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优化

2024-10-10 00:00宋良霞
新课程·上旬 2024年23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为小学数学教师推进学科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注重学生的综合发展,将核心素养培育融入教学全过程,实现学科育人价值与任务。在此背景下,作业作为助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育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与渠道,引起了广大一线教师的关注。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科学地设计、布置数学作业,是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难题之一。本文针对小学高年级数学作业设计的策略进行简单分析,以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意义

新课标明确提出了“核心素养理念”,强调课程目标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在突出课程的学科特点与本质的基础上,强调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此背景下,作业设计也要落实核心素养理念,充分发挥作业的教育功能与价值,顺应“减负不减质”目标的同时,促进小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与此同时,新课标侧重于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眼光、数学思维、数学观念,即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用数学的观念了解世界等。教师在作业设计中还要将数学与生活巧妙结合起来,给予学生更多学以致用的机会,使得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够运用数学思维思考,并用数学知识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由此对数学关系、概念以及知识形成更深刻、全面的认识。

二、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优化策略

(一)结合新课标要求,立足素养导向,构建作业框架

1.聚焦新课标要求,设计素养型作业

新课标提出,每个特定的学习内容都具有培养学生相关核心素养的作用,要注重建立具体内容与核心素养的关联。基于新课标要求,现代化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所以,作业设计方面,教师要从课标、教材、学生等多个方面着手,从各个素养要素出发设计作业,建立相对完善的作业框架,从而让小学生能够聚焦单元主题、概念,锻炼学生的知识学习、创新与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数学知识。

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比”一节的内容,作业设计应着重于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性质以及计算方法。教学结束后,教师需要通过具体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的掌握,包括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因此,教师在针对本节课内容设计作业时,首先要科学设定作业目标。本节课的作业设计目标——了解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其次,除了基础的计算练习外,教师要设计一些具有生活背景的题目,让学生运用有关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如:

(1)计算比值、化简比。

奶茶中牛奶和红茶的比是2∶9。从这句话中你看出了什么?

(2)被减数是36,减数与差的比是4∶5,减数是多少?差是多少?

(3)笑笑在读书,已读页数和未读页数的比是1∶3。

问:你能变换一种说法吗?

问:如果笑笑继续读,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4)学校共买来小足球和小篮球120个,小足球和小篮球个数的比是3∶5。小足球和小篮球各多少个?

最后,教师用多种形式的作业,如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实践操作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如教师设计下列知识竞赛速答:(1)独立试做“练一练”的1题、2题,抢答3题,并说明理由。(2)一种什锦糖是由奶糖、水果糖和酥糖按3∶5∶2混合成的,要配制这样的什锦糖50千克,需要奶糖、水果糖、酥糖各多少千克?(3)把96分米长的铁丝焊成一个长方体框架,长、宽、高的比是3∶2∶1,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各是多少?(4)根据你的错题集,总结比的应用中需要注意的关键点或技巧。

2.针对素养要点,建立单元作业框架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在突出育人导向、核心素养理念的同时,还要突出小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满足小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作业内容、形式以及类型等各个方面都要体现时代性。同时,在核心素养立意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目的,并不局限于巩固学生知识,而是要以作业为载体,促进学生实现知识迁移、应用以及经验习得等,给予学生更多学以致用机会的同时,将作业内容、形式等进行拓展,如链接生活、多元互动等,便于小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主动与周围环境互动,进而助力其身心健康成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小学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个性、成长以及身心发展规律等,在尊重小学生认知特点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手段等优化作业设计,努力实现作业的有效性,彰显数学知识的意义与价值。即在优化作业形式、内容的基础上,增添作业的趣味性、增强作业的有效性等,为充分契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而努力;或是以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为导向,设计各种任务与活动,如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问题,发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或是通过布置具有挑战性的题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

如“分数除法”这一单元,作业设计的核心目标是帮助学生巩固分数除法的计算技巧,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使学生能够灵活应用分数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层次性、趣味性和挑战性,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既能够扎实地掌握知识,又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形成数学思维能力。

(1)计算下列各题:a.■÷■ b.■÷7 c.2÷■

(2)小红买了3个苹果,共花了■元,求每个苹果的单价。

(3)进行以下速算练习:

a.■÷■ b.■÷■ c.■÷1

(4)计算下列混合运算题:a.(■-■)÷■ b.■÷(■+■)

(5)小明用■小时走了3千米,求小明的速度。

(6)求下列各数的倒数,并解释倒数在分数除法中的作用。a.■ b.4 c.1

(7)请学生梳理本单元所学的分数除法知识点,包括定义、计算法则、应用等,并用自己的话进行解释和举例。

(8)在完成作业后,请学生对自己的作业情况进行反思,总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二)依托现代信息技术,针对学生特点,设计多元化作业

1.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多元化设计作业

每个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能力都是独特的,因此作业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信息技术、新媒体软件以及互联网出现,极大地改变了小学生的学习环境与方式。基于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师秉承多元化原则,除了基础的计算练习外,在设计理念上,教师要打破以往的局限,根据课程知识,设计跨学科、跨领域、跨问卷的作业内容,整合信息资源、互联网资源等,结合小学生学习需求提高作业的多元性,从而挖掘学生多方面的学习潜能。在作业形式上,作业形式应该丰富多样,包括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实践作业等;布置方式除却教室黑板以外,还可以从QQ、微信等渠道进行线上发布,或是直接在线上发起各种活动,如调查活动、知识竞赛等,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小学生在多种形式的作业中巩固知识,促进其思维发展和创造力的提升。此外,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注意作业的层次性和连贯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进度,将作业按照难易程度进行分层设计,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如学习“圆”一课后,考虑到学生对图形的直观感知能力,教师可以从生活、学生特点入手,设计不同类型的作业,除了要让学生在家中利用绳子、铅笔等工具动手绘制不同大小的圆,观察圆的特点以外,还要启发学生思考并尝试证明“圆的任意直径都是它的对称轴”这一性质;采用画图、折叠纸片等方式进行探索,比较不同大小的圆,观察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不同类型的作业内容如下:

FjnegVC3/ObCmfiTZ/oDqw==一,速算小精灵。侧重于圆的基本计算,如半径、直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大量的速算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熟练度。如,请用自己的话描述什么是圆,并列举出圆的几个基本特征;尝试画出不同大小的圆,并指出圆心和半径。

第二,小小演说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圆的概念、性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等;回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尝试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根据圆的面积公式,计算几个不同半径的圆的面积。通过演讲或讨论的形式,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圆的相关知识。

第三,计算小达人。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圆的知识进行解决。如计算车轮的周长以确定行驶距离;使用线或绳子测量几个圆形物体的周长和直径,记录数据;根据测量数据,尝试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设计圆形花坛的面积等;根据圆的面积公式,计算几个不同半径的圆的面积。由此促进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计算的能力。

第四,拓展小智星。教师可以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和思维能力,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拓展题目,如探索圆的性质在几何图形中的应用,研究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等;利用剪纸或绘画工具,尝试进行圆的平移、旋转和缩放等图形变换;描述每种图形变换后的圆与原图的关系;观察周围环境,找出至少五个圆形物体,并描述它们的形状特点;尝试用数学语言解释为什么这些物体会采用圆形设计;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如纸板、布料等),创作一个与圆相关的手工作品;设计一个简单的与圆相关的数学游戏,并邀请家人或朋友一起参与。由此,教师通过编写和解答综合应用题,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圆的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2.响应学生学习需求,发挥作业功能价值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教师要引领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概念,并指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数学思维等解决学习和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由此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发散学生的思维,从而促进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与此同时,“双减”、新课标的出台,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严格控制学生的作业总量,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提高作业的有效性。而要实现这一切,小学数学教师要凸显作业设计的多边性,即依据新政策的要求以及素质教育的指引,有效增删耗时长、意义不大的作业内容,用多变的作业内容、形式等最大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发挥作业的价值。

所以,教师应紧密围绕课程的教学目标,将学生熟悉的场景和问题作为素材,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确保学生通过完成作业来巩固和深化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结合社会热点和科技发展,通过小组合作、项目式学习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数学在各个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其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交流,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扇形统计图”学习结束后,教师可借助数字化工具,如电子作业平台或在线学习系统,设计扇形统计图相关的作业:(1)调查家庭支出情况,并绘制扇形统计图进行分析;(2)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利用扇形统计图展示相关数据;(3)气象员记录一天的气温变化,比较适合的统计图是( )。A.条形统计图B.扇形统计图C.折线统计图D.复式条形统计图。(4)周末,乐乐一家到超市购物,一共带了500元钱,其中乐乐花了110元,妈妈花了190元,剩下的爸爸花。求他们三人花的钱各占总数的百分比,并在扇形统计图中表示出来。

(三)落实“双减”,注重“练”,布置分组、分层作业

“双减”政策要求,义务教育课后要落实“5+2”模式,强调要指导小学生在校内完成书面作业,要将学生与家庭的“负”,转变为学校和教师接手的“正”,实现数学作业的“减负提质”。分小组练习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利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分层方式,落实多变性、功能性的原则,组织学生以“分小组、组队列、结对子”的方式进行练习编排,在兼顾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步提高整个班级的学习水平。“分小组、组队列、结对子”的方式,是将学生划分为6~8人的小组,每个小组由两个队列组成,第一队列的学生学习能力优异,第二队列的学生学习能力不足,两个队列学生“一对一”组成帮扶小组,由此以点带面提高课后服务效率。

如在“百分数(一)”的练习中,教师设计一些层次递进的作业题目。首先,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将其分成若干小组,在小组内进一步组织“组队列”。每个小组内部可以形成一个小型的队列,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平从高到低或从低到高进行排序。然后,实施“结对子”的练习方式。在小组内部,可以安排学生两两结对,一个稍微优秀的学生与一个稍落后的学生结成对子。其次,教师针对单元内容,分层安排一些作业,由基础性练习+应用题+综合性题目,让学生在独立完成的基础上在小组内讨论和合作完成,培养知识学习、迁移与应用能力,具体如下:

1.基础题

(1)什么是百分数?百分数是如何表示数量之间关系的?请举例说明。

(2)百分数与小数转换

25%= 7.5%= 120%=

0.3= 0.08= 1.5=

(3)百分数与分数互化

百分数转换为分数:60%= 12.5%= 220%=

分数转换为百分数(保留一位小数):

■= ■= ■=

2.综合题

(1)百分数简单计算

40是50的百分之几?350比280增加了百分之几?

(2)百分数应用题(基础)

超市里的一种水果降价了10%,现在的售价是每千克18元,降价前是多少元?

商店的某商品打八折出售,售价是320元,这件商品的原价是多少元?

(3)百分数应用题(提高)

一个水果店购进一批苹果,第一天卖出总数的20%,第二天卖出150千克,还剩总数的60%,这批苹果一共有多少千克?

一个书架有两层,上层书的数量是下层的125%,如果从上层搬走30本书放到下层,两层书的数量就相等了。原来上下两层各有多少本书?

3.拓展题

请根据信息绘制某公司2023年销售额增长情况:第一季度,销售额增长15%;第二季度,销售额增长20%;第三季度,销售额增长10%;第四季度,销售额增长18%。请绘制图表,回答以下问题。

(1)哪个季度的销售额增长最高?

(2)全年销售额平均增长了多少百分比?

最后,教师定期组织小组间的交流和展示活动,让每个小组轮流展示自己的作业成果,分享学习经验和解题技巧,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促进小组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

高年级是小学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整个学习体系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与需求,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引,充分发挥作业的育人价值,将核心素养培育融入作业之中,在多元性、精练性以及功能性等作业设计原则的指导下,改编教材作业、积极拓展新的作业形式,帮助小学生系统、及时地复习学习内容,为小学生提供多样化、多元化的作业体验,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信心。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柳沟店小学)

编辑:蔚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