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024-10-10 00:00朱玲君
新课程·上旬 2024年23期

问题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寻解决方案,最终解决问题。以《小英雄雨来(节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为例,阐述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应用问题教学法,让学生从探究中找到乐趣,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教材分析

《小英雄雨来(节选)》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9课。在本单元教学中,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按一定顺序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是单元教学的中心。这一单元内容是在四年级上册“了解和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提出的新的教学要求。《小英雄雨来(节选)》这篇文章比较长,总共有六个部分。每部分都比较长,学生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掌握阅读长文章的方法,找到文章关键部分,借助问题教学法,让学生能够自主阅读;从课文的小标题中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雨来为什么会被称为“小英雄”,达到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在问题引导下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人物特点,能总结出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优秀品质;能更深层次地了解革命文化,掌握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2.通过学习,让学生能通过快读、默读、精读等学习方法,学会长文短读;通过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研究等方法分析问题,并能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3.通过学习小英雄雨来的故事,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感受小英雄雨来的优秀品质,明确革命文化的教育意义,激发学生对贡献社会的兴趣和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掌握长文短读的阅读方法,学会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按顺序写事情的写作方法。

2.掌握通过解决问题获得语文知识的自学方法。

教学难点:

1.通过品读课文中的好词、好句,体会景色描写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

2.通过问题引导和课后拓展作业,掌握通过“问题”聚焦关键部分的学习方法,学会自主阅读,实现单元目标。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

当我们在教室里接受知识的时候,十二岁的雨来经历了生死,也成为别人永记心中的英雄。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发现了长文的特点。

学生阐述自己的疑问,教师选取其中四个与课堂教学有关的问题进行展示;其他的问题,学生在课后探索。

SMib1aDzT1q74LrC/pey6pTkmDs0SfiM7nHgw9SjQjs=设:为什么说雨来是英雄呢?

预设:为什么文章反复描写了还乡河的景色?

预设:这篇文章太长了,能够总结一下阅读长文章的方法吗?

预设:老师,我们学习这篇课文有什么作用吗?

教师总结: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有想法,接下来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再次走进《小英雄雨来》。

(二)问题驱动,新课学习

教师:同学们,现在给你们3分钟时间,同桌之间互相讨论,对这些问题的答案进行探讨和猜想。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

预设:研究雨来是不是英雄,其实就是想一想雨来做了什么,这些事情符不符合英雄的定义。

教师小结:人物形象分析。

预设:研究景色,首先要分析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还需要掌握景物的写作技巧,作为积累好词、好句的养料。

教师小结:重点语句分析。

预设:阅读技巧的总结和归纳是解决长文章阅读问题的关键。

教师小结:阅读技巧与教育意义。

教师总结:同学们,经过对问题的分析,我们发现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有以下四个方面:

小英雄雨来问题一:如何分析人物形象问题二:如何分析重点语句问题三:如何掌握阅读技巧问题四:思考文章的教育意义

问题一: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第四部分,找到描写雨来语言、动作的关键词。

雨来用手背抹了一下鼻子,嘟嘟囔囔地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雨来没有接他的糖,也没有回答。雨来摇摇头,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

教师展示当时的生活背景资料。

资料1: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没有机械化制糖工厂,糖是一种非常稀缺的物资,农村小孩可能从生下来都没吃过糖。

资料2:1941~1942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进入极端的困难时期,农民吃糠、吃树叶是常态。

教师让学生找出鬼子的行为:

鬼子露出满口金牙,做了个鬼脸,温和地对雨来说:“不要害怕!小孩,皇军是爱护的!”说着,就叫人给他松绑。

扁鼻子军官把书扔在地上,伸手往皮包里掏。

扁鼻子军官把糖往雨来手里一塞,说:“吃!你吃!你得说出来他在什么地方!”他又伸出那个戴金戒指的手指,说:“这个,金的,也给你!”

教师让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分析鬼子给雨来的是什么样的诱惑,找出雨来面对鬼子的哄骗、威吓甚至毒打时的举动和鬼子的举动,并进行对比(见表1)。

表1

教师再次提问:为什么雨来要这么做呢?是什么让他能够在面对鬼子的哄骗、威吓甚至毒打时都不动摇呢?

教师让学生相互沟通交流。

预设:雨来很爱祖国。

教师提问:哪里看出来的?

预设:这篇课文出现了三次这样的话语。

教师提问:分别说一说,哪三次?

预设:第一次、第二次都是在上夜校的课堂上。最后一次,是在雨来被鬼子毒打的时候。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现在清楚为什么说雨来是小英雄了吗?

教师总结雨来的小英雄形象:机智、勇敢、坚强、爱国……

问题二:如何分析重点语句

教师:课文中除了写这么多人物,还写了很多优美的景色,我们今天就以这些语句为例,说一说如何研究重点语句。

教师指名让学生读出语句:

蓝蓝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映在还乡河上,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苇塘的芦花被风吹起来,在上面飘飘悠悠地飞着。

还乡河静静的,河水打着漩涡哗哗地向下流去。虫子在草窝里叫着。

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这两组景色描写的修辞手法。学生四人一组,进行沟通交流。

预设:这里运用了比喻,将“浮云”比成了“红绸子”。

教师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体会这两个片段展示的不同情感。

预设:第一组读完后觉得很开心,感觉在还乡河上居住真得很舒适,对还乡河很向往。

预设:第二组读完觉得心里挺难受的,感觉这里面流淌的都是雨来的鲜血。

教师提问:这两段文字可以不写吗?为什么?

预设:不可以。因为第一组景色描写,写出了雨来的生长环境,也为接下来的内容做了铺垫。

预设:不可以。因为第二组是以景衬情,用景物描写展现情感,通过将还乡河美丽景色与雨来已经牺牲进行对比,更能展现人们对雨来的不舍。

教师提问:你们能总结分析重点语句的方法吗?

学生小组讨论,并总结。

预设:研读重点语句,要看这些语句说了什么,与整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有什么关系。

预设:在研读重点语句的时候,可以先体会这些语句的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然后通过上下文,感受其中的情感。

教师总结:同样一条还乡河,通过不同的环境描写,给人的感觉就大不相同了,这就是环境描写的作用,而这种写作方法叫作“以景衬情”。

问题三:如何掌握阅读技巧

教师:大家回忆一下上节课的内容,尝试总结长文的阅读技巧。

教师让学生四人一组,进行沟通交流。

预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通过抓主要事件和引用文中语句的方法概括小标题,是不是概括小标题就是其中的阅读技巧呢?

预设:这节课老师带领我们对文中的细节进行深入分析,这是不是也是阅读技巧呢?

教师总结:长文的阅读,首先要抓住关键的语句;其次要通过细节分析,了解文章的人物特征、写作风格、文章主旨等。

教师:不仅如此,还有其他的方面。比如说,老师在教学中让你们采用了哪些阅读方法呢?

预设:选择性的快读、默读、前后联系地读……

教师总结:阅读的技巧还在于反复地通过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阅读,获得不同的阅读体验。

问题四:思考文章的教育意义

教师:这篇文章写的是1941年的事情,而现在已经2024年,中间横跨83年,为什么我们还要学习这个故事呢?

教师让学生四人一组,进行沟通交流。

预设:我觉得是因为这篇课文说的是爱国。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为了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

教师:同学们,在革命年代,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像雨来这样的“小英雄”,他们和我们年纪相仿却承受了更多苦难,但他们爱国的心却坚如磐石永不变。这就是这篇课文的意义,让我们学习革命先烈,让我们热爱自己的祖国。

(三)拓展训练,检测结果

课后作业: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小英雄雨来(节选)》,运用阅读长文的方法,开展《小英雄雨来》的整本书阅读,并记录下你的收获。

五、教学评价

教师通过随堂提问和观察了解,判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巩固能力;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小组研讨的积极性以及班级气氛的活跃程度、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评估问题导向教学方法;通过课后小测验以及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判断这节课是否已经完成“长文短教”的目标,确定教学效果;通过学生的周记、读后感和小组讨论总结进行评价,确定学生是否能够完成知识的迁移,判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情况。

六、教学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问题教学法能够很好地完成单元教学目标:

一是能化繁就简,直击目标。在本课的设计中,通过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在课堂中通过问题引导、在课程结束后通过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等方式,将“问题”作为整个教学的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二是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通过“问题”将自己始终放在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身份上,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总结阅读技巧,以此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阅读技巧。

(作者单位: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第二小学)

编辑:赵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