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增强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

2024-10-02 00:00:00吴永川
小学阅读指南·教研版 2024年9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新课程改革的根本需求,对教育模式、教学方式、阅读方式和阅读方法进行创新,让学生的阅读水平得到提升,巩固其阅读基础,使其能够轻松快乐地阅读。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增强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1. 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育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他们的自主探究。在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时,教师并不关注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训练,也没有给予其足够的重视,只是机械地让学生抄录好词好句、背诵优秀范例。这导致学生的思想相对封闭,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在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同时,教师也在积极地改变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会分析文本的难点和要点,使其对文章的情感有更深刻的认识并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2.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些学生在刚开始接触小学语文知识时,会不知如何着手,缺少自学能力。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其自学水平,使他们始终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和动力。而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使他们能够热爱读书。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和个人的喜好,向他们推荐一些优秀的课外书籍,并综合运用课外和课外的阅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实现个性化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 课堂教学枯燥乏味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前,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形式比较简单。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部分教师还保留着陈旧的观念。因此,在小学语文的阅读课上,一般都是由教师来进行,学生与教师间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很少,课堂氛围沉闷。缺乏参与意识是导致学生学习动机不强的重要原因,这导致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并不高,难以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

2. 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在课外阅读上,要求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50万字。如果没有了教师的督促和指导,部分学生会由于没有养成好的阅读习惯,缺乏积极的读书意识,无法进行自主阅读。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增强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

1. 进行正确的阅读方法指导,引导学生有效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教授他们正确的阅读方法,使其真正地在阅读中受益。比如,在教学《秋天的雨》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制订阅读方案,让学生按照思路导图中的顺序和内容来进行文本解读。在思维导图里,教师要引导学生详略得当地阅读课文,了解课文要点。又比如,在教学《珍珠鸟》一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经典情节,针对作者描述珍珠鸟的行为细节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如此详细地描述珍珠鸟的活动?”教师通过这种方式,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认识和感悟。通过这种方法,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种阅读方法,进而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

2. 结合课内教学活动,扩展课外阅读

鉴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家长要承担起指导、督导和辅导的职责。在学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阅读状况,制订详尽的阅读教学方案,促进他们对文章进行全面的解读,并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教师要将课堂上教授的特定的阅读技巧与学生自主学到的阅读技巧相联系,进行一些富有成效的课外读书扩展。家长则在家中从旁监督,帮助学生巩固阅读基础,培养自主阅读意识,从而全方位地提升他们的阅读水平。此外,教师在讲解完课文后,再进行课外的扩展,能使课堂上的内容得到进一步的巩固。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及时调整阅读教学计划,从而让语文课堂教学更加高效。例如,在教学《少年闰土》一课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更加深刻地了解鲁迅笔下的“闰土”这一人物,感受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朽。在课堂之外,教师要求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了解鲁迅的写作特点,并通过作品中对当时社会的描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他们的语文阅读能力。

3. 利用故事引导学生展开阅读

故事类文体,是学生最喜欢阅读的体裁之一。教师可以利用故事阅读研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专注度,使其能够恰当地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和收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适时地引入几个与课文主题相似且有趣的民俗故事,激起他们对课文的兴趣,让他们能更好地融入课文学习,从而体会语文的韵味。比如,在教学《传统节日》一课前,教师要求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和风俗,从而增强他们对自己国家的了解。在新课引入时,教师可为学生讲述驱赶年兽的故事,以提高教学成效。“传说古代有一只怪物,名为年,其头生双角,口中生有尖牙,眼睛如铜铃,非常可怕。每逢除夕,这只怪物都要去村里袭击村民,所以人们把这只怪物称为‘年’。直到一年,年兽闯入一户贴着大红对联的村民家,结果被门口的红色对联所伤,从此,大家就知道了年兽的弱点,它畏响声,怕红色。于是每逢除夕,人们便用鞭炮把年兽赶走,用红色对联把它吓跑,除夕夜贴春联和放鞭炮的习俗便由此而来。”教师借此故事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再带领学生翻开教材,让他们一起阅读课文。

4. 利用小组合作,提升阅读效果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阅读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思想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阻碍了学生的独立发展,学生过分地依靠老师和父母,缺乏独立的阅读能力。因此,教师应积极学习优秀的教学案例,对自己的阅读教学方式进行调整,丰富自己的课堂,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中获取更多知识和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类教学手段层出不穷,对传统语文教学方式的改进势在必行。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采取合作式的教学方式提升语文课堂效率。在教师的鼓励和指导下,学生可以积极地阅读各类文章,有效处理多种阅读问题,实现阅读效果的提升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提升了自身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想象力,在小组活动中实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的不足之处,来安排一些课外的阅读。例如,在教学《珍珠鸟》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挑选一种自己喜爱的动物,搜集与该动物有关的文章,也可以自己按照搜集到的材料写一篇文章。学生完成作文后,教师可以举办一场经典作品阅读大赛和朗诵比赛,选出优秀作品让学生朗诵、阅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重视阅读教学,打破小学语文阅读的限制,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而学生的阅读水平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发展。教师要用最大的爱心帮助学生,引导学生,激励学生,让他们对阅读产生浓厚兴趣,将课堂内外的阅读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将科学有效的阅读技能传授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