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解题反思是加深知识理解、优化解题路径、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解题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地放慢脚步,提供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解题反思,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反思意识和反思习惯,让学生的解题思维由感性到理性,从无序到有序,从模仿到创新,切实将“双减”落到实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解题反思;反思意识;反思习惯;教学效益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常常抱怨:明明这些题在课堂上讲过,并且重点练习过,怎么稍加变化学生就又不会了呢?学生也有同样的困惑:明明这些题当时听懂了,也会做了,到后面考试时怎么又不会了呢?出现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重视追求数量,忽视解题反思.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认为,只要多讲多练,学生就能学懂学会.要知道“多讲多练”会占用较多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影响学生对相关知识、方法的理解深度,这样题目略加变化,学生自然就会感觉无从下手.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反思.反思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通过解题反思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有助于提高学习水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反思,已成为当前教师的教学研究重点.以下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谈几点自己的粗浅认识,供参考.
1 反思命题本质
在解题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思考题目重点考查哪些基础知识、基本思想,这样一方面可以达到夯实基础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将相关知识、思想方法等联系起来,从而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不过,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过度追求速度,常常满足于单一问题的解决,并未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反思,对问题的本质关注度不高,从而直接影响解题效率和准确率.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让学生认清问题的本质,提高举一反
三的能力.
例1图1所示是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请结合函数图象回答如下问题:
(1)写出方程ax2+bx+c=0的根;
(2)写出不等式ax2+bx+c>0的解集;
(3)若方程ax2+bx+c=k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试求k的取值范围.
教学说明:教学中,学生独立求解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方程的根与对应函数图象有什么关系?(2)不等式的解集与对应函数的图象有什么关系?(3)如何利用函数的图象判断该函数对应方程的根的个数?这样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结合解题过程进一步思考问题的本质.对于问题(1),求方程的根其实就是求方程所对应函数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的横坐标;对于问题(2),求函数值大于0的解集其实就是求其所对应函数的图象在x轴上方时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对于问题(3),可以将该函数所对应的方程拆分成两个简单函数,利用两个函数的图象的交点个数加以判断,如本题可以等价转化为研究平行于x轴的直线y=k与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的公共点个数.这样通过反思可以将方程、不等式、函数等相关知识和方法建立联系,这样在新情境中解决问题就会比较畅通,可以有效规避和减少“懂而不会”情况的发生,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2 反思解题方法
数学题目的解题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思考的角度不同,解题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在日常解题后,教师应该重视引导学生思考这样几个问题:该题是否存在其他解法?哪种解法更好呢?如果改变条件或结论,可以如何解决?这样通过对题目的进一步反思与归纳,可以有效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解题经验,提高解题技能.
例2图2所示是一座抛物线形拱桥,在正常水位时,水面AB的宽度为4 m.因为上游水库放水,导致水位上升1 m,此时水面CD的宽度为2 m,试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
教学说明:对于该题,其解题思路一般是建立适合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然后利用待定系数法解决问题.不过,对于该题,建系方法不同,图3其运算过程会有所不同.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建系方法解决问题,并对不同的建系方法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建立如图3所示的坐标系最为简洁.
3 反思解题过程
受传统“讲练”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习惯通过模仿和套用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样很容易出现只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的现象,影响知识的灵活应用和解题准确率.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多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例3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满足以下条件:
(1)函数图象关于直线x=4对称;
(2)函数图象与x轴和y轴交点的坐标为整数,且以这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的面积是6.
试写出1~2个满足以上条件的函数解析式.
这是一道开放型问题,答案不唯一.从解题反馈来看,部分学生凭借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合情猜想,然后再逐一验证.利用该方法确实能够得到正确的答案,但是若教学中仅仅满足于正确答案,将很难发挥题目应有的教育价值.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挖掘和研究,以此发现蕴含其中的知识、思想方法等,厘清问题的来龙去脉.
教学说明:解题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去交流和表达,以此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解题脉络,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有序化,从而逐渐由感性认识升华至理性认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反思解题漏洞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如审题不清、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能力不足等.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对错误进行反思,积极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以此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从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1].
例4如图4,在河边CD的同侧有A,B两个村庄,政府欲在河边建一个水厂,以便为A,B两个村庄供应自来水.已知A,B两村到河边的距离分别为AC=1 km,BD=3 km,CD=3 km,铺设水管的工程费为2万元/km.如果让你选择水厂地址,你会选择建在哪个位置?你的依据是什么?
错解:问题给出后,学生首先想到了“将军饮马”模型.如图5,作点A关于CD的对称点F,连接FB交CD于点E,则点E即为所求.过点F作FG⊥BD交BD的延长线于点G.结合已知条件易求得FG=3 km,BG=4 km,FB=5 km,所以求得铺设水管的总费用至少为2×5=10(万元).
错因分析:以上解法是大多数学生采用的解法,若从水厂分别给A,B两村庄送水,以上解题过程可以说是完美无瑕的,但是认真分析题中信息不难发现,题设中并未明确指出由自来水厂分别向A,B两村庄送水.事实上,也可以先向其中一个村庄供水,然后再经该村庄向另一村庄送水.图6如图6,连接AB,过点A作AE⊥BD于点E,则根据勾股定理易求得AB=13,AC+AB=13+1<16+1=5,显然将自来水厂建在C处更省钱,最少需要2(1+13)万元.
教学说明: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受思维定式的影响而出现生搬硬套的情况,从而引发错误.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在解题时出现的错误,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剖析,以此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有效摆脱思维定式的束缚,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总之,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转变就题论题观,多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解题反思,以此在夯实基础的同时,促进知识的有效迁移,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实现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吕倩倩.变“错”为宝——谈初中数学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7(23):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