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语言实践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培养。文言文因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的差异,许多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困难。他们对文言文的学习存在畏难情绪,学习效果也不理想。因此,探索如何将文言文改写成现代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进而提高小学生文言文阅读鉴赏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比较阅读的方式进行教学,即把教材中用现代文形式叙述的文言文作品与原作进行比较,理解把握原作内容,可以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写后的文言文更符合现代阅读习惯,有助于学生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此其一。其二,引导学生把文言文作品改写成现代文,掌握改写的技巧,有助于学生拓展阅读面,提高阅读与表达能力。其三,通过改写文言文,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文化,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以教学设计为例,说明如何通过比较阅读开展教学活动。
一、小学语文教材与学情分析
1.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些文章是根据文言文改写的。如五年级上册的《将相和》一文是根据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四年级上册的《西门豹治邺》一文是根据汉代褚少孙补《史记·滑稽列传》相关内容改写而成,《扁鹊治病》是根据《韩非子·喻老》改写而成;五年级下册的《草船借箭》一文是根据元末明初罗贯中的著名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相关内容改写的等。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原文文化内涵丰富,主题鲜明,故事生动,情节引人入胜,富有教育意义;改写后的文章基本保持了原文的风格特点,最明显的变化是语言形式由文言文变为白话文,语言更加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很适合小学生阅读。
笔者调查发现,大多数小学生对改写后的文章很感兴趣。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适当引入文言文原版,与改写的文章进行对比阅读,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继续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
2.小学语文教材中也选编了许多文言文,其大多篇幅短小,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如三年级上册的《司马光》和下册的《守株待兔》,四年级下册的《囊萤夜读》《铁杵成针》,等等。总体而言,小学生认为学习文言文有一定难度。再加上一些文言文课堂教学手段单一、机械,文言文阅读与鉴赏教学现状不尽如人意。
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比较阅读方式,把有关内容进行纵横比较、鉴别,既能开阔视野,又能锻炼概括归纳能力,是提高农村小学生文言文阅读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与方式。
二、比较阅读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
(一)比较阅读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改写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段特点、学生的语文基础和文言文作品特点等,灵活采用比较阅读方法进行文言文教学活动。一般而言,在小学中高年级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需要注意的是,不宜拔高,不宜增加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负担。
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一篇或数篇引导学生领会掌握一些基本的改写方法与技巧,利于学生学习和长远发展。下面的几种方法可供学习借鉴。
1.理解原文:首先,需要深入理解文言文的原文内容,包括字词含义、句子结构和上下文语境。这是改写的基础和前提。
2.词语翻译:针对文言文中出现的词汇,要找到它们在现代汉语中的对应词或短语。有些词语的意思可能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断。当然,改写过程中,要把基本翻译与概述原文大意结合起来,不必拘泥于逐字逐句翻译。
3.调整语序:文言文的句式通常与现代汉语有所差异,因此需要适当调整句子的语序以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例如,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等现象在现代汉语中通常是不常见的。对于此类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调整语序,不必大讲特讲文言语法概念。
4.补充省略成分:文言文中常常会省略一些成分,如主语、宾语或介词等。在改写时,需要把这些省略的部分补全,以便让句子更通顺、易懂。
5.检查润色:改写完成后,应仔细检查整个文本是否通顺,是否有语法错误或逻辑不通的地方,并对改写后的文章进行润色,使其语言流畅且易于理解。
(二)教学设计思路
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一文是根据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语文基础,选用以下两种思路之一进行有关教学活动。针对学生语文基础好的班级,教学思路是先读文言文,再读白话文;针对语文基础一般的班级,教学思路是先读白话文,再读文言文。这样做的目的是充分考虑学情,确定教学起点,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下面以文言基础比较薄弱的班级为例,说明如何进行比较阅读教学活动。
1.《将相和》学习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认识生字,积累词语。
(2)整体感知全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3)感知廉颇和蔺相如形象,说出他们的性格特点。
(4)体会文言文与白话文在人物形象塑造及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学习改写,用白话文讲述文言作品故事。
2.课前预习环节的要求。
了解司马迁及《史记》,朗读《将相和》2~3遍,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
说明: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不重视预习环节,或者只提醒学生要预习。究竟要预习什么,学生往往不得而知。课前预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学习环节,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阶段要重视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预习什么?教师要提出具体要求,让学生明白预习任务。学生通过预习可以提前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和背景,这样在课堂上就能更快地跟上教师的讲解,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预习还能让学生对不懂的地方有初步的认识,上课时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提问,提高学习效率。
(三)教学实施过程
1.检查预习情况。
(1)抽查小组朗读情况,注意纠正字音。
(2)读准字音,听写下列词语。
无价之宝 怒发冲冠 完璧归赵 同归于尽
刎颈之交 负荆请罪 信守承诺
抵御 侮辱 战袍 上卿
2.司马迁及《史记》简介(投影显示)。
司马迁,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司马迁年少时在父亲的指导下,读过大量古文,学有所成。任太史令,阅读皇室所藏典籍,开始搜集史料。受刑之后,忍辱发愤,博览群书,为撰写《史记》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他一生经历曲折坎坷,但始终把读书与考察紧密结合,其钻研的精神值得后世学习。《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鲁迅先生给予《史记》高度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指导学生阅读《将相和》全文,概括故事内容,完成表1。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记叙文的能力。)
课文叙述了三个生动的故事。学生熟悉文章内容后,教师组织学生概述故事,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一个故事进行讲述。如何讲好故事,需要教师精心组织。指导学生按照故事发展的一般进程讲述,即起因—经过—结果,以此思路培养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并填写表格。根据教—学—评一致性原则设计此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与任务进行阅读活动。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情况,给予学生科学、合理的评价。
讲故事可以遵循以下步骤进行,以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是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在讲故事之前,语文教师可以在自主预习环节通知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选择故事、准备故事。对于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语文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故事书供他们学习借鉴,或者帮助他们一起准备故事。
二是要尊重学生的意愿,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故事。即学生对哪个故事感兴趣,就讲哪个故事。这样学生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可以展现自己的特长,比如标准流利的普通话、生动形象的叙述语言、恰当的语速、自然大方的姿态等。
三是要营造讲故事的良好氛围。在讲故事活动开始时,教师可以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如可以通过播放轻音乐、展示与故事相关的图片或道具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4.文言文片段与改写片段对比阅读。
步骤与方式:
(1)利用多媒体展示文言文版《廉颇蔺相如列传》全文。
(2)指导学生默读:遇到生字词,采用“不求甚解”的办法处理。提醒学生:把握句子大意即可。
(3)教师范读全文,赏析原文亮点,总结改写注意事项,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片段1:赵王召见蔺相如(见表2)
片段2:负荆请罪(见表3)
(设计意图:运用比较阅读方法,让学生初步体会把握文言文与白话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基本特点,用现代文讲好文言故事,克服学习文言文的畏难心理,初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引导学生阅读文言文作品,学习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片段3:语言表达形式(见表4)
(设计意图:读原文并与改写后的文本对比,可以发现二者各自的特点。改写要从词语和句子开始,把握了句子大意,改写就不会背离原文。)
5.感知人物形象。
传记中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依据具体事例概括人物形象,感知人物形象的魅力,也是提高文言文阅读与鉴赏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与方式。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根据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感知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通过概括与对比,学生可以得出结论——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廉颇:居功自傲、勇于认错、知错就改。
6.课堂小结。
师生互动进行课堂小结。
(四)课堂检测
阅读《史记·陈涉世家》片段,并尝试用现代汉语讲述故事。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活动方式:小组合作感知故事大意,学习讲述故事。
预设:学生的讲述可能不尽完美。教师在学生讲述的基础上予以点拨指导:一是猜测词语含义。二是让学生梳理文中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感知大意,尝试讲述故事。下面的改写可供参考:
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征召许多平民去戍守渔阳,陈胜、吴广二人都担任小队长,临时驻扎在大泽乡。因天下大雨,道路泥泞,耽误了前往渔阳的行程。按照秦朝的军法,他们要受到杀头的严厉处罚。陈胜、吴广就在一起分析利害关系,也考虑到秦朝的暴政不得人心,决定发动起义。当时天下百姓对秦始皇的长子扶苏以及楚国名将项燕的生死情况并不清楚,他们二人便打算冒充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向受苦受难的百姓发出号召。吴广理解并支持陈胜的主张。
(设计意图:阅读文言文,感知作品大意,并用白话文概括、讲述故事,是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消除惧怕文言文心理的一种好方法。)
三、教学小结
古诗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之一。教学过程中运用比较阅读教学策略,梳理对比要点,突出重点内容,有助于学生条理化掌握知识要点,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提高阅读鉴赏水平。其对教师备课提出的要求是依据学情,立足课堂,开发、利用教学资源,灵活处理教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学有所获。
(作者单位:甘肃省正宁县东关小学)
编辑:常超波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小学中高段学生古诗文阅读与鉴赏能力的培养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3]GHB0876)成果。
作者简介:高秀梅(1966—),女,本科,高级教师,任教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