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类专业学生课程思政 认同状况及学习诉求分析

2024-10-10 00:00李舟刘沐霖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年10期

摘 要:课程思政是一种倡导成人与成才同向同行的教学新模式,以达到人才培养和品行培育并进的教学效果。根据对广西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11个专业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可以发现,经管类专业学生普遍认识到了课程思政在培养综合素质和个人品格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大多数学生认同了专业学习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的教学模式,并且乐于接受探索意识、爱国情怀、严谨学术等多元思政元素和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同时,经管类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实施仍有较大改进空间,可以从完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和提升教师自身专业素质2方面入手,以更好地营造“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教学氛围。

关键词: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问卷调查;认同状况;学习诉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10-0094-04

一、引言

2020年11月,教育部发布的《新文科建设宣言》提出,牢牢把握文科教育的价值导向性,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的必然要求[1]。这意味着新文科建设带来了教育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体系,既要体现大学课程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追求,又要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价值引导。因此,强化课程思政成为了经管类专业最鲜明的时代特征,为新文科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文章旨在分析学生的课程思政认同状况及学习诉求,全面掌握课程思政在经管类专业课程教学中的贯彻情况,以及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接受度和获得感,为进一步开展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及完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提供参考[2]。

二、调查对象的描述性统计

本调查以广西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以下简称“经管学院”)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星平台发放匿名问卷,由调查对象独立完成。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基本信息、学生对专业课课程思政的认知状况、学生对专业课课程思政的认同态度、学生对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学习期望等。该调查涉及经济学、金融学、财务管理、会计学等11个专业学生,共发放问卷894份,回收有效问卷862份,有效率为96.4%。

参与本次调查的女生占比为70.65%,男生占比为29.35%,体现了经管学院学生近年来“女多男少”的性别特点。其中,由大三及大四学生填写的有效问卷份数分别是116份和90份,占比为13.46%和10.44%;另有212份有效问卷由大一学生填写,占比为24.59%;大二学生是本次问卷调查的主力军,共有444人填写,占比为51.51%。结合本科阶段各年级的课程安排情况可以发现,大三、大四学生填写份数较少的原因主要在于高年级学生的课堂教学时间相对减少,更多精力主要放在校外实习、毕业论文、考研准备、就业落实等方面,容易忽略此类自愿性调查。石书臣提出,课程思政强调的是在各类课程包括专业课、思政课等课程中提高学生的政治意识和价值观培养[3]。因此,相较于高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面临众多的专业课学习,他们对课程思政的了解和感触更为深刻,同时他们也更愿意和专任教师进行沟通交流,这类学生参与调查的人数越多,越利于反映学生对专业课课程思政的认知及接受实情。

此外,在862位有效调查对象中,来自财务管理、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4个专业的学生参与问卷填写的人数最多,占比分别为16.71%、15.89%、12.30%、10.32%,合计为55.22%;会计学、市场营销、工业工程、人力资源管理等7个专业的学生所占比例均低于10%(图1)。根据调查问卷可知,广西科技大学经济学、财务管理、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的学生对课程思政的关注程度和参与积极性尤为高,主要因为该校“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投资学”“货币金融学”等课程较早地被认定为区级或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这些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主要面向经济学、财务管理、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的学生开设。这些示范课程强调立德树人,注重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的有机统一,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教师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多元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行、协同育人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5]。这意味着教师若缺乏专业培训和指导,对课程思政认知有限,可能会影响学生对课程思政认知的提升。

(二)学生对专业课课程思政的认同度较高

课程思政开展的科学路径是实现由评价学生的“学”为目标向评价教师的“教”为目标转变[6]。本调查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根据调查数据分析,了解学生对专业课课程思政的认同态度,从而为课程思政的进一步实施提供有力依据。

1.多数学生肯定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教学模式

从调查结果可以发现,超过半数的学生(63.36%)对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文化自信、价值观培育和国家意识等思政内容表示热烈欢迎。同时,近三成的学生(28.17%)对 三、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知状况及学习诉求分析

(一)学生对课程思政有所耳闻,但认知深度不足

在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概念或理念的认知度问题上,调查结果显示,约有19.95%的学生表示对课程思政完全不知情,56.28%的学生表示曾听过课程思政这一概念,17.63%的学生表示自己对课程思政有一定了解,而仅有6.14%的学生表示自己熟悉课程思政且有深入的理解。

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随着近年来高校本科课程思政建设的大力推进,不少学生对课程思政都已有所接触,但对课程思政的概念或理念的理解并不透彻;另一部分学生则停留在对课程思政的文字认识上,并未深入了解课程思政的真正含义,而这会影响到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提升。

由此也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知状况游离于清楚和模糊之间。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2个方面。一是学生对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概念混淆,不少低年级学生仍保持高中学习的思维定式,传统思政课较为乏味的刻板印象阻碍了他们去主动了解什么是课程思政,自己在这种授课模式下会有何收获。但杨正宇认为,课程思政能使专业教育更鲜活生动,进而拓展专业教育的深度与广度,提升专业教育的温度[4],以解决思政课程体系存在的边界难题。二是当前国内高校课程思政处于个案探索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邱强指出,课程思政须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专业课教学全过程,以有效打破思政课的“孤岛效应”,推进构建同向同此持相对中立的态度,认为专业学习与思政元素融合的教学模式不影响个人学习,可以接受。还有7.08%的学生以“无所谓”选项来表达对思政元素融入专业学习的认同态度。总体来说,多数学生对于这种将专业学习与思政元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持积极态度。

此外,仍有1.39%的学生明确反对在专业学习中加入思政元素,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思政课的一部分,专业课只需要关注专业知识及技能就可以了。这与学生对课程思政理念的理解偏差直接相关。学生无法理解课程思政强调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导致其无法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深入理解专业课蕴含的思政元素。

2.近九成学生认可专任教师言传身教的正向影响

根据调查结果,近九成学生表示认可专任教师以言传身教方式传递的正能量。有67.75%的学生对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传递正能量的能力持肯定态度,认为教师能够有效地结合课程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并解决问题;有22.62%的学生认为教师能够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积极地向学生传递正能量。值得注意的是,有1.97%的学生表示,由于教师在课堂上抱怨较多,导致无法传递正能量;而有7.66%的学生表示他们无法有效地接收教师传递的正能量。总之,在对待教师传递正能量的态度上,大部分学生持积极态度,也有少数学生表达了他们的不满和困惑。

3.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有用性有较高认同

调查结果显示,有70.76%的学生认为专任教师在专业课中融入的思政元素具有积极意义,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为他们提供了有益的思想指引,还教会了他们正确的待人处事方法;有26.80%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方式的有用性一般,其认为这是专业课程学习的硬性要求,而非他们对思政理念的主动探索;还有2.09%的学生认为在专业课中融入思政元素并没有实际作用,教学方式都偏向于教条输出,无法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剩余的0.35%学生处于不听课且不了解课程思政作用的状态。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不仅关注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也重视个人品德和价值观的培养。这种融合的教学模式的成功实践,对于提高经管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未来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专任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以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正向影响得到了学生的高度认可,进一步证明了教师在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此外,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有用性有较高认同,说明学生已经认识到课程思政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这一结果也证明,在专业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可行的,并且能够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

(三)学生对课程思政的学习诉求明确

为充分了解学生对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的诉求,本调查采用多选方式设计系列问题,旨在探究学生对专业课思政元素的期望、教学方式偏好及融合建议。

1.学生偏好探索意识、爱国情怀、严谨学术、诚实品质等思政元素

调查结果显示(图2),有77.96%的学生希望教师在专业课中加入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探索意识的思政元素,这反映了作为调查主力军的大一、大二学生进入大学后,对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的需求逐渐增强,也体现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对学习自主性和思维创新性的高要求。有70.19%的学生喜欢教师在专业课中融入热爱祖国、报效国家的爱国情怀,其有助于引导学生找到持续学习的动力,从而将实现个人价值的目标与时代奋进目标有机统一。有62.88%的学生希望教师从学科角度传递追求真理、认真严谨的学术态度。此外,诚实守信、勇于担当的公民品质和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的占比也超过50%,反映了学生对自身社会责任和道德品质的高标准要求。其他思政元素,如遵纪守法、公平公正的法治意识,爱护环境、和谐发展的发展理念,尊师重教、谦和自律的礼仪理念及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职业精神等也得到了学生的关注,这些思政元素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促进个人成长和保持自我进步。

2.“润物细无声”的引导是学生最欢迎的思政融入方式

在思政融入方式的调查中,有59.86%的学生希望教师能结合具体专业课程的知识或案例将思政元素穿插性地融入。趣味案例解析既能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准确理解,也容易引发学生对经济问题的深刻反思,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另有27.03%的学生认为教师应当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知识相融合。

但是,有2种融入方式的受欢迎程度不高:一是课程结束前教师进行思政总结讲解(7.08%);二是开课前先硬性切入思政元素,再讲授专业课知识(6.03%)。这表明,大部分学生更喜欢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有机融合的授课方式,这种方式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学生很支持授课方式多元化和时事热点融入等改进建议

调查结果显示,有73.67%的学生期望专业课教师能超越传统的单一讲授方式,引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短视频动画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有78.77%的学生建议教师将思政元素与当前时事热点相结合,与时俱进,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思政理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通过引入时事热点,学生还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最新的社会动态和思想潮流。此外,期望思政元素能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增设课外活动或实践项目等其他建议的占比虽然低于60%,但是也对教师改进课程思政教学方式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建议强调了实践教学和课外活动的重要性,能够促进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加深他们对思政元素的理解和认识[7]。

结合上述3个内容,可以清晰感受到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改革的强烈期待。学生期望教师能够采用多元化的授课方式,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使其在“有情怀、有味道、有气质”的课堂中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增强个人素质、社会责任、礼仪理念和法治意识。这些调查数据和信息也为教师优化教学设计和持续改进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重要参考。

四、对策与展望

研究显示,经管类专业学生普遍对课程思政理念有一定认知,高度认可专业与思政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师言行及课程实用性。学生也更倾向于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探索思政元素,赞同多元化教学方式,支持将时事热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以增强课程思政的实际意义。因此,若想提高经管类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可以从完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和提升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等方面入手,培养出更多具备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国际视野的经管人才。

(一)完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构建全面的教学体系有助于教师持续地推进课程思政。陈中斌以经管学院为例,提出了应充分发挥经管学院各职能部门的作用,独立地确定好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方式的建议[8]。因此,可以针对经管类专业课程的知识特性和实施基础,采用思政教学设计“五步走”思路,从做好课前学情分析、突出教学目标“四位一体”、编写思政教学实施方案、分类推进思政教学互动、正面听取学生的思政心声5方面,搭建起一套环环紧扣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进而将课程思政践行于“构思精准”的教学设计方案中[9],以摒弃课程思政“虚无缥缈”的理论空谈,也降低依靠教师临场组织思政教学的不确定性。

(二)提高专任教师综合素质

教师是课程教学的实施者,专任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是保证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之一[10],因此,专任教师需重视课程思政的双育人功能,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端正言行和敬业风范为学生树立榜样。首先,教师应积极探索灵活丰富的授课方式,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到专业课程中,打造学生易于接受且充满各类思政元素的专业课课堂,从而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自觉、乐意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推动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教师应时刻关注国内外政治经济的重大变化,寻找与时俱进且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多元化思政元素,结合鲜活生动的实际案例,增强学生对教师所传递的思政元素的认同感,积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结束语

强化课程思政是经管类专业新文科人才培养的时代特征和重要保障。完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丰富教学资源及与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合作等多种措施的实施,可以帮助学生在系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更好地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 陈磊,沈扬,黄波.江苏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现状与发展思路:基于江苏省50所高校调查数据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20(12):87-91.

[2] 王颖,刘娟,朱利思,等.护理本科生课程思政知信行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杂志,2023,38(17):81-84,99.

[3] 石书臣.正确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18(11):57-61.

[4] 杨正宇.“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思政育人元素及路径探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77(8):90-92.

[5] 邱强.“财政学”课程思政:内涵逻辑、现实困境与提升路径[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78(1):91-94.

[6] 何玉海.关于“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与实现路径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0):130-134.

[7] 冯可可.大数据视阈(域)下统计学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现状及提升策略[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32(3):32-40.

[8] 陈中斌,杜春华.财务管理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8(6):138-141.

[9] 李舟.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探析:以广西科技大学的教学实践为例[J].对外经贸,2021(1):147-151.

[10] 王春生,林润鹏,黄玉佳,等.课程思政理念下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路径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20):174-175.

作者简介:李舟,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产业升级与城市发展、企业价值评估;刘沐霖,女,讲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

基金项目:2022年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改工程项目“基于多元融合协同的经济学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2022JGA240);广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课题“新文科背景下资产评估专硕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GY2023276);2022年度广西科技大学课程思政教改研究专项“新文科背景下经济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索与实践”(2022KCSZ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