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培养的关键阶段,而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主动性思维对于学生的学业以及未来的工作与生活都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断进行教学尝试,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思维。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从语文阅读教学的角度来看,小学高年段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思维能力都已经基本形成,并且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基于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根据高年段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对教学计划进行合理编排,利用情境创设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加入阅读教学活动中。为完成上述目标,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兴趣为目的,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吸引小学高年段学生自主阅读,为其主动性思维培养奠定基础。
以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桥》为例,为促使学生能够对文中的人物形象与特点进行深度思考,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对学生思维进行引导。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在文中,老汉勇敢地冲到队伍中,将小伙子救出来。你们如何评价这种行为?这个问题的提出,旨在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人物行为,并从中体会他们的品质和特点。学生的回答各有不同,有的说老汉很勇敢,有的说小伙子很危险,还有的说老汉的行为很感人。这些回答都表明学生已经对文中的人物形成了初步认知。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你们是这位老汉,你们会怎么做?如果你们是小伙子,你们会对老汉说什么?这两个问题将学生置于文中人物的位置,让他们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这有助于加深他们对人物行为的理解和感受。
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创设,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和特点。同时,教师通过循序渐进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涵。这种问题情境的引导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够促使他们主动思考文章的主旨,培养其主动性思维能力。
二、传授阅读方法,提高主动阅读水平
兴趣引导能够激发小学高年段学生的阅读兴趣,但是这种兴趣并不能持久,在兴趣衰减后,学生仍然会回归被动阅读的状态。因此,教师要想促使学生形成长效的主动性思维,还需要为学生传授阅读方法。学生在充分掌握阅读方法后,才能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逐渐形成自主阅读习惯,提高主动性思维能力。小学高年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基于这一点,教师在传授学生阅读方法时,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朗读技巧。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大脑会受到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刺激,在阅读的同时,可以在脑海中构建与文本内容相匹配的画面。这种方式更加有助于学生了解文章内容。不过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注意的是,朗读法比较适用于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对于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其使用默读法,要求学生减缓默读速度,在默读的同时,将自身代入文章人物,以此来加深对人物情感的体会。
以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金色的鱼钩》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相关的动画。动画的生动形象和直观性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人物和情节。通过画面的刺激,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中人物的情感和思想,产生共鸣。在观看动画之后,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和情节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对文章内容进行细读。此时细读文章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主旨。通过细读,学生可以了解文章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举止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思想。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描写手法,如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等,通过对这些描写手法的分析,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性格和情感,从而更好地掌握文章的主旨。
三、鼓励课外阅读,提升自主阅读能力
通过上述教学实践后,小学高年段学生已经初步形成自主阅读能力,而能力的提升需要不断实践。课外阅读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阅读,学生不仅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储备,还能够养成主动思考的能力。因此,为了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例如,在完成某一节课程的教学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同类型的课外经典作品。这些作品应当与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相呼应,使学生能够在阅读过程中巩固课堂所学。此外,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阅读这些作品后,整理阅读笔记,记录自己的阅读心得体会。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主动性思维。在班会上,教师可以预留时间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笔记。这不仅是一个交流阅读心得的机会,也是一个展示自我、互相学习的机会。通过分享,学生可以了解到其他同学的阅读体验和观点,从而拓宽自己的视野,更深入地思考。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分享,了解他们的阅读进度和理解程度,以便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例如,在完成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与《父爱之舟》阅读教学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爸妈不是我的佣人》这篇经典的课外读物,这本书以学生阿章为主角,通过描绘他与父母的日常互动,以及他和同学在学校里的表现,生动地展现了现代社会中学生面临的生活压力和心理问题。同时,书中还通过阿章的成长经历,向读者传递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独立思考的精神。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比三篇文章的内容主旨,体会父母的爱。学生通过对比发现《慈母情深》和《父爱之舟》更注重描写父母对孩子的爱和付出,而《爸妈不是我的佣人》则更注重描写孩子是如何在父母的引导下独立思考、自主成长的。通过这种阅读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增加阅读量,提升阅读能力,同时还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技巧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实现技能的迁移。同时,学生能够学会如何通过对比不同文章的主题和内容来深入理解文本,如何从文章中提炼重要的信息和观点,以及如何评价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这些技能不仅对他们的语文学习有着重要的帮助,同时也能够激发他们的主动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结束语
综上,对于小学语文高年段阅读教学中学生主动性思维的培养,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能够主动参与阅读教学。其次,教师需要传授学生阅读方法,培养其基本阅读能力。最后,教师应鼓励学生增加课外阅读,以此来提升其阅读能力与主动性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