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2024-10-07 00:00:00张玉玲马晓军
乡村论丛 2024年4期

摘要:敢于担当、勇于奋斗,助人为乐、邻里和睦,诚实守信、言而有信,这些特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理念与价值精髓。在乡村振兴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源泉。文章探讨了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的迫切需求与重要性,并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振兴的路径是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乡村组织能力提升,建强基层组织;完善乡村人才结构体系,培养乡村人才等。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乡村振兴 实践路径

* 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科联项目“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3ZJFLD09);喀什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编号:KD2022KY018)。

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第二个结合”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其所包含的治理思想、经济伦理、哲学思想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不懈奋斗。在新时代背景下,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要义对推进乡村振兴至关重要。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对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两个结合”,走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振兴的基本特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的重要场域在乡村,乡村全面振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只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乡村建设之中,才能更好地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敢于担当、勇于奋斗的精神风貌

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需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敢于担当、勇于奋斗的精神,从而激发广大农民的热情,坚定其干事创业、实现乡村振兴的信心。同时,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在乡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在乡村建设中发挥凝心聚力的积极作用,强化农民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的主人翁意识。

(二)助人为乐、邻里和睦的道德品质

一直以来,乡村群众团结友善、邻里和睦、相互帮助等优秀品质,为解决邻里冲突、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稳定等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注重道德教育,还注重强调人的思想、信念等精神内涵。通过将道德品质融入乡村文化生活、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可以引导群众加强道德修养,提升广大群众的整体素质,形成和谐友善的乡村氛围,助力和美乡村建设。

(三)诚实守信、言而有信的伦理原则

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还需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诚实守信、言而有信等重要的伦理原则。诚实守信能够为农民群众营造乡村诚信有序的氛围,不断提高群众的自律和他律水平,为构建和谐诚信的文明乡风奠定良好基础。言而有信的行事作风能促进群众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理解,构建和谐社会,进而推进乡村高质量发展。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方向指引。“中华文明植根于农耕文明,农耕文明决定了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意蕴,能让乡村振兴的活力进一步迸发,推动乡村振兴迈上更高的台阶。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源泉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得到了明确地阐述,其中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思想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农耕文化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农业智慧,为乡村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源泉,其所蕴含的农耕智慧、社会治理、生态思想等为乡村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生态保护等方面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基础和宝贵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等经济伦理思想,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当地特色产业、民俗文化品牌,推动实现文旅融合发展等新产业新业态和拓宽群众的收入来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乡村振兴注入灵魂

在乡村振兴发展的过程中,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形成淳朴民风。在脱贫攻坚结束之后,解决了绝对贫困,群众的物质生活有了一定的保障,但是精神生活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深藏的仁义礼智信等传统智慧和厚德载物的精神追求等,能够为群众铸魂。一方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振兴,有助于充分发挥乡村作为文化传承阵地的功能,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历史文化资源与当地的村规民约、乡风民俗等相结合,形成新时代的村规民约,可增强乡村传承文化的价值功能。另一方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振兴,能够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地的各民族文化深度融合,更好地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在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乡村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场域,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等治理思想,对促进乡村治理至关重要。一方面,在乡村振兴进程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提高群众的精神文明水平,又可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礼法合治”的社会治理思想融入国家治理体系之中,能够进一步丰富乡村社会治理的内涵,实现基层治理中“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促进乡村和谐发展,从而构建和美乡村。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必须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乡村组织能力提升、建强基层组织等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

(一)促进乡村组织能力提升,建强基层组织

“基层党组织是农民根本利益的代言人、维护者和实践者”。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过程中,党组织是实现乡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发展的关键力量。首先,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教育引领作用。基层党组织要定位清晰,用先进的理论知识教育引导群众,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去阐释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其次,加强党组织能力提升建设。乡村振兴是一项极其艰难和复杂的事业,需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党员干部群众,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用其专业化水平去解决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最后,夯实基层党组织的文化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治国理政思想、文化理念、精神特质等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想来源。在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中,应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充分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培育符合当地的自治文化,不断提升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水平。

(二)完善乡村人才结构体系,培养乡村人才

乡村要振兴,关键在人才。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过程中,亟须建立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有科学素养、有责任感的人才队伍。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治理思想与价值观,培养多元化、专业化乡村人才。首先,建设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基层应该面向社会招贤纳士,吸引人才到乡村工作,充实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同时,积极宣传鼓励返乡大学生和乡村能人到乡村从事文化工作,补齐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的短板。其次,提升乡村文化人才的积极性。一方面,通过政府与学校或企业合作培养乡村文化人才,不断提升乡村文化人才的专业能力,使其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带头人。另一方面,当地政府应加强对乡村人才的关心关爱,在待遇上给予保障、政策上给予倾斜。最后,培养多元化人才。乡村文化发展建设既需要专业的人才,也需要经验丰富的乡土人才。尤其是乡土人才对当地的地理风貌更加熟悉,更有利于开展工作,可以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中,为乡村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三)促进乡村产业结构转型,拓宽增收渠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农业生产知识、生产技术等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应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济伦理,调整乡村产业结构,实现乡村产业迭代转型升级,拓宽群众增收渠道。首先,盘活乡村文化资源。重塑乡村民俗等乡土文化,发挥乡土文化的独特作用。“乡村民俗是依附于各地农村群众生活、习惯、信仰和情感的地域文化风俗,是当代新农村文化建设主要推介内容”。其次,盘活农耕文化资源,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农业文化、农业发展知识等方面的科学价值与现代科技结合。最后,构建乡村特色文化产业链。“特色文化产业是基于传统、民族的特色文化资源的文化产业”。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依托当地的习俗、传统节日等举办特色文化活动,借助文化旅游项目,打造乡村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培育乡村文化旅游品牌。同时以乡村文化、乡村旅游、乡村产品等延长文化产业链,提高市场的竞争能力,带动乡村的经济发展,拓宽群众的收入渠道,最终实现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四)挖掘农耕文化,强化保护意识

在推进乡村发展的进程中,必须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农耕智慧与文化精髓,不断增强农耕文化的传承意识。首先,健全农耕文化保护机制,让更多的人重视农耕文化遗产保护,提升农耕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同时,将农耕文化与现代文明结合,赋予农耕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其次,动员多方力量参与保护。农耕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需要政府、村民、社会组织等广泛参与,形成合力。政府积极出台保护农耕文化的相关政策,鼓励各级文化工作者积极参与;村民要发挥主体责任意识,主动参与;社会组织要积极献言献策,为保护农耕文化出谋划策。最后,完善奖励引导制度。对在乡村农耕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做得好的方法和经验,要大力宣传和推广,并给予适当的奖励,提升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坚持乡村生态绿色发展,发展绿色经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藏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万物相互依存”的生态哲学思想与智慧。要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和谐理念与生态思想,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生态理念,推动乡村发展朝着可持续发展不断迈进,实现经济生态双丰收。首先,提高保护生态意识。乡村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乡村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绿色发展的理念融入乡村振兴的每一个环节,将地域特色、民族风情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结合,打造具有乡土风情的特色示范区,实现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生态保护协同进行。其次,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要加强农业生产管理,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倡导绿色发展。同时,积极实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提高农田的利用效率,不断推动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通过乡村发展的实践场域,深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丰富意蕴,可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和精神支撑。在乡村发展的进程中,应积极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提升其在乡村振兴中的融入力度与深度。同时,站在新的历史时期,应致力于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最终实现农业强国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N].人民日报,2018-09-27(1)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3]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4]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5]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6]蔡文成.基层党组织与乡村治理现代化: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分析[J].理论与改革,2018,(03):62-71.

[7]杨兴英.让乡村民俗文化焕发新活力[J].人民论坛,2018,(16):248-249.

[8]秦桧朵,范建华.文化产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J].理论月刊,2022,(06):76-82.

[9]齐勇锋,吴莉.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05):90-96.

[10]张力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3,(03):48-56.

(作者单位: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