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化融入“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的价值与路径

2024-10-10 00:00许静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年10期

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语言类课程教学中融入文化教育可谓相得益彰。巴蜀文化融入“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有利于推动巴蜀文化的传承。然而,教师自身巴蜀文化素养不足、学生对巴蜀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的缺乏及“现代汉语”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局限性是当前巴蜀文化融入“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面临的主要难题。基于此,文章从教与学的角度入手,提出巴蜀文化融入“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的路径,即加大教师对巴蜀文化的学习力度、加大巴蜀文化在学生中的宣传力度、充分挖掘巴蜀文化蕴含的思政元素、利用第二课堂传承巴蜀文化,以期让巴蜀文化有机融入课程教学,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巴蜀文化;“现代汉语”课程;课程思政教学;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10-0085-04

一、引言

“巴蜀由来古,殷周已见传”,巴蜀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蕴含着丰富的巴蜀精神和历史文化,对巴蜀地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价值。《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是新时代第一次以国务院

办公厅名义下发的全面加强语言文字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其指出,语言文字“事关国民素质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事关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1]。现代汉语特指现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包括通行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沟通局部地区的地域方言。“现代汉语”作为汉语语言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提升学生规范使用汉语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汉语语言文字的情感,使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将巴蜀文化融入巴蜀地区高校“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能更好地促进汉语语言类专业课程改革,提高学生对巴蜀文化的热爱程度,从而使学生坚定巴蜀文化自信,为培养新时代治蜀兴川人才做出贡献。

二、“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的研究现状

自《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印发以来,“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开始关注并试图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有效途径,学者为此做出了很多努力。

赵永明指出,“现代汉语”课程思政建设目前存在思政体系尚未形成、思政要素的挖掘尚不充分、课程思政育人能力明显不足等问题,而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就是要把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实现全方位、立体式要素跟进[2]。王昭庆认为,“现代汉语”课程应立足思政育人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课程全过程,让专业知识教学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有机融合,在调整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目标的同时要深入挖掘课程思政教学点,丰富教学内容[3]。李铁范等人指出,“现代汉语”课程显性的教学资源主要集中在教材、教辅等资料上,而隐性的教学资源比较分散,没有明确的界限,这是其思政教学中的难点[4]。魏金强认为,“现代汉语”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着思政元素缺乏时代地域特色、思政渠道过窄、思政方式陈旧、学生思政兴趣未受重视等问题,因此,高校要坚持以“三全育人”理念为引领,打破课堂内外之间的壁垒,搭建课程思政实践平台,推动“现代汉语”课程思政落实生效[5]。赵芸芸指出,要实现“现代汉语”课程思政育人的教学目标,需要做到3点:一是要增强教师课程思政意识,提升课程思政育人能力;二是要结合课外生动实践,充实教材思政内容;三是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思政教学方法[6]。刘志芳认为,课程思政与“现代汉语”课程融合的高阶性,是在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阶思维的基础上,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培养学生系统掌握母语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增强言语交际能力并锤炼语言素养[7]。刘小丽以“化整为零、潜移默化”为指导,对每个章节怎样融入思政元素进行了举例展示[8],但没有考虑到课时和学情等因素的影响,研究操作性不强。安俊丽等人认为,当下“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尚未成熟,要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把爱国主义情怀、文化自信、社会责任感、科学精神等思政元素和“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9]。谭本龙等人指出,“现代汉语”课程开展思政教学要善于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注重红色文化的融入、优秀传统经典的再现、本土优秀文化的推送,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10]。武广红从内容设置、教学实施、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汉语课堂的具体方式,并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11]。何春香等人从思政教学引导启发、思政教学教育推进、思政教学内省转化3个步骤探索了“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的设计路径,指出加强“现代汉语”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传播,有助于实现‘全人’目标”[12]。

从相关研究可以看出,在“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资源的挖掘。文化教育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是把“现代汉语”课程显性教学资源和隐性教学资源完美结合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目标。巴蜀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机融入巴蜀地区高校“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对于完成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三、巴蜀文化融入“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的时代价值

(一)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13]。《2023年四川省语言文字工作要点》指出,要“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全省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14]。巴蜀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多元一体”总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期间专门考察了三苏祠,曾说“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可见巴风蜀韵、文脉深厚,同时还强调“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因此,传承巴蜀文化是时代赋予巴蜀地区高校的历史任务。巴蜀地区高校作为巴蜀文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要全面、深入地宣传巴蜀文化,讲好巴蜀故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现代汉语”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第一门语言类课程。将巴蜀文化融入“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是坚持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具体体现,符合立德树人的教育要求,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思政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途径,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二)建立有效传承巴蜀文化新渠道

巴蜀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和发展的载体。语言文字是记录巴蜀文化的重要工具。将巴蜀地区高校“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与巴蜀文化进行有机结合,不仅能从语言教育的角度凸显巴蜀文化的育人效果,还能有针对性地传播与发展巴蜀文化,改变巴蜀文化传承与发展集中在文化类课程和文学类课程中的现象,创造巴蜀文化传播新渠道,实现巴蜀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为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提供文化凝聚力。尤其是将“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文化融入“现代汉语”课程语音教学、词汇教学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四川方言发展历史的全面认识,使学生准确地理解推广普通话和保护四川方言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语言观。巴蜀文化语言习俗具有“好用比喻、爱用叹词、好用讽刺语言、俗语中有雅言”等特点[15],这些语言特征都跟“现代汉语”课程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有着紧密联系,因此,在每个章节的教学中,都能将巴蜀文化语言特征融入进去。同时,“现代汉语”课程为巴蜀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精神、兼容并包的文化精神、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等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新渠道和新角度。

(三)推动“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新发展

巴蜀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多彩,为巴蜀地区高校“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大量的文化资源,丰富了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巴蜀文化中不乏推动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的历史文化名人,如西汉的扬雄、明代的李实和杨慎、清代的李调元和张慎仪等。将历史文化名人的相关事迹引入“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不仅能让巴蜀文化更自然地融入语言类课程教学,还能使“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更具人文情怀,增强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巴蜀文学名篇也是思政教学资源的重要载体,如李白的《蜀道难》、郭沫若的《女神》、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等,其所蕴含的巴蜀文化不仅为课程教学提供了语音、词汇、语法和修辞等多层面的材料,还可以引导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和文化观,增强爱国意识。巴蜀饮食文化、丧葬婚俗文化、地理文化、考古文化等都需要语言来进行描写和传播,而将这些行业词汇引入“现代汉语”课程词汇研究、语法研究,有利于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点。巴蜀文化进课堂,不仅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巴蜀文化的语言面貌,进而从中获得巴蜀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加强对巴蜀文化的自信自强,而且有助于推动巴蜀地区高校“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工作的新发展,实现文化传承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循环。

四、巴蜀文化融入“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的难点

(一)教师自身巴蜀文化素养不足

在巴蜀文化融入“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无意识地弱化了学习者的身份,进而给“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和巴蜀文化的融合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巴蜀地区高校教师在巴蜀文化的学习上较为侧重对巴蜀语言文化的学习,如对扬雄《方言》、李实《蜀语》等的研究,还停留在巴蜀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上,对巴蜀文化的研究不够全面、深入。由于课程的专业性,教师对文学类课程和文化类课程的知识了解不足,认为文学名篇、文化习俗是其他课程的教学点,更不用说地理、历史等学科知识的学习,这就导致“现代汉语”课程教师对巴蜀文化学习呈现出了片面性和单一性的局面。不够丰富的学习经历和文化积累,给教师挖掘巴蜀文化蕴含的思政元素带来了巨大困难。

(二)学生对巴蜀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较低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进入新时代,不断迭代更新的文化浪潮如雨后春笋般涌入学生的视野,尤其是当下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带来的娱乐文化不断冲击着巴蜀文化的传承及其与课程思政教学的融合。享乐主义、虚无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影响着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继而降低学生对巴蜀文化的认可度。学生对巴蜀文化的学习不够,对巴蜀文化的发展历史了解不够,对巴蜀文化缺乏认同感和自豪感,进一步加大了巴蜀文化融入“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的难度。

(三)“现代汉语”课程的自身局限性

“现代汉语”课程自身局限性也会影响巴蜀文化的有效融入。“现代汉语”作为纯语言类课程,语言本体理论内容较多,课程较为枯燥,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提高了巴蜀文化融入的难度。同时,“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学生接受为主,单一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巴蜀文化的融入。此外,以线下传统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也会影响巴蜀文化融入“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且在多媒体时代缺乏相应的教学资源也会削减学生对巴蜀文化的学习热情。

五、巴蜀文化融入“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的路径

巴蜀文化融入巴蜀地区高校“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对于传播与发展巴蜀文化、提升巴蜀地区文化软实力、增加巴蜀地区竞争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文化育人目的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基于此,文章提出巴蜀文化融入“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的优化路径。

(一)加大教师对巴蜀文化的学习力度,提高教师巴蜀文化素养

教师不仅是巴蜀文化的传播者、引领者,更是巴蜀文化的学习者。巴蜀地区相关教育部门、巴蜀文化研究中心等研究部门和地方高校要加大合作力度,将巴蜀文化宣讲活动、巴蜀文化学习活动等落实到教师队伍建设中,增强教师对巴蜀文化的学习力度,建立完善的教师学习巴蜀文化的考评机制,进而督促教师加强对巴蜀文化的学习。具体来说,可以邀请国内外研究巴蜀文化的专家、学者进校讲学,可以组织教师到三星堆博物馆、三苏纪念馆等文化场馆进行学习,并提供一些如《蜀道风流》《蜀·风流人物——杜甫草堂》等文化纪录片学习资源,还可以举办巴蜀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最终,在高校教师中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巴蜀文化教师队伍。“现代汉语”课程教师加大对巴蜀文化的学习力度,有利于在深入了解巴蜀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将巴蜀文化的精华传递给学生,发挥课堂文化育人功能,使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二)加大巴蜀文化在学生中的宣传力度,提升学生对巴蜀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学生是巴蜀文化传承的主力军,学生巴蜀文化素养的高低决定了巴蜀文化传承的广度。巴蜀地区高校要加大巴蜀文化进校园的宣传力度,积极开展巴蜀文化相关的学术活动,邀请巴蜀文化研究名人到校开展科普讲座,组织学生到巴蜀文化传承基地进行参观学习。此外,还可以借助学生熟悉的社交平台如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发布与巴蜀文化相关的视频、文本材料等。尤其是在学生社团活动或者学校的文化博览节等系列活动中,加大巴蜀文化宣传占比,让学生感受到巴蜀文化的魅力,真正做到丰富学生对巴蜀文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坚定巴蜀文化自信。学生对巴蜀文化的全面了解,有助于提升其对巴蜀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有利于推动巴蜀文化融入“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实现育人目的。

(三)充分挖掘巴蜀文化资源,丰富“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文化要素

教师要打破学科壁垒,跳出传统的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视角,深入挖掘巴蜀文化与“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契合点,丰富教学资源。例如,讲授普通话形成历史的知识点时,增加对扬雄及其著作《方言》的介绍,将其语言思想引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比较法分析问题。在讲解声母、韵母、声调的知识点时,将李白的《峨眉山月歌》、杜甫的《登高》、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引入课堂教学,并对其押韵现象进行讲解,这既能加深学生对语音、文字的学习,又能加深学生对巴蜀诗词文化的了解。在词汇知识点讲解中,对具有巴蜀特色的词语如“巴适”“安逸”“四川火锅”“夫妻肺片”的构词原理进行介绍,加深学生对巴蜀地理文化、饮食文化的学习。巴蜀文化中的三峡文化、三国文化等一系列文化分支中蕴含的丰富文化资源还有待挖掘。因此,巴蜀地区高校要加强巴蜀文化资源建设,实现巴蜀文化与“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机融合。

(四)创新“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方式,利用第二课堂传承巴蜀文化

“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应摒弃传统教学模式,基于新理念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第二课堂,加强“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与巴蜀文化的融合建设。其一,依托“现代汉语”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借助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暑期实践项目等实践活动学习巴蜀文化,并将实践成果分享到微信公众号、微博上,以供后续持续分享和学习。其二,丰富“现代汉语”课程巴蜀文化特色活动,如开展巴蜀诗词大赛、“讲好巴蜀故事”“巴蜀历史名人我来说”演讲比赛、“我的家乡XXX——巴蜀文化小分队”主题展活

动、巴蜀文化名胜古迹语言景观的调研活动等,引导学生挖掘巴蜀文化中蕴含的文化元素,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其三,组建巴蜀语言文字相关社团,并作为“现代汉语”课程第二课堂的重要基地。借助第二课堂,加深学生对巴蜀文化的认同,打造巴蜀文化学习的产学研一体化路径,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把学生的“思”与“行”进行高度统一。

六、结束语

“高校是当前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战场,应发挥引领作用。”[16]将巴蜀文化融入“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能推动地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度发展,培养学生对巴蜀文化的理解和传播能力,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学生能够成为地域文化的传承者和推广者。在“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中融入巴蜀文化,有利于加强巴蜀文化的传承,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巴蜀文化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为实现巴蜀文化“走出盆地,迈入全国,面向世界”的发展目标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1(35):29-33.

[2] 赵永明.基于课程思政理论的高校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建设[J].文山学院学报,2023,36(1):95-98.

[3] 王昭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的实践路径:以现代汉语课程为例[J].黑河学刊,2023(1):65-70.

[4] 李铁范,杨辉,沈昌明.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语言类课程改革路径探析[J].黄山学院学报,2022,24(6):122-125.

[5] 魏金强.“现代汉语”课程思政现状与对策:以豫章师范学院为例[J].豫章师范学院学报,2022,35(6):69-73.

[6] 赵芸芸.高校现代汉语课课程思政要素的融入路径探微[J].重庆开放大学学报,2022,34(3):18-24.

[7] 刘志芳.新时代高校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13(5):1-6.

[8] 刘小丽.“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元素探索:以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为例[J].甘肃高师学报,2022,27(3):102-105.

[9] 安俊丽,李乃东.思政教育融入“现代汉语”课程的探索与实践路径[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1(2):119-124.

[10] 谭本龙,王洁,陈菊.现代汉语课程思政研究[J].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20,38(6):150-156.

[11] 武广红.课程思政在高职现代汉语课堂教学中的探索[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36-37.

[12] 何春香,胡洪强.“现代汉语”课程思政的理据、定位及教学对策[J].伊犁师范大学学报,2022,40(1):18-23.

[13]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OL].(2022-10-16)[2023-05-29]. 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2/content_5722378.htm.

[14] 四川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印发《2023年四川省语言文字工作要点》的通知[EB/OL].(2023-03-10)[2023-05-29]. https://edu.sc.gov.cn/scedu/c100495/2023/3/10/e43b5c4b50284eb28283553122ead85b.shtml.

[15] 陈世松.巴蜀语言文化习俗概说[J].文史杂志,2021(5):64-70.

[16] 王晓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育人的融合创新[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78(1):18-20.

作者简介:许静,女,讲师,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生态语言学、功能语言学。

基金项目:2024年成都文理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巴蜀文化融入‘语言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GB2024033);2023年四川省民办教育协会研究课题“生态语言学视野下民办高校‘语言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MBXH23YB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