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千变万化,但有些类型的试题有着相同的源头,我们称之为“题源”.以下笔者通过线段和的最值问题,说明题源的生成、应用与拓展.
1 题源的生成
问题如图1,要在燃气管道l上修建一个泵站,分别向A,B两城镇供气,泵站修在管道的什么位置可使所用的输气管线最短?
分析:这个问题的本源是在直线l上找一点P,使它到点A,B的距离之和最小,如图2所示,即在l上求作一点P,使得PA+PB的值最小.我们知道,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为了找到点P,可以将A,B中的一个点用它的对称点来代替,连接对称点与另外一个点,这两个点的连线与直线l的交点就是求作的点P.
解:如图2,作点A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A′,连接A′B交直线l于点P,连接AP,则泵站修在管道的P点处,可使所用的输气管线AP+BP最短.
理由如下:在直线l上任取一点E,连接AE,BE,A′E.
因为点A,A′关于直线l对称,所以AP=A′P.
同理,AE=A′E.
因为AP+BP=A′P+BP=A′B,
AE+BE=A′E+BE>A′B,
所以AP+BP<A′E+BE.
因为E是l上的任意一点,所以AP+BP最短.
总结反思:要求一动点到两个定点距离之和的最小值,应采用“化折为直”的方法,先作其中一个定点的对称点,再将对称点与另一个固定点连线,这条连线与已知直的交点就是要寻找的点.
2 题源的应用
从上述题源问题可以发现,此类试题应具备两定点一动点和一固定直线,当动点在固定直线上运动时,题源的解题思路才可以应用,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出问题的四个要素,即两定一动一定.
应用一:先作图再求值.
如图3,已知有A,B两村庄在公路l的同侧,A村到公路的距离AC=1 km,B村到公路的距离BD=2 km.现要在公路边修一个公交车站,使其到A,B两村的距离之和最短.若CD=4 km,则该公交车站到两村的最短距离之和为_____.
分析:如图4所示,直接应用题源的方法,即先作点A关于l的对称点,再连接对称点与另一固定点B,找到符合题意的公交车站位置后,构造直角三角形,根据勾股定理求得斜边长.
分析:本题的固定点为F和B,动点为P,固定直线为线段AE所在的直线.因为菱形ADEF是轴对称图形,对角线所在的直线就是对称轴,所以固定点F的对称点不用作图,经分析就是点D.因此直接连接BD,BD与AE的交点就是求作的动点P,此时线段BD的长就是PF+PB的最小值.
3 题源的拓展
综上,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典型题源,提取问题的本质.同时,反思题源的解题思路与方法,明确题源的模型特点.唯此,才能让数学教学具有鲜活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