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构建逻辑与实现路径

2024-10-07 00:00:00付婷婷翟凤霞
乡村论丛 2024年4期

摘要: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是我国乡村振兴的关键,应从“现代性”“乡村”和“体系”三个层面准确理解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内涵和特征。本文从“要素—主体—结构—动力”四个层次梳理我国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构建的理论逻辑,包括构筑乡村产业现代性的产业技术体系、培育适度规模的产业主体、构建现代性的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机制、释放改革动力的政策环境体系四个方面,进而提出我国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构建的路径。

关键词: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乡村性 科技创新 新型乡村产业经营主体

*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科联2023年度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山东省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构建研究”课题(编号:2023—ESDZ—056)的阶段性成果;山东省职业教育改革课题“数字经济背景下商贸专业群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22376)的阶段性成果;山东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时空分异视角下山东省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发展水平测度研究”课题(编号:2024ZSMS380)的阶段性成果。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城,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是乡村经济振兴的基础,同时也是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提高乡村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我国各地区乡村产业发展创造了许多成功的乡村产业模式,但长期以来乡村产业基础薄弱、农业比较效益偏低、乡村二三产业规模小且层次低等问题依然存在。可见,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推进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建设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必然选择。

我国乡村地区长期以来是以农业为主导的单一产业结构,改革开放后经历了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乡村工业化,随后乡村产业结构转向三产融合协调发展,逐渐构建了多元化的乡村产业体系。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背景下,乡村产业体系如何走向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我国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概念内涵与特征

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和支撑,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必然涉及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构建问题。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和推动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构建,需要清晰界定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概念内涵与特征。

(一)概念内涵

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是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动态发展系统,本文从“现代性”“乡村”和“体系”三个层面理解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首先,“现代性”从技术先进性上区别于传统乡村产业。应通过引入先进技术推动乡村产业体系的现代化发展。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加速推动着农业数字化、智能化,这是推动乡村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技术基础。重视现代技术的应用,是实现乡村产业数字化的技术基础,也是推动乡村产业体系现代化的保障。

其次,“乡村”从地域空间上区别于城镇。乡村产业体系包括乡村地域范围内的所有产业,不论是否与农业相关。以农业和乡村特色为基础的现代农业、特色农业,体现乡村文化、生态资源特色的乡村旅游等是构成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强化乡村经济的内生动力。同时,乡村产业应以农民为主体打造各类新型产业主体,服务于农民就业增收,培养农民的创新创业能力,以实现农民共同富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目标。

第三,“体系”体现了各产业类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依存。产业体系是对产业结构概念的丰富和延伸,乡村产业结构是乡村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关系,是个静态的概念,乡村产业体系包括乡村三次产业结构、三产融合和各种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以及各产业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动态关系和有机整体。根据产业体系内容标准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乡村产业体系类型。如常说的乡村农业、乡村工业和乡村服务业,还可以分为乡村支柱产业、乡村新兴产业、乡村配套支撑产业等。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和乡村新业态新模式,也是乡村产业体系的内容和新增长点。

综上所述,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是指以现代农业和乡村特色资源为基础,以农民共同富裕和乡村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现代技术推动现代农业和乡村工业、乡村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乡村产业系统。

(二)特征分析

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具有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相同的一般属性,同时又具有典型的特殊性。只有重视其特殊性,充分挖掘乡村产业的特色资源,拓展乡村产业功能,明确其典型特征,才能构建有竞争力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1.以技术创新为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种业和大型农业机械设备等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与城镇产业相比,乡村产业存在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需要把科技创新放在重要位置,运用先进技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触发新产业新业态涌现,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但要注意乡村产业属性、乡村企业规模和特色,根据其需求选择适用先进技术,不能盲目照搬城镇企业的标准进行技术创新,应采用简单适用的方式推动先进适用技术创造性转化,为培育乡村产业竞争优势提供技术支撑。

2.以农业和乡村特色资源为依托。农业和乡村特色资源是乡村产业多元价值的载体。乡村产业应充分发挥自身资源特色,与城镇产业形成互相融合、功能互补的产业体系,只有以农业和乡村特色资源为依托,避免乡村产业建设的同质化,构建的乡村产业体系才真正具有竞争力,才能充分发挥乡村的多种价值功能。

3.以产业融合为手段。产业融合包括乡村三产融合和城乡产业融合两个方面。乡村三产融合是通过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拓宽农业多种功能形成多种产业业态,以提高乡村产业整体效益。城乡产业融合是通过城乡要素流动,将相对孤立的乡村一产和城市二三产业系统对接,形成既能充分挖掘乡村特色资源价值,又能利用城市技术和市场优势的城乡全产业链。以乡村三产融合和城乡产业融合为手段实现乡村产业体系融入现代化产业体系。

4.以适度规模化发展为方向。我国小农户分散经营的基本形态,影响了乡村产业的规模效益,农业产业化进展缓慢。基于我国小农户大农业的现实基础,现代乡村产业发展应以适度规模化发展为方向。为破除农业规模化经营受劳动力成本高、经营风险高和土地细碎化等因素制约,应探索小农户和现代化规模经营一体化发展模式,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产业,抑制小农户抛荒行为,促进规模化经营,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提高乡村产业的规模发展效益。继续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同时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和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乡村产业主体,带动农业规模化发展。

5.以农村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共同富裕为目标。乡村产业是乡村经济发展的基石,建设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归根结底是为了农村经济发展,拓展农民就业增收渠道,最终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民是乡村产业发展的主体,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新的渠道。应将实现农民就业增收放在优先位置,引导农民在参与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增强增收致富的能力,在引导资本下乡的过程中建立农民利益联结机制,让更多的利益留在乡村,惠及农民,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共同富裕。

二、我国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构建逻辑

本文采用系统论方法构建包含“要素—主体—结构—动力”四个层次的理论逻辑,梳理出我国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发展面临城乡要素流通不畅、小农户与现代化大市场存在对接矛盾、乡村产业弱质化和同质性高、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进而提出从构筑乡村产业现代性的产业技术体系、重视乡村产业特殊性、培育适度规模的产业主体、构建现代性的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完善释放改革动力的政策环境体系五个方面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实践逻辑。

(一)我国乡村产业体系的现实困境

1.城乡要素流通不畅。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下的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和产业结构等差异是目前城乡要素流通不畅的根本原因。在城乡二元体制下人力资本、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大量聚集于城市,形成从乡村到城市的单向流动趋势,尽管在城乡融合发展政策推动下,要素开始产生双向流动,如资本下乡、农民工返乡创业等,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乡融合发展效应逐步显现,但城乡之间要素分布不均衡问题仍然是制约现代乡村产业发展的瓶颈。

2.小农户与现代化大市场对接的矛盾。“大国小农”是我国基本国情农情,《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公报》显示中国耕地10亩以下的小农户占农业经营主体数量的98%以上,不利于农业生产种植标准化推广和机械化作业。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存在合作意识不强、人才匮乏、融资困难等问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不足,创新带动能力不强。如何将小农户融入现代化大市场,提高规模化经营水平,实现乡村产业现代化发展,是我国乡村产业振兴亟待解决的问题。

3.乡村产业弱质化和同质性高的问题。我国乡村产业投资周期长、风险高、收益低,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一些地区乡村产业发展片面追求组织规模化经营和数量增长,乡村内部二三产业对城镇产业进行低端复制,乡村旅游也多复制城市旅游成熟的运营体系,资源禀赋相近的乡村也缺少跨县域层面的统筹协调和规划,在产业发展上存在产业趋同现象,加剧了乡村产业的同质竞争和产能过剩问题,影响乡村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和长远发展,富有区域特色和独特魅力的乡土文化赋能乡村产业发展亟待打开思路。

4.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现代乡村产业的发展需要充足的资金和人才支持,这是大多数乡村所欠缺的。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财政资金支持,并出台了各种政策鼓励资本下乡。但在产业项目运行过程中,农户常被限于产业链底端,未形成乡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人才是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资源,但长期以来乡村优质人才、青年人才向城市集中,形成了乡村空心化和老龄化的人口结构,导致乡村地区农民没有能力对接现代乡村产业的经营与管理,无法将利益留在乡村。如何从乡村内部培养具有组织和整合资源能力、对接外部资源的高素质农民,以培养乡村产业内生发展动力,便成为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构建我国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实践逻辑

1.构筑乡村产业现代性的产业技术体系。技术先进性是产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发展现代乡村产业需要建立现代乡村产业技术体系。5G、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数字技术逐渐渗透到乡村各类型产业,成为新的生产要素。我国乡村产业应抓住数字技术发展的契机,加强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数字要素的低成本优势,解决自身资源要素配置效率低、产业链条短、融合水平低和技术水平不高的问题。利用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激活新产业新业态涌现,推动构建乡村现代产业体系。

2.重视乡村产业特殊性,提高乡村产业竞争力。乡村产业在地域属性、产业属性和功能价值方面有其特殊性,其位于乡村场域、与农业有紧密关联性且具有生态保护、传统文化传承、农民就业等功能属性。乡村产业要融入现代化产业体系,需以农业和乡村特色资源为基础,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深化农业与乡村二三产业融合程度,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农业生产服务性产业和乡村旅游业,培育城镇产业和其他乡村地区产业难以模仿复制的特色和竞争优势。

3.培育适度规模的新型乡村产业经营主体。新型乡村产业经营主体主要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龙头企业等,具有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的特点,是我国乡村产业与现代经营方式结合的经营组织,是推动我国乡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新型乡村产业经营主体主要作用体现在:第一,提高乡村资源使用效率。通过土地流转和科学管理,实现规模效应,提高经济效益。第二,实现乡村产业经营形态多样化发展。农业与服务业融合产生休闲农业、体验农业等新业态,互联网的发展衍生出大量“淘宝村”,形成农村电商并带动乡村物流、农产品加工制造业等业态发展,拓展了农业的多样化功能。第三,有利于把农业产业链增值更多的留在乡村。新型乡村产业经营主体与市场对接更紧密,能够根据市场信息制定科学的经营决策,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能够充分挖掘乡村资源价值,并回馈农业,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实现农民共同富裕。

4.构筑现代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机制。现代乡村产业融合包括乡村内部一二三产融合、城乡产业融合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鼓励发展农业及其关联产业,拓展农业产业功能,根据现代农业的生产、生态、文化和教育等功能丰富乡村产业类型,促进乡村产业与乡村多重功能价值协调发展、共同提升。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村电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实现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必由之路。通过城乡产业之间互补互促,提高乡村产业供给与城乡消费需求的适配性,构筑现代乡村产业城乡协同融合发展机制,更好地融入国家产业现代化体系。

5.完善释放改革动力的政策环境体系。应加快完善释放乡村产业发展动力的制度和运行体系,为乡村现代产业发展奠定制度基础。第一,完善乡村土地流转制度,在确保土地承包关系稳定的基础上实现乡村规模化经营,确保乡村现代产业经营主体的合法经营权和稳定的经营预期,为规模化经营提供稳定的制度保障。第二,完善各类支持乡村产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政策体系。健全小农户和现代化产业链的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各类产业主体开展适度规模化发展,培育新业态产业主体,推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第三,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体系。以打通城乡要素双向流通通道为目标,建立健全乡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政策,促进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

三、我国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构建路径

现代产业发展离不开高端要素资源投入。克服我国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需要通过科技创新、对接城乡需求升级、调动社会资本、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等加快构建我国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一)科技创新引领乡村产业现代化发展

现代乡村产业演进的动力源于科技创新。应推进科技创新在乡村产业生产、加工、流通等各环节中的应用,利用技术进步提升乡村产业的创新水平,尤其重视互联网技术对乡村产业技术体系的升级改造,对乡村产品进行技术创新,打造农业科技成果创新服务平台,加强科研院所对乡村产业的技术传播与培训,提升乡村产业技术创新与管理水平。

(二)对接城乡需求升级变动趋势,形成新乡村产业供给体系

城乡居民消费升级驱动现代乡村产业发展变迁。我国城乡居民饮食结构正在从温饱转向品质营养和健康,城乡居民对文化娱乐、交通旅游的消费支出持续走高,对乡村旅游和高品质有特色的农产品需求大量增加,我国乡村产业应对这一动态趋势做出积极反应,充分挖掘乡村特色禀赋资源,使乡村产业向个性化、绿色化和品质化方向发展,通过乡村各产业交叉融合开辟新的增长点,打造乡村产业发展新空间,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和文化需要,形成独具特色、难以模仿的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三)充分调动社会资本投入乡村产业发展,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率

现代乡村产业发展需要大量资本投入,应积极探索多渠道资金投入方式。财政支农资金作为乡村产业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应完善细化资金使用规划和管理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立风险补偿机制,降低社会资本经营风险,引导社会资金参与乡村产业发展。创新和完善乡村金融市场体系,发展乡村普惠金融等灵活多样的金融产品业务,鼓励地方政府成立合作担保机构,加大对乡村项目融资的担保力度和乡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撑,引导更多金融资金支持乡村产业发展。

(四)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打造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人才队伍

多类型多元化乡村产业人才培养是乡村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应顺应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态势,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对高素质农民需求特征进行深入研判,分层分类开展乡村人才培养工作,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人才支撑。首先,建立高素质农民培训制度。政府为培训项目提供财政资金保障,采用政府购买培训服务的方式为农民提供培训机会。其次,依托高等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采用课程学习、村庄实训等多种方式,以返乡就业创业农民工、青壮年农户、乡村新业态从业人员等为培训对象,培养懂农村、会经营的高素质农民队伍。最后,建立分类高素质农民培训内容体系。包括经营管理、创新创业、乡村文化资源挖掘、旅游产品开发与数字技术等乡村新产业技术技能培训内容。

参考文献

[1]姜长云.关于构建乡村产业体系的思考[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3):34-41.

[2]刘锐.农村产业结构与乡村振兴路径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9,(02):189-198.

[3]狄琳娜.中国农村产业振兴体系构建—难点识别、体系架构与制度保障[J].社会科学家,2018,(08):43-48.

[4]李莉,景普秋.农村网络式产业融合动力机制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9,(08):129-138.

[5]陈英武,孙文杰,张睿.“结构—特征—支撑”:一个分析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框架[J].经济学家,2023,(04):44-55.

[6]李国英.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构建路径[J].当代经济管理,2019,(10):34-40.

[7]王传荣,付婷婷,白林红.我国乡村产业结构的演进:特征事实与机理分析[J].乡村论丛,2022,(02):12-23.

(作者单位:济南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