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保障机制,确保科学课程顺利实施

2024-10-08 00:00:00杜金凤田峥
留学 2024年19期

为确保科学教育课程顺利实施,学校建立了切实可行的保障机制。通过构建科学教育场域、实施“4+1+N”课程模式等方式,推动项目式学习实施,改变了传统的以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实现了知识学习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打破了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的界限,延展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与实践场域。

构建科学教育场域。学校以实验场域为核心、以环境场域为基础、以实践场域为延伸构建立体化科学教育场域,三大场域形成了三大圈层,从课堂到校园再到社会,把科学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思考—思维—思想”螺旋上升的过程。这些场域的构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审美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实施“4+1+N”课程模式。近年来,学校引入项目式学习,开展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教学,有意识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初步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此过程中学校发现,在开展项目式学习实践时,仍存在时空受限的问题。基于此,学校针对三至六年级的学生开始实施“4+1+N”课程模式改革。其中,“4”指的是每周5天中有4天采用分科课程模式实施国家课程中的基础性课程;“1”指的是剩下1天采用项目式学习,助推学生学习方式变革;“N”则指向学生实践探究时间的延长和学习实践场域的延展。通过这样的模式,将项目式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嵌入整个课程结构,打破了固有的课程学习样态,有助于分科教学与项目探究实践学习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其中,“1”的实施要点如下——

实施教师包班制。由两名教师协同工作,统揽主体化的教学项目及教学时间内学生的一切活动。以项目作为学生开展实践探究学习的主要线索,不考虑学科分类。

拓展课程空间边界。在开展实践探究时,学校所有的空间都是学生的“学习实践场域”,包括操场、图书馆、实验室、教室,以及校外的场所,比如:科学中心、博物馆、动物园、植物园、街道、社区等。

突出课堂时间弹性化。项目实践探究时间段中没有上下课铃声,课堂时间随学生学习需要可长可短。在这个过程中,每个班级、每个小组、每个学生个体可以支配的学习时间是不相同的,以确保他们保持积极的状态。

采用项目化学习方式。项目化学习的时间和规模不固定,允许学生对项目进行反复探究;空间也不固定,任何适合的地点都被允许利用,课堂上呈现的是一种“杂而有章”的样态。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更容易被激发起好奇心,从而能动地建构知识概念,形成科学思维。

以上机制,为充分拓展科学教育的时间与场域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大科学教育”体系中跨学科整合、实践导向和探究式学习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展望未来,小学“大科学教育”的成功实施将依赖于多方面的努力和持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