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医3-4-4联动机制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影响

2024-10-10 00:00喻梅程梅
新课程·上旬 2024年23期

一、研究背景

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代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心理行为问题多发、频发,而学校内部心理教师的数量已不足以满足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需求。《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强调建立学校、社区、家庭、媒体和医疗机构参与的心理健康合作服务模式。

“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2021—2025年)”支持建立服务网络,在社区一级提供初步筛查,在地区一级提供后续筛查,在专业医疗机构提供诊断和康复服务。相关文件的出台为社会各界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家庭、学校、社会和医疗领域的衔接机制提供了政策依据。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集中在学校、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互动,而精神科医院、社会组织等关键资源却很少参与其中,这就造成心理健康服务供需之间的某种失衡。一方面,学生和家长对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虽然学校配备了心理教师,但如果每所学校只有一到两名全职心理教师,从根本上说,很难为中小学生提供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服务。另一方面,当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心理障碍或心理健康危机时,由于各级机构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要求,也缺乏持续的专业培训和技术支持,学校很难承担起对有“特殊心理健康需求”的学生进行识别、评估和转介的责任,这往往会构成“被动的危机局面”,难以取得可持续的和有复原力的效果。学校常常发现自己处于“被动的危机局面”,很难取得可持续和有弹性的成果。在国内外,许多市、县都在积极探索家、校、社、医联动的模式和机制,积极合作推进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共同预防和干预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危机,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基于此,探索和构建合肥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社医3-4-4联动响应机制,整合各方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3-4-4家校社医联动机制概况及运作路径

(一)搭建中小学心理健康家校社医四层专业平台

家层:(1)在各区教体部门的指导下,根据家长的需求对学生家长和学校教师开展家庭教育、儿童青少年心理等方面的培训和咨询;开办“家长学校”,开发资源,在学生中开展情绪波动、网瘾、青春期成长、减压等方面的家庭教育课程。(2)加强各区教体部门牵头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多元化的家庭教育资源库——“专家团队、主讲团队、志愿者团队、家长团队”,其中包括家庭教育专家、名班主任、卓越心理教师、家长四大类教师。(3)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定期召开校长、校领导参与的家长会。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家访,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

校层:(1)在各区教育体育局督导员的督导下,在各区中小学建立心理辅导室,每校配备一至两名专职心理教师和若干名兼职心理教师,为学校提供心理辅导、社会心理咨询和危机处理服务。(2)加强师资力量培训,打造专业队伍,建立“骨干心理咨询师→班主任→教育工作者”三级培训网络。(3)通过涵盖多个学科的多时段筛查和多维度测评,分层建立心理档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预选。实时动态监控分为三个预警级别:心理筛查、特定学生群体和生活压力事件。

社层:(1)在区政法委、卫健委、民政局的统筹指导下,遴选具有相应资质的社区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包括社区心理服务机构、社区心理咨询机构、民营心理诊所、国际医院心理诊所等)设立监测点,对于接受心理咨询服务的人员,对初步怀疑有心理健康危机前兆的中小学生进行筛查,对家长开展宣传教育,鼓励尽早求助。(2)与公安、医疗等机构建立心理危机干预“绿线”。(3)与其他机构合作,对特定学生群体实施帮扶。与应急服务机构、妇女组织和其他机构合作,为特殊学生群体提供支持。对七类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的情况进行摸底、分类和建档,以便建立个人档案,提供个别的学习心理辅导,制定个别的家庭教育和互助“一户一策”计划。

医层:(1)在各区卫健委、各区教体局和市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创建和发展市级24小时公共心理健康幸福平台和教育危机专线,提供线上线下心理危机干预服务。(2)在区级的综合医院设立专门的心理门诊,为有心理困扰和行为问题的中小学生提供人文关怀、心理咨询和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服务。(3)在各区卫健委、各区教体局的指导下,对患有严重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等)的中小学生及其家长进行家庭心理辅导。

(二)组建中小学心理健康家校社医三个专业团队

(1)在教育系统内建立一个综合服务团队,由专职和兼职心理教师、辅导员和教育工作者组成。(2)建立一个干预和治疗团队,由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临床医生、热衷心理健康服务的社会工作者、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心理治疗师和辅导员组成。(3)建立一个服务指导团队,由行政人员、班主任和家长志愿者组成。

三个团队各司其职、互为支持并实施联合干预,其中干预治疗团队负责学生心理的监测、宣教和干预的组织和指导、定期业务督导;综合服务团队负责心理健康服务、早期识别、联合干预和信息传报;服务指导团队负责科普宣教、家庭教育、志愿服务支撑和指导。

(三)形成中小学心理健康家校社医四级响应机制(见图1)

图1 中小学心理健康3-4-4家校社医联动响应机制

第一级:普适性心理健康服务

第一级由各区政法委、区教体局、区卫健委牵头,为辖区内家长和学生提供科普讲座、心理沙龙、心理体验、户外拓展、线上授课、团体辅导等。第一级以家层、校层平台联动为主,以“教育—发展”为取向。

第二级:心理问题的早期诊断、辅导和咨询服务

第二级由各区政法委、区教体局、区卫健委联合牵头,为各区患有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厌学等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中小学生及其家长提供心理咨询、身份认同咨询、个体咨询、家庭咨询和团体咨询。第二级以家层、校层、医层联动为主,聚焦一般心理、情绪、行为问题。

第三级:针对性心理危机干预服务

第三级由各区政法委、区教体局、区卫健委联合牵头开展,共同管理,为辖区内面临危机情况的处于冲动自杀、计划自杀和非自杀性自伤等危机情况下的中小学生及其家长提供挽救生命的支持,以挽救生命、识别风险因素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第三级仍以家层、校层、医层联动为主。

第四级:开展有针对性的精神(心理)障碍治疗和康复服务

第四级由各区教体局、区卫健委、区政法委、区民政局牵头开展,对辖区内罹患精神(心理)障碍的学生及其家长提供规范治疗、早期康复、延缓残疾、减少复发和致残影响、丰富应对策略、治疗康复评估、功能康复、环境支持等服务。第四级需家层、校层、社层、医层四层联动。

三、中小学3-4-4心理健康家校社医联动机制的创新优势和社会效应

(一)3-4-4家校社医联动机制的优势和意义

1.促进家层、校层、社层、医层的四层合作

建立分层分级服务机制和服务路径,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实施重点及环境支持程度的不同,组建综合服务团队、干预治疗团队、服务指导团队三支服务团队;建构家层、校层、社层、医层四层专业平台;采用普适性心理健康服务,心理问题早期识别、辅导和咨询辅导以及转介服务,针对性心理危机干预服务,针对性精神(心理)障碍治疗和康复服务四级服务,构建中小学心理健康3-4-4联动响应机制。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健康危机,开展“预防—预警—通知—干预—预防—预警—通知—干预”循环往复的协同、专业、快速、综合、及时的干预措施,逐步将目前分散、独立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纳入清晰、统一、系统的发展轨道。通过家庭、学校、医院、社会力量的综合支持,使各种服务和机构的目标、任务、职责以及分类救治标准趋于统一、规范、协调。

2.获取社会各界全方位关注与支持

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家庭、学校、社区和医护人员之间的协调机制可以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充分的关注和支持。在家庭、学校、社区和医疗机构之间建立强有力的合作关系,可以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这种机制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置于多维度的关照下,有效避免教育盲区,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心理支持和安全保障。家庭—学校—社区—医疗联合机制可以促进家庭、学校、社区和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通过共同制订教育计划、共同参与教育活动、共同解决问题等方式,四层平台之间可以建立更加紧密、灵活的合作关系,形成教育合力。这种合作不仅有助于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还可以增强各方之间的信任和理解,为今后的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共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环境

基于中小学生良性互动,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平衡发展的理念,我们开发搭建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家、校、社、医”四级平台。专业平台是一个跨专业、跨学科的合作机构,旨在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与专业和社会服务之间的互动衔接。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已经从微观层面的应对个体危机的反应性干预发展到宏观层面的前瞻性社会思考。家校社医联动机制最终的目标是共建一个有利于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通过全方位的关注和支持、教育资源的互补优化等措施,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安全、更健康、更和谐的成长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4.家庭、学校、社区和医疗机构教育资源互补和优化

家庭、学校、社区和医疗机构之间的联动机制有助于实现教育资源的互补和优化。家庭、学校、社区和医疗机构各自拥有不同的资源和优势,通过联动机制,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家庭可以提供情绪支持和生活观察,学校可以提供专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咨询,社区可以组织心理健康宣传活动,同时医疗机构可以提供专业的心理评估和干预服务。以上这些互补和优化有助于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效益。

5.家庭、学校、社区和医疗机构及时沟通与信息共享

联动机制可以让家庭、学校和医护人员及时沟通,共享信息。通过定期的沟通会议和信息平台的建立,各方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共同商讨教育策略。这种沟通和信息共享有助于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6.提供专业指导与干预

家庭、学校、社区和医疗机构之间的协调机制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建议和干预。医护人员可以提供心理评估、咨询和治疗,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同时,学校和社区可以利用专业人员的专业权威,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提高教师、学生和社区成员的心理健康意识。

7.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加强政府平台组织管理,引入专业力量,分层分级处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通过家层、校层、社层的不断宣传,改善环境因素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从“主动预防”的角度,通过多维度、多渠道的整体服务,协调解决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模式中的共性问题。通过家庭、学校、社会服务和卫生保健的联合机制,可以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各方参与,共同努力,可以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育效果。同时,联动机制可以促进教育的不断改进和创新,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8.增强学生心理素质

课题组成员前期在参与“小学心理健康‘阳光成长’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时,对全市小学心理健康课程开设情况作了调研,课题研究成果获2021年合肥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在对课题进行可行性研究论证时,课题组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当前学校、家庭、社会和医疗等各个领域之间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导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家校社医联动机制将学校、家庭、社会和医疗四个系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这有助于充分发挥各系统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合力,共同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课题组自编《幸福》心理读本,以家校社医联动机制强调的“以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核心,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需求,以动态的、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为立脚点,从自尊自信、人际交往、学习发展等多角度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进行指导并给予帮助。

《幸福》心理读本的有效使用,对于学生自查心理问题,正确面对成长中的困扰,以促进其健康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家校社医联动机制的有效帮助下,学生能意识到,当自己遇到心理问题时,可以向谁寻求帮助。这种预防性的策略有助于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家庭、学校、社会和医疗卫生服务之间的联系,可以确保全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并通过提供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服务,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这种全面的关注和支持下,学生可以更好地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提高情绪管理和人际沟通能力。

(二)家校社医联动机制的良好社会效应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家庭、学校、社区和医疗机构之间的密切合作,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这种一体化的教育方式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使中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得到更全面、更细致的关照。

2.降低心理问题的发生率

家庭—学校—社会—医疗对接机制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中小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通过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指导,降低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和心理疾病的患病率。

3.提升家庭凝聚力,增进亲子关系

家庭是中小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学校、社会和医疗联动机制可以强化家庭教育的指导思想,帮助家长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加强亲子关系,提升家庭凝聚力。

4.加强社会支持和认同感

让社区和医疗服务机构参与进来,可以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广泛的社会支持,帮助他们感受到社区的关怀和温暖,增强他们的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

5.提高公众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

推动和落实家、校、社、医联动机制,提高公众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度,鼓励社会营造关注心理健康、促进心理健康的支持氛围。

综上所述,中小学心理健康3-4-4家校社医联动响应机制的良好社会效应是多方面的,它不仅能够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还能够增进家庭和谐与亲子关系,增强社会支持和认同感,提高公众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因此,这种联动机制模式的推广和实施,有效地呵护了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合肥市幸福路小学)

编辑:温雪莲

注:本文系2024年度合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成果(课题编号:HFSKYY202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