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结构与企业ESG表现

2024-10-07 00:00王韶章何理詹煌
国际商务财会 2024年18期

【摘要】在“双碳”背景下,企业ESG表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文章以2011—2022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探讨人力资本结构对于企业ESG表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发现:人力资本结构改善能够提升企业ESG表现,人力资本结构改善通过提升企业的绿色创新能力以及管理效率对企业ESG表现起到促进作用,并且高管中海外背景高管占比的提高可以增强其促进作用。人力资本结构改善对于企业ESG表现的提升主要作用于非国有企业、高科技企业以及中小规模企业。

【关键词】人力资本结构;ESG;企业绿色创新;管理效率;高管背景

【中图分类号】F27

★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数字化赋能企业供应链高质量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3BJY072);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2024年度社会调研项目“企业数字化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调查研究”(项目编号:2024QNZX016);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般专项“数实深度融合视角下企业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提升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240153);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青年英才项目“数字经济发展如何影响共同富裕的实现”(项目编号:20240128)阶段性研究成果。通讯作者:何理,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讲师。

一、引言

ESG(环境、社会和治理)作为一种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评价标准,在中国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自2002年以来,中国陆续出台了多项与ESG相关的法规和指引,这些法规不仅为企业提供了一个明确的行动框架,也推动了企业在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履行和良好治理方面的实践。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双碳”目标的承诺,ESG的重要性愈发凸显。2018年修订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明确企业信息披露框架,推动上市公司就社会和环境以及治理等方面的信息进行披露。上交所于2020年对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进行修订,明确指出企业应当按照要求对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报告,强化了科创板上市公司的ESG信息披露要求。生态环境部在2021年专门发布文件,指出要在2025年基本建成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制度。

随着社会各界对ESG因素的关注度日益提高,ESG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运营与发展。要想实现绿色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而企业工作人员的素质与道德认知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当前人力资本已经逐渐成为影响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甚至还会对企业的生存产生威胁,然而当前很多企业。都存在人力资本不足的问题,大部分企业既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也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本和社会责任之间存在的关系,所以有必要进一步挖掘企业人力资本的积极作用。而目前已有关于人力资本的研究大多侧重于劳动力市场,如张慧玲和盛丹(2019)侧重于探究人力资本与政策制定之间的关系。而人力资本结构如何影响ESG表现仍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如果能理清人力资本对企业ESG的影响,就可以有效促进企业长期价值的提升,同时也能够促进企业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的协调关系,有助于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人力资本结构的变化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从环境的角度考虑,人力资本结构的改善可能导致员工更具有环保意识,更愿意参与公司的环保倡议和行动,推动企业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废物排放等环境友好活动。并且拥有高素质的员工团队可能会更加注重创新,从而研发出环保技术和产品,促进企业绿色发展(陈翼等,2023)。从社会的角度考虑,人力资本结构的改善可能意味着员工更具有社会责任感,他们更倾向于参与公司的社会公益项目,如慈善活动、志愿服务等,从而提升企业在社会责任层面的形象和声誉。优秀的人才结构也可能促进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更好的沟通和合作,减少社会纷争,增强企业的社会稳定性(杨鹏等,2017)。从公司治理的角度考虑,拥有高素质的员工团队可能意味着更高水平的治理能力和透明度。这种改善可能表现为更好的内部沟通、更有效的风险管理、更严格的合规标准等,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治理质量。高水平的人力资本结构还可能促进企业领导层的多样性和包容性,这有助于避免权力集中、减少腐败等问题,提升企业治理的公正性和透明度(王艳涛等,2019)。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1:

H1:人力资本结构改善对企业ESG表现有提高作用。

工作人员的受教育程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因为高学历工作人员往往更愿意应用新知识进行工作,而且会对企业已经建立的规范与知识产生质疑,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转化,有助于企业服务和产品的创新。不仅如此,人力资本还可以促进企业的技术吸收与扩散,进而增强企业的知识创造能力,同样有助于企业技术创新。环境的技术创新能够有效减少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够帮助企业提高自身的环境绩效水平,在其他领域的创新也有助于前端污染预防,让企业推出更多符合环保理念的产品与服务(杨发明等,1998)。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2:

H2:人力资本结构改善可以通过提升企业绿色创新能力提高企业ESG表现。

人力资本结构改善意味着企业拥有更高素质、更具专业技能的员工团队。这些员工可能更容易适应变化,更愿意接受持续的培训和发展,以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并且具有高素质员工的企业更容易实施高效的管理策略。同时拥有高素质的员工团队可能更加注重团队合作和内部沟通。良好的内部沟通和团队合作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资源浪费,从而推动企业朝着ESG目标迈进(马寅栋,2023)。有效的内部沟通和合作还有助于减少冲突和不当行为的发生,提升企业的治理水平和社会责任感。高素质的员工团队可能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治理质量。他们更可能遵守规章制度,履行职责,确保企业运营符合道德标准和法律法规(高娟等,2023)。有效的内部控制和监督可以减少内部腐败和不当行为的发生,提升企业的声誉和信誉,从而推动企业在ESG方面的表现。据此,本文提出假设3:

H3:人力资本结构可以通过提升企业管理效率提高企业ESG表现。

如果高管具有海归背景,那么往往对ESG理论比较了解,同时还可能积累了关于ESG的实践经验,主要是因为ESG最早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并且在很多国家的企业管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国内海归高管一般是在欧美等相对发达的国家工作或留学,所以对这些国家的ESG体系会更加了解,海归高管的知识基础能够在国内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得到应用,进而影响其战略决策的制定,有助于改善企业的ESG表现。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4:

H4:随着具有海归背景的高管在管理层占比的增加,人力资本结构改善对于企业ESG表现的促进作用更强。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中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并综合考虑数据时效性后,将研究时间区间确定为2011—2022年。在删除了金融行业、存在严重缺失和极端异常值的样本后,得到了31 680个样本数据,共涉及4463家上市企业。在进行评估体系构建时,以方先明和那晋领(2020)以及陈德球等(2021)此前所得研究成果,将评估企业绿色创新能力的指标选择为绿色专利数量,通过中国研究数据服务平台(CNRDS)检索各样本企业专利信息。在对ESG评级覆盖范围以及适用时间进行综合性考虑分析后,将反映企业ESG情况的代理变量选择为华证ESG评分。

(二)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

1.模型设定

2.变量定义

被解释变量ESG:将企业ESG表现作为被解释变量。目前在进行该方面研究时,已经具有充足披露数据支持研究展开,因此现有研究主要在对企业ESG情况进行评估时的主要依据为权威第三方评级机构披露的企业ESG评分。考虑各ESG评级适用期间与覆盖范围,本文采用华证ESG评分作为企业ESG表现的代理变量。

解释变量:将人力资本结构(HC)作为模型中的解释变量。本文所述的人力资本结构具体指的是人力资本的学历结构,也即不同学历的员工占比,参考王珏和祝继高(2018)所用研究方法,以比例法对员工学历情况进行分析,即使用企业全部在职员工中学历水平为本科及以上的员工所占比例作为人力资本的代理变量,并基于此进行分析。

控制变量:本文参考文雯和宋建波(2017)、吴秋生和黄贤环(2017)的研究,将企业成立年份(FirmAge)、资产负债率(Lev)、总资产净收益率(ROA)、企业规模(Size)、营收增长率(Growth)、固定资产比重(FIXED)、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Top1)以及现金流比率(Cashflow)作为控制变量进行分析,变量汇总见表1。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占员工总数的比例平均为0.264,相对较低。这一变量的标准差为0.177,说明不同上市公司之间的人力资本结构的差异不大。

(二)基准回归结果与分析

表3报告了企业ESG表现受到人力资本结构改善作用效果的基准回归分析结果。无论是否加入控制变量,人力资本结构的回归系数均在1%的显著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人力资本结构改善对企业ESG表现有提高作用,证实假设H1。

(三)内生性问题

参考已有的研究,选用行业——年度均值作为工具变量。考虑相关性,不同行业的企业的人力资本结构会有不一样的特点,并且随着行业的发展会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变化,同一时间段内同行业的其他企业会对行业内特定的企业的人力资本结构产生影响,而行业的人力资本结构对于特定的企业的ESG表现的影响极小。表4对工具变量进一步进行弱工具变量检验以及无法识别检验时所得结果均拒绝了工具变量识别不足的假设,表明本次研究所选工具变量较为有效。经工具变量缓解内生性问题后核心解释变量系数仍然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与前文结论相符。

(四)稳健性检验

为了检验回归结果的稳健性,本文进一步进行了稳健性检验,检验方法包括替换被解释变量衡量方式,解释变量滞后以及替换解释变量衡量方式。

1.替换被解释变量衡量方式

为了避免由于企业夸大自身ESG表现以获取利益,进而可能导致评级机构被误导使得评级结果可靠性降低。本文将关键解释变量选择为彭博(Bloomberg)ESG评分对模型(1)进行重新评估,所得评估结果见表5列(1)。

2.解释变量滞后

为避免由于双向因果导致的内生性问题以及探究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可能存在的时滞性,本文对各解释变量均加以1阶和2阶滞后处理,然后进行回归分析,具体回归结果见表5列(2)(3)。

3.替换解释变量

为避免代理变量选择偏误影响回归结果,本文采用了替代变量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将原本的核心解释变量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占总员工的比重HC替换为近似指标研究生学历员工占总员工的比重HC_2后,再次进行回归,回归结果见表5列(4)。

稳健性结果表明,核心解释变量人力资本结构的系数仍然显著为正,证明了模型回归结果的稳健性。

五、进一步分析

(一)机制分析

1.企业绿色创新能力的中介效应

本文将企业当年度独立申请绿色创新专利数量和联合申请的绿色创新专利数量之和(Gpatent)作为本文企业绿色创新能力的代理变量进行中介效应分析。基于已有研究成果(于连超等,2019),在识别与筛选专利时,将判断标准选择为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布的专利检索和分类标准。将代理变量数值视为企业所申请的绿色专利数量加1后的自然对数。具体回归结果见表6列(1),回归结果发现,人力资本结构的改善可以显著提升企业绿色创新能力,证实假设H2。

2.管理效率的中介效应

本文参考马寅栋(2023)的做法,将企业管理效率评估方法选择为财务指标法。在对企业管理效率进行评估时,由于其生产运营情况可根据营业收入进行判断,并且能够综合性反映其管理效率情况,所以在评估企业管理效率时所选定为在企业总管理费用中,其营业收入所占比重(Meff),该指标越大即代表在管理费用一定的情况下企业营业收入水平越高,证明其管理效率越好。具体回归结果见表6列(2),回归结果发现,人力资本的改善可以显著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证实假设H3。

3.高管海归背景的调节效应

当前学界就企业高管定义尚未达成一致。本文参考文雯和宋建波(2017)的定义,以上市公司年报中公开披露的高级管理人员以及董事会成员作为企业高管,而其中具有海外留学或者工作经历的高管为海归高管。考虑到不同公司高管团队规模、企业规模均不同,为了避免偏差,选定在企业全部高管团队中海归高管所占比例(Oversea)作为高管海归背景的调节变量。验证结果见表6,交互项(HC×Oversea)系数为48.454,而且在1%条件下依旧显著。可以得出,高管的海外背景通过多种机制对人力资本结构与企业ESG表现产生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不仅提升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促进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证实假设H4。

(二)异质性分析

1. 企业规模异质性

本文将小型企业和大型企业分别定义为上市企业中规模小于中位数的企业和大于中位数的企业,并重新估计模型(1)。模型回归结果见表7(1)。模型回归结果发现,大规模企业人力资本结构的改善对ESG的促进作用变得并不显著,而小规模企业人力资本结构的改善对ESG的促进作用仍然显著,原因可能是大企业虽然在人员、资金以及技术储备方面实力均相对雄厚,具有更强创新能力和资本,但是也面临人员以及组织结构冗杂问题,使得其创新效率以及积极性偏低。而小规模企业相比大规模企业,具有更高的灵活性以及决策效率,优化人力资本结构之后创新积极性更高,提高员工组织满意度和认同感,实现生产效率的有效提升。通过发展建设ESG提高企业社会形象,还能够吸引高素质人才,促使企业人力资本结构改善,实现创新效率的有效提升。

2. 高科技行业与非高科技行业异质性

本文参考彭红星和毛新述(2017)的做法,选定样本中的高科技行业产业:将研究对象选择为我国全部高新科技产业A股上市公司,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2)(试行)》《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目录》以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颁布的相关文件,进行样本筛选,最终得到三个门类共涉及19个大类的样本集。模型回归结果见表 7(2)。回归结果显示,对于高科技行业,人力资本结构的改善可以显著促进ESG,而对于非高科技行业中回归系数为负,且并不显著。高科技行业相较于其他行业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存在差异,其推进ESG决策的措施也存在差异,在绿色发展的背景下,与其他行业相比,高科技行业具有更强的绿色创新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因此其改善ESG表现的能力将更强。

3.产权属性异质性

本文将样本分为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并分别进行回归。回归结果见表7列(3)。回归结果发现,对于国有企业,人力资本结构的改善对ESG的促进作用变得并不显著。而对于非国有企业,人力资本结构的改善对ESG的促进作用仍然显著。原因可能是因为民营企业所处市场竞争环境更加恶劣,因此为维持自身竞争优势本身就较为重视创新工作,有更强烈的动机提升ESG表现以获得利益相关者的支持。从政治层面出发进行分析,由于国有企业具有政治以及经济两重属性,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严格政府监管,同时也需承担相应社会责任。在国家不断重视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国有企业逐渐发展成政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手段。所以和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监督以及环境规制压力可能更加显著。

六、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文根据A股上市公司2011—2022年的数据进行分析,主要从微观角度出发探究企业ESG表现和人力资本结构之间的关系,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究,发现优化后的人力资本结构,具体而言是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员工占比的增加,有助于改善ESG表现,中介效应检验表明,管理效率提升效应、企业绿色创新能力促进效应是人力资本结构改善提高企业ESG表现的影响渠道;高管的海外背景在人力资本结构与企业ESG表现之间有正向调节效应,通过检验发现相较于其他企业而言,小规模企业和高科技企业以及非国有企业中的人力资本结构改善作用更为明显。

本研究得到的结论能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供一定的参考。就政策层面而言,我国有必要对ESG信息披露标准进行优化和完善,同时还要建立健全配套的指标评价体系,各部门应当结合自身职责出台相应的政策,可以从治理和社会以及环境三个不同的维度,对披露标准进行统一,通过这种方式改善披露质量,加强对ESG的监管。就指标评价体系而言,为确保评级结果的可靠性与科学性,可以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方法和经验,同时也要充分考虑中国发展模式的特殊性,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并完善相应的指标评价体系。为了引导企业践行ESG理念,各部门有必要建立配套的工作机制,引导企业采取必要的环境保护措施,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让企业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促进企业治理水平的提升。

就企业层面而言,本文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企业的人力资本结构优势也即人力资本学历水平提升可以帮助其提升企业ESG表现。同时还能够增强企业的绿色创新能力以及管理效率,有助于提升企业在复杂竞争环境下的多元化的竞争力。除此之外,如果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就可以有效改善就业环境,同时还能够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对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所以企业应当充分认识ESG的重要意义。并且将其与自身的业务环节结合起来,不断强化自身的ESG理念,对 ESG信息进行充分披露,这样就可以有效改善中国的就业环境,同时也有助于“双碳”目标的实现。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慧玲,盛丹.前端污染治理与我国企业的就业吸纳——基于拟断点回归方法的考察[J].财经研究,2019, 45(01):58-74.

[2]陈翼,司登奎,倪明明.数字化转型、ESG表现与企业创新型发展[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23, 43(08):32-48.

[3]杨鹏,高素英,许龙. 高管人力资本、员工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04):52-58.

[4]王艳涛,崔成.人力资本结构与技术创新模式关系研究[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06):30-35.

[5]杨发明,吕燕.绿色技术创新的组合激励研究[J].科研管理,1998(01):41-45.

[6]马寅栋.中国企业跨境并购对管理效率的影响机制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23.

[7]高娟,张书豪,贾瑞燕.企业管理效率提升能改善员工健康吗:基于CEES调查数据的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23(08):134-144.

[8]方先明,那晋领.创业板上市公司绿色创新溢酬研究[J]. 经济研究,2020,55(10):106-123.

[9]陈德球,孙颖,王丹.关系网络嵌入、联合创业投资与企业创新效率[J].经济研究,2021,56(11):67-83.

[10]江艇.因果推断经验研究中的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J]. 中国工业经济, 2022(05):100-120.

[11]王珏,祝继高.劳动保护能促进企业高学历员工的创新吗 ——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 2018,34(03):139-152,166,184.

[12]文雯,宋建波.高管海外背景与企业社会责任[J]. 管理科学,2017,30(02):119-131.

[13]吴秋生,黄贤环.财务公司的职能配置与集团成员上市公司融资约束缓解[J].中国工业经济2017(09):156-173.

[14]于连超,张卫国,毕茜 环境执法监督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J]. 财经理论与实践,2019,40(03):127-134.

[15]彭红星,毛新述. 政府创新补贴、公司高管背景与研发投入——来自我国高科技行业的经验证据[J].财贸经济, 2017,38(03):147-161.

责编: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