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标准融入物流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做法与建议

2024-10-11 00:00:00林小芳丁永慧
物流科技 2024年19期

摘 要:物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领域,其健康发展离不开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门人才。然而,当前高校在物流管理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未能紧跟行业标准的更新、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等。基于十几年的专业办学实践经验,文章旨在探讨如何将行业标准有效融入物流管理本科人才培养之中,并提出相应的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物流管理;行业标准;人才培养;教学内容;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F252.1; G642 文献标志码:A

DOI:10.13714/j.cnki.1002-3100.2024.19.038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field of national economy, the optimum development of logistics industry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specialized talents with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 However,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cultivation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undergraduates in universities, such as the failure of teaching content to keep up with the updating of industry standards, and the relative weakness of practical teaching links. Based on more than ten years of professional schooling experience, this paper aims to discuss how to effectively integrate industry standards into the training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undergraduates, 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method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 logistics management; industry standards; talents cultivation; teaching content; practical teaching

1 行业标准与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入,物流业正逐步迈向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新阶段。这一转变既推动了物流业的飞速发展,又对物流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等提出了新标准与要求。高校,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物流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肩负着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物流人才的任务。在此过程中,物流业的行业标准成为了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研究课题。这里的行业标准不仅涵盖了物流行业相关的规范和标准,还包括了物流从业人员标准等。

首先,行业标准在物流管理本科课程体系构建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指引作用,是推动产学研融合的重要动力;其次,将行业标准融入物流管理本科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和满足物流行业的需求;此外,行业标准是国家或行业依据不同行业对岗位知识、技能和基本素质的要求而制定的职业标准,直接反映企业对岗位人员能力的要求。对于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应用型人才,需要从基层岗位如运输管理、仓储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岗位操作做起,这就需要他们熟悉物流行业的作业流程、行业标准等。

教育界及行业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物流业人才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战略型物流人才,主要从事物流企业发展2OvlmZKoA9skbN31LVcTHg==方向研究,具备高级管理的能力;二是管理型物流人才,需掌握和精通现代物流知识、企业商务活动,并能提出满足物流项目需求的各种优化方案;三是技术型、技能型物流人才,掌握物流相关岗位的基本操作、熟悉物流流程。教育界普遍的观点认为,就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定位主要面向第二层次即管理型物流人才。

2 行业标准融入物流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具体做法

《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起草单位包含了招商局物流集团、中外运、顺丰速运等行业代表性企事业单位。《标准》结合行业标准及企业岗位需求,规定了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的能力等级要求、主要职责及职业能力要求。作为开办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可参照此标准中的“高级”级别对应的表述,将相关岗位职责融入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计中。

《标准》中对物流管理(高级)的主要职责明确指出:根据业务的需求,对物流仓储、运输、信息管理、客户服务、外协资源管理、物流系统运营等资源和流程进行管理和优化。因此,对照标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工程》等课程应设置为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在毕业设计(论文)和实习环节,应强化学生综合利用专业知识,创新性、综合性地解决物流企业或企业物流领域的复杂性工程问题。

以下从《标准》中相关条款,具体解读物流管理职业能力要求与课程体系及教学环节融合情况。

2.1 职业道德与职业安全及环保知识融入课程。《标准》的5.1部分“一般要求”中提出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认知、职业安全和健康保障、环境保护和节能处理三个方面工作内容。在物流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将这些作为培养目标和要求,与课程思政紧密结合,并在专业课程中充分融入。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还有助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物流人才。

例如,在专业实习环节,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物流行业的基层工作,多数非常辛苦,要具备较强的韧劲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专业讲座中可利用物流名人的艰苦创业史作为教学案例,将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创业精神充分融入教学内容。在实践教学中,加强与物流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机会。

2.1.1 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认知。职业道德是行业从业者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在课堂教学中可结合物流行业实际案例或增加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认知的相关章节,帮助学生理解职业道德的内涵、价值、要求和重要性,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引导学生讨论并分析职业道德问题;在企业实习过程中,企业指导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认知在实际工作中的体现,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的重要性;在过程性考核及期末考试中,可以增加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认知的相关内容,以便学生在这方面的掌握情况。

2.1.2 职业安全和健康保障。职业安全和健康保障相关内容主要可通过结合具体的物流作业场景融入教学过程。物流认知实习、企业毕业实习等环节,让学生了解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及安全防护措施,并在企业导师指导下参与现场的安全管理。此外,还可结合实训课程,利用模拟软件,模拟物流作业中的安全与健康场景,让学生在这环境中进行安全操作训练和应急处理操作等,提高学生的安全操作技能和反应能力。在危化品物流的相关教学中,可采用VR技术,开发“沉浸式”互动物流虚拟仿真实验[1],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凤超等[2]提出将创新创业能力融入课程中,在《仓储管理与技术》课程思政中加以体现。

2.1.3 环境保护和节能处理。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物流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中重要的减排对象,时代赋予其更高的使命和任务。为了适应这一时代背景,将环境保护和节能处理相关课程或内容引入到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低碳观、环保观,是适应“双碳”目标提出的时代召唤。可开设相关课程如《绿色物流》《低碳供应链管理》等,系统地介绍环境保护和节能处理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亦可利用案例教学法,将环境保护和节能处理的有关内容融入专业课程,例如《仓储管理》《运输与配送管理》《供应链管理》的教学内容中,让学生结合实际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亦可结合国家政策和社会热点问题,安排学术报告、前沿讲座等,引导学生思考物流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绿色物流,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和节能处理的认知。

2.2 物流管理(高级)职业技能要求融入课程设置。《标准》中的5.2至5.4部分分别对初级、中级、高级职业能力要求进行了解释。结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下仅对高级职业能力要求进行阐述。

2.3 教育部“1+X”证书与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相融合。教育部“1+X”证书制度是国家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有力助推器,最早提出时主要针对中高职院校[3],但近几年已逐步深入到了本科院校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作为国家“1

+X”证书制度实施的首批试点5个职业领域之一,核心在于将行业职业技能标准与人才培养相融合,并强调专业技能证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推动作用。在课程设置上,需将“X”中包含的行业需求与专业课程相融合,强化课程与岗位、技能、能力间的关系[4]。《标准》正是实施“1+X”证书制度的基础,覆盖了各类型物流企业在不同作业环节中的作业任务与岗位核心能力。

2.4 学科竞赛与课程教学及课程资源建设的融合。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会鼓励师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加速了学生学习的过程,还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对于物流管理类专业而言,相关的主要物流专业类竞赛被列入教育部质量工程项目的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链战风云”全国大学生智慧供应链创新创业挑战赛等。这些竞赛的赛题、规则等,均来源于行业、企业,与行业标准接轨,因此是极佳的将行业标准融入人才培养的另一渠道。此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需要学生具备跨专业的综合能力,因此,学生不仅要深入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跨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尤为重要,这有助于学生对时代赋予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要求有更好的适应,培养学生关注国家政策、行业发展动向,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及素养。

3 行业标准融入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与建议

3.1 以产业学院为抓手,加大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力度。加强与物流行业、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通过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形式,使学生接触真实的物流管理问题,并在行业标准的指导下制定解决方案。如三亚学院与京东乾石建有智慧物流产业学院,以产带教,从协同完善课程体系、共建智慧物流实验提高实训条件等方面着手,有效地解决人才培养的供给与需求不匹配问题;南通理工学院结合“物流信息管理强化培养班”、“数智物流项目精英班”等,将教学环节深入到京东物流、菜鸟供应链、顺丰速运等校企合作单位中,校企导师共同实施教学过程和课程评价,强化了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参与度,确保课程内容与行业企业实际需求的紧密对接。

3.2 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将最新的行业标准纳入教学内容,及时更新课程体系和教材,确保学生获得与实际需求相符的内容。将职业证书体现的最新职业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更新教学内容如教学案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减少对课本的过度依赖,结合行业实际和行业标准,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在课程设计与开发阶段,考虑行业、企业标准,让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标准衔接,拉近教学内容与企业、行业人才能力的距离,达到教学流程与企业人才培养的整合,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培养差距最小[5]。

虚拟仿真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方法,在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展现出优势,尤其适用于大型的物流设备、危险品物流、冷链物流等复杂场景的模拟教学,因此,在实验实训室建设和课程开发时可考虑虚拟仿真技术的融入。此外,充分与企业合作进行校企教材、教学案例的编写,将企业的素材经脱敏处理后为教学所用,让学生能够真正接触到行业最新最前沿的技术和知识。

3.3 改革考核方式,强化OBE理念。为了确保课程达成度的高效评估,应当将课程考核结构内容多元化,通过过程性考核,引导学生既掌握好理论知识,又注重实践环节以考核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是否促成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提升。通过设置合适的课程总评权重占比,增设对实践操作环节的考核(课程实践报告+实践操作考核)。

OBE理念强调利用成果导向来引导教学,将学生的培养目标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如严筱[6]提出基于OBE理念的教学方法,在《仓储管理》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以此来实现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全方位评价。

3.4 虚实结合,强化实践环节,全面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加强理论基础学习,并回归到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需要进一步增加实践课程设置与项目的开展,让学生能够亲身参与物流管理实践,培养解决问题和协作能力。每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均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进行充分的行业企业调研,重在将行业企业岗位需求融入实践教学环节。此外,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开发等举措,提升专业的整体实践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实践中将理论知识加以应用,提升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李雪等[7]提出基于CDIO理念的应用型本科学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群教学改革,强调应用型高校的物流管理办学要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实践导向”与“全过程性”,以“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思路重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规划以岗位技能为培养方向的实践教学环节。对接职业生涯需求,从大一专业认知实习,到大二、大三的专业集中实践课程,将职业规划指导、专业前沿讲座、物流前沿技术、企业导师课程等全流程嵌入,使学生早接触与职业相关的实践,改善学生对岗位认知的迷茫与受限,让他们不断挖掘兴趣点,实现从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向主动获取专业知识的根本转变。与企业充分合作,探讨搭建实践教学基地、开设实习岗位,将岗位实践引入到物流管理专业高年级的集中实践课程、毕业实习课程教学中。

3.5 课赛融通、课证融通育人。目前各专业学科竞赛是结合行业发展的最新前沿和岗位要求,设置考核标准与核心知识点,将新技术、新规范、典型生产案例等充分融入,因此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抓手。黄利玲等[8]提出基于供需匹配的“课赛创用”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了学科竞赛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学科竞赛的嵌入能够为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起到促进作用,如新疆财经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在已有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嵌入学科竞赛,学生的能力与课程匹配度,学生的组织、适应、实践和科研能力均得到了有效提升[9]。

南通理工学院历来重视学科竞赛,突出“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将“智慧物流虚拟仿真实验”等课程采用学科竞赛平台,充分融入学科竞赛要素,让学生接触最新的智慧物流前沿技术,掌握最新的物流流程管理优化方法,通过虚拟沉浸式体验直观把握现代物流技术。

提高在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行业技能证书的获取率,将其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要求之一,是将行业标准和要求融入证书、通过证书获得过程来强化行业标准融入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新疆理工学院在《仓储管理》课程中融入“1+X”证书内容,既不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又提高学生“1+X”证书的通过率[10]。南通理工学院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充分融入了“1+X”证书试点项目。目前,该校已设立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1+X”供应链运营和物流管理2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高级)的考核站点。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于“毕业资格与要求”部分,提出了学生需“获取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与专业相关的证书”的要求。将“1+X”证书纳入学生主要考证目录,其他行业类证书为辅助,每年毕业生证书获取率达100%。

3.6 双师型队伍的培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理论+实践技能”并重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而目前青年教师大多是来自高校的硕士、博士毕业生,缺乏专业实践经验,需要通过下企锻炼、参与横向课题等方式增加实践应用能力,以更好地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服务。学校可在教师绩效考核中加强对教师参与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实践项目的激励内容,从而加强实践型教师的培养力度,这也是应用型高校实现产教融合内涵建设的迫切需要。

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工程师,是高校实践教学师资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高校师资与企业对接的重要纽带。可采用岗位轮换的做法,企业导师进入高校一段时间,高校师资进入企业一段时间,以此实现知识与实践的交叉融合。

4 结束语

南通理工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作为本校首批设置的本科专业之一,于2021年获批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2022年获批江苏省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自2018年开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引入“1+X”证书、学科竞赛、双师队伍培养等重要举措,加强行业标准(规范)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的融入。从多年来的执行情况看,效果良好,主要体现在:(1)校企合作单位反响良好。从目前物流管理专业就业情况看,优质就业率、对口就业率均处于各专业前列,且逐年提升;企业对毕业生的表现普遍评价高,职业晋升快。(2)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有明显提升。从学生参与学科竞赛获奖、参与科研项目等情况看,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表现明显优于其他专业。

通过行业标准的融入,可以有效提升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和适应性,培养更加贴合物流行业需求的专业人才。然而,行业标准融入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难点,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 许忠达. 基于VR技术的危化品物流虚拟仿真实验体系设计与实践教学[J]. 物流科技,2024(6):172-175.

[2] 凤超,牛云霞. 课程思政与创新能力融合教育研究——以《仓储管理与技术》课程为例[J]. 物流科技,2023,46(8):160-163.

[3]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 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EB/OL]. (2019-04-04)[2024-07-17].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19-10/23/content_5443983.htm.

[4] 王力峰,张海燕. “1+X”证书制度背景下应用型本科物流专业育人模式的优化路径[J]. 物流科技,2023(11):146-148.

[5] 卫静静,刘艳萍,王云凤,等. 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下建设产业学院的思考——以三亚学院智慧物流产业学院为例[J]. 现代职业教育,2023(4):81-84.

[6] 严筱. 基于OBE理念的《仓储管理》课程思政效果评价[J]. 物流科技,2024(4):170-172,177.

[7] 李雪,刘峥. 基于CDIO理念的应用型本科学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群教学改革探究[J]. 物流科技,2024(13):161-163.

[8] 黄利玲,谭勇. 基于供需匹配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研究[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24,46(4):129-131.

[9] 张广思,马建新,宋明珍,等. 学科竞赛嵌入下的应用型本科人才能力培养提升路径研究——以新疆财经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 物流科技,2024(13):164-166,180.

[10] 张露,靳龙娇,马刚. 1+X证书制度下课证融通实践研究——以《仓储管理》为例[J]. 中国航务周刊,2022(45):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