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对外俄语教学中,“俄罗斯文学”课程作为重要的教育渠道之一,其教学效果和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语言能力水平和文化审美素养提升。文章从反拨效应的角度出发,探讨“俄罗斯文学”课程在对外俄语教学中的作用和影响,通过对“俄罗斯文学”课程内容及其在对外俄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情况的深入分析,详细研究该课程对学生俄语语言能力、综合文化素养及语言教学质量的积极反拨作用,并提出“俄罗斯文学”课程建设的改进策略与提升路径。
关键词:“俄罗斯文学”课程;对外俄语教学;教学模式;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0;H74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10-0075-04
一、引言
21世纪,中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进入历史发展的最佳阶段,我国对复合型、高层次的俄语人才需求也与日俱增。语言学习作为外语教学中的重要一环,需与对象国历史、民族文化、社会各领域的现实知识同时进行。“每一门外语课程作为不同文化的交汇点,究其实质,都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实践。原因在于,每一个外语词汇,都深刻反映出了异国世界和异质文化。”[1]要想进入所学习语言的异质文化空间,就不可避免地要触及该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精神生活和内心世界。目前,国内部分中外合办院校采用境外合作院校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如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基于母语者讲授的教学模式,开设语言学和文学科研讨论课及讲座课,为我国其他高校提供了可借鉴的对外俄语教学方案。俄罗斯文学创作作为反映俄罗斯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语言艺术形式,较为完整地保存了俄罗斯民族代代相传的审美指涉、道德理想和价值观判断。俄罗斯文学以其独特的社会批判激情、深厚的人道情怀和迷人的艺术魅力,对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产生了独特的影响。经典俄罗斯文学文本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具有教育潜力。通过对俄语语言体系、文学流派、作家作品进行细读与分析,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俄罗斯民族文化和俄语语言结构,有助于实现语言发展的全面性和完整性。
二、“俄罗斯文学”课程设置与培养模式现状
“俄罗斯文学”课程在对外俄语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我国分阶段培养的教育体制下,本科教育阶段的对外俄语教学中的“俄罗斯文学”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具备俄语语言基础知识的学生。“俄罗斯文学”课程适用于各类人文学科,如语言学、文艺理论学、民俗学、新闻学等。该门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的俄罗斯文学常识,熟悉文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文学思潮、俄罗斯民间传说、19和20世纪俄罗斯经典作家生平与创作等,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俄语语言技能和原文阅读水平,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审美修养和艺术品鉴能力。
从授课内容角度来看,对外俄语教学中的“俄罗斯文学”课程主要教授文学史、作家研究、作品研究、文学翻译、比较诗学和文学批评等相关领域内容。“外国文学专业不以服务母语文学为第一要义,而是希望透过文学作品窥视对象国的文化心理、精神内核、民族品格或情感结构等,从而全面掌握对象国的知识。”[2]“俄罗斯文学”课程教学目标为通过文学研究和对文学作品的研读,引导学生了解文明互鉴的意义,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俄语语言教学的核心课程之一,“俄罗斯文学”课程需根据时代发展和变化做出及时、适当的调整,在引导学生接受异国文化的基础上,使学生更加自觉地发展本国文化,更加积极地去了解世界,通过共情的理解和理性的批判,领悟更加开放的人文精神。
基于对外俄语教学模式的“俄罗斯文学”课程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评估手段上与国内高校俄语专业文学类课程教学有所不同。第一,在教学内容上,国内高校俄语专业文学类课程通常以文学史教学和经典文学作品选读为基本内容,以传统的文学史历时梳理为脉络,结合经典作家作品赏析开展教学活动。教材主要选用《俄罗斯文学史》(俄文版)(任光宣、张建华、余一中,北京大学出版社)、《俄罗斯文学史》(郑体武、吴克礼,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李辉凡、张捷,青
岛出版社)等。随着外语教育的发展,此类教材面临时代性不强、与俄罗斯境内文学史教学存在隔阂与差异、未能及时反映俄罗斯文学研究最新动态等局限性问题。对外俄语教学中的“俄罗斯文学”课程在不同学习阶段,提供不同类型文本供学生阅读,主要参照适宜性原则为非母语学习者选择文本。例如,文学史教材通常会选择语言类文本(以语言教学为目的)和经典文学作品改编文本(根据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水平,对文本进行简化、改编、删减或复杂化处理)。第二,在教学模式上,国内高校俄语专业文学类课程多以授课教师讲授为主要模式,学生参与性不强。对外俄语教学中的“俄罗斯文学”课程则倾向于从俄语语言艺术的概念出发,将对文学形象的阐释作为语言教学法的基础(这类形象通常由文本单元构成的个人、国家、文化和其他形象组成),使学生在学习中可通过话语本身,感悟蕴含在艺术形象中的“思想、情感与动机”。第三,在评估手段上,国内高校俄语专业文学类课程考评模式更注重笔试,如期末闭卷考试、俄语水平考试等,考查学生对文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对外俄语教学中的“俄罗斯文学”课程对文学知识的评测则更加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运用,考核方式多采用多元化小组项目、讲座课讨论和口试考查等形式,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评价。“俄罗斯文学”课程在对外俄语教学中具有特殊地位。如果不熟悉相关国家的文学作品,则很难熟悉对象国的文化和母语使用的特点及对象国的民族心理特征,进而影响口语和书面语的信息交际有效性与人际沟通得体性。因此,“俄罗斯文学”课程的选题在文学理论方面,需关注作家创作主旨鲜明、叙事风格多元、艺术结构完整类文本;在人文素养方面,需选择真实反映俄罗斯民族文化精髓和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的传统类文本。
三、“俄罗斯文学”课程在对外俄语教学中的反拨效应
(一)提升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
“俄罗斯文学”课程在对外俄语教学中的反拨效应首先体现在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上。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接触到大量的俄语词汇和固定表达方式,而这些词汇和表达方式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常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文学作品的修辞分析,往往基于作品的语层结构,而语层的差异则体现了话语的艺术功能和修辞作用。以追寻话语之源为目的的文学文本分析,需考察言语交际过程中语言运用的实况,即在生活中形成并发展着的种种语言类型构成了文学语言之本,进而改善学生忽视深层次的中外文化熏陶,在语言运用中失去以文化为特征的民族特色的弊端。同时,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也需要学生运用语言知识和技巧进行推理和判断,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国内大部分高校的俄语专业教学中,语言技能型课程“一家独大”,多数高校都缺少跨学科课程和用俄语讲授的中国文化类课程,专业学科之间界限分明,这就导致了培养的学生知识面有限,视野狭窄[3]。文学教学的类型是多元的,既有对思想内容、修辞特色的分析,也有对诗学的分析。因此,“俄罗斯文学”课程应充分发挥俄语教学的语言优势,将俄罗斯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结构和表达与本土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语言技能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发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化差异和共性,寻求人类文化的共同特征和普遍规律。此外,通过对异质文化的认知,学生能够更好地认知自我、克服文化自我中心主义,从而促进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的沟通和交流,消除文化冲突。
“俄罗斯文学”课程在对外俄语教学中的反拨效应还体现在学生文化素养的增强上。作为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民族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集中体现了民族文化特征。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这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通过文学作品赏析,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俄罗斯文化,增强对俄罗斯文化的理解和尊重,认识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同时,对文学作品的研读需要借助多门学科的方法,这促使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语言学核心学科的边缘学科相关知识,而对异质文化的引介与研读,也能够丰富和补充本民族文化的内涵。
(二)丰富中外人文交流机制
在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人文领域的交流蕴含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构建中。新时代,中俄两国教育领域的交流,已不再是单边意愿和单向的教学输出活动,而是多边意义的多领域、全方位的人文交流和精神维度的交互理解,文学是人学,文学既要表现人,又要有社会担当[4]。以文学为途径的跨文化合作与交流,在对内多民族相处与对外人文交流2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文学研究是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必要手段,在新时代开展跨文化交流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文学教学活动着眼于更宽广的精神时空、更真实的现实世界和更深远的人类意义的结合,强调外语教学的科学性及人文价值的统一,把外语学习从机械学习向意义学习转化,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5]。人文交流对外关注世界各国多元文化,对内研究本国多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在外语教育中培养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够参与中外人文交流活动的新型人才,这对于把握新时代发展机遇无疑是一种助力。对外俄语教学中的“俄罗斯文学”课程介入,可以给中外人文交流带来以下发展新视点。
一是纳入多元中外人文交流机制,构建中外人文合作模式。文化根植于人类社会研究领域具有广泛的跨学科性。民族群体是民族文化的土壤和载体,一定的文化总是在一定的民族机体上生长而成。原则上,文化研究包括文学研究,即将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实践进行研究。文学研究将文化作品视为 “文本”,对其进行解读和阐释。同时,文化研究产生于文学研究,即将文学分析技术应用于其他文化材料而开展的研究。如果从其他文化背景的人的视角来看待自己,也就是所谓的跨文化视角,则会对自己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在审视一种文化或价7493fdaa9aa60830307539cc89b29ee99158909609189c74db612e997dda5761值体系的过程中,每种文化都有其积极和消极的一面。“俄罗斯文学”课程可以将以文学为媒介的多元中外人文交流机制综合运用到跨文化对话之中,在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同时,更加有利于向世界提供中国经验。
二是服务语言战略人才机制,提升外语人才培养质量。“感知”是跨文化人文交流的核心。即使各民族间有许多共同的价值观念、态度、信仰,以及行为、生存和思考方式,也会经常曲解和误解对方。交流通常是以个人的文化为媒介进行的。这种文化促进和加强了交流,但也掩盖了交流。而通过对文学的理解和阐释,学生能够透视语言背后的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心理,并把分析和研究民族文学作为一种预测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从跨文化交流角度回归文学教学和文学研究角度,可以看出,传统的语言学把语言作为人类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但无论是把语言作为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符号结合而成的形式体系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还是将语言看成由刺激和反应构成的人类行为模式,语言学都未能触及和揭示语言的文化属性。而“俄罗斯文学”课程中的文学研究则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审视语言,在更为广阔的民族文化背景中研究语言,将作为民族精神创造性活动结果的语言作为媒介,进行各民族间的人文交流。
(三)完善课程教学模式
首先,在文学课程内容选择上,坚持与时俱进的语境意识。在新时代的国际交流背景下,“具有较高人文素养”成为外语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必须将教学材料放置在文本语境(与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文化语境(文本中折射出的文化思潮)和历史语境(与历史的相互关照)当中。也就是说,将教学材料放置在文化的坐标中进行对比,培养学生拥有更为广阔的视野,提升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深度,促进不同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文学文本的问题性是选择阅读作品时应考虑的重要标准。生动而引人入胜的情节能够吸引学生阅读,紧张的情境能够有效刺激学生深入了解故事冲突的本质,提高阅读动机和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对俄罗斯文化的兴趣都得到了提高。
其次,根据教情和学情特点,改进传统文学课程教学模式。对外俄语教学形式灵活多样,一方面,教师可采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组讨论、场景复现、转述课文等课堂形式,有意识地拓宽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基于以语言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让学生阅读俄罗斯文学原著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言能力。上述教学模式异于传统的文学理论讲解和知识点识记等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熟悉文本材料的基础上,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对文本进行表述,并对所陈述的观点辅以论证。另一方面,教师也可采用非专题课与专题课相结合的方式,既要求学生在非专题课上针对某一文学术语或作品进行总体性、综合性的把握,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拓展能力,也要求学生能够利用专题课对某一专题进行纵深学习,逐步提高文献阅读能力、知识概括能力和系统框架搭建能力,为学业论文、学位论文的撰写奠定基础。
最后,对文学课程进行跨学科整合,吸收其他学科的先进成果。文学课程的学科内涵丰富且复杂,而文本分析可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归纳总结能力。教师应尝试以文本的语言、内容、语义和社会文化信息性为指导。所谓“信息性”,既包括构成文学作品基础的一系列事件,也包括构成人物所发生情节本质的现实现象。教师还可在教学中引入比较研究机制。作为文学分类之一,比较文学不同于传统文学史教程按照“各时期的社会文学概况、作家生平、作品创作道路、作品人物形象和主体分析,以及写作特色鉴赏”的形式开展教学,其具有独特的超越性和跨越性特征,可以大大拓展文学课程教学的边界和领域。同时,通过平行比较研究和影响比较研究,还可揭示出单一国别的文学流派未能触及的语言文化内涵,在语言学和文学之间架构起一座互通的桥梁。
(四)明晰课程设置的改进与提升路径
俄罗斯教育体系下的国家标准制定的文学教育目标分为4个语义组块,即教育、发展、知识体系和技能,并提出了教学任务。因此,“俄罗斯文学”课程应注重培养语言实践能力、文学素质及文学鉴赏能力,具体如下。其一,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观、公民意识、爱国主义精神、对文学和民族文化价值观的热爱和尊重;其二,培养学生对艺术文本的感性认识、形象思维、分析思维及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其三,使学生掌握形式和内容相统一的小说文本、基本历史常识、文学信息及文学理论概念;其四,使学生在基本文学概念和必要的文学史信息帮助下,掌握阅读和分析小说作品的技巧,能够确定作品中的具体事实和内容,在撰写文字材料时熟练使用标准俄语。基于上述教学任务,文章在分析现行课程设置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俄罗斯文学”课程的改进与提升路径。
第一,在教学内容与课时方面,“俄罗斯文学”课程作为俄语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其课时却明显不足,导致学生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了解和掌握文学知识。俄罗斯文学史卷帙浩繁,内容较难理解,因此,在没有独立阅读作品原文的前提下,学生往往缺乏对主题和形象的深入理解。基于对外俄语教学模式的“俄罗斯文学”课程,应在保证学时的基础上,更加关注教学模式的互动性,兼顾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的培养。“俄罗斯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包括诗歌、小说、戏剧等多种文学形式,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传统语言文化是现代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基础,谚语、成语、祭祀歌谣和谜语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学生接触俄罗斯传统语言文化。因此,课程设置应尤为关注以文字为基础的口头表达和音乐民俗内容的渗透与涉及。
第二,在文化背景与理解障碍方面,中外文化差异导致学生对外国文学有一定排斥心理,增加了学习难度。学生往往缺乏真实的文本阅读体验,忽略感性认识,难以达到审美教育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采用背诵、表达性阅读和详细复述等形式,并将其与书面表达的训练联系起来。在“俄罗斯文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应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关注叙事和描述分析细节的能力,并了解语言结构的非随意性、作者立场的反映及作者对所描绘事物的态度;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在文本中发现语言表达手段的能力,并能够利用理论和文学工具解释语言表达手段在文本中的作用。
第三,在教学策略与课程设计方面,传统课程教学策略单一,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教师惯于遵循教学大纲开展循规蹈矩式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课程设计缺乏创新性和时代性,难以激发学生的敏感性和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新时代,除沿用任务式、合作式、启发式等传统教学方法外,教师还应采用课堂书面问答、小作文、小论文等教学策略,同时搭建俄语学习资源平台,如建立文学常识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引进文学作品改编的音视频等。在低年级阶段,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撰写一定数量的语句或段落,逐步培养学生选择有说服力的事例和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能力。实现文学教学的跨学科联系,于无声处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综合语言文化水平的提高。
四、结束语
中俄两国是有着世界上最长的共同边界的亲密邻邦,中俄两国的人文交流也是两大民族心灵的沟通。中俄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虽存在差异,但都高度重视多民族的文化资源、教育经验及其社会功用。中国外语教育的改革在提升外语人才培养质量,转变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拓展学生语言知识结构,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和融会贯通能力,促进中俄两国人文交流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阶段对外俄语教学中的语言教学和文学教学,未能很好地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融合和互相支撑,二者停留在相对静态的模式当中,结合语言交际训练和文化思想阐释的教学方法亟待突破。文章通过对“俄罗斯文学”课程在对外俄语教学中的反拨效应进行研究和分析,发现该门课程能够有目的、有重点地对学生的外语思维能力、适应全球化及当下社会各类挑战的能力进行培养。因此,在对外俄语教学中,高校应充分重视“俄罗斯文学”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加强对该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 ТЕР-МИНАСОВА С. Г.. Язык и межкультурнаякоммуникация[M]. M.: Cлово/Slovo,2000:302.
[2] 王炎.外语文学是什么?[J].外国文学,2015(5):30.
[3] 孙超,何文丽,高伟.全国高校本科俄语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73(12):84-86.
[4] 程正民.俄罗斯文学新视角[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2:3.
[5] 徐蕾.情感教育理论下的外语教学研究现状与展望[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78(6):30.
作者简介:王骁骞,男,讲师,研究方向为俄罗斯语言学、翻译学;王泽宇,女,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俄罗斯文学。
基金项目:2024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十四五”规划高等教育研究课题“以全球胜任力为导向的中外合办院校外语专业课程创新路径研究”(24GQN17);2023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中外合办院校外语教学创新路径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研究”;2023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十四五”规划课题“中外合作办学的外语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和创新模式探索”;2023年度黑龙江省省属高等学校黑龙江大学基本科研项目“中俄北极区域地缘经济协同发展助力龙江产业振兴——以青少年文化交流活动激发地方经济动能”(2023KYYWF-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