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潜能 提高阅读能力

2024-10-02 00:00:00马匡英
小学阅读指南·教研版 2024年9期

在教育改革发展背景下,教师必须摆脱应试教育思维的束缚,将能力培养放到教育活动的首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促进学生素质能力发展的重要教学环节,教师要抓住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有效提高他们的阅读探究能力以及学科素养。教师可以结合新课改背景对教学方式进行调整,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学习过程,深挖学生的内在潜能,实现小学语文高效阅读课堂的构建。

一、课前趣味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信息技术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教师在阅读课堂中结合信息技术设计趣味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为他们带来直观的课堂学习体验。这也为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奠定了良好基础。教师只有在阅读导入环节充分结合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参与阅读学习活动,才可以帮助学生领会阅读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而为接下来的阅读教学工作做好铺垫。

例如,在教学《观潮》一课时,该课对景色有很多细节性的描写内容,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的过程中,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充分结合课文内容为学生整理多媒体教学资料。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导入视频,为学生呈现钱塘江大潮的壮阔景象。简短的视频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使其对文章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产生直观的学习体验。在学生观看视频资料的过程中,教师结合课文中的一些字词句进行解读,使学生一边观看视频一边学习文章精湛的写作手法,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奠定良好基础。教师还可以结合信息技术设计微课视频,为学生打造立体化教学空间,使其高效完成语文学习任务,有效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

二、引入生活教学,促使深度思考

语文学科与现实生活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多为基础性语文知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以课本教材为中心深入挖掘生活化教学资源,打造生活化课堂,推动立德树人的有效渗透。教师帮助学生在课文探究中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学习深度,激发其内在潜能。

例如,在教学《月是故乡明》一课时,教师将该课的主要阅读学习目标设定为以下三点:首先,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课文阅读学习,通过对文本的分析独立总结主人公对故乡的眷恋与怀念,感受课文传递的深层情感内涵。其次,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分析作者的创作手法,在阅读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能够对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中心思想进行总结。最后,结合课文谈一谈自己的阅读感受,通过散文的形式将自己对家乡的情感表达出来。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结合生活背景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在阅读课文时产生情感共鸣,形成深度思考,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在语文课上通过独立或合作的形式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有效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语文课堂的学习兴趣,同时以生活为背景帮助学生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唤醒学生的生活情感,如“为什么课文标题以月亮为中心,但文章的内容却在描述童年趣事?”教师要求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积极互动交流,构建开放式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理清文章的中心思想,可以有效提高其语文学习水平。

三、合理设计问题,激活学生思维

1. 设计启发问题

教师要设计启发性的问题,驱动学生思维发展,促进其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的提升。阅读是学生与文学作品深度对话的过程,教师在学生阅读学习中巧设问题,帮助学生透过表象看本质,通过由浅入深的指导有效激发学生的学科思维,使其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例如,在教学《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一课时,课堂开始阶段,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文章标题进行思考,联想生活中哪些东西比猎豹的速度更快。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分析速度这一词有哪些含义,随机选择多个事物进行对比,有效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印象。如教师将《龟兔赛跑》的故事引入阅读课堂,通过将乌龟与兔子对比,帮助学生了解乌龟的速度比兔子慢,而兔子的速度又比猎豹慢。为了活跃阅读课堂氛围,教师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为学生设计了“速度接龙”的游戏活动,随机展示物体并说出其速度,学生要说出比这一速度更快的物体。对于表现优异的小组,教师要予以奖励,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设计趣味问题

学生对于趣味性的事物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在趣味问题创设过程中有效激活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为学生带来沉浸式的阅读学习体验。

例如,在教学《少年闰土》一课时,为了使学生通过阅读了解课文的基本结构、故事脉络、思想情感,教师在课堂为学生展示了少年闰土的插画进行欣赏,并结合插画设计问题,如“请同学们介绍一下闰土的人物形象,闰土与我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教师指导学生结合感兴趣的生活元素进行提问,有效唤醒学生的认知情感,提高学生对课文的亲近感,进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带着浓厚的探究兴趣进入文章探索情境,有效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要通过设计趣味性问题,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趣味问题的启发下提炼文本关键信息,将不同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提高学生的信息梳理能力,有效促进其语文学科素养的提升。

四、扩展课外阅读,提升文化素养

教师应有效拓宽学生的阅读学习视野,引导他们遨游在广阔的知识海洋中,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例如,在教学“快乐读书吧:漫步世界名著花园”一课时,在设计阅读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仅仅依靠课内学习资源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带领学生搜集课外经典文学著作,鼓励学生对这些丰富的名著作品进行阅读,结合互动交流感受名著作品传递的文化内涵,享受不同文化在情感交织中散发的魅力,进而实现对学生良好文化自信的培养。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推荐一些课外资料,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文学作品。教师在推荐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兴趣爱好,依托信息技术开发不同形式的阅读学习资源,有效改变学生的阅读学习方式,借助灵活的阅读教学指导,有效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注重阅读材料的多样性,在语文阅读课堂帮助学生接触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学风格,为学生传授一些科学高效的阅读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自主阅读能力。教师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种阅读分享交流会,鼓励他们将自己阅读过的书籍推荐给其他学生,结合一些感兴趣的阅读话题进行深入交流,使阅读由课内逐渐延伸至学生的日常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丰富的文学世界,了解更多的文化思想,有效提高学生对文学知识的感知能力。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载体,教师应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阅读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营造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有效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教师应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推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