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推进,表现性评价逐渐成为提升音乐课堂教学质量、发展学生潜力及创造性的重要手段。首先,表现性评价关注学生的音乐素养与实际表现的结合,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演奏技巧和创作才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其次,表现性评价的应用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与潜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使他们在音乐学习中体验到快乐和成就感。最后,基于表现性评价的结果,教师可以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本文通过对在小学音乐大单元教学中实施表现性评价的实践与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为提高小学音乐教学质量提供一种可参考的路径。
立足音乐课堂表现,突出对素养的评价
在对小学生的音乐学习状况进行评价和分析时,应充分了解学生的音乐天赋、素养和潜力的差异,突出评价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引导小学生对音乐学习产生兴趣。
以“丰收歌舞”单元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歌唱、舞蹈、音乐创作等多种方式对学生实施评价,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其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让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来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再次,教师应该注重过程性评价,而不是仅仅关注学生的表现结果。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感受和经验,从而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最后,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让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创作出具有个性和特色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新的兴趣和爱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创新模块评价,促进音乐能力的发展
首先,鼓励学生使用乐器或电子设备创作简短的旋律或乐句,比如可以为某个童话配上具有表现力的背景音乐或音效,结合表演和讲述来呈现童话的故事情节与情感。教师对其旋律构思、情感表达以及演奏技巧实施评价,促进学生音乐创作能力的提升。这种方式既可以锻炼学生在音乐方面的选择和判断能力,又能够培养他们的故事讲述和表演能力。
其次,鼓励学生在班级或学校范围内组织小型音乐会,展示自己的音乐才华。表演形式可以多样,如独唱、独奏、合唱、合奏等。教师可以从表演技巧、舞台表现力及音乐理解力等方面对学生的音乐能力实施全面评价,并给予有针对性的反馈和指导,促进学生音乐表演能力的提升,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音乐才华。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升音乐能力,增强对音乐的热爱和创造力。
最后,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好教学设计,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确定合适的教学评价方法。
制定多维评价体系
首先,学校要制定评价标准,树立正确的质量观。《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围绕核心素养,基于不同学段实际,确立了音乐教学的目标。各学段音乐课程目标和不同音乐学习领域的目标,都是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因此,学校需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校情况制定相应年级的具体学业质量标准,以促使教师全面理解和把握教材,合理制定教学计划,避免因教学的随意性而破坏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其次,表现性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要求教师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注意不同学生的特长,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自信心和兴趣,使学生能够从中获得价值感和成就感。例如,小学音乐教师在教授“歌唱祖国”这一单元课程后,可以引导学生以独特的方式来展示自己对歌曲的理解。鉴于本单元的主题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因此学生在歌唱中要注意掌握歌曲中的爱国情绪,并以自己的方式和技巧来表达这种情绪,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的表现来作出评价。
最后,教师在开展表现性评价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音乐天赋及对音乐技能的掌握程度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在评价时注重使用不同的评价方法,既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也要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提高音乐能力和素养。此外,教师在实施评价后也要多鼓励学生,如:对于音色较好的同学,教师可以说“你的音色真棒,继续加油”;对唱高音的同学说“你有唱男高音的天赋啊,要多多努力”;等等。
综上所述,课堂表现性评价导向下的小学音乐大单元教学有助于提高音乐教育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演奏技巧和创作才能,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他们在音乐学习中体验到快乐和成就感。在未来的音乐教学中,教师需要进一步强化表现性评价在音乐大单元教学中的功能,探索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音乐教育理念和方法,为音乐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上海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