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域下的小学民族音乐教学

2024-10-10 00:00吴若宾
新课程·上旬 2024年23期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将多彩的民族音乐引入其中,不仅可以激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探究热情,还能让学生感受到深厚的民族艺术文化氛围,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审美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基于文化视域创新学科教学成了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文章以小学五年级下册《吹起羌笛跳锅庄》一课为例展开了分析。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民族音乐学习兴趣

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是高效音乐课堂开展的前提条件,而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在把握音乐内容的基础上,创设与之有关的问题情境,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探寻音乐背后的故事,从而提升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力。如在《吹起羌笛跳锅庄》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便要抓住小学生对少数民族好奇的心理特征,借助信息技术来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以端正的态度感知民族音乐的魅力。在课堂开始,教师可以做出如下设计。

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吹起羌笛跳锅庄》的音频,并为学生展示羌族人生活场景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在看与听中感受本首歌曲的旋律、情绪,并对本首歌中的场景展开丰富想象。为了确保学生想象的合理性,在学生听的过程中,教师加入了“锅庄舞”的发展故事,再利用视频为学生播放喜事锅庄、忧事锅庄的真实场景,为学生的想象提供支撑。

教师:通过观看视频,你们有什么感受?

学生:本首歌曲的旋律让人非常舒服。

学生:原来锅庄舞还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场景展现将我带入到热闹和悲凉的情境中去。

为了将学生的音乐潜能挖掘到位,保持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无限热爱,教师结合真实热闹的场景指导学生以小组的方式为本首歌曲加入律动,以提升学生的自我感知力、创造力,从而推动民族音乐文化在课堂的落实。

二、优化音乐教学环节,推动课堂教学有序开展

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民族音乐教学的一大目标便是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为了促进这一目标的达成,教da2cf2bb13ee89d179a773b79136b56d2fb89167dbc7a6d3f14520b29f06e77c师要抓住学生的兴趣与需求,然后选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导入,将学生置身于一个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中,让他们通过看、听、思考等提炼出民族音乐的内涵,感悟传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小学是学生思维、心智发展的关键期,单纯的书本教学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在选好书本代表作之后,整合相关资料对其进行补充,提升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整体感知力。

(一)问题引导

教师通过演示的方法为学生介绍羌笛并利用多媒体向大家展示羌族人生活范围的地图和生活习俗的图片。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教师给定的资料,分析羌笛在羌族人民情感表达上起到的作用。

学生:羌笛是羌族人民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它会随着演奏者的心情变化曲调,或欢快,或悲凉,可以有多种方式。

教师将《吹起羌笛跳锅庄》的歌词打在了屏幕上,让学生大声朗读,然后再提出问题。

教师:关于这段文字,你会为它配什么类型的音乐。

学生:要为其配欢快的音乐。

随后教师播放本首歌曲,让学生听曲子并回答问题。

教师:本首曲子表达了羌族人民怎样的情感,在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来?

学生:本首曲子表达了羌族人民乐观、热情的情感。

学生:喜洋洋、欢腾可以体现出本首曲子的情感基调。

(二)课堂互动

课堂互动是音乐教学的基本环节,有效的课堂互动有助于学生深刻领悟知识。在完成上个环节的教学后,教师再次为大家播放了乐曲,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本首曲子的感知,如哼唱旋律、跟随曲子的律动跳舞等,以此体会少数民族音乐的艺术魅力。这样丰富、充满律动的课堂,避免了枯燥式的理论学习,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三、创新音乐教学活动,深化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解

文化具有时代属性,不同的时代其审美观念也不同。为了让学生感知民族音乐的魅力,教师要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并以多样化的活动做依托,让学生在活动的推动下对民族音乐文化有深入的理解。

(一)开展老歌新唱、老曲新弹的音乐活动

《吹起羌笛跳锅庄》这首曲子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的特征,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本首曲子以mi、ma为母音,采用12 34 | 54 32 |1-||发声,为大家构建了一幅羌族人民载歌载舞的欢快画面。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教师设计的节奏,填入相应的歌词,并一边打节拍一边唱歌词。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完成了上述任务。

(二)通过学生听曲填词,让学生把握民族音乐的歌唱技巧

通过合奏、独唱的方式,学生感受到了民族音乐的韵味,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审美意识。如若按照以往的方法开展教学,学生难以跟上教师的节奏,为此,教师向大家征集意见。

教师:关于全音符、二分音符,我们应该如何简化理解和记忆的方式?

学生:可以用一个巴掌来代替全音符。

学生:可以用两根手指头代表二分音符。

教师通过展示手型,让学生跟随歌曲进行歌唱,并逐渐把握本首曲子的曲调。

(三)组织旅游、调研等课外音乐活动

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民族音乐的独特属性,教师要通过组织旅游、调研等活动,为学生构建起良好的民族音乐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无形的熏陶下树立起民族音乐的意识。

教师:请同学们选用一种方式,可以是走访校外音乐机构、活动中心,也可以是自我查阅相关资料,整合羌族音乐的发展历史,可以以小组的方式进行。文章具体介绍了两种不同的调查方式:

自我查阅:学生根据教师发布的任务,在父母的带领下走进了校外音乐机构,通过与民族音乐老师交谈,了解到羌族文化丰富多彩,有反映生活的,也有思念家乡的。最后学生还结合交谈心得写了一篇关于羌族丰富文化的文章。

小组合作:学生在接到教师设定的任务之后,由小组长将任务划分给不同的小组成员,小组内的A与B两名成员负责利用网络来搜索和整合资料,C和D两名成员负责走访校外音乐机构和活动中心,从民族音乐教师那里获取关于羌族音乐的知识,最后在小组长的整合下形成了一份关于羌族音乐的报告,里面介绍了羌族民歌的特点、羌族民歌所用的音阶等。

学生亲自参与的学习活动,不仅深化了他们对民族音乐的认识,更在大家的互相分享中形成了关于羌族民族音乐的知识体系。

四、深挖民族音乐背景,提升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识

民族音乐是各民族生活、智慧的结晶,要想让学生认识到民族音乐的重要性,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深挖民族音乐背景知识。但小学生的音乐基础和生活经验比较薄弱,难以感受音乐背后的文化属性,这就需要教师着眼于民族音乐文化并积极优化教育教学方式。

(一)探寻《吹起羌笛跳锅庄》的情感基调,提升学生的初步认知力

教师选用了诗歌《凉州词二首·其一》作为探究本首曲子的导入点,本首古诗描写了边塞城雄伟壮观又荒凉寂寞的景象,诗人极尽全力描绘戍边将士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废消沉的情调。然后教师根据《凉州词二首·其一》的情感基调,用羌笛为学生演奏,让学生对羌笛这一古老的乐器有了初步了解。考虑到小学生喜欢乐器的特点,教师便利用羌族的古老乐器羌笛为学生吹奏了《吹起羌笛跳锅庄》这首曲子,让学生感受本首曲子传递的情感“羌族人民热情洋溢的性格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探寻民族有关文化,助力学生对羌族民族音乐的理解

为了深化学生对羌族音乐风格的理解和把握,教师要带领学生了解羌族的相关文化。具体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走访调查的方式来整合一个民族的地理、文学艺术、风土人情等相关资料,为他们鉴赏本民族的音乐做好前期铺垫。在做好上述的基础准备工作后,教师便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播放音乐,让学生随着音乐节奏做出相应的肢体动作,从而对民族音乐有更加全面的感知。关于如何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则要组织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学生在真实角色中来感悟歌词的意境、歌词传递的情感。

(三)探寻羌族音乐的表现风格,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要想真正地了解一个民族的音乐,我们就必须以某首曲子为载体探寻其多样化的表现风格。

教师:请同学们闭眼,跟随教师的语言想象一下本首曲子构建的情境。

学生:大家围在一起热闹地唱歌、跳舞。

学生:大家脸上洋溢着笑容,十分开心。

为了帮助学生把握羌族音乐的风格与特点,教师选取多个民族音乐的经典片段,将其编辑为“民族音乐串烧”,一段段为学生播放,在听完一段后要求学生说出它的音乐风格、节奏、情绪变化。

为了保持学生积极向上的探究热情,教师又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表演赛,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配好各自的角色,并提前演练然后将最终的成果展现出来。如下是班内一个小组整合的羌族音乐的表现风格:

成员1:羌族的音乐文化丰富多彩,有关于历史的、季节的、婚假的等等,它们或抑扬顿挫,或奔放激情,向我们传递着本民族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

成员2:一名成员随着音乐律动做出相应的肢体动作,用肢体语言展现曲子的情感。

成员3:一名学生负责歌唱,用歌声将羌族人民欢快、热爱生活的情感表达出来。

在学生完成之后,教师便可以组织评价活动,指导各小组从音乐文化融入、肢体表现、歌唱表现等角度对其他小组的整体表现或成员的表现进行打分,最后评选出“最佳民族音乐文化传播者”。

五、组织音乐创编活动,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播

在完成基本的课堂教学后,教师要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对民族音乐进行二次创编,为民族音乐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如在《吹起羌笛跳锅庄》这首曲子的学习中,教师便可以以此为基础,鼓励学生进行二次创编。音乐是陶冶情感的工具,学生对音乐作品情感的把握是他们完成二次创编的前提条件。学生只有全面把握音乐作品的创作理念、背景,才能为自己的创编注入更多的灵感。所以在指导学生开展创编之前,教师要带领学生了解《吹起羌笛跳锅庄》这首曲子的背景,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以合作的方式从曲子新编、为曲子配词等视角进行创编。班上的一个小组用说唱的方式将羌族人民的美好生活再现了出来,另一个小组则结合自己的现实生活为曲子填写了新的歌词:“吹羌笛呦,庆丰收啰喂;羌族人民多欢快,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生活多幸福;吹羌笛呦,迎新年啰喂;羌族人民多喜庆,在这欢腾的节日里,我们心情多激荡。”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融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作词、作曲,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更为民族音乐文化在新时期的传承增添了更多的精彩与活力。

六、引入课外音乐素材,拓宽学生的视野

《我是歌手》《天籁之声》是比较火爆的音乐类节目,这些节目的主要艺术方式为改编或翻唱经典歌曲,而具有浓厚民族色彩的歌曲是歌手们创编的重要素材,将民族唱腔引入歌唱表演中也是体现民族特色的一种形式。因此在当下的音乐教学开展中,教师可以有序地引入高质量的音乐节目作为教学的延伸,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再现民族歌曲与旋律,不仅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还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如在羌族歌曲的学习中,教师便可以引入“羌笛”这一民族乐器或对唱的演唱方式,具体的教学开展流程如下。

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羌族的歌曲,为学生展示“羌笛”的声音,然后提出问题“以羌笛这一乐器为载体的民族歌曲有哪些”。

学生:《折柳词》《羌山情》《羌山回响》。

教师:用羌笛这一乐器展现这些曲子有什么作用?

学生:羌笛音色明亮,清脆婉转,给人一种动人心魄的感觉。

学生:羌笛的音色可以直击人的心灵,让人感受曲子表达的情感。

学生:用羌笛演奏歌曲,可以很好地表现歌曲的力度与情绪。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棒,而且对羌族歌曲、羌笛有了深入的了解。接下来,教师就用音频为学生播放改编的羌族音乐作品,将学生带入音乐的世界中。

课外音乐素材的引入,不仅让学生认识到了民族音乐的独特性,而且让他们感悟到了民族音乐的深刻内涵,同时拓宽了他们的视野,更为学生日后更高层次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七、做好教学反思,为下一步教学的有序开展奠定基础

在部分教师的认知里,完成课堂授课就完成了音乐教学,完全忽视了反思的作用,以至于教师对课堂教学达成的目标、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全然不知,这严重影响了下一步教学的开展。为了提升反思助力教学的作用,教师要从思想上重视起来,并积极优化反思的方式,进而让教师更好地把握整节音乐课堂存在的问题。为了提升教学反思的全面性、有效性,教师针对各大学习板块如导入方式、教学互动、课外延伸等,设置了相应的表格及相关的问题,发放给了学生,通过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看法,教师能把握整节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不断地改进。以课堂导入板块为例,教师在表格内设置了如下的问题:“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是否能够引起你的探索欲望?”“教师设置的问题是否能够引发你的思考?”“教师设置的问题是否烦琐让你感到无所适从?”“教师对大家的指导是否解决了你们心中的疑惑?”等。教师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了解到导入板块在设置上的问题,并通过自我思考、与他人交流或者请教名师的方法来做出进一步改进。当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畅所欲言,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学习中的疑难点。教师通过对学生疑难点的分析了解各大教学板块设置中的问题,从而做出合理优化。有效的反思可以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稳步发展,能够推动下一次音乐课堂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

综上所述,民族音乐作为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让学生抒发情感的一种艺术资源,是教师育人的重要手段。在文化视域的引领下,加强对民族音乐在音乐课堂融入的研究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音乐是文化艺术的一个重要部分,将民族音乐融入音乐教学中,不仅落实了新课标的要求,而且为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助于学生审美、鉴赏力等的提升。新时期背景下的音乐教师,要担负起自身的责任,并采取一切合理措施将其渗透至教学中。文化视域下的民族音乐教学是传承民族音乐的主要路径。为了将这一任务落实到位,教师就必须树立起新的教学理念,积极优化教育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调动起学生的民族音乐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获得全新的感知与体验,从而深化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并逐渐树立起传承民族音乐的意识。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州云霄英济学校)

编辑: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