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民族文化自信的脚步,中国迈入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底气来源于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发掘与弘扬民族文化是国家成为文化强国的底气。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因此,探索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多重路径成为当下的重点。
一、文化与影像的耦合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千年的沉淀,已然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非遗文化似无声的珍宝,隐匿在历史长河之中。与传统物质文化不同,非遗文化恰巧蕴含着古人看待世界的观念之道,其作为“观念表达的失语者”,急需发声工具,寻找文化传承与发扬的载体。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从最初依靠时间和生命去直接感知世界,到通过书面知识实现间接领悟,再到如今在网络视听盛宴中享受快速而广泛的信息获取,虽然人类认知的速度显著提升,但层次却往往仅停留于表面。融媒体时代带来的便捷是显而易见的,但弊端也依然明显,在打破传播区域壁垒的情况下,如何让观众拥有更深刻的认识,这是当下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短视频时代的飞速发展带来的是传播内容的空洞化、同质化,以及过度的娱乐化。影视作品较之短视频,传播内容相对成熟,传播方式较为单一。对于传统文化而言,影视作品有着更深刻的理解、更权威的文化阐释。影视作品《红高粱》蕴含着丰富的齐鲁文化,如以高粱酒为故事背景的酿酒文化,以婚礼风俗为情节发展的嫁娶文化,以红颜色为直爽特征的性格文化等,将齐鲁文化完美地嵌合在了影视作品当中,从而使作品获得了一致好评。可见,空洞的视频内容并不会成为经典,只有富含文化价值的影视作品才能源远流长。电影艺术的社会功能之一,就是作为信息的载体,具备信息保存的功能。舞蹈、音乐、歌曲、技艺等传统文化在电影媒介的帮助下有了“共同观影的仪式场”。电影艺术在内容空洞的困境之下,寻求到丰富的文化内涵。传统文化的信息保存与传承在此时与电影艺术耦合。
二、物理空间的影像视角融入
法国哲学家列斐伏尔以空间维度作为解释社会的视角,开创了独特的空间生产理论,他将空间分为三类,包括物理空间、文化空间和社会空间。其中,物理空间作为人类居住和活动的外在载体,是人类活动联系的平台。“正像所有艺术作品中所呈现的自然界都是人类的‘第二自然’一样,电影艺术中所呈现的地理也无疑都是人类的‘第二地理’,即它是通过人的选择性再现而呈现在银幕上。”(贾磊磊《中国电影地缘文化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因此,传统文化作为重要因素融入电影空间是必然选择。
(一)传统文化诞生地地理环境的真实再现
黑格尔曾在《历史哲学》中说过:“人类历史具备地理的基础。”“电影的历史也具备地理的基础,也就是说,电影的发展离不开地理环境的影响甚至制约。”(贾磊磊《中国电影地缘文化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事实上,很多电影都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如东北电影给观众留下了浓重的工业风记忆,西北电影则给观众带来荒凉的地理环境印象,香港电影则带着城市的投影。基于此,电影要表达蕴含传统文化的影像内容时,一个具有真实的文化诞生地的地理环境就显得非常重要。电影《红高粱》的拍摄地就选择在了山东省高密市,而这个地方就是小说作者莫言书写的故事的原型地。小说《红高粱》开篇就对大片的高粱地进行了描写,高粱作为当地人喜食的农作物,已经成为标志性的地理环境符号。电影导演张艺谋回忆,为了还原小说中大片的高粱地,他们在高密东北乡种植了百亩高粱地,只为做到环境的还原。高粱在电影中不仅是环境,还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它承载着饮食文化、性格文化等。这体现了地理环境对于文化表达的重要性。
(二)地域风格的建筑展现
“建筑文化的形成离不开其所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文化也随着人类的迁徙得到传播和发展。”(张燕来、陈敏靖、沈青菁《族源与地缘:闽台新客家建筑》)因此,可以看出,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建筑的灵魂。电影艺术表达的空间即将含有文化特征的建筑呈现在影像中。显而易见,电影要对文化进行表达,建筑在物理空间中必不可少。
传统文化自始至终传承的形式多为单线传承,文化的传播形式单一,传播范围小。因此,对文化周边的建筑进行展现,是电影对文化的充分补充。小聚居这种居住形式在少数民族中十分常见。例如,四川泸沽湖摩梭人的木楞房的建筑形式,木质的房屋建筑,以及易攀爬的外形构造,成为摩梭人建筑的显著标志,其为“走婚”文化提供了基础条件,更是“走婚”文化的外在表现。影片《藏北人家》中对藏族“毡房”进行了详细的影像描述,“毡房”是藏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它的搭建和拆除都十分灵活,是游牧文化的外在体现。除此之外,在汉族中,也有很多极具特色的建筑。例如,北京的四合院是在儒家文化与宗族文化的综合影响下形成的。在齐鲁文化中也有村落文化的建筑,如淄博周村的古村落建筑,曾是电视剧《闯关东》的影视拍摄基地。《红高粱》取景地土质化农业时代的房屋建筑是齐鲁的农耕文化的缩影。建筑在影视内容的表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一,建筑是地理位置的确定。电影作为时空的再次表达,故事的发生地点大部分是通过建筑来确定的。根据不同的建筑风格,就能确定故事发生的大概地点,也就间接地说明了文化的发源地。例如,在《藏北人家》中,当画面给到茫茫草原上的“毡房”的时候,文化的发源地已经渐渐呈现在观众面前。第二,建筑是表达电影文化内容的外延。建筑作为文化的载体,本身就具有文化表达的功能。电影在叙事过程中,不是直白地去展现文化内容,而是把它融入故事发展当中。建筑的直观性与具象性在影视语言表达中得以展现。电影艺术所呈现的“第二地理”空间,就是要选择具有文化灵魂的建筑,增加在电影故事中的表现力。
三、文化空间的影像视角探析
文化空间是特定时间、特定空间条件下的产物,反映了不同群体之间的生活方式、民俗习惯和行为方式的差异。电影艺术是时空再现的艺术,文化空间在电影艺术中拥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文化空间本质上是由知识、话语、意象组成的体系。电影中的文化空间可以体现特定文化的内容,如技艺动作、器具、语言等。
(一)技艺动作作为情节推动故事发展
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内容构成的要素之一。在电影创作中,一系列事件构成推动了电影发展的情节。英国作家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这样认为,故事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事件的。情节同样要叙述事件,只不过特别强调因果关系罢了。情节的重要作用在电影艺术的初期,即电影剧本的创作阶段就已经体现出来了。技艺动作作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是文化融于影像的方式之一。文化中的技艺动作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代表,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推动情节发展。
第一,技艺动作巧妙地融入“角色成长”的过程中,为故事情节的构建增添了丰富的层次和深度。技艺动作融入角色成长是电影创作中常见的一种手法,通过技艺动作的学习、掌握、展示等,来构建故事情节,推进故事发展。武术是典型的传统文化技艺动作,电影《一代宗师》中,尽管电影没有聚焦中国武术,但是武术作为典型的技艺动作,贯穿在主人公不断练习和比武的过程中,成为推动人物成长的主要动力,构成了电影情节中重要的因素。京剧作为传统文化的绝唱技艺,其元素常被融入电影情节之中。在电影《霸王别姬》中,京剧不仅是故事发展的主要线索,还见证了程蝶衣与段小楼从相遇相识到最终命运交织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京剧不仅是两人关系的纽带,更深刻地构建了整个故事的框架。除此之外,技艺动作还可以通过技艺的关联和展示来构建故事情节,技艺的展示可以穿插在故事的各个环节中,亦可以关联人物关系与情感线索,形成独特的叙事节奏,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第二,技艺动作能够营造特定的氛围和情绪,并引发故事中的核心冲突。在电影叙事中,技艺动作不仅能够展示动作本身,还能营造氛围和情绪。电影中,核心冲突是情节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其合情合理性以及冲突强度的把握,与电影中所营造的画面氛围和人物情绪状态紧密相连。例如,在影视作品中,紧张的氛围有助于更好地展现战斗的冲突,而技艺动作则通过镜头播放速度的快慢变化,巧妙地营造出紧张的气氛。电影《一代宗师》中的武术动作不仅精准有力,柔中带刚,展现了技艺动作本身,而且充满了艺术美感。通过慢镜头和特写镜头,武术的每一个细节都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营造出了一种既紧张又充满美感的氛围。技艺动作的融入,不仅让观众在观影中享受视觉上的震撼,还能身临其境地感受角色的内心变化。
(二)从文化器具衍生到电影道具
器具原指工作时所用的器具,后引申为达到某事物的手段。在此,文化器具指中国传统文化中所用到的器具。文化器具作为电影创作中的戏剧线索,是近些年电影经常运用的手法。器具作为线索,不仅增加了电影的文化内涵,还增加了电影本身的独特性。在电影创作中,道具的设置可以塑造人物性格,营造故事氛围,推动故事发展。器具作为文化的产物,也具有道具的功能,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道具,它们往往与电影的主题、背景及情节发展紧密相关,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特定的象征意义。当文化器具作为道具融入电影中,电影在文化器具的加持下就拥有了文化独特性。例如,运河文化孕育下的“平调秧歌”,其作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在文化传承与发扬中诞生了一系列的文化器具,如“棒”“伞”“板”等,这些器具已经作为主要的影视道具陆续融入电影背景以及情节创作当中。
(三)诙谐幽默的方言元素的融入
感知即意识对内外的觉察,杜亚泉《物质进化论》中提到,人类感知世界的第二种方式是听觉。电影为视听综合艺术,生动形象的影视画面和声音共同构成了观众理解电影的基本条件。电影中声音包括人声、音乐、音效以及环境音等,而人声又作为电影叙事的重要因素,在电影中具有重要使命。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独特表达,是文化诞生的沃土,同时本身又是地域文化。方言不仅丰富了电影的语言层次,增加了电影的趣味性,还提高了观众的观影兴趣,进而弘扬了传统文化,增加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第一,方言塑造生动真实的人物形象。真实的人物形象对电影观众有着极大的说服力,人物形象建立成功与否决定故事的真实性程度,所以真实的人物形象的塑造至关重要。人物形象的建立对于人物的动作、人声语言、表情、服饰都有着极高的要求。方言是特殊的人声语言,能够为故事发生的背景提供条件支持。在电影《斗牛》中,黄渤饰演的牛二操持着一口山东方言,再匹配憨厚的人物形象,完美塑造了山东难民的人物形象。在电影《一九四二》中,张国立饰演的东家,高大的人物体型,讲着河南方言,穿着破烂的难民服饰,塑造了真实的河南难民的人物形象。其不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也为故事的真实性提供了有力保证。第二,方言的文化展现功能。方言的文化展现功能主要体现在观众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方言作为文化的缩影,因为其独特的发音及语言习惯,能够较易将观众带入故事发生的环境中,让观众深刻体会当地的风土人情,了解影片中的人物性格,从而对文化具有文化认同感。当四川话、重庆话、山西话成为电影中的“常客”,那么观众便对此种文化拥有了认同感。
探索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多重路径是融媒体时代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传统文化融于电影研究是其研究方向之一。在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指导下,本文结合多部电影对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电影的角度进行分析,是一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尝试。首先,物理空间文化融入电影视角中,地理环境与文化建筑已然成为当下电影创作的一大趋势。其次,在国家文化自信的大势之下,文化空间中的传统文化大多数是电影内容创作所追随的热潮。通过对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电影影像空间的研究,我们可进一步探索出适合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新路径,以此展示中华民族文化之自信。
本文系2024年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融媒体视域下运河非遗‘平调秧歌’传播路径研究”(项目编号:ZXKT202415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