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本土化乡村教师培养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2024-10-07 00:00邓小草
乡村论丛 2024年4期

摘要:本土化乡村教师的培养是指培养和培训具有共同的地域、身份、文化和价值认同的乡村教师,它是实现乡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培养本土化乡村教师,优化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能为乡村振兴构建坚实的人才基础、营造优良的社会风气、促进实现教育公平等。本土化教师培养的实现需要连贯的政策保障、创建优良的社会环境、重构乡村教育体系,以促进乡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推动乡村教育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 乡土教师 本土化培养 乡村教育

*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中国70年农村社会分层变迁研究”(编号:19BSH044)。

乡村教育是中华民族长久发展的基石,乡村教师是推动实现乡村教育振兴的关键。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为了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号召,“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因此,新时代研究本土化乡村教师培养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对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动乡村教育振兴有着重要意义。

一、乡村教师本土化培养的内涵

乡村教师本土化是指运用数字技术和乡村资源,培养具有浓厚乡土情怀、掌握乡土知识、适应乡土环境并熟练运用教师专业技能,破除乡村教育困境,解决“下不去、留不住”难题的本土化乡村教师。

(一)乡村教师本土化的基本特征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本土化乡村教师在专业知识、能力与情怀三个方面具有明显区别于一般教师的基本特征。

1.在专业素养方面,对本土化乡村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与情怀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他们所必备的知识体系,不仅包括普适性教育知识,还要求掌握当地的乡土文化常识、传统习俗、乡村社会心理等知识,以便于更好地在乡村对学生开展乡土教育,与当地居民建立密切联系。其次,在专业能力上,要求他们应拥有对知识的整合和创新能力,不仅能够适应乡村多学科教学的要求,还能因地制宜地开发出具有本土特色的课程。最后,在职业道德上,他们要满怀对乡村的热爱,在理解乡村教育的价值意义基础上,自觉克服乡村教学中的困难,养成主动关心乡村教育发展、关爱学生的优秀品质。

2.在角色属性方面,本土化乡村教师这一角色在乡村振兴中被赋予了双重属性,即专业属性和公共属性。所谓专业属性,也就是个人属性,是指本土化乡村教师通过专业且系统的学习,经过专业的程序认定,获得教师资格证书,掌握教师必备的专业知识,在实践教学中熟练地将乡土元素融入自身专业发展中,形成独特的个人教育教学风格。所谓公共属性,是乡村教师队伍作为乡村群体的一部分,承担着传播先进思想,传承乡村文化,培养满足乡村治理、建设与经济发展要求人才的重要使命。

3.在认同感方面,培养身份、价值、文化以及职业四个方面的认同,对优化本土化乡村教师队伍有着重要影响。首先,身份认同是乡村教师通过多途径实现的自我认识。其次,价值认同是乡村教师留乡任教过程中必须真正认可教师的使命,认同自己能服务于乡村,为推动乡村振兴做出贡献,实现自身价值。第三,乡村教师的文化认同体现在他们对于乡村优秀历史文化的吸收、传承和发展,是新时代乡村本土文化推陈出新的重要媒介。第四,本土化乡村教师在各方面更有利于对乡村做出正面评价,产生扎根乡村的强烈意愿和认同感,有效推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本土化乡村教师培养的构成

本土化乡村教师的培养,要求在培养主客体、培养内容、培养方法三个方面实现本土化。

1.培养主客体的本土化。培养主客体的本土化是指从培训实施到保障整个过程中参与主体和培训对象的本土化,解决“谁培养”和“为谁培养”的问题。培训的目的是有效满足乡村学校实际教育需要,以应对当前我国乡村教师队伍流失严重等情况。在我国“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下,为稳定教师队伍,必须精准推进各个责任主体和教师客体的本土化。乡村教师本土化培养需要多元主体协同推进,需要拥有较多本地生源、本土化培养环境和资源优势的地方性高校、乡村学校、乡村社区联合社会研训机构、教育行政部门,共同为本土化乡村教师提供全方位保障。要通过政策、待遇与情怀等吸纳本土有志人士加入乡村教师队伍,从而促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2.培养内容的本土化。从乡村教师本土化培养内容上看,要解决“培养什么”的问题。培养本土化教师的直接原因是“下不去”“留不住”,最终目的是实现乡村教育振兴。因此,培养内容本土化要把握好两点:一是在教师培养内容中考虑现代教师素养的培养条件,开展乡土情怀教育专题。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怀具有极高的依附性和指向性,能够激励乡村教师为实现教育目标而不懈奋斗,真正对乡村教师这一角色具有身份认同与职业认同,促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二是在课程开发中融入地方性特色知识,使乡村文明潜移默化渗透到课程和课堂教学中,使乡村历史人文资源同各类课程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效应,以便乡村教师明晰传承乡土文化的意义。总之,培养本土化的乡村教师是一个职前和职后贯通、多方联动、长期变革的过程。

3.培养方法的本土化。从乡村教师本土化培养方式上看,要解决“怎样精准培养”的问题,落脚在乡村人才的繁荣和回流。因此,要尽量为师范生创造更多体验农村教育环境的机会。在职培训阶段,要立足于农村的本地环境,以农村的现实问题为中心,创新培养方法,提高教师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由于城乡之间生活环境、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差异,城乡教师对专业化发展的要求也各不相同,要准确甄别出对乡村教师有认同感、有乡村教育情感和乡土情感的有志者,有目标地进行乡村教师的本土化精准培养研究,结合各地的文化传统、乡村风俗等因素,制定相应的课程内容,培养乡村教师独有的“乡土性”教学方法。

二、乡村教师本土化培养的价值意蕴

在推动实施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培养本土化乡村教师,有助于解决乡村教师紧缺的问题,增强乡村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储备人才资源,进一步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一)为乡村振兴构建坚实的人才基础

人才兴旺乡村才能兴旺,教师是培养人才的关键。2018年发布的教师改革文件《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为我国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历史契机。同年发布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2022年出台的《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都在不断推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使得乡村教师队伍存在的“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问题得到显著缓解,但是乡村教师队伍在新时代面临的结构性缺失问题、素质能力问题、发展通道问题、职业吸引力等问题都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因此,新时代应更强调让乡村教师成为乡村教育中乡村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注重将政策向本土倾斜,打破教师队伍“留不住”的困境,拓宽乡村教师补充的渠道,推动构建高质量乡村教育体系,从而稳定乡村教师队伍质量,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

(二)营造优良的社会文明风气

乡风文明建设贯穿于乡村振兴全过程,建设优良的乡村文明是乡村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保障。乡村教师承担着乡村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任,他们在乡村文化认同中扎根,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实现其价值。营造优良的乡风,必须根据新时代发展需求对乡村文化进行扬弃和创新。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本土化的乡村教师能够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连接作用,促进乡村教育与乡风文化形成双向良性互动,从而营造优良乡风。

(三)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实现教育公平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培养本土化乡村教师,有助于改变“发达城市”和“落后农村”共存的二元对立局面,实现乡村教育向综合化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本土化乡村教师不仅能利用现代技术和本土优势,增强乡村学生个体与乡土群体的情感,培育学生乡土情怀,增强文化自信,而且还能促进乡村学生全面发展,不断缓解城乡之间存在的价值矛盾,推动教育公平的实现。为实现乡村教育振兴,要加大对本土化乡村教师的培养,满足乡村发展的实际需求和现代化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推动实现教育公平与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乡村教师本土化培养的实现路径

目前,我国教育仍存在着地区发展不均衡、城乡发展不均衡以及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乡村教育落后等问题。教育的精准扶贫让乡村教育的办学条件和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但与实现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目标仍有距离。因此,需要各主体共同推进本土化乡村教师培养。

(一)落实好本土化乡村教师进入乡村社会的政策保障

我国为了发展农村教育,采取了多种激励制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是仍然无法满足乡村教育的需求,主要是乡村教师质量无法满足乡村教育的需求。培养“下得去”的乡村教师的首要原则是招收本地生源,进行定向招生、培养和分配。《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鼓励地方政府和相关院校因地制宜采取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期服务等方式,为乡村学校及教学点培养‘一专多能’教师,优先满足老少边穷地区教师补充需要”。在招生方面,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公费联合师范院校开展一些特定培养项目,留住本地生源。在教师补充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的“家乡教师项目”,通过发展本地人才进行教师补充,乡镇本地人大多数在本地土生土长,对乡镇中的人和事物比较熟悉,更容易融入到乡村生活中,而且他们的家在乡村,对乡村更有一种归属感。当地政府在进行教师招聘时,可通过相关政策倾斜鼓励本地人到所属乡镇进行教学,在笔试和面试两个部分,增加本地域文化和传统等方面的知识考核,重点考察他们留乡、扎根和献身乡村教育的意愿。同时,培养本土化乡村教师不能脱离教育发展现状,要为本土化乡村教师的培养提供连贯的政策保障。

(二)基于乡村振兴创建本土化乡村教师融入乡村社会的优良环境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为吸引乡村教师长久扎根乡村,全心投身乡村教育事业,要将乡村建设成适宜乡村教师发展的家园。首先,要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工程,要加强源头治理,对农业污染排放严格把控,对农村生活垃圾加强分类推广。同时加强科技创新,开发和推广绿色、节能、环保的技术,进行土壤修复治理,生产更加绿色、安全的产品。通过绿色协调发展,打造乡村特有的绿色低碳“生活圈”和“生态圈”,满足乡村教师主体性需要,促进乡村社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其次,要以共享发展理念提升乡村治理能力。要在推进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中坚持自治、德治、法治三者相结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统筹作用,加大资金投入,使乡村教师群体能够享受到高水平公共服务与医疗、社会保障等,提高乡村教师的生活品质,保障乡村教师的合法权益。最后,要以开放发展理念提高乡风文明建设能力。本土化乡村教师与乡村社会存在着深层次的联系,将开放的发展理念融入乡村教育和传统文化,一方面有利于帮助本土化乡村教师深入挖掘乡村教育资源,打开新视野,扩充乡土新知识,改变他们对乡村文化的态度,激励他们积极成为乡村振兴的倡导者,彰显其价值。另一方面有助于将现代文明成果融入乡村,促进传统乡土文化焕发新生机,持续提升乡村社会的文明水平,增强乡村教师获得感和认同感。

(三)基于乡村教育振兴重构本土化乡村教师融入乡村社会的培训体系

提高乡村教育的质量,关键在教师,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师资培训是必要的。乡村教育未来发展方向,是培养本土化乡村教师的乡村情怀和加强教育信息化的应用,两者间要相互协调。信息化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时代呼唤,是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乡土情怀是乡村教师从事乡村教育事业的动力支撑,有利于他们培养乡村振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乡村教师融入乡村文化中发挥其基础作用。职前培训阶段,重视对本土化教师的培训和考察。要将乡土文化贯穿其中,承担学生培训的各级地方院校要在完成基本教育课程标准基础上,有针对地开发和增设乡土文化有关选修课程,加强在教育实践等环节和乡村学校的联系,鼓励、支持、组织学生进行“三下乡”和本地学校就近实习,帮助未来的教师人才更好地适应乡村生活。在职培训阶段,培养本土化乡村教师的课程和内容,不能脱离乡村文化发展的历史,要依据乡村发展的要求,继承前人的优良传统,构建特色乡村教师知识结构,使乡村教师成乡村文化的传承者和革新者,延续乡愁文化。还可以为乡村教师创造参与乡村治理的实践环境,使他们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帮助推动乡村教师知识和能力的融合发展。在培训方式上,制约乡村教师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缺少优质资源和信息。因此,对乡村教师的培训要注重利用“互联网+”方式,以便于连接城市中优质的师资培训和课程资源,探索助力乡村教师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韩长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N].人民日报,2018-08-27(007).

[2]邬志辉,杨卫安.”离农”抑或”为农”:农村教育价值选择的悖论及消解[J].教育发展研究,2008,(04):52-57.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2018-01-20].http//www. 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801/t20180131_326144.html.

[4]吴云鹏.乡村振兴视野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突围[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1):81-89.

[5]赵廷阳,张颖,李怡欣.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风文明建设——基于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典型案例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03):46-53.

[6]谢刚,束亚弟.乡村女教师培训意愿调查与需求审视——中部脱贫地区A省D县的实证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22,(04):43-50.

[7]陈俊珂,陶玉心.乡村教师乡土情怀:价值意蕴与培养路径[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23,(06):60-67.

(作者单位:烟台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