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案例思考

2024-10-10 00:00汤燕马永军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年10期

摘 要:文章通过一节课的教学实践微观展示了专业课课程思政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地落实,具体呈现了思政目标如何紧密依托教学内容,教学中教师如何挖掘思政元素及精心选择典型案例,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并由此得出结论,即思政目标的有效确立基于教师对专业课育人价值的深入思考。教师精神层面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理论层面的思政育人理论素养、专业知识层面的知识素养,以及实践层面的教学育人能力等的综合是专业课课程思政目标得以实现的保障。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案例;“现代汉语”课程;《汉字概说》

中图分类号:G640;H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10-0079-06

一、引言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和中

小学语文、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在该文件精神的指导下,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专业建设特点,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整体性设计。高校以此为遵循,全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并呈现了可喜的局面。随着近年来课程思政建设的全面开展与层层深化,当前,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呈现出多视角、多维度的特点。纵观当前课程思政研究的现状,多是对于课程思政理论依据和相关政策解读等宏观方面的研究,对于课程思政在专业课教学及课堂中如何实施的微观个案研究仍不多见。事实上,专业课是课程思政最主要的依托,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渠道。因此可以说,专业课课堂教学的育人效果直接决定着课程思政的实际成效。

“现代汉语”属于高校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等专业的核心基础课,此外,在秘书学、小学教育、广播电视学等专业也同样开设,具有适用专业多、受众面广等特点,课程的专业性及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现代汉语”也是一门关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与质量提升的重要课程,是以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为依据,系统讲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一门语言学核心课程[2]13。这门课程不仅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而且承担着提升学生语言文字水平的重要任务。但目前与“现代汉语”课程思政建设相关的研究较为薄弱,且为数不多的成果多是集中于课程整体性育人元素的分析、融入方式的探讨、实施路径的思考等中观层面,微观层面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文章以“现代汉语”课程教材《现代汉语》(增订6版)中的《汉字概说》一节为例,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展示课程思政如何在专业课的课堂教学中落地落实。文章将从一线教师课堂教学的视角出发,通过具体的教学设计及教学环节展示,在教学内容思政元素挖掘、课堂教学思政元素融入及教学案例精心选择等方面呈现具体的做法,以微观视角细致展现专业课课堂教学如何实现思政育人。作者认为,在开展具体的案例教学之前,应对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定位有清晰的思考,如此才能更为系统精准地挖掘相应章节的思政元素。

二、“现代汉语”课程的思政育人定位

“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3]“现代汉语”作为高校汉语言文学等众多专业的核心基础课,在专业知识的教学中应发挥如下育人作用。

(一)“现代汉语”课程要培养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

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4]。可以说,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本身[5]。“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6]语言文字既是传承文化和文明的载体,又是国家和民族的标志与象征。“语言文字工作是培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基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力度、普及程度和应用规范水平,是中华民族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5]“现代汉语”作为一门语言学核心基础课程,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因此,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就是浸染习得文化的过程。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获取关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基本理论知识,增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与之相伴的还有自身文化鉴赏能力、文化修养的提升。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基石。我国历史上光辉灿烂的文明多是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得以保存和传承,在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语言文字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现代汉语”课程本身就承担着继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培养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意识的重要使命。

(二)“现代汉语”课程要增强学生语言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

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其含义有广狭之分,广义的现代汉语包括普通话及汉语的地域变体——方言,狭义的现代汉语单指普通话,又称之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现代汉民族共同使用的语言。普通话不光是现代汉民族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国家法定的全国通用的语言[2]1。这体现了“现代汉语”课程在增强学生语言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方面的重要作用。现代汉语不仅承载着国家的历史,更是现代汉民族的精神归宿。“学好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助于夯实文化认同的基石。”[7]文化认同是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强化民族认同才能凝心聚力,促进民族团结,从而推动中华民族走向更具包容性、更具凝聚力的共同体。正因为国家的通用语言文字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教育部、国家语委于2022年11月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服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推广普及的若干意见》,要求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现代汉语”作为以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为依据,系统讲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一门核心基础课,在增强学生语言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方面理应发挥重要作用。

(三)“现代汉语”课程要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在多次讲话中提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可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必然要承担起引导学生认识加强民族团结对国家统一的时代作用的重任。高校教师应以课程教学为抓手,在党的理论指导下,整合运用各类教学渠道和教学方法,发挥课程思政育人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让爱国主义、民族团结、国家方针政策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耳、入脑、入心。“统一的语言文字是国家建设和治理的重要工具,高质量的国家语言文字工作是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8]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与规范,是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可以有效消除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交际障碍,促进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安全意识和国家核心利益意识在各民族交流过程中得以铸牢,进而使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等得以增进。因此,“现代汉语”课程要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以《汉字概说》一节为例

(一)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目前,各高校“现代汉语”课程使用的教材虽然在具体内容和编排体例上有所区别,但主体内容均包括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几部分。文章展示的教学案例选自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第6版)第三章《文字》的第一节《汉字概说》。作者认为,语言文字的自信应是本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因此,《汉字概说》部分的教学应在充分挖掘内容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传授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立足汉字基本知识的教学并因势利导,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感悟汉字的性质、作用,进而增强文化自信。

2.学情分析

①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

②知识基础:刚开始接触语言学知识,对文字理论知识了解甚少。

③学习兴趣:没有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认为语言理论知识复杂、抽象,但求知欲强。

④学习期望:学习主动性依赖引导,需将“兴趣”“自主”“合作”“探索”等结合起来。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

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比较法、案例展示法等,具体内容如下。

讲授法:对文字性质及文字记录语言的方式进行讲解,分析文字与语言的关系。对文字和语言关系的分析能够帮助学生厘清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为后续的讨论和练习做好理论知识准备。

比较法:在讲授文字记录语言音义的类型知识点时,将汉字与表音的英文做对比,将学生较熟知的语言(英语)同汉语进行对比,引导学生理解文字在记录语言方式上的差异性,进而理解汉字的性质;同时,将汉字与其他古老文字的发展现状做对比,让学生明确汉字的优越性,增强学生对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豪感。

案例展示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汉字的性质、特点,以及几种古老文字的发展现状。

教学形式主要有2种。一种是阅读实践与线上互动。教师借助超星学习通平台开展线上互动,进行“看图猜字”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汉字表意的性质,让不同方言区的学生朗读相同文字材料,明确汉字克服方言障碍、超时空性的特点;同时使学生了解汉字在不同方言区发挥的交际作用,以及在传承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的优势。另一种是小组讨论学习,即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汉字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内容设计

1.教学内容

①语言和文字的关系。

②汉字的性质和特点。

③汉字的作用。

2.课堂教学目标和思政育人目标

①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文字的定义,文字与语言之间的关系;重点理解文字记录语言的方式;理解汉字的性质与特点、汉字的作用。

②能力目标:通过分析对比文字记录语言音义形式

的不同,理解和分析汉字的性质及其特点,理解汉字所发挥的作用;重点学会比较的分析方法,提升学生全面思考及系统归纳的能力。

③思政育人目标:一是通过对汉字性质的学习,明确汉字是世界上持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是各大古老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增强学生对汉字的自豪感。二是通过对汉字特点的学习,理解汉字在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对汉字的热爱之情。三是通过对汉字作用的归纳,理解汉字在保存和传承中华文化方面,在社会生活、经济建设及国际交往方面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认同感,以及保护、传承和传播祖国语言文字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3.教学重难点

①重点:文字的定义,汉字的性质和特点。

②难点:汉字表意文字的性质、汉字超时空的特性。

(四)教学实施过程

教学引入:教师展示几幅古老文明古国的古文字图片,让学生猜图片上的内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文字,然后进行知识点讲授。

1.语言和文字的关系

问题一:文字是什么?

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有了将信息保存起来的需要,同时具备一定条件之后,文字便应运而生。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问题二:文字怎么记录语言?

首先,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导论部分学过的内容——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使学生认识到记录语言要么是记录它的语音形式,要么是记录它的意义。为了进一步阐释,教师以学生熟悉的表音文字——英语为例,说明文字是如何记录语音的。教师播放一个发音规范的英文单词,并让学生写出相应的英文形式,进而使学生理解表音文字按照语流的先后顺序记录发音,以此记

录语言。

其次,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即汉字记录的是语音还是意义呢?教师通过播放准备的“东”及“儿”的字形演变视频,讲解字形与语义之间的密切关联。“东,日在木中”(图1)(为了便于解释字形与字义之间的关联性,关于“东”的本义,文章采用的是许慎《说文解字》中的说法),即阳光从树木中间投射过来,用以表示一天之中太阳最先升起的方位。“儿,孺子也。小儿头卤未合。”(图2)。“儿”字采用的是象形的造字法。

教师根据视频引申讲解:“东”本是一个表示方位义的词,比较抽象,但是古人却用一种非常形象的方式会合成意;“儿”字的设计则是将人处于幼儿阶段的典型特征

凸显出来以示区别。这两个例字的古文字形体说明古人对字形的设计善于抓住事物的区别性特征,蕴含着精巧的构思,体现了造字的智慧。这两个汉字的字形设计表明,汉字不仅仅是一种记录语言的方式,还蕴含着古人巧妙的构思及对天地万物的思考。

最后,进行知识点小结,即语言与文字的关系。①文字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文字依附于语言;②文字打破了语言的时空限制,使语言能留于异时、传于异地;③文字使语言更加精密和丰富,促进了语言的发展。

2.汉字的性质和特点

思考:从文字记录语言的方式来看,汉字的性质是什么?

教师借助超星学习通平台开展线上互动,展示一些象形文字的图片,让学生根据字形判断出相应的汉字,从而感知汉字不同于表音文字的性质,即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并进一步启发思考:表意性质的汉字与表音文字相比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教师通过对表音文字与汉字在形态上的差别、同音字问题等教学视频案例进行展示,引导学生总结出汉字的特点。

①汉字的结构呈方块形。教师可以选择几幅展现汉字形体方正的书法作品并将其与表音文字的书写体进行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汉字在形体上呈方块形的特点。因为汉字形体上的所有笔画都是书写在方块中,且是在同一个方格中纵横交错地组成形体各异的字形,从而生出了万千的变化,成就了中华艺术的瑰宝——书法、篆刻,为世界艺术宝库做出了重要贡献。教师可以基于此进行适当延伸,展示一些书法及篆刻作品,带领学生感受汉字的形式之美。

思政育人点:让学生欣赏并感受汉字的形式之美,体悟汉字所蕴含的文化精神。汉字方正的形体衍生出优美的艺术精品——书法和篆刻,而汉字方正的布局也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一种精神,寓意着一种做人的品格。正如人们常说:“写方方正正中国字,做堂堂正正中国人。”汉字方正的形体和布局让人产生了一定的联想,被赋予了一种品格,一种做人的精神,如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因此可以说,汉字不仅仅是一种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和形式手段,也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寓意,这是汉字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汉字虽是一种符号系统,但它却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意蕴。每个汉字都有着自己的历史,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片段。

②汉字可以分化同音字词。在进行“汉字听写”小游戏时,教师出示“li”音,让学生尽可能写出所有能想到的汉字,写多者获胜。此游戏环节旨在让学生感知汉字有分化同音字词的强大功能。游戏结束后,教师展示赵元任的《施氏食狮史》原文,具体如下。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施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施氏始试食是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学生通过朗读古文,充分体会汉字分化同音字词的作用,明确汉字适应汉语的特点。

③较强的时空性,沟通四方,贯通古今。上述几个特点中,特点①与②是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而特点③具有抽象性,学生不一定能理解。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方言分布(由于韩山师范学院位于潮州市,学生主要来自于广东省的3个方言区,分别为闽语潮汕方言区、客家方言区及粤语区,其中粤语是广东省的强势方言,在本省的通行面广),设置“我读你猜”的互动环节,即教师事先设计一小段文字,让来自3个不同方言区的学生用自己的方言来朗读,让其他方言区的学生来猜朗读内容。由于这3种方言在听辨上具有一定难度,因此,除相应方言区的学生外,其他学生很难听懂。当“我读你猜”环节结束后,教师在课件中用文字展示诵读的内容。通过这样的教学环节,学生切身感受到文字是如何克服方言障碍,实现信息传递交流的。汉字使不同方言区(无法正常通话)的人之间进行正常交际成为可能,因此具有沟通四方的特点。教师可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即古代使用的文字与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因此,汉字不仅能克服方言障碍,还能贯通古今。这些都说明汉字适应了汉语的发展,具有超强的时空性,不仅保存和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在客观上维护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这些都是汉字的功绩和贡献。

教师小结:汉字的性质——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汉字的特点——汉字是形体复杂的方块结构、汉字分化同音词的能力强、汉字有超时空性。

3.汉字的作用

教师提示:汉字在保存和传承中华文化、社会经济生活、国际交往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引导学生讨论问题: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汉字,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果没有文字,我们的文化遗产怎么保存与传播?在学生讨论后,教师播放教学视频介绍“汉字文化圈”。

教师小结:汉字为中华民族保存了无比丰富的文化

遗产并传播四方;汉字服务于各行各业,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汉字是联合国工作中使用的6种文字之一,在国际交往中将继续发挥着积极作用。

教学总结: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基石,是世界上唯一传承数千年没有中断的表意文字。它书写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负载着光辉灿烂的文化;它具有超越方言分歧的力量,长期承担着数亿人用书面语交流思想的任务;它不仅寄托了古人对天地万物的哲思,更生发出了书法、篆刻等世界一流的艺术。在新时代,汉字坦然接受了高科技的挑战,解决了现代信息化处理的难题,显示出了强大的适应性和生命力。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9]。

《汉字概说》一节的板书设计,如图3所示。

汉字概说

一、语言和文字的关系

1.汉字是表意文字

2.汉字的结构呈方块形

3.汉字可以分化同音字词

4.较强的时空性,沟通四方,贯通古今

三、汉字的作用

四、关于专业课课程思政实践的思考

文章以“现代汉语”课程中的《汉字概说》一节的课堂设计与具体实施为例,探讨专业内容如何与思政元素高质量融合。在专业课的教育教学中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立足专业知识,深入挖掘思政元素

在专业课中挖掘思政元素一定要立足专业知识,这是前提也是基础。课程思政最忌架空。脱离了教学内容与专业知识空谈育人,只会让课程思政有一种悬浮感,不能破解“两张皮”现象[10]。本节案例最大的特色是充分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所有育人目标的设计都立足于本节的知识内容。如在讲解汉字表意的性质时,教师通过“东”“儿”2个例字的古文字形体展示,说明古人对字形的设计不仅善于捕捉自然景物的神韵,而且善于抓住事物的区别性特征,蕴含着精巧的构思,体现出造字的智慧。在讲解汉字方正的形体时,教师通过笔画可以向四方延展生出万千变化,引出优美的艺术——书法和篆刻。汉字横平竖直,方正的形体,寓意着做人要堂堂正正。汉字表意文字的性质,使得它能克服方言语音分歧,沟通四方,跨越古今,维系着民族统一,强化人民群众对文化与身份的认同。总之,本节所有育人目标的设定都源自于专业知识,可以说育人目标是专业知识的自然延伸。

(二)教学设计精巧灵活,思政元素自然融入

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课堂中的思政育人设计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理念及个人的育人能力。专业课课程思政应充分挖掘相应章节中蕴含的隐性思政元素,并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特点,在教学中坚持传授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善于立足专业知识开展教学,因势利导。在本节教学中,教学内容设计如下。

①文字是什么;②文字怎么记录语言;③汉字的性质与特点;④汉字的作用。这几个问题环环相扣,串联起整个课堂,使得课堂架构清晰、知识体系明确。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时,教师以问题为驱动,运用多种教学手法,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例如,贯穿比较法,在阐释文字记录语言音或义的不同时,教师将汉字与其他文字(英文)进行类型上的对比,让学生发现并归纳汉字的性质和特点,进而认识到汉字在文化传承和传播中的巨大优势。通过介绍汉字的发展演变和使用情况,以及汉字与其他古文字发展情况的对比,学生了解到汉字不仅是世界上持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这与开篇的古文字图片导入新课环节形成了呼应,不仅让学生明白表意性质的汉字使得中华文明代代相传,还认识到汉字有效地维护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展现了教学设计上的逻辑性。

(三)教学技术丰富多样,情景与互动紧密结合

为提升育人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可穿插运用一些精心选择的汉字解说视频。一方面是为与表音文字做对比,便于学生直观理解汉字表意的性质;另一方面是汉字蕴含的文化内涵易于渗透思政元素,实现思政育人目的。同时,为呈现汉字在字形上的方块形特点,教师可展示一些精美的书法作品,让学生充分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为便于学生全员参与,教师在一些互动环节需要用到超星学习通线上答题功能,通过展示古代汉字的图片,让学生在平台中完成对图片中汉字的辨析,进而使学生真正理解汉字的表意性质。课堂上比较受欢迎的环节是“我读你猜”,即同样的文字内容让学生用不同方言朗读,其他学生则需猜文字内容。不同方言间的差异对比不仅让课堂氛围变得生动活泼,还自然地引出汉字在克服方言语音分歧、沟通交流、保存文化等方面优于表音文字之处。汉字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一直延续至今,增强了民族凝聚力。通过“现代汉语”课程学习,学生对汉字的自豪感和荣耀感油然而生。从汉字的特点来看,它不仅仅是记录语言的手段,其字形的设计也蕴含着古人对天地万物的思考;汉字形态的变化衍生出优美的艺术品,为人类文化宝库贡献了无数的瑰宝;汉字端正的形体象征着做人的品格;汉字还具有贯通四方、跨越古今的强大沟通功能。新时代,教师可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在情景和互动中使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培养学生对汉字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教师应有更高的职业素养

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育人意识、育人能力直接决定了课程思政目标的落地落实[3]。思政育人要做到与专业知识教学的有机融合,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其具备思政育人意识及相应的理论素养,更需要有教育教学技巧[11]。这无形中向高校广大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教师一是要有高尚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并外化于行,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正向引导学生。此外,教师还需要具有课程思政教学意识,充分意识到课程思政对于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二是要掌握必要的思政理论知识。课程思政目前已发展成为较成熟完善的理论体系,因此,专业课教师要想开展好专业领域的思政育人工作,就必须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善于学习、坚持学习,并以此来指导实践教学[12]。三是要具有将思政元素与相应学科的专业知识有机融合的能力。不同专业的特点有别,不同课程的性质有别,各门课程知识对应的教学方式及教学方法也不相同,这就需要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善于钻研,根据各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综合专业培养目标等多方面因素,灵活地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实现思政育人的目的。

五、结束语

课程思政的本质是育人,专业课是其最重要的依托。如何在专业课中实现高质量育人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中之重。自课程思政全面开展以来,相关研究多是集中在政策解读、课程体系建设等宏观或中观层面。这些研究固然必要且重要,但课程思政发展至今,对其思考与讨论已经相当成熟且丰富,目前更需要微观层面的实践与思考,因为宏观和中观层面的研究最终是为了更好地将思政育人落地落实。文章以“现代汉语”课程《汉字概说》一节的课堂实践为例,生动地呈现了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同时提出了相应的思考,认为教师精神层面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理论层面的思政育人理论素养、专业知识层面的知识素养,以及实践层面的教学育人能力是课程思政有效实施的必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OL].(2019-08-14)[2023-12-16]. http://www.qstheory.cn/yaowen/2019-08/14/c_1124876471.htm.

[2]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增订6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3]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A/OL].(2020-06-01)[2023-12-16].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4] 项开喜.中国共产党与百年语言文字事业[J].中国语文,2021(4):387-401,510.

[5] 姚喜双.语言文字是文化自信的源泉[N].光明日报,2020-08-22(12).

[6]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21-04-15)[2023-12-16]. https://www.gov.cn/xinwen/2021-04/15/content_5599747.htm.

[7] 祁进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凝聚文化认同(新论)[N].人民日报,2021-04-12(5).

[8] 李宇明,姚喜双,张世平,等.“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多人谈[J].语言战略研究,2020,5(6):37-40.

[9] 王宁.汉字六论[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7:1.

[10] 刘永厚.我国语言学课程的认同育人路径探索:以社会语言学为例[J].中国外语,2023,20(1):4-11.

[11] 张德福,路晓鸽,李铭娜,等.高校课程思政背景下学科教师素质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0,41(2):128-131.

[12] 史甲庆,尚春雅.新时代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要义、现实困境及实践进路[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78(1):26-29.

作者简介:汤燕,女,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马永军,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

基金项目:2022年度韩山师范学院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现代汉语”(HSKC-DY22743);2022年度韩山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师范院校现代汉语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HSJG-SZ22742);2023年韩山师范学院校级一流课程“现代汉语I”线下课程(HSSYLKC-XX231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