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学习,意义在何?

2024-10-10 00:00:00刘达
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 2024年10期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84(2024)10-0003-02

引用格式:刘达. 项目式学习,意义在何?[J]. 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24(10):3-4.

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发布,项目式学习迅速成为教育教学研究领域的热词.《课程方案》针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内容结构的优化提出“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同时指出,要“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中,将此类跨学科主题学习纳入“综合与实践”领域,作为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同等地位的内容领域之一,并明确指出“综合与实践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适当釆用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设计情境真实、较为复杂的问题,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数学学科和跨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可见,《标准》遵照《课程方案》的要求和提法,对“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给予了新的定位. 尤其在初中阶段,强调了具有跨学科特征的问题解决活动并鼓励采用项目式学习的方式.

其实,项目(Project)一词出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与教学领域,本身就已经体现出了“跨界”的特征. 当今社会,“项目”是一个众多行业领域都在使用的术语,甚至是用来细分行业的关键要素. 有学者甚至把当今充满了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的时代,称作“项目经济”时代. 一般来说,“项目”是指一项独特的、临时的、非重复性的工作,要求使用有限的资源,在有限的时间内为特定的人(或组织)完成某种特定的目标(产品、服务或成果).“项目式学习”是一个“舶来品”,也是我国教育界对于Project Based Learning(简称PBL)的一种共识性的表达. 对此项研究最具影响力的美国巴克教育研究所(Buck Institute for Education)把以课程标准为核心的项目式学习(standards-focused PBL)定义为“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法,是对复杂的真实问题的探究过程,也是设计项目产品、规划和实施项目任务的过程”. 既然教育教学领域能引入“项目”的概念,那么我们对项目的基本认识也应当和其他行业一样.

回到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基于《标准》要求,笔者认为,在跨学科综合与实践活动中开展的项目式学习,至少应当凸显以下几大典型特征.

其一,成果导向的开放性任务设计. 不同于常规的数学问题提出与解答活动,驱动项目式学习的核心任务应当以“形成某种成果,或者为实现某成果的生成而制订的设计方案”为标志. 对于项目式学习的任务设计,应具有较好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能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经验从不同角度入手进行探索和创造. 学生需要明确项目的最终成果形式,以个体或团队为单位,围绕着这一目标制订计划、分解任务、收集资料、设计方案、有序实施,最终完成作品并展示各自的成果.

其二,基于真实情境、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解决活动. 项目式学习强调将学习置于真实的情境中,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并以此开展数学学习. 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能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强化“做中学”,从而实现数学新知的学习与构建.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面对各种较为复杂的、具有挑战性的情境与问题,往往较难仅凭个体经验一蹴而就. 于是,以有效的分工和协作为特征的团队合作就会变得顺理成章. 采用非个体的学习方式,又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同观点或意见等分歧的情形,于是查找资料、调查研究、实验验证等研究方法就显得不可或缺. 这种基于真实情境的项目式学习的过程经历和活动体验,能让学生更深刻地感悟不同研究方法的意义,更有效地积累解决真实问题的活动经验.

其三,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过程. 数学教师设计、开展项目式学习活动时,同样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以差异资源为中介的参与过程,学习的本质就是对话.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差可能不会像数学知识讲授那般显著. 于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不应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应是主动探究的过程,教师则是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不提倡教师的“教”. 只不过,初中阶段的项目式学习,更提倡教师结合自身经验,教学生如何开展团队分工与协作、如何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研究方向并制订计划、如何在面对困难时寻求帮助或指导,等等. 教师的这种“教”,能更好地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本质上也是为初中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奠定基础. 这才是课程改革倡导的“导向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的真意.

其四,学习评价的过程伴随. 项目式学习的过程需伴随有效的形成性评价,即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而不仅仅是最终的成果. 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需分阶段及时对项目的进展、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学习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估和反馈,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调整策略、优化方案、积极投入. 这种伴随着学习过程而开展的评价设计,能促使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同样地,评价的过程伴随也能帮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或团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的质量,共同了解学习的收获,认识现有的进步或不足,从而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促进学生更有效地自我管理.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伴随着项目式学习实施过程的评价方式,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与提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后续的学习中去. 为此,这种评价更需具有持续性,甚至不只是伴随着一个项目式学习任务的终结而归零,而是能伴随着学生整个初中阶段开展的项目式学习的全过程,真正用评价来激活学生的核心素养表现.

综上所述,项目式学习对促进新课程理念的落实有其独特的优势. 在初中数学跨学科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研究领域,我们还应积极探索、不断积累,不断形成更丰富、清晰的实践路径,让项目式学习能在数学课程与教学的土壤中健康成长,充分展现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