taiwan-Specific Words in Chinese Mainland from the Changes of Two Dictionaries
Hou Changshuo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Media, Lingnan Normal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48, China)
Abstract:The changes in the marking of Taiwan-specific words in the two dictionaries of Liang’an Xiandai Hanyu Changyong Cidian(《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2003) and Liang’an Changyong Cidian(《两岸常用词典》,2012), reflect the integration of Taiwan-specific words in the Chinese mainland.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integration of Taiwan-specific words in the Chinese mainland through specific examples, and distinguishes the integration to three levels. At the first level, Taiwan-specific words have been fully integrated into Chinese mainland and become common words in daily use, The symbol is that these words are included in Xiandai Hanyu Cidian(《现代汉语词典》). At the second level, the Taiwan-specific words are nearly integrated, but they have not yet been included in Xiandai Hanyu Cidian(《现代汉语词典》). At the third level, Taiwan-specific words have begun to enter the Chinese mainland or are being integrated.
Key words:Taiwan-specific words;integration;Chinese mainland;Liang’an Xiandai Hanyu Changyong Cidian(《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Liang’an Changyong Cidian(《两岸常用词典》);Xiandai Hanyu Cidian(《现代汉语词典》)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语料库的两岸词汇的融合研究”(GD23XZY10)
作者简介:侯昌硕,男,文学博士,岭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