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衡的天平
又是一年夏末秋初。明玉像从前一样,独自走在校园的林荫路上。上海潮湿的气候刺激得她打了个喷嚏。第一次离家,一切都是未知数,一切崭新又陌生。
明明是魂牵梦萦的校园,明明是自己梦寐以求的专业,可想象中的欢愉在只身一人的陌生中被一点点碾碎,直至消失不见。
夜深人静,她伏在桌上,除了室友均匀的呼吸声之外,只有黑碳素水性笔在纸页上摩擦得沙沙作响,笔锋在纸面刻下轻微的印记,娟秀的字迹在日记本上匆匆走过,“入学以来,我像是一架失衡的天平,沉甸甸地撑起不曾想象的负担,天平的一端,是陌生的环境与丛生的荆棘,高高在上的寂寞和百孔千疮的想念;另一端,则是我只身一人漂浮于此,身似浮萍……原以为大学总胜过高中的忙碌,如今看来,却多了一份烦琐与落寞。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有一道阴影。明玉想家了,很想很想……”
这样的日子以二十四小时为周期轮回,转眼岁末将至,她却始终像是春的遗孤。纵使如今已走了很长的路,纵使世人称赞她的不屈服,可她不爱眼前的荒芜。这片土地上有常绿的麦冬和二球悬铃木,有车水马龙的人潮和长灯万盏的弄堂老屋……可这里对来自东北的她,对生性内敛的她,更是一个全新的,强有力的冲击—执拗,偏激,迷茫,焦虑,惶惑……她一直在徘徊,踟蹰在畏首畏尾的不前,与头破血流的莽撞之中。
在周围人看来,她这一个学期总有使不完的劲儿—她的专业几乎满课,她的日程几乎被上课、实验与报告填满,可她总能挤出任何可能的时间将自己藏匿在图书馆的人影之间。最早出门,闭馆方归,她的室友一天也见不到她几面。
熟悉的同学开玩笑似的说她“卷”—面对别人这样的评价,她实在打心底里讨厌。她看起来那么随和又那么安静,可几乎没有人知道,她埋在心底最深处的,最真切又最撕裂性的崩溃。
这里是全国顶尖的学府,是繁华热闹的大都市,这里的每个人看起来都能毫不费力地获得成功。可她,好像耗尽心力也抵不过别人的一星半点儿……
好多个不眠的深夜,她躺在床上,闭着眼,不知是梦境抑或幻想,她感觉自己好像掉入了一片无限循环的大海,不断地往下坠落。她呛了很多水,眼前是朦胧与迷茫,伸手却抓不到一根稗草。逐渐地,眼前那淡蓝色的海面消失不见,剩下的只有面对深海的恐惧与绝望。
好像,每一瞬间的呼吸,风都是苦的。
每一天的任务都那么琐碎又繁重,那种压力让她感觉自己像是沙滩上被厚重的沙土深深埋没的塑料袋,哪怕别人想要拉上一把,却也只能扯下她一星半点儿的残骸。
她想起了自己的初高中时期,彼时的她,只要自发地、无限地将规定的截止日期向前提,只要给自己设立一个尽早完成任务的目标,然后尽力达到,好像一切都能变得井井有条。于是,“忙中有序”成了她的代名词。彼时的她,周围尽是家人的关心与呵护,老师们的关照与信任,她怎么也忘不掉。她多想在低血糖时仍然有人随时递上一颗糖,嗔怪她又不好好吃饭,好好休息;多想自己仍然是那个在爱和拥抱里长大的孩子;多想再见一面那些她爱的、爱她的老师们;多想再听他们说,她是能“hold住”的最后一个;多想像从前那样在自我否定时总有人告诉她,她永远被无条件信任……
可是,现在不一样。繁杂又毫无头绪的事情突然压上肩头,定好的计划随时被打乱,日程不再乌托邦似的规整,没有想象中大块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好像成了如今的常态。她不知道如何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也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么,似乎每天都是上课、吃饭、睡觉、洗衣地重复着。陌生的课程和周围人的优秀,让她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能力不足,自己的努力究竟算得上什么,自己几个月以来都做了什么?又做成了什么?
支教之行
明玉出生在一个教师世家,自幼就是老师眼中的模范标杆,自然得到老师的喜爱。她从小就是课堂上那个心无旁骛的女孩,老师能从她的眼神中看到她对知识的渴望和努力学习的态度,哪一个老师看到这样的学生都会不由自主地感到高兴和满足。所以,每每看到明玉的时候,可以说每一位老师都会不遗余力地支持和鼓励她,这是一种深深的怜爱和珍爱之情。
正是因为在成长的路上遇到的恩师,明玉也向往并崇拜着教师行业,期待着有朝一日将那份师者大爱传递。于是,她报名参加了学校的假期支教活动。
转眼寒假。明玉随自己所在的支教团踏上前往银川的路。飞机上,她的座位正巧靠窗,飞机穿梭在云层之间,天空逐渐从鸽灰绒质化作了蔚蓝,午后的日光斜斜地透进来,她的睫毛上也闪着金色的碎光。
落地。明玉提着沉重的行李下了飞机。路上,她抬眼,不经意间瞥见显眼的标牌—“河东机场欢迎您”。
初见那群孩子,他们可是散漫之至,有的在活动室闹作一团,有的坐在座位上一言不发,却也不配合任何一次互动。他们年龄各异,小到一年级,大到六年级,却几乎无一例外,都十分调皮。
作为开营仪式的主持人,明玉硬着头皮强装镇定地站上讲台,如果不是因为周围的喧嚣,她几乎可以听到自己的心跳。“期待在未来的两周里,我们会一同创造更多的故事,谢谢大家!”可是她太内向了,在后续的游戏中,她一次次木讷地报幕,而后便躲在人群中为孩子们拍照。在最终的分组选老师环节,孩子们蜂拥而上,围在其他热情洋溢的老师身边—她的身前,竟没有一个小朋友。她是唯一一个孤零零的身影,也是欢乐喧嚣中唯一的落寞。
明玉最终被邀请到最受欢迎的那组,同最受欢迎的老师一起,带领那些孩子们。终于确定了自己的任务,可这“施舍”来的任务,让她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明玉的第一次课是在一个午后的最后一节,是她的语文课。她穿着志愿活动的红马甲站在讲台上,旁边的屏幕上是几天前早早备好的课件。“文字的意义,在于记录,更在于用平实的语言定格值得记忆的东西,我们的过去、所思与展望,人类的历史、发展与远方。这是语文,以及文学最深层次的价值。”她声情并茂地讲述着自己和语文的故事,脑海中是她从前的恩师站在讲台上的模样,和曾经教会他们的,对文字的热爱。
可是,台下的小孩子哪里耐得住连续三堂四十分钟的课。他们叽叽喳喳,像是凳子上凸出了钉子般丝毫无法安分,吵闹着宣告出自己的顽皮和浮躁。任凭两位助教老师怎么管教,任凭明玉在台上倾尽所能,他们,无动于衷。唯有鲜少几个高年级的孩子认真听着,眼中的求知欲望让明玉几乎落下泪来。
放学了,明玉强迫自己挂着微笑目送孩子们离开。待到学生几乎散尽时,一个乖巧安静的女孩悄悄走到明玉身侧,拉拉她的袖口—“老师!”稚嫩的声音软软地响在耳际,她低头,对上女孩澄澈的目光,“老师你好漂亮呀,可是……老师你能多笑笑吗?”眼前的孩子低了低头,犹豫片刻后说道。
明玉一愣,微笑着开口:“谢谢你呀,那老师以后多笑笑好不好?”
“好!”女孩抬起头,迎上她的目光,“那,老师明天见!”说罢,挥挥手转身离去。
明玉记得她。她是开营式上邀请明玉进组的那个孩子,也是明玉并不成功的第一堂课上为数不多认真听讲的孩子。“茗慧”,她翻着名册,默默记下女孩的姓名。
第二日,明玉提着大包的零食糖果走进教室:“大家看到了吗?老师今天给你们带了很多小奖品!我们今天会有自己动笔练习的环节,做得好的同学、上课表现好的同学都会有奖励。所以,大家等下上课时积极配合,认真完成任务,就有拿到奖励的可能!”
他们到底都是孩子,这番话的作用出乎她的意料。这堂课上,几乎所有的孩子们都睁大了眼睛,端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回答问题时举起的手,像是一片刚刚长成的小树林。课堂最后的十几分钟,她给他们布置了“尽可能详细地描述教室中任意一个人”的小练笔,而后,她逐个收了上来,一张一张批阅,写下三十余份独一无二的批语。
“比喻生动,观察仔细,很棒!”
“稍微有点儿简单,可以再细致一些,加油!”
“观察很细致,写得也很丰富,你的写作角度与众不同,特别棒!”
……
她记得最清楚的一份练笔,来自一个六年级的女孩子—“阳春”。她第一天就记住了这个名字,因为阳春三月的温暖,也因为阳春白雪的底蕴。
“当我第一眼看到她,她是那么美丽动人;当她走上来一开口,她的声音是那么温柔可爱;当她给我们讲第一堂课的时候,她的心是那么纯洁。她的性格比较内向,刚开始我觉得她很难接触,但当她在给我们上课的时候,我才知道她也在很努力很努力地和我们融入。”
读到这里,明玉觉得像是有人终于提着灯坐在她身旁,将她的孤独和内敛一并照亮。人如其名,她想,阳春,真的和阳春一样,温暖而富有力量。
终于,面对纯粹的孩童,真心换来的,是更多的不掺杂质的喜欢。课下的十分钟,只要她在,便会有一群小孩子围过来,和她谈天说地—
“老师你知道吗,我昨天做了一个梦……”
“老师,我作业写得可快了,我还有四张卷子就写完啦!”
“老师你们平时住在哪儿呀?”
“老师,我好喜欢你的课呀,也喜欢语文!”
“老师……”
……
她爱那些孩子们,她感动于他们的热烈,更感动于他们在自己的课上终有所学。她终于在步入大学后的半年以来看到自己点点星火般的价值,看到校园里渺小的自己,也能成为孩子们眼中很厉害的人,看到从前的自己,被老师呵护与关心的样子。
“或许,这就是支教的意义吧,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去看见曾经的自己在爱里成长,去看见自己作为教育的一环将知识与热爱接收与传递。”又一次翻开日记本,她静静写下:“每一朵花的绽开之路都艰巨又漫长,也都需要时间的打磨和耐心的滋养,但请放心,他们的开放,有我们守望。”
“两天很短,我们方才初见。两周的时间,足够我们教学相长与彼此陪伴。我们相信,教育的意义在于唤醒而非塑造,只要有爱与时间,花苞们终将初绽。”停笔,合上本子,她对着镜子中的自己笑了笑,仿佛一抬头,就能看见不远处的希望。
很快,一周过去。相处得久了,孩子们没有了最初的拘谨,甚至开始和这些大不了他们太多的老师开起了玩笑,也敞开了自己的心扉。
这天课上,明玉讲到了她求学路上的经历,讲到她状态不佳时下滑的成绩,讲到步入大学后她所感受到的落差感,讲到从前她遇到的良师,和他们对她的爱如何支撑她走了过来……
课后,一个有些“假小子”气的女孩走到明玉身边,明玉也记得她,一个叫云熙的女孩,她会在课上积极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会在课下拉着老师说东说西,会在老师问到她的爱好时不假思索地说出“打篮球”,会在手工课上轻而易举地做出惟妙惟肖的小玩意儿……
“老师……”云熙开口,拉着明玉的手,“我好羡慕你,能遇到好多好老师。我们班的老师总觉得我不够淑女,还总因为我喜欢玩而批评我。”
她听得心里一阵酸涩。的确,她从小到大都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是所谓的“别人家的孩子”,比起大多数人,她实在幸运太多。回过神来,她的目光凝聚在女孩眼中:“宝贝,你做得很棒,你有和多数女孩不一样的天赋和爱好,这都很正常。老师其实特别羡慕你的动手能力,也羡慕你能够在运动和探索中长大,这在如今是一种很难得的成长方式。所以,老师希望你能快乐地享受这样的生活,享受成长的过程。”
“嗯!谢谢老师!”女孩眼中又恢复了平日里的开朗笑意,说罢,蹦蹦跳跳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
深夜,宿舍的书桌前,明玉再次摊开了日记本,她写道:“孩子,多希望你永远这么快乐,永远不被内耗困扰,永永远远,野蛮生长。”与其说这是对那个叫云熙的孩子的祝福和期待,不如说这是明玉在自己成长中留下的一点点遗憾吧。
又过了几天,支教队为孩子们举办了趣味运动会。游戏中,她看到云熙一个人坐在座位,把玩着一个蓝色的气球。见明玉过来,云熙抬起头,笑着走向她。
“宝贝,你怎么不去玩呀?”明玉揽过女孩的肩,“想跟别的小朋友一起吗?”
“算啦,他们都有伴儿了。”云熙说着,一副满不在意的神色。可她毕竟是个孩子,藏不住眼中的期盼。这是一个双人配合的游戏,不巧其他的孩子们或是投身游戏,或是闹作一团,没有一个落单的同伴。
“那,老师和你一起好不好?”
“嗯!”瞬息间,云熙眼中闪烁起星星,嘴角扬起的弧度重又弯弯。
她们配合得很默契,尽管没有拔得头筹,却也玩得开心。
春化作用
与孩子们在一起的日子是繁忙的,也是快乐的。看向他们,明玉便望向了初入大学的自己—懵懂,内耗,迷茫不知归处。
可是内耗有用吗?自我贬低又能带给我什么?
没有丝毫好处。它们带来的,只有递减的能量、更深的绝望和无尽的死循环。
内耗,不过是弱者一戳就破的纸盾牌。她不想做一个这样的弱者。但长久以来的行为,正在把她拖入这样的无底深渊。此时,正是这群天真的孩子让她重新认识了自己,是时候自救了。“过去的昨天已经过去,未来的明天仍未到来,你能把握的,唯有每一个现在。”日记本上写下的这句话是她对自己又一次掷地有声的宣告,只是与以前不同的是,这一次没有人指导她如何做,她的宣告源自她发自内心的警醒。这才是内驱力应该发光发热的地方。“不会,就去问,就去学习;做不完,就取舍,有舍有得;抓大放小,无非也是执行力的一种体现。”娟秀的笔迹透出的是不屈和倔强。
此时的明玉,重又想到高中生物书上的那段话,“有些植物必须经历一段时间的持续低温才能由营养生长阶段转入生殖阶段生长的现象,我们把这一现象称为春化作用”。她甚至还能清晰记得自己在听到这句话时候内心的感动。植物生物学中说,“花粉管内部压强极大,但花粉管要保证不破裂,并且能够向前伸展”。何不学学花粉管,学学那种逆境中的野蛮生长。
“纵然痛苦,也许麻木,但,希望我会是那株具有春化作用的植物。或许,一段时间的持续低温后,马上就要见亮了吧。”正如她的名字一样,明玉的内心重又燃起了希望。就好像经历过错综复杂的烦扰和迷茫的人,在某一天早晨思绪突然被一股清流冲刷,感觉心如止水,留下的只有深沉的平静和明澈,继而看到了生命的本质,看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这种通透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时间的积淀和荡涤心灵后的顿悟。此时的明玉站在风中,感受着微风拂面,心中只有一种莫名的轻盈和自由。
明玉知道自己的的确确容易陷入焦虑。其实她也知晓,焦虑是一列没有轨道的过山车,飞驰在人生这片旷野。焦虑的人在车上,也应该在操作室里。
那就再震动亿万次万念俱灰的心脏吧。谨以此发愿,找回自我,不为外界裹挟,不为情绪左右。踔厉,笃行,干好手头的事,站好当下的桩。
唯愿,“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
思绪至此,明玉又一次看到那些稚嫩的笑脸在眼前绽开……
希君生羽翼,一化北溟鱼
转眼间,两周的支教活动即将进入尾声。明玉买了很多明信片,准备发给这里的孩子们。她一字一字亲笔写上他们的名字,为每一个人送上独一无二的祝福和期许。
最后一堂课的主题,是“后会有期”。明玉没有像往常一样安排练笔,而是给他们讲起自己的故事,讲起自己面对一次次离别时的感受,也告诉他们离别亦是一堂必修课。“未来的路很长,这一路上也必定少不了挫折与磨难,但我衷心希望你们潜心读书,勇敢地面对重重苦难,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去看看更广阔的世界。”她的目光停在台下每一个孩子脸上,像是想要将他们悉数收进自己的记忆。从前的记忆缩影与如今形成闭环,那个坐在讲台下,听着老师“希君生羽翼,一化北溟鱼”的期盼的女孩,如今走上讲台,将相仿的期许托付给那些大漠中的孩子,她看到自己的成长,看到自己终于在教育的路上发光发热,也看到自己终究成了教育承上启下的一环。
“你们的名字,有的被老师定格在笔端;你们的样子,老师都记在心间。感谢遇见,有幸走进你们的童年,同时,更感谢你们让老师蜕变!”明玉说着,将厚厚的一摞明信片悉数取出,一一念着孩子们的名字,尽数分发。
最后一个下午,是结营仪式。告别赠言过后,云熙悄悄跑来,从背后拍拍明玉,待明玉转身,云熙将一幅拼钻画塞到明玉手里,便径自跑开了。
明玉一怔,低头端详手中的画,那是一只小兔子,手中拿着盛开的郁金香,嫩粉色的背景,周边是针织得整整齐齐的字,“未来见”。
“谢谢你呀,宝贝,这一千多颗钻呢,你一颗一颗贴,要好久吧?”
“还好吧,这是我们上课之前几天我妈妈给我买的,我贴了一点点,但是太麻烦了,后来就不想拼了……”云熙顿了顿,旋即抬首,认真地对上明玉的目光,“但是后来我遇到了老师你,我就想拼完了送给你。”
这番话,明玉怎么也想不到。她上前,张开双臂,将眼前的孩子搂在怀里,久久,久久……
“谢谢你!”明玉还想说些什么,却抵不住喉咙已然哽住,眼角湿润,未落的泪珠挂在睫毛上,“我们,未来见……”
无论如何不舍,终于还是到了真的说再见的时候。明玉捧着厚厚一沓收到的贺卡和礼物,目送孩子们回家。
“老师……”明玉低头,茗慧便扑进她怀中,“老师以后还会来吗?”
彼时明玉再也无法像初见时那样说出一句“我们以后很难再见”,她眨眨眼,收住眼眶中的湿润:“如果我们以后还组织银川支教,我就还来这里,好不好?”
“我们走了,也要好好学习,我们也要回去读书了,我们以后会在更高的平台再见的……”
“老师,那我走了。”怀里的茗慧仰起头,背着书包转身向老师们挥手。明玉拍下茗慧回首的背影,那双澄澈的眼里,闪着莹莹的泪光。
终于,明玉踏上返程的车,仰头,她再一次看见同样的标牌—“河东机场欢迎您”。这一切,都好像是一场长长的梦,梦里有笑有泪,有苦有甜。在银川的日子,她终于醒悟,哪里是她温暖了孩子们呢,分明是这群纯粹的孩子们治愈了她,终于让从前渺小破碎的她,成长为如今的自己。
教育的意义在于彼此照亮。学习,教育,传递,闭环。
致我银川的孩子们
在候机大厅里,明玉写下这样的文字:
“我们是两周的支教师生,是语文课上的文字相碰,是上海到银川的山海相逢,是短短寒假的偶遇与好梦……
“我的几十个孩子,我想,对你们说……
“我爱你们,爱齐刷刷举手的你们,爱小麻雀一样围着我谈天说地的你们,爱在我午休时放低声音、放缓脚步的你们,也爱最后一天放学后不肯回家,在我上车时纷纷跑过来和我挥手说再见的你们。
“我爱你们,同样爱有时有点儿吵闹的你们,爱上课悄悄吃零食、打游戏的你们,爱悄悄改了我电脑屏幕的顽皮的你们,也爱常常在上课时跑过来找我要水喝的你们。
“因为我知道,你们的调皮捣蛋,无非因为你们是个孩子;因为我知道,我爱的是你们,不只是听话的你们。
“或许你们不记得,第一天上午的开营活动中,过于内向的我身前没有一个小朋友;第一堂课上,没有规矩的约束,你们七嘴八舌,吵吵闹闹,肆意打乱着我声情并茂的讲解;第一次走上讲台的我,并不知道如何与小孩子相处,这让我陷入自我怀疑,于暗夜中无声垂泪。
“或许你们不知道,我也曾经在助教时板起面孔提醒过整堂课一直吵闹的小孩儿;我也曾经在你们吵架甚至打架时下意识地慌乱烦躁;我也曾经在带着微笑挨过疲惫的一天过后,一见宿舍的床便立刻瘫倒。
“可你们好像只记得我的好。
“第一次课堂小练笔时,有十余张描写我的纸条,稚嫩字迹写下的‘温柔’与‘微笑’,间或在课间或是手工课后送给我的小东西,以及最后离别时一个个眼含泪花的拥抱……
“我承认我对你们很用心,从每一节提前准备并认真备好的课,尽力记住每个同学的名字,到每次练笔时认真地批改和评语,给每个同学独一无二的明信片赠言,和哪怕没课也尽量多去陪陪你们的决心与行动。
“但你们的纯粹的爱,始终让我意想不到。我不知道自己何德何能,有幸遇到这样天真又热烈的你们,有幸被你们的陪伴与依赖温暖,被你们的童真与欢笑治愈。
“你们问我,为什么看向你们时的目光和平时的我不一样。那是因为,我望向你们,便望向了不掺杂质的炽热。那种炽热,像是雪天的木屋里,坐在壁炉前烤火,将我的心与目光一并烤得温热。
“你们问我,何时还能再见我,可这个问题的答案实在难说。我们的缘分本就是一期一会地走过,过度的念念不忘只会让彼此徒增折磨。可我不忍心看你们失落,如今最后一次站在讲台上的我,再也不能像第一次那样坦然说出,我们只是两周后再也不见的过客……眼角温热,心也皱缩,我于是将自己的联系方式打在最后一页的幻灯片上,我于是答应你们再有支教的机会还来银川上课……
“可我们究竟能否再见,何时再见,只让我忆起一首老歌—‘你问我何时归故里,我也轻声地问自己,不是在此时,不知在何时,我想大约会是在冬季’。
“两周很长,长得占据我五分之二的假期;两周很短,短到我们才刚刚熟悉便又要分离。不过还好,两周的时间里,我有幸与你们这样鲜活的生命碰撞,与各异的灵魂共鸣,与我独一无二的孩子们教学相长,共拨云翳。
“学校里,我只是再普通不过的学生,只是教育闭环上一个不起眼的质点,可当我站在这里,我终于明白了教育的意义,‘所谓的分数、学历甚至知识都不是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我是那么幸运,在比你们大不了多少的年纪幸遇良师,我于是暗下决心,想将这份师者大爱传递下去。最后的下午,我对你们说,作为曾经被摇动的树、被推动的云与被唤醒的灵魂,我想,这份视野与知识的传递,就是教育的最高意义。彼时,我脑海中是我的老师教书育人的模样,是她对我的日渐月染与教化。她教会我写作要追求真情实感,她在我高考前夕祝福我‘希君生羽翼,一化北溟鱼’……她教会我的我所记得的一切,我也会一一向你们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