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经济学是音乐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学科,作为艺术经济学的分支,中国音乐经济学的研究已有数十年的历史。过程中,研究者们在音乐经济史、音乐产业发展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而当下音乐经济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应该如何发展,研究方法与研究理论如何完善,如何面对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对音乐经济学的丰富与冲击等问题,是研究者们正在面对、亟待解决的。在这样的背景下,“首届音乐经济研讨会”于2023年12月15日至17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如期举行,会议由河北省音乐家协会、河北师范大学主办,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金音乐器集团承办。会议以推动中国音乐经济学的发展和学科建设,丰富音乐经济学的学术论域、研究方法为主旨,力求在学术研讨的同时,积极为地方音乐产业经济发展建言献策,共设置学者研讨发言与企业家圆桌论坛两个环节,来自全国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与企业家共同参会。
一、音乐经济学的学科建设
随着高校艺术领域新文科建设和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发展完善,中国音乐经济学的学科地位逐渐受到重视,其学术队伍和研究成果也日渐繁盛。因此,“音乐经济学学科建设”问题是本次论坛重点关注议题之一,学者们就音乐经济学的学科定位、研究方法、研究论域和研究现状展开讨论。
中国艺术研究院秦序以《琴乐与琴脉齐飞,音乐与文化共长天一色——古琴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谈起》为题,首先回顾了“音乐经济学”的概念及发展历程,从政治、文化等方面探讨了古琴的历史,期望启发学者关于音乐经济学与文化艺术产生、传承与创新辩证关系的新认知。中国艺术研究院项阳以《国家礼乐观念下明清时期职业乐人生存辨析》为题,在辨析学界业已形成的音乐经济学科理念的基础上,讨论了应以怎样的方法论和视角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进行研究。他以明清时期职业乐人的生存为例,提出要以明清时期官书正史、野史稗编、文人笔记、地方志书及记载职业乐人经济行为的相关文书为基础,重点把握清代雍乾时期乐籍制度废除后职业乐人生存方式的变化,探求在国家与社会文化认同下,职业乐人依礼俗两脉的生存发展路径和原因。这些观点为中国音乐经济史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论域和方法。
河北师范大学韩启超的发言《为音乐经济学研究“鼓”与“呼”》在梳理中国音乐经济学、艺术经济学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他本人自2009年以来在音乐经济学领域的探索成果和心路历程,并提出了音乐经济学研究中的十四个重要问题,如音乐经济学的学科地位和研究方法、音乐经济史的研究论域、音乐经济史与音乐史的关系等,呼吁要从学科交叉维度入手,不断丰富和推动音乐经济学研究走向深入。
南京艺术学院钱慧的发言《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经济”视角刍论——对“音乐经济”研究的思考》通过对音乐经济学术史的回顾阐释了音乐经济研究的依据和基础,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分析“音乐经济”研究的问题范围与内容。她指出音乐经济研究是借鉴经济学视角看待中国音乐史、研究音乐历史发展中的“经济”问题,但该方向仍处于探索阶段,诸多问题的论证有待完善,如古代史料难以适应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等。苏州大学出版社孙腊梅的发言《音乐经济学——一个融合交叉新学科的建立》从2023年苏州大学出版社三卷本《中国音乐经济史》(入选“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的出版历程谈起,她指出,该著作以马克思艺术经济学理论为指导,从经济学、音乐学和社会学的交叉视角,系统梳理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音乐经济现象,总结了不同历史阶段音乐经济的发展特征和规律。该著作的出版为音乐经济学提供了坚实的史料基础和理论框架。
二、中国古代音乐经济史研究
本次会议中,部分学者对中国音乐经济史的讨论可据历史进程,划分为两个阶段。其一是古代音乐经济史及相关问题,如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曹丽娜的发言《唐代营利性乐舞生产之宫廷艺术家“商演”背后的经济学解读》,从经济学角度系统解读了唐代营利性乐舞生产过程中,宫廷艺术家的“商演”现象,尤其是对唐代“上堂卖艺式”乐舞生产方式、内容,以及艺人的高收入现象进行分析。她认为,唐代营利性乐舞生产对社会音乐商品经济发展,以及宋代宫廷音乐“和雇”制度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泰州学院倪高峰的发言《唐代乐舞生产消费的经济基础》通过对唐代宫廷、寺院、民间三个表演空间的乐舞活动经济基础进行系统分析、比较,认为唐代宫廷内健全的乐舞管理制度、国家的经济与法律制度都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宫廷乐舞经济的发展;寺院内包含音声供养与世俗的伎乐供养两部分,其中世俗的伎乐供养可维持寺院开支;民间的经济基础则包含宫廷轮值轮训、寺院庇护与地租替代、良好的市场发展基础三部分。据此,他阐释了唐代乐舞发展、繁盛的深层原因,以及五代至两宋音乐发展转型的艺术经济原因。河北师范大学韩莉薇以《清代宫廷宴飨乐舞表演背后的经济活动》为题,从清代宫廷宴飨乐舞表演环节入手,对其背后的经济活动进行探究,认为该经济活动是清代对乐舞进行严格管理的一种体现,在内容上有“以人为主”和“以物为主”两种类型,前者表现为月俸或饭食银两的形式在国家与个人之间流转;后者以钱财与物质的交换,通过宫廷的采买间接推动宫廷与民间经济文化的交融。
其二是近现代音乐经济史及其相关问题探究。具有代表性的是河北师范大学胡小满的《歌剧(白毛女)在张家口“商演”的意义》,他以新解放区张家口的观众花费60元购票观看歌剧《白毛女》的海报为切入点,对张家口地理位置、市民涵养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歌剧《白毛女》通过商业化演出所获丰厚票房收入,是《白毛女》艺术成熟的标志,亦彰显了“联大”文工团的文化自信,这种特殊时期的艺术经济活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演艺事业的新发展模式。
三、人工智能与音乐经济发展研究
本次会议的另一个重要学术热点是“人工智能与音乐经济发展研究”。中国传媒大学赵志安的发言《我国音乐经济的内涵特征、历史演进与发展路径》通过对我国音乐经济演进历史的梳理,得出其从古代音乐演艺“场所+演出”的形式催生出音乐经济,到新时代以“数字+版权”的形式创造音乐经济融合新业态,呈现出不同时代特征的结论。而当代音乐经济普遍存在通俗与低俗混淆、高雅与高阁失调、效应与效益抵牾、正版与盗版较量等问题。因此,要实现音乐经济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就需要从四个方面着力,即:完善职业生态促进健康发展;强化科技赋能促进创新发展;对接备方需求促进协调发展;注重多元形式促进融合发展。南京艺术学院钱志中的发言《20世纪早期西方音乐工业的全球竞争与市场营销》以1900-1920年西方唱片工业的全球拓展与市场竞争为考察内容,分析了欧洲和美国主流唱片公司的空间布局、市场结构与竞争策略。并从生产与销售网络的地理空间布局、音乐产品类型的开发、主流音乐市场与利益市场的差异化竞争等方面具体阐述了格拉莫风、哥伦比亚、林德斯特罗姆、黑天鹅等唱片公司在全球市场的成功,包括他们在流行音乐、歌剧、艺人推广等方面构筑竞争优势的方法与手段。北京师范大学肖艳的《人工智能对音乐产业影响研究——基于音乐创业市场数据量化分析》在搜集大量音乐创业市场公司数据的基础上,量化分析人工智能对音乐产业的影响,这为音乐行业创作者、创业公司以及整个音乐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更为翔实的证据和清晰的认知。河北师范大学程青青的发言《AI技术在音乐版权保护中的实际应用与发展趋势分析》在对现有音乐版权保护技术和方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版权识别与追踪、区块链应用、改进监测和执法手段、教育和公众意识等方法为导向的优化措施。
四、区域音乐产业经济发展研究
本次会议积极响应“将科研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精神,将精深的学术研究与地方产业经济密切结合,设置了学者与企业家面对面板块,以实现音乐经济学研究与社会音乐产业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在这一板块中,从事音乐产业经济的知名企业家们从企业经营的角度畅谈其对音乐经济发展的认识,如金音乐器集团有限公司周俊岭认为,河北省作为中国乐器产业集群之一,从业人员众多,产业规模庞大,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当下面临的消费升级、人工智能产业化等多方面挑战,需要企业与高校紧密合作,实现科技创新、品牌聚焦、跨界融合、结构调整等发展目标。北方民族乐器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杨俊鹏在梳理公司发展历史的基础上,也强调企业要与院校挂钩,引进专业团队,共同完成发展路径。韵迪乐器有限公司王景川在与学者互动的过程中,提出了几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企业如何通过科技实现守正创新,规范制作标准?企业如何在服务社会的同时获得经济效益?企业如何让乐器进入学校,推动文化强国?企业如何提高社会话语权?等,这些问题引起了在场学者的思考。
部分学者亦对河北地区乐器产业发展进行了初步研究,如河北传媒学院于宙的发言《河北鼓乐经济学意义》以“非遗”鼓乐“常山战鼓”与“任丘大鼓”在生活中广泛的应用为切入点,通过对当地乐器厂各类“鼓”乐器产量与销量的梳理,归纳了河北地区鼓乐经济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他指出,鼓的销售、经营很大程度上具有“私人定制”的特点,具体表现在鼓面尺寸、制作材质、工艺和装饰等内容的按需消费。河北师范大学郑婕以《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北省乐器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为题,在大量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详细归纳了河北省乐器产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并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河北省乐器企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她认为,要抓住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契机,大力发展乐器产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构建良性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五、归纳与思考
音乐商业或音乐经济作为一门课程、一个专业较早在欧美高校得到了普及和认同。国内第一本艺术经济著述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1995年出版的李向民《中国艺术经济史》;而音乐经济学相关的著述,可从1997年曾遂今教授的《音乐社会学》算起,第一本音乐经济史著作是商务印书馆2017年出版的《江南音乐经济史》,随后2023年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三卷本的《中国音乐经济史》。另据CNKI数据统计,与音乐经济相关的学术论文,最早可追溯到1989年①,迄今已经超过了三百多篇。通过分析可知,虽然音乐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已初具规模,尤其新出版的《中国音乐经济史》概括了中国古代备时期音乐经济的发展状况,但作为一个学科来说,仍未形成固定的研究范式。当下,探寻如何将音乐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融合,形成专属音乐经济学的方法论与学科定位,仍是学者们亟须解决的问题。
而本次会议作为国内首次举办音乐经济学的专题研讨,提出中国音乐经济学的学科建设,聚焦于音乐学与经济学的交叉视域,既具有一定的学术前瞻性,又是高校新文科建设在音乐领域的新尝试。对从事音乐史学、中国传统音乐、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学者产生了一定的启发,形成“音乐经济学+”的诸多可能性,使学者充分认识到学科交叉与融合、跨学科研究是当前及今后学术界发展的必然趋势。
此外,本次会议将为高校与企业的协同发展搭建平台,将学术研究与地方产业发展紧密结合。马克思强调“音乐是一种生产的理论”,让我们重新审视中国音乐发展的规律,思考如何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何在音乐研究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当代的音乐实践相结合。学者们互相分享在中国古代音乐经济史、数字音乐经济、音乐版权经济、地方产业经济领域的诸多研究成果与心得,其根本目的之一是研以致用,产学研相融,发挥学者智慧,指导、引领、服务、助推地方音乐产业经济发展,助力中国音乐文化健康发展,实现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因此,无论是从哪个维度来说,“首届音乐经济学研讨会”既是一个“新颖”的学术话题,也是一个“迟到”的学术会议。它的举办,无疑会对音乐经济学的学科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