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由广西艺术学院倾力打造的“广西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三年规划(2022-2024年)首批扶持项目”大型交响合唱《丝路远航》,于2023年10月20日在第十二届“中国一东盟音乐周”大型交响合唱《丝路远航》音乐会上隆重首演。交响合唱作为一种为合唱和交响乐队而作的大型声乐套曲,融合了康塔塔、清唱剧、声乐套曲等其他舞台演剧形式。作为一部集体创作的新作品,《丝路远航》是如何用交响合唱这一体裁来表现“中国化”与“民族化”,如何将文案性的表达转化为新时代精神的艺术表达,是笔者想探讨的重点。
一、集体创作中彰显团队协作精神
《丝路远航》的创作是在艺术总监侯道辉的宏观设计下,蔡央担任指挥和总导演,由广西艺术学院交响乐团和广西艺术学院合唱团演奏、演唱,广西艺术学院钟峻程、吕军辉、戴伟等老、中、青三代12位作曲家以及梁绍武、蔡昌卓、李君三位作词家共同完成。该项目得到了广西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高度重视,在创作之前,多次组织调研学习,并带领全体创作人员前往广西北海、钦州市的古代海上丝路文化遗址、“一带一路”重点园区和重大工程建设现场等地进行田野采风,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携手建设中国一东盟命运共同体”重大倡议,以及题词“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此,团队的创作灵感油然而生。
作为集体创作项目,既要体现作品风格的统一,又要展现每个创作者的写作个性,如何在这两点之间取得平衡,无疑为创作团队提出了挑战,也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在创作团队的多次交流与沟通下,最终采用各做备章的创作模式,虽是和而不同,但却在统一主题动机的贯穿及发展的原则下,运用交响化手法,在宏观上取得逻辑性与统一性的结构特性,又留出足够空间为创作者们在不同章节中展示个性,这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创作群体团结协作的精神,彰显集体意志。
值得一提的是,作品从立项、采风、创作、修改、首演,参演人数达二百三十余人均由广西艺术学院师生共同完成,经不断打磨提升,总共历时两年。
二、精心的题材选择与体裁构思
“海上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形成于秦汉之时,繁荣于唐宋,影响至今,历久弥新。广西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处于国内大循环和中国一东盟国际循环的交汇点,《丝路远航》就是以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合浦作为开端.以“重大历史题材”和“民族与东盟特色题材”为脉络展开艺术想象。对于“海上丝路”题材的创作从来不拘于某一类体裁,在文学、音乐、绘画等多种艺术门类中都有涉及,该题材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无疑源自于这条文化交融之路所特别具有的深厚的历史渊源和艺术可塑性。《丝路远航》以交响乐队与合唱的艺术形式,用宏观与微观、浪漫与写实等手法进行创作,以史诗性、地域性、民族性为创作基点,对整个广西海上丝绸之路过程的时间与空间进行梳理、提炼和总结,在风格上既有现实主义描写,又有浪漫主义的抒情特质,在音乐上既有留白式的写意,又有泼墨式的写实。
《丝路远航》将管弦乐与大合唱两种体裁相结合,拓展与挖掘管弦乐队的音响音色,声乐部分采用合唱、领唱、小组唱、重唱、独唱等声乐形式的综合把握,对乐队与合唱之间的互动表现进行了积极探索,凸显出创作团队在同类题材、体裁创作中独特的审美意识和情趣。每个乐章都围绕“丝路”主题而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表达广西为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一东盟命运共同体做出的积极贡献,将壮乡儿女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新风貌、新作为,化作温暖人心、振奋人心的最美和声。
三、巧妙的谋篇布局和形式穿插
为了更好地展现《丝路远航》史诗般的连续性,全篇由序曲、序、四个乐章和尾声共七个部分组成,15首原创歌曲结合管弦乐队的器乐演奏贯穿其中,全曲时长近八十分钟,这对集体创作的作益家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但是整场音乐会中并没有让观众感到乏味冗长,这除了音乐本身的魅力之外,还离不开创作团队巧妙的形式布局与内容安排。
从表1中可以看出创作团队对每4FaUM6NmL7r1qsSk+x/jkwrQ54rC5psXGp4ZqWzLfm8=个乐章的形式布局。序曲作为整部作品的开始,虽是纯器乐的管弦乐陈述,但极具交响性的主题表达和旋律发展,在音乐材料上凝练了整部作品的核心素材。序的标题为“海上丝路”,表现了远古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由双管编制的管弦乐队与混声合唱组成。序曲和序这两个部分在整部套曲中是具有起、始作用的支撑点。中间四个乐章分别由三至四首原创歌曲组成,均以三管编制的管弦乐队与声乐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表达,四个乐章呈现出作曲家们对称性思维的布局。其中,第一乐章“启航新时代”运用混声合唱、独唱的演唱形式,表现了“一带一路”的发源地——广西合浦的海上始发港,从而挖掘“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根源。第二乐章“潮涌北部湾”结合男声合唱、独唱、混声合唱的形式,讴歌广西与东盟国家山水相望,血脉相亲。第三乐章“相挽十一国”结合女声小组唱、独唱、混声合唱的形式,表现了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友好关系,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友谊源远流长。第四乐章“共建新通道”运用独唱、混声合唱、女声合唱的演唱形式,颂赞劳动人民勇于开拓、勤劳致富于后北部湾自贸区的繁荣景象。尾声部分以合唱与交响乐队的形式,表现“一带一路”下奋力谱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不同形式的声乐演唱饱含抒情、抒怀、激励、奋进等情愫,体现了作曲家团队创作的深度与思考的广度。整部作品中既有大气磅礴,又有高山流水;既有振聋发聩,又有涓涓细流,急缓有致,动静相谐。作品以生动的音乐语言表达了广西与东盟国家丰富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讲述广西各民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奋进的故事,诠释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在对备乐章的谋篇布局和形式穿插上,创作团队较好地把握住宏观的平衡度与微观的对比度,每个乐章的先后顺序都是经过艺术性思考后的精心安排。
四、多元色彩与统一风格的艺术表达
广西民族民间音乐作为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独具个性的存在,激发了艺术家们强烈的创作灵感。在深入挖掘广西各民族与东南亚各国的民族音乐素材的基础上,展开了由管弦乐队呈现的多声部交响。
在《丝路远航》中,创作团队采用代表广西民歌独特的“四度五度三音列”②的主题动机(见谱例1),将其贯穿各个乐章中,并通过重复、展开、变奏等手法创作出丰富多样的五声性音乐语汇,让整个作品凸显出民俗色彩的音乐语言,酝酿出浓郁的民俗韵味。
谱例2是作品的“丝路”主题,其旋律围绕纯四度、小三度和大二度的核心音程展开。该主题第一次出现是在序曲中,由木管组、铜管组、弦乐组和打击乐组围绕核心动机同时在恢弘的旋律中呈现,在第44小节处,这一主题由双簧管声部奏响,温暖深情的格调与前面形成鲜明对比,为听众带来听觉上的满足。该主题分别在其他乐章中以不同形式的演奏、演唱多次出现,构成贯穿统一全曲的重要线索。
尾声中出现的“远航”主题(见谱例3)围绕纯五度(及转位)、大二度的核心音程展开。这可以看作是“四度、五度三音列”的另外一种变化形式(见谱例4)。两个主题均包含“纯四度”与“大二度”,因而其共同构建于“四度、五度三音列”的内在音响逻辑关系。这种核心音调在各乐章主题中的关联也使整部交响合唱气韵贯通,自成一体。
如果说这部作品中充满矛盾冲突和音响对比的各乐章主题是该作品的灵魂,那么创作团队精心设计并巧妙布局的动机就是指引灵魂前进的原动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各部分音乐串联为一个协和统一的整体。
此外,音乐中还强调广西各民族音乐和东南亚各国民族音乐的融合,并在乐队中加入特色民族乐器。如“序”中运用壮族以及越南的民间音乐元素,并将越南弹拨乐器独弦琴融入交响乐队;还如在第三乐章《相挽十一国》的女声小组唱《碧海丝路情谊长》(戴丽霞曲)中,11名女生分别穿着中国和东盟十国的民族服装进行演唱,以规定情景、舞蹈、服装等多种舞台艺术元素给观众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
五、管弦乐配器中“功能”与“色彩”并重
在配器整体布局上,该作品既立足于传统配器手法,如混合音色、纯音色的使用,又吸取了后浪漫主义和现代配器手法,如点描法、音块对置等技法。在关注乐队“色彩”的运用上,作曲家沿用了后期浪漫时期法国印象派的编配技术;在追求“音色”上,为了避免减弱音乐的戏剧性,并没有过分注重音色。为了追求“色彩”和“音色”两者的平衡,创作团队运用众多技术手段,使配器中“功能”与“色彩”并重,共同为音乐内涵的表达服务。
在《丝路远航》中,“功能”与“色彩”存在于乐章与乐章之间,两种管弦乐风格根据表达内容的需求既时而出现、时而消失,相辅相成,又互相结合。如在第四乐章中的《幸福大道通天下》(李勋曲,吕军辉配器),开始以小号为主的铜管组高亢明亮的庄严和声开始,表现了大道通大海,连接成梦想纽带的浩然大气,持续了12个小节后,以弦乐组为主,柔和温丽,娓娓道来,集中表达了海纳百川的中华情怀。11小节后与木管、铜管之间进行了音色交接,每一种音色之间形成多种瞬间融合,这一部分特别木管组的运用,短笛、长笛、单簧管、双簧管与巴松之间进行了频繁的音色转换,具有强烈的“色彩”冲击,使音乐如梦如幻,熠熠生辉。
结语
大型交响合唱《丝路远航》用母语讲述中国故事,用地域性、民族性的音乐发出中国声音,用鸿篇巨制践行新时代文化追求,其创作的审美取向贴近大众,无疑是一部具有可听性并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广西艺术学院校长侯道辉表示,音乐是跨越国界的艺术语言,《丝路远航》在第十二届“中国一东盟音乐周”进行展演,也充分反映出“一带一路”倡议促进文明互鉴,体现文化自信。据悉,该项目将持续推广传播,将地方音乐创作不断推向新高度,进一步扩大社会效益和影响力,积极为地方音乐文化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