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被民族音乐学家范西姆首次发现并挖掘壮族、侗族三声部民歌《三顿欢》《嘎三锁》,彻底否定了国外音乐界对“中国没有多声部民歌”的说法,随后在他的倡导和组织下,成立了广西少数民族歌手班,并组成了广西少数民族歌手班合唱团。范西姆与作曲家何文友、指挥家农峰及老一辈音乐家一道带领广西少数民族歌手班合唱团参加了全国一些重要的演出和比赛,其中在1998年7月第四届中国国际合唱节里,分别用四种民族语言演唱了由广西民歌改编的无伴奏合唱《赶歌圩》(壮族)、《苗山情》(苗族)、《京岛展歌》(京族)、《蝉虫歌》(侗族)并获最高奖。21世纪初,广西倾力打造的广西那坡黑衣壮合唱团、广西龙州天琴女弹唱组合惊艳了全国,成为中国合唱界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在此同时,广西艺术学院也有两个合唱团脱颖而出,华山教授指挥广西艺术学院合唱团演唱具有鲜明的广西民族特色的合唱作品《花帽了沙沙》《黑衣壮的酒》分别于2005年、2008年获得第一、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声乐类专业组金奖第一名,进入了2008年的全国第十三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合唱比赛的决赛;杨清强指挥广西艺术学院附中合唱团演唱广西民歌改编的合唱作品《山歌年年唱春光》《山歌满山坡》分别于2007年获得全国艺术职业教育成果展演优秀成果奖、中国原生民歌大赛院校组铜奖、2010年获全国第三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但是不得不说此时的广西合唱更多的是挖掘、展示广西丰富多彩的民族元素,合唱作品的创作与改编基本上都是利用比较简单的、传统的作曲技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广西合唱也进入了发展的瓶颈期。
广西艺术学院合唱团团长兼指挥华山教授敏锐地感受到广西高水平的合唱作品匮乏,相对落后的作曲理念和技法已经严重制约了广西合唱的进一步发展,无奈之下他把目光投向了全国艺术性强、演唱技术要求高的合唱作品。随后,他指挥广西艺术学院合唱团唱着《雨后彩虹》《黑龙江的波涛》《把祖国打扮得更美丽》等一些全国经典的合唱作品,获得了2009年第七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合唱比赛的铜奖。鲜花、掌声依旧,但此时的他思考更多的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素有“歌海”“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的广西难道只能唱别人的合唱作品?广西合唱将何去何从?正当华山教授迷茫时,2012年12月首届旨在集彰显广西、中国与东南亚区域民族音乐文化特色,力求把民族音乐素材与传统作曲技法、现代作曲技法和理念结合的音乐创作、多元化的音乐表演与音乐研究于一身的中国一东盟音乐周横空出世!
如果说中国一东盟博览会举办二十年,成为广西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那么创办十一年的中国一东盟音乐周就是广西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2012年依托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及国际民歌节为契机,一群敢为人先的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有志之士,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广西教育厅、南宁市宣传部的支持下,毅然开辟了一条音乐的“海上丝绸之路”——创办中国一东盟音乐周。音乐周以民族性、探索性、学术性为主要目标,建立和加强国内外艺术院校、音乐团体之间的互通与交流、将民族音乐素材与现代音乐的创作技法和理念结合在一起,充分展示多元的优秀的各国音乐,为音乐家建立良好发展平台和创造机遇,进一步扩大中国音乐在东盟国家及世界的影响力。在中国一东盟音乐周十一年“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滋养下,一场用广西人的声音讲述广西的故事,用广西人的情感演绎广西的合唱作品的热潮轰轰烈烈地展开,迎来了广西合唱事业高速发展的繁荣强盛期。从某种意义上说,广西艺术学院合唱团代表着广西合唱的最高水准,广西艺术学院合唱团的发展就是广西合唱发展的缩影,那么中国一东盟音乐周究竟给广西合唱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一、中国一东盟音乐周对广西合唱作品创作理念及技法的影响
2012年的第一届中国一东盟音乐周在七天的时间里,中国与东盟及世界各国十多场的音乐会、各种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和专题讲座让广西的音乐家们目不暇接,特别是现代作曲技法、理念在民族音乐创作方面的运用,给了广西音乐家们极大的j中击及启示。秉承着中国一东盟音乐周宗旨,华山教授想到了把民族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玩得炉火纯青的云南艺术学院的作曲家——刘晓耕教授,于是华山教授指挥广西艺术学院合唱团唱着刘晓耕的《撒里罗》《月亮今晚要出嫁》等作品频繁地在中国一东盟音乐周亮相,迅速为中国、东盟各国及世界合唱界所瞩目,并且在2014年9月的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合唱比赛获得银奖第一名。此时华山作为广西合唱界的领军人物已经深刻地体会合唱作品的创作对合唱事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合唱作品的民族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的相互渗透、融合对于广西合唱的发展是何等的重要!但此时的广西合唱作品的创作还在苦苦探索中,这种苦苦的探索在中国一东盟音乐周举办了第六届后的2017年终于迎来了丰收——2017年华山教授指挥广西艺术学院合唱团唱着《喜鹊登枝》在黄龙音乐季·国际合唱艺术周获得特等奖,在2018年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获得全国声乐一等奖的好成绩。《喜鹊登枝》由若舟作词、黄朝瑞作曲、曾令荣改编,它以现代音乐创作常用的叙事性的方式讲述壮族青年百果王与瑶族姑娘金蚕娘相遇、相知、相爱并喜结连理的爱情故事,是一首具有鲜明广西瑶族、壮族山歌风的民族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的合唱作品。在这首作品里,我们看到壮、瑶民族音乐的多元化展示,壮族方言“尼的呀“和瑶族方言”啦咧哕“的巧妙嵌入,看到中国戏曲的“紧打慢唱”“方言说唱”独具匠心的运用,也看到了传统的平行大小调的转调,更看到了现代作曲技法如”点描””音块”出神入化的运用,甚至流行音乐的和声色彩运用,都使这首合唱成为近年来广西合唱不可多得的好作品。曾令荣是广西艺术学院合唱团培养起来的作曲家,他当学生时在合唱团唱合唱,毕业后为广西艺术学院合唱团创作合唱作品,他是一位把合唱的民族性与艺术性把控非常到位的青年作曲家。他的合唱作品时常在中国一东盟音乐周里与广西艺术学院合唱团相得益彰,在全国各个级别的合唱赛事上也广为传唱。
除了曾令荣之外,不断在中国一东盟音乐周里涌现出来、成长起来的广西优秀作曲家还有钟峻程、曾海平、戴伟、莫军生、吕军辉、戴丽霞、丁玲、覃锋达、吴丽云、李勋、陈威、邱庞阳洋等等作曲家及他们的优秀合唱作品客观上解决了广西合唱创作人才、合唱作品相对匮乏的窘境。其中作为中国一东盟音乐周的音乐副总监、青年作曲家戴伟教授.他的合唱作品民族性、艺术性和时代性融会贯通,对广西合唱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2017年第六届中国一东盟音乐周舞台上,我们听到了由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系合唱团演唱的,由梁绍武作词、戴伟根据广西隆林花苗民歌改编的《唱嘟哒》和广西龙州壮族民歌改编的《天琴歌》,仿佛春风拂脸,让人心旷神怡。特别是《天琴歌》采用广西龙州壮族民间音乐素材,旋律轻快优美,通过女声与天琴这一壮族特有的弹拨乐器之间的结合,在演唱和演奏中相互融合,形成鲜明的民族合唱的弹唱特色,古老的原生民歌与朗朗上口的脱胎于原生民歌的优美旋律交替出现的作曲风格,宛如时空穿梭交替、引人入胜。《天琴歌》在中国一东盟音乐周舞台上首演就获得好评之后,戴伟一鼓作气,创作了近十首壮族独唱、合唱作品,汇成《五色家园——广西壮族组歌》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小型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这就是从中国一东盟音乐周走出来的佳作,其将民族音乐素材与现代音乐的创作技法相结合的手法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影响着广西民族合唱的创作风格。
二、中国一东盟音乐周对广西合唱作品题材的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通过中国一东盟音乐周,广西的作曲家意识到不能只沉醉于广西的青山秀水,民俗民风,更应该用博大胸怀去拥抱时代,用深邃目光去观察时代,用真挚情感去体验时代.用中国的声音讲述中国的故事,才能不断推出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传世经典。在2021年第十届中国一东盟音乐周开幕式交响乐作品音乐会上,由蔡昌卓作词、戴伟作曲的交响合唱《美丽壮乡新时代》由广西交响乐团、广西艺术学院合唱团携手演绎,这是描绘“蓝天碧水”的广西人民“五谷丰登粮满仓”“天天有歌海”的幸福生活,每逢佳节“美丽壮乡唱起来”,用“水酒”“山歌”敬亲人,共同“歌唱美好新时代”,同时表达了壮乡人民“初心永不改”“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作曲家戴伟在歌曲的引子和间奏上巧妙地植入了广西壮族原生民歌音调,再经过作曲家妙笔生花般的创新性转化与发展,最后汇成了热情洋溢、载歌载舞的新壮乡赞歌。《美丽壮乡新时代》自出现在中国一东盟音乐周演出后更是在各个大型晚会上频频亮相,在各个音乐平台上热播,引起了轰动效应。《美丽壮乡新时代》还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小型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
在2022年第十一届中国一东盟音乐周盛大开幕式上,一场凝聚着广西艺术学院集体智慧和力量的大型交响合唱《丝路远航》隆重上演。《丝路远航》是广西艺术学院师生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积极推动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一东盟命运共同体的使命担当,将“重大历史题材”“重大现实题材”与“民族与东盟特色题材”相结合,用心用情用力去打造的一部精品力作。特别是戴伟教授在创作其主题曲领唱、混声合唱《丝路远航》(梁绍武作词)时运用了独特的调式处理方法,将中古调式与传统大小调式进行混合交替,这种主音相同、调式交替的创作手法,拓展了调式调性的对比,使其旋律独特优美,和声色彩斑斓,让人感受到中华文明与异域风情的交融,同时也营造出丝路航行变幻莫测和艰难险阻,以及展示航海人的矢志不渝的决心。极具戏剧张力的交响乐与丰富的合唱音色使得整个作品气势磅礴、恢弘大气。2021年11月大型交响合唱《丝路远航》入选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广西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三年规划首批扶持项目。
这两个在中国一东盟音乐周大放异彩的大型交响合唱作品在题材上的成功为广西的合唱发展指明了方向,对广西将来的合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中国一东盟音乐周对广西合唱作品表演形式的影响
合唱常见的形式呆板、趣味枯燥的队列静态化的表演形式越来越不能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求了,广西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多元化的表演形式是最常见的,独唱如此,合唱也如此。在中国一东盟音乐周上展示的合唱,无不是音乐与舞蹈、舞美与服饰、灯光与道具的完美结合。2017年5月第六届中国一东盟音乐周的“印尼甘美兰与广西民歌展示专场音乐会”上,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系合唱团表演的“壮乡歌谣”,把广西壮、苗、瑶、毛南、仡佬、回、京、彝等共十二个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的音乐、语言、服饰、风土人情都有所展现,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美不胜收的广西民族风情画卷。2018年6月第七届中国一东盟音乐周“南宁国际民歌节作品与广西艺术学院合唱团音乐专场音乐会”上,广西艺术学院合唱团演绎的无论是民族风格的《壮族敬酒歌》《藤缠树》《请你带走我的歌》《广西尼的呀》《赶圩归来阿里里》《大地飞歌》《月亮今晚要出嫁》,还是京剧风格的《迎来春色换人间》、流行风格的《夜来香》都是采用了有情节、有情景、有舞蹈、有表演,还有特色乐器的加持,一场多元化的合唱音乐会胜似一场视听的盛宴。多元化的合唱表演形式在中国一东盟音乐周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并一直引领着广西的合唱事业向前发展。广西艺术学院合唱团正是依托这种多元化的合唱表演形式,走出广西,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一东盟音乐周对广西合唱作品的创作理念及技法、合唱作品题材、合唱作品表演形式等方面的影响是积极的深刻的,广西的合唱正通过中国一东盟音乐周这个窗口,吸取中国、东盟、世界音乐的营养,自强不息、发展壮大。同时我们也欣慰地看到经过广西艺术学院有志之士十一年精心打造,中国一东盟音乐周在国际音乐界建立起较高的声誉,已经成为一个挖掘新作品、培养新音乐人才、扩大新听众的国际综合性音乐交流平台。借助中国一东盟音乐周的春风,我们有理由相信广西的合唱事业更加欣欣向荣,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