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一带一路”的伟大倡议,展现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和实现互联互通的中国智慧。2016年,教育部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提出“鼓励沿线国家学者开展或合作开展中国课题研究”“逐步将理解教育课程、丝路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沿线各国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加强青少年对不同国家文化的理解”,推进沿线国家民心相通、互学互鉴,实现共同发展。
“一带一路”是“21世纪新的长征”,作为教育者,我们有责任让学生们认识并了解它。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培养学生们的全球视野,使之形成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兼容天下的宽阔胸怀呢?为厚植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泰州市凤凰小学研发了不同主题的项目式学习课程,通过引领学生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促进团队协作和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使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项目式课程概况
近年来,学校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以“丝路足迹”“海上丝路”“丝路传承”“艺海拾遗”等主题为引领,每年组织开展一次为期一个月的国际文化节,分年级实施项目式课程。
通识性课程。通识性课程主要依托央视纪录片资源开展,以问题单和学习单为抓手,结合认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国旗和国名、绘制主题海报、开设走班微课等方式,让孩子们从宏观上了解“一带一路”的基本内涵。
发展性课程。发展性课程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分年级实施的项目式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丝路传承”主题下的“传承中国之礼——茶文化”“传承中国之奇——古法造纸”“传承中国之耀——青花瓷”“传承中国之魂——红色电影”“传承中国之味——国际美食”等一系列课程。通过对这些传承千百年的宝贵历史遗产的追溯和探究,学生们能够更立体、更多元地了解丝绸之路的繁荣和中西方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融通互鉴。
项目式课程推进
建设“开放式”文化环境,感受“一带一路”文化熏陶。学校充分利用楼梯、廊道等空间资源,设计以“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风土人情、特色物产、节日习俗等为主题的宣传栏,让学生沉浸式地感受“一带一路”的文化熏陶。同时,充分利用班级黑板报和外墙,呈现“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航行路线图,在孩子们心里种下“一带一路”的种子,点燃他们参与“一带一路”未来建设的热情,为培养国际化的未来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研发“体系式”特色课程,扩大“一带一路”辐射效应。每届“一带一路”国际文化节,学校都会进行顶层架构,并因时、因地制宜,开发校本特色主题课程。具体来说,学校根据“初识—溯源—寻路—领略—传承—憧憬”的设计思路,在同一主题的引领下,分年级实施不同的项目式课程,让学生能够更全面、更多元地理解“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例如,六年级团队研发了“古法造纸”项目。在“初识”阶段,教师组织学生利用班会课观看央视有关古法造纸的纪录片,了解东方古老造纸术的历史、传统技艺和文化价值。在“溯源”阶段,孩子们怀着好奇心广泛搜集资料,具体了解造纸术的发明起源和制作原理,制作图文并茂的PPT,利用晨会课开展走班微课程,既锻炼了信息搜集与表达能力,又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寻路”阶段,孩子们重温了蔡伦造纸的故事,明确了造纸的主要原材料是植物纤维,了解了造纸的五个基本步骤。之后,他们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尝试将可回收的废旧纸制品打成纸浆,体验“抄纸—装饰—晾晒—切纸”等过程,并且发挥奇思妙想,在成品纸上进行“一带一路”元素的二次创作:有的学生在纸上画出共建国家的地图、美食、风景、人物等;有的学生把纸剪开,写上对未来的憧憬,制成书签,送给前来访问的国际友人……一张张薄薄的纸片,传承古老、连接文明、走向世界。在该项目的成果展示环节,学生们创作并表演了《纸的前世今生》英文情景剧,再现了古法造纸的历史、演变、制作过程以及对后世科学、文化传播产生的深刻影响。这一过程,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们的文化自信,提升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一带一路”伟大倡议的推进,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提供了巨大的机遇与平台,为加强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方法与路径。学校应该放眼全球,基于学生的未来素养,统整课程资源,为学生们筑起生命中的“一带一路”,让他们能够融入国际大舞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促进世界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中国智慧”。
(作者单位:泰州市凤凰小学教育集团引凤路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