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踏入了磨石界下的一个小村庄—东边村,这是个不曾被喧嚣打扰的村落。流水潺潺,水车仿佛是时光的守望者,沉默地伫立在村边的小河边。岁月在轮转间沉淀,水车的身影逐渐模糊,在乡村振兴的号角中,它正缓缓远去。
清晨,村中的老人依旧来到水车旁,深情地注视着水车,老人们说,水车是村子的根,曾经,先人的智慧将它踩动,灌溉着一方田地,滋润着乡亲的心田。述说间,一幅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仿佛又浮现在眼前。“大家加把劲啊,今天咱们一定要把这片田都灌满水!”生产队的李队长站在田埂上,大声地鼓励着。他的声音洪亮而有力,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注入每个人的心中。村民们闻言更加卖力地踩动着水车,水声、人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首动人心弦的田园交响乐。在这片充满生机的田野上,水车不仅是一个灌溉工具,更是连接村民情感的纽带,见证了他们的团结与奋斗。
今天,东边村的田野上,有了新的身影在忙碌。青年们扛着工具,走在通向田野的小路上,肩负着乡村振兴的使命。他们要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新的篇章。
“明哥,这机器怎么用?”一位城市回来的小伙子不怎么熟练地摆弄着新式农具。
“别急,我来教你。”村里的种田能手王大明走了过来,他手上还握着传统的木耒。“这是往前推的,那是往后拉的,得顺着土地的性子来。”年轻人和老人,新知与旧识,在田间地头交融,一幅多元融合的劳动场面悄然上演。
走过村边的小河,那水车依旧像个卫兵伫立在河边。据记载,水车(有的地方叫翻车)使用历史悠久,始于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的汲水与灌溉工具。到了三国时期,马钧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发明了既轻巧又便于操作的水车。通过踩动链轮的方式,水车上的木链被带动,并周而复始地翻转,装在木链上的刮板就能顺着水槽把河水提升到岸上,便利灌溉。遇到涝灾,水车还可以用来排水,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至今已有近1800年的历史。在东边村民看来,虽然它已不再担负昔日的重任,但村民对它仍然有着不能割舍的情怀。
“阿公,为什么现在不用水车了?”小孩儿指着那静止已久的水车问道。
老人笑了:“它累了,要休息了。现在有新的朋友帮它完成任务。”
不远处,几位村民正在搭建一个新的农产品加工厂,这是乡村振兴计划中的一环,旨在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让村民们享受到更好的经济效益。机器的轰鸣声,预示着村庄新的生机。
日复一日,水车并未被遗忘。村中的学校开设了小小的博物馆,孩子们在那里了解水车的历史,学习先人的智慧。水车成了教材,成了传承,成了文化的纽带。
春去秋来。村里举行了一个小小的退役仪式,村主任在致辞中说:“感谢你,我们的老朋友,感谢你曾经给予的丰收和希望。如今,我们有了新的方法去耕作,去生活。但你的故事,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新式的农机具加入了田间的作业,效率更高,收益更好。年轻的村民们通过网络销售村里的黄李子、富硒红薯、玉米等产品,将外界的文化和信息带入村子。东边村焕发出新的活力,既拥抱现代,又保留着传统。
夜幕降临,灯火阑珊。村里的晚会上,青年们唱着歌,老人们拍着手,孩子们跳着舞。这是一场新老交替的庆典,是乡村新生的狂欢。
水车静静地站在村边,它的远去,见证了一个时代的结束,也预示着另一个新时代的开启。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东边村踏着历史的车轮,向前驶去。而那远去的水车,将永远铭记在村民心中,它不仅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劳动场景,更承载着乡愁与记忆,静静地诉说着过往与未来。
远去的水车,不仅是一段记忆,更是一种精神!其实,它并未真正远去,它还继续在每一个村民心中转动,激起一圈圈涟漪,联结过去与未来。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东边村带着它独特的历史印记,昂首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