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职业本科院校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自主创业人员所占比例和就业意愿两方面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情况;并从学生主观因素和外界客观因素两方面深入分析了职业本科院校学生就业创业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基于此,文章结合“1+5T 融合理论”内涵,从构建五级递进育人模式,挖掘典型就业创业案例、健全双赛双轮驱动,融合六阶递进工作任务、实施“9P”循环流程,训练多学科交叉思维。多维度探索分析了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对策,以期为职业本科院校提高就业创业质量、缓解就业矛盾提供参考。
关键词:就业;创业;培养策略;融合理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 年度“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专项课题《高职院校“四创融合”路径下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研究》( 项目编号:GS[2024]GHBZX0062)。
0 引言
近年来,职业本科教育从无到有,从试点到全面发展,逐渐扭转了人们固有的“职业教育”的偏见。我校自2021 年转型“升本”以来,学校紧密结合市场需求,注重理实一体化教学,培养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旨在使学生具备更强的创新创业能力、就业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就业创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但现阶段,我校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中普遍存在综合素质不足、择业观就业观不正确、就业指导缺乏针对性实践性、就业信息不畅通等问题,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怎样有针对性地解决上述问题成为职业本科院校提高就业创业质量、缓解就业矛盾的关键。
1 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1.1 自主创业人员所占比例逐年下降
“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PSCUS)”数据(2019-2023)[1] 显示:在多种就业选择中,升学意向占比最高,尤其在2020 年新冠疫情发生以后,每年大学生的升学占比均超过了50%。其中,高职院校学生升学意愿上升最明显。PSCUS 数据分析显示,2015 年之前,高职院校超过90% 的毕业生都选择毕业后直接就业,而现在高职院校超过1/3 大学生想升学(考专升本)。例如,我校汽车工程学院21 级586 名毕业生中有281 名学生毕业后选择“专升本”继续学习。2020—2023 年,大学生毕业就业倾向为参加工作的比例不足30%,自主创业的占比由2019 年的7.3% 下降到2023 年的3.6%。
1.2 就业意愿表现出强烈的“体制内偏好”
相对来说,大学生应是有较强风险意识和冒险精神的群体,毕业后选择创业人数应逐渐增多,但通过分析2013—2021年PSCUS 数据发现(图1),求稳就业是大学生群体整体表现出的明显心态[2]。2018 年之后,大学生体制内就业意愿不断高涨。2018 年大学生选择事业单位工作的比例为27.5%,2021 年该比例上升到32.5% ;同样选择国有企业的比例由25.5% 上升到28.2%。大学生选择“考公”即党政机关的比例从2018 年的6.2%上升到11.8%,且在近几年呈现增强趋势。大学生选择毕业后创业的占比一直较低。
在图1 中,大学生选择就业单位类型仍旧是多元化的,但呈现出明显的“体制内偏好”趋势,这是当前经济增速的放缓、市场变动、毕业生人数的加速增加强化大学生稳定就业观念的结果。
2 职业本科院校学生就业创业面临的困境分析
客观方面,大数据时代学生就业创业渠道不断增加,快捷高效的互联网招聘方式深受当代大学生欢迎。待业学生可通过企业网站、公众号、招聘直播等方式,获取更广泛的就业信息。但职业本科院校就业创业信息资源库更新不及时、企业信息不完善等,使得大学生无法准确评估企业的需求和自身发展是否匹配[3-4]。同时,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不断产生新变化,用人单位对各专业的需求和学生专业分布情况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受个人选择、经历、时间跨度等因素影响,导致学生并不能完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选择专业,使得社会多元化需求和职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错位。
主观方面,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不能完全满足就业创业能力要求。职业本科院校学生虽然专业技能水平较强,但其社会阅历、团队合作能力、社交能力、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创新思维等相对欠缺,创业意识不强,容易受传统“铁饭碗”观念影响,降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积极性。心理素质普遍较差也是当前大学生就业创业面临的主要困境。大部分学生深受家人宠爱,遇到困难时经受不了打击,创业失败的心理准备不足[5],一旦创业失败,心理难以承受,由此产生了心理问题,严重者甚至会影响日常生活。
3 提高职业本科院校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对策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青年工作做了重要论述和指导,融合创新、创业、就业、竞赛及T 型人才理论形成“1+5T 融合理论”[6]。职业本科院校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主战场,依托新时代教学培养理念,基于“1+5T 融合理论”,编制系统化的培养方案,以科技竞赛,搭建大学生实践与理论共融互促竞赛桥梁,为理论学习实践奠基。在实践中检验理论,训练学生的协调能力和团队沟通,激发创新潜能,提升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出集深度、广度一体的“T 型”人才。
3.1 构建五级递进育人模式,挖掘典型就业创业案例
培养提升学生就业创业综合能力开放的创新创业环境和丰富的实验实训资源是关键。我校现有多个创新实训基地,如影视动画及艺术设计、智能网联汽车控制、工业机器人等,还有多个名师工作室,但彼此学科交叉少,不能充分实现资源共享。针对当前社会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联合学校特色创新创业基地,构建集教育、实践、实训、孵化、实战于一体的五级育人模式(图2)。通过实行层级培养即对大一学生开展“专业+就业创业”的理论知识学习,使其具备就业创业基础知识,初步形成创新创业思维;对大二学生开展专业领域内就业创业大赛训练,使其将大一所学理论知识内化为就业创业综合素质;对大三学生围绕学科专业特色,开展“人员流动、项目固定”的就业创业综合实训,锻炼其就业创业综合实践能力。在大四学生中开展创业项目实战与孵化训练,重点针对尚不具备注册公司资质的创业项目团队为提高其就业创业成功率侧重提供咨询、辅导等服务。
此外,收集整理历年各级各类优质“双创”大赛项目资料,建立文创、科创项目典型案例资源库,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参考借鉴。不断完善科创项目创新构架、技术路线,文创项目文化表达方式、组成元素、营销策略等,从创新思维、创业意识、项目管理等方面训练学生学科交叉、多举措融合、多途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专业+ 双创”能力。
3.2 健全双赛双轮驱动,融合六阶递进工作任务
借助“双创”大赛和职业规划大赛,双轮驱动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与筹划未来就业创业方向;融合启蒙-职业生涯素质手册,基础-职业规划课程,导向-就业沙龙活动,桥梁-简历制作大赛,基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战场-企业专场招聘六阶递进工作任务,训练学生成为就业创业的能手,实现“会创业、乐创业、好就业、高就业”的目标。
“职业规划”明晰“人生规划” :从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入手,经过赛前指导-学院初赛-校级复赛-省级决赛4 个环节循序渐进激发学生个人发展动力。通过赛前指导帮助学生明晰“什么样的职业规划是有效的”,进而引导其开启职业规划大门;在其他3个环节中,可根据学生的专业、个性特点等逐步挖掘学生潜力。例如,我校汽车工程学院每年都会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布置社会实践报告、职业生涯规划书、求职简历等寒假作业并组织就业创业专业教师逐一点评、指导,帮助学生明晰“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怎么做”的人生规划。
“创新创业”保障“多元发展”:依托“校、省、国家”三级平台,开展多种“竞赛+ 科研项目”创新创业类训练活动,以期增强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拓展学生新知识、新技术的应用能力,培养其懂创新、敢就业、会创业的“多级”就业创业能力。
基于上述“竞赛+ 科研项目”类“双创”训练活动,我校学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甘肃省分赛中获得金奖6项、银奖5 项、铜奖8 项的好成绩。通过各级比赛备赛,学生加深了对企业行业市场前景、产品推广方式等的了解,为日后就业创业奠定了良好的技术支撑和心理准备。同时,我校构建了“大师工作室”共同学习制度,通过“新手、能手、师傅”3 个阶段进阶创新项目学习、培育,保障学生的多元发展;我校汽车工程学院近年来以这种方式培养了“全国技术能手”2 名、“全国青年岗位能手”2 名、甘肃省“陇原工匠”1 名。
“课程”筑牢“就业底蕴”:为了从头抓起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意识,合理设置职业规划相关课程,按照基础、进阶、高级3阶段由浅入深开展就业指导与就业技能课程学习,并建立职业档案及时调整纠偏学生就业目标和职业方向。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及基础认识帮助学生树立职业规划目标;以就业礼仪、求职方法与技巧指导与培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借助就业政策宣讲、就业心理指导、就业信息获取与处理等促进学生就业创业落地。通过开设“师徒班”及“订单班”,结合企业工作流程和工作岗位,联合开展校企合作培养,在课堂中融入企业生产理念、生产工艺等,让学生感受真实环境下的企业生产过程,保障学生从校内学习到岗位实习的平稳过渡。
3.3 实施“9P”循环流程,训练多学科交叉思维
将科技竞赛问题转化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是锻炼其团队合作、独立思考等综合能力的最佳方式。通过延伸竞赛内容,将工程师、教师、学生聚集在一起;将选题、研发、推广贯穿一体;将专利布局、成果转化和专利保护结合在一起;将创业平台与就业渠道整合在一起形成全产业链实战锻炼的平台。实施“9P”循环流程,架起“政学研产用”有机结合的桥梁(图3)。
例如,我校汽车工程学院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团队,在2023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训练中,始终以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应用问题(Problem)为导向,借助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平台(Platform),通过校内外行业专家(Proficient)教师合力指导,以小组项目(Project)运作方式培训参赛学生,并将研发产品(Product)智能网联汽车线控底盘孵化,申报相关专利(Patent),在省级职教活动周上发布(Publish)展示项目成果,很大程度上促进(Promote)了全校学生向大众创新(Public)的全产业链示范发展。我校参赛团队在此次比赛中取得了国赛一等奖的优异成绩。
4 结束语
基于“1+5T 融合理论”发挥职业本科院校特色“双创”基地交叉融合优势,以典型文创、科创项目案例为基础,驱动“双创”大赛和职业规划大赛,进而将职业生涯启蒙、职业规划基础、就业沙龙导向等工作任务融合于就业创业能力培养“9P”循环流程中。架起“政学研产用”有机结合的桥梁,是大数据时代拓展大学生就业创业选择和思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切实提高其就业创业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参考文献】
[1] 刘保中等. 多元化与内卷化: 大学生就业意愿变化的趋势分析(2015-2023 年)[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24,24(05):1-13.
[2] 李春玲. 风险与竞争加剧环境下大学生就业选择变化研究[J].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3,42(05):19-29.
[3] 周全. 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对策研究[J].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0,28(10):134-137.
[4] 李敏娟等“. 双创”集群驱动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模式构建与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12):113-115.
[5] 孙翠改, 于大为, 盛雪丰. 基于“双赛并举、六阶互融”框架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机制[J]. 计算机教育,2022(10):45-50.
[6] 习近平. 论党的青年工作[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作者简介:
窦崇杨,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和职业发展规划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