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 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24-10-10 00:00赵红艳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年10期

摘 要:新闻传播学专业担负着为党和国家培养新闻把关、舆论引导人才的重要职责。新媒体时代,国内国际舆论形势更加纷繁复杂,因此,新闻传播学专业要回应时代和社会需求,把握“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创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文章以课程建设、实践育人、思政融入为基本立足点,明确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构建协同育人培养体系,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一带一路”;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10-0041-03

一、引言

新闻传播学专业担负着为党和国家输送合格新闻传播人才的重要使命。新兴技术的发展推动人类迈进信息社会,而信息的爆炸性传播使社会舆论格局更为复杂多变,因此,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过硬的业务能力、正确的价值认同的新闻传播人才成为新时代社会舆论稳定的重要力量。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培养理念与实践路径应与时俱进,即以新时代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构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以满足党和国家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二、“一带一路”建设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时代契机

信息社会的到来使一体化发展成为全球趋势,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一带一路”旨在借助既有的区域合作平台,积极发展与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多年来,中国一直秉承亲诚惠容、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然而,由于复杂的国际形势、历史渊源和东西方文化差异,国际社会对中国仍抱有刻板成见和认知偏差,加剧了中国和其他国家的隔阂。有效输出中国声音、塑造真实国家形象,成为新时代中国的一项战略性议题。在此背景下,政府亟须深谙新媒体时代传播规律、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职业综合素质的新闻传播人才。新闻传播学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理应关照时代需求,利用技术赋能,帮助学生树立全球观、大局观,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在当前世界格局中的位置与处境,培养学生职业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更为深刻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在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认同基础上,做新时代中国精神的阐释者和中国声音的输出者。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理念

“一带一路”建设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因此,新闻传播学专业在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时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适应新时代国家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

(一)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新闻传播人才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包罗万象,博采众长、美美与共是中国文化的特质,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是文明发展的根本遵循[1]。“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多元,因此,新闻传播人才只有具备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强大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才能够立足于国际传播大局,和传播对象进行平等的国际沟通和交流。2019年5月30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主播刘欣与美国福克斯商业频道(Fox Business)主播T.里根(T. Regm+Di5GQO7d0d+vPWzoEZPQ==an)的“约辩”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刘欣用流利的英语和T.里根就中美贸易、知识产权等话题进行正面交锋,条理清晰地驳斥了T.里根鼓吹的对华言论。这场被外媒称为“电视史上伟大奇观”的辩论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巨大反响,使中外受众对中国的外交理念和经济政策有了更为清晰、准确和客观的认知。刘欣之所以能用对方母语和其进行平等对话,主要得益于她多年的驻外经历。可见,在国际传播中要想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传播主体不仅要娴熟地掌握语言工具,还要了解传播对象国家和地区深层次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使传受双方真正达成精神层次的契合和认同。

(二)构建协同育人的矩阵式培养体系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国家的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人才力量。在国际传播形势日趋复杂的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学专业亟须培养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和深厚的家国情怀、深谙社会运行规律、系统掌握新型新闻传播规律的复合型创新人才。要达成此目标,就要多学科参与、多维度协作,构建协同育人的矩阵式培养体系。首先,基于学科发展的横向维度,建立多学科交叉式培养模式。新闻传播学作为复合型学科,不仅要与社会学、政治学、语言学、法学等文科学科相互合作,还要积极融入计算机、信息管理、数据学等理科元素,以满足当前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时代对新闻传播人才的素质要求。“一带一路”背景下,新闻传播学专业可以借助跨学科视角实现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精准研究,促进我国同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进而打造具有实用性和综合性的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学[2]。

其次,完善矩阵式培养体系的反馈和评价环节,促进“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的纵深发展。由于新闻传播学专业的特有属性,新闻传播教育应积极与多元实践主体协同发展。高校可与媒体行业、企业、社会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承担教学任务,开展实践教学。高校可通过实践实训,及时检验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反馈机制,确保矩阵式培养体系的持续有效性。

(三)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结合区域特点和产业需求,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培养计划和方案。“一带一路”范围较广,涵盖东亚、中亚、北亚、西亚、印度洋沿岸、地中海沿岸、南美洲、大西洋地区的诸多国家和地区。因此,新闻传播学专业应依托学校所在的具体区域,针对所在地进行国际传播的具体特点和需求,有的放矢地搭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例如,黑龙江省地处我国东北地区,在“一带一路”建设宏图中主要面向东北亚进行国际传播,是国家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对俄开放的最前沿。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多次强调,要牢牢把握黑龙江省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构筑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基于此,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学科在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方面力求体现“向北开放”的战略定位,依托本校俄语学科的优质资源,实行“俄语+新闻”联合培养[3]。此外,黑龙江大学与俄罗斯多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在学生和教师2个渠道双向开展留学、访学等多种项目。通过多种交流形式,有效地增进了中俄双方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为我国加强东北亚区域合作、实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提供了人才储备。

四、“一带一路”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

“一带一路”建设目标开创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新格局,有利于推动各国合作共赢。信息传播是国家间对话甚至博弈的工具和渠道,因此,培养一批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新闻传播人才,是保障“一带一路”建设纵深推进的前提。具体实施路径如下。

(一)优化课程结构,突出跨学科融合能力培养

第一,“一带一路”建设目标需要新闻传播人才具有解读国际关系和政策的眼光和能力。因此,新闻传播学专业在加强外语类课程教学的同时,还应增加国际关系类、时事报道类课程,以实践教学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国际关系和政策进行深入分析和报道的能力。在国际传播视野下引入跨学科内容时,要做好全球性与本土化的有机融合。一方面要立足于全球性视野,引入最经典、最前沿的理论与概念;另一方面要注意进行本土性转化,不能彻底照搬套用西方理论,要根据我国当前社会背景与传播情境进行解读,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理论在中国本土的适用性。

第二,实行精准化教育,设置个性化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的不同阶段和需求,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和课程方案。例如,针对大一、大二学生,可以注重通识教育和基础知识的学习;针对大三、大四学生,可以加强专业教育和实践教学,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针对硕士研究生,要根据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的培养特点实行差异化教学,把握专业优化、课程提质、模式创新“三大重要抓手”,提高学生“理论+实践+科研”的综合能力。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精准化指导,利用大数据对学生学习情况和效果进行实时跟踪和数据分析,针对学生在科研、实践、竞赛等不同领域的优势和特长,提供精准化的教学辅助和个性化建议。

(二)实践育人,增强全媒体技能

随着媒体融合的加速发展,新闻传播人才需要具备全媒体技能,包括新闻采编、摄影、录像、编辑、社交媒体运营等。尤其在国际传播方面,以短视频、微电影、微纪录片、V-LOG等为代表的新型视觉传播方式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效果。如面向海外受众的网络小说平台Wuxia World(武侠世界)和熊猫主题短视频平台Ipanda(熊猫频道),

通过互联网和移动设备推动中国元素和中国文化符号对外传播,以更多元和生动的形式将中国故事传递给世界各国受众。这些成功的案例说明,通过新媒体平台讲述中国故事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新闻传播学专业应顺应新闻业界发展,与时俱进开设全媒体课程,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全媒体技能,提高全媒体素养。在教学实施上,应充分发挥新时代学生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这一优势,将翻转课堂与任务型教学方式引入课堂。学生在思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完成具体任务增强个性化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有机构建全媒体教学模块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实践转化,可通过建立新闻实验室、多媒体制作中心、新媒体工作室等平台,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掌握不同媒体平台的运作规律和要求,真正做到技能转化,提高全媒体操作水平。一方面,可以与媒体平台、行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将学生的阶段性作业、实践作品等以新闻成果的形式进行转化,坚持“成果导向”。另一方面,坚持以赛促学,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如“挑战杯”系列竞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并自主完成讨论、实践、参赛等环节。新闻传播学专业应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引导学生积极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成果,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潜能,进而成为“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

(三)注重思政融入,以文化自信为本

新时代,对外传播的媒体工作者需要直面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一些别有用心的政府组织和团伙出于自己的政治目的和利益需求,将网络视作一个特殊的舆论阵地,在网络文化泛娱乐化的幌子下将分裂主义、恐怖主义、强权政治思想裹挟其中,使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不成熟的青年学生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接触到极端思想。甚至有些西方国家利用动漫、音乐、短视频、影视剧等娱乐方式传播对中国不利的言论,荼毒我国青年学生的精神和思想。因此,在国际传播过程中,新闻传播人才在报道立场、选题角度、信息表达形式等方面的“把关”作用尤为关键。这样的时代大环境给新闻传OLnDbdVnKOsCDGVC7o3s36KsDzQAGwgDy+wlZLJiA/w=播学专业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由于新闻传播学专业担负着为国家意识形态领域培养合格接班人的艰巨使命,因此,新闻传播学专业要时刻以提升学生政治素质和媒介素养为首要职责。

在具体实施上,思政内容的融入要与专业内容无缝衔接,不能有强行植入的生硬感。新闻传播学是密切关注社会前沿动态的学科,接地气、扎根现实是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教师应根据课程性质和定位有针对性地实现专业内容与思政内容的融合。首先,新闻传播史学类课程可与新中国发展史相结合。每位新闻人物都是当代学生学习的楷模,每部新闻作品都凝聚着革命先辈的血汗和付出。因此,对这些新闻人物的解读和新闻作品的赏析,就是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发展史,让学生通过新闻视角深刻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其次,理论性课程可以密切结合当前的时事热点进行讲解,将新闻报道中的国家政策、社会问题等与课程模块相结合,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党和政府制定的方针政策,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同时,可针对某一新闻事件或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引导学生思考新闻媒体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责任。最后,业务类课程要适时吸纳新媒体时代元素,将思政内容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其中。如在讲授抖音、快手、B站、V-LOG等短视频传播方式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使用网络与新媒体的经历与体验探讨短视频传播规律与属性,使学生在对新媒体传播特征有更为深入认知的同时,增强媒介使用的自律性与媒介素养。

五、结束语

“一带一路”是我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全球化时代区域合作和发展共赢的重要一环。新闻传播学专业要担负起为国际传播输送高素质新闻人才、储备媒体行业生力军的使命,要以时代召唤和国家需求为导向,与时俱进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新闻传播学专业要顺应“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趋势,把握时代优势,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与学生进行“无缝”沟通,打通课上课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联系通道,以产出为导向,坚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专业知识教育“三位一体”的新闻传播育人体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新型新闻传播人才。

参考文献:

[1] 孙悦.全球文明倡议的内涵意蕴、生成逻辑及世界意义[J].延边党校学报,2023,39(5):14-18.

[2] 杨丹,刘新成,冯仲平,等.区域国别学研究与学科建设笔谈(一)[J].区域国别学刊,2023,7(4):7-17.

[3] 马方来.“一带一路”视野下对俄高水平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以黑龙江大学中俄联合研究生学院为例[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75(4):31-32.

作者简介:赵红艳,女,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网络与新媒体传播。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研究生精品课程高质量建设项目“新媒体研究与应用”;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双一流’学科建设框架下传播学专业人才培养创新研究与实践”(SJGY20210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