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教学背景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系统解析新课标的要求,按照新课标的指引改革语文寓言故事教学活动,创新教学体系,有效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使其在学习寓言故事的同时能感受其中蕴含的教育哲理,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素质。鉴于此,教师应该将寓言故事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进一步彰显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
一、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寓言故事教学特色
在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教学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寓言故事教学显得越发重要。寓言故事以其短小精悍、寓意深刻的特点,成为培养小学阶段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优质资源。具体分析,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语文寓言故事教学表现出以下特色:
一方面,强调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思维品质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寓言故事正是锻炼学生思维的绝佳材料。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会讲述故事情节,还会引导学生通过故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也会让学生在阅读寓言故事的过程中预测故事发展方向、推测角色动机以及评价角色行为等,来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另一方面,注重对学生文化传承意识和文化自信意识的培养。寓言故事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寓言故事教学中,教师注重挖掘寓言故事中的文化元素,引导学生理解并传承传统文化,能激活学生的文化自信。同时在开展寓言故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能带领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和价值f55149c386c6044d6c4addc299539d747df6f7535501e65b785cb527da08d7e0观念,从而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使其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帮助其建立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寓言故事教学策略
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引领,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寓言故事教学时应该合理化地设计寓言故事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切实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综合效果。
1. 创设问题情境,强化思维训练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寓言故事教学的重要方法。教师在开展寓言故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寓言故事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并有意识地结合情境提出引导性的问题,能让学生在思考和探究中提高思维训练的效果,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优化。因此,在寓言故事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故事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形成问题情境,借此引发学生的思考,推动其思维的深入发展。
例如,在统编版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讲解,可能会造成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理解不够生动和形象,影响他们对寓言故事哲理的感知能力。因此,教师可以从核心素养的视角尝试创设故事化的教学情境,以视频的方式展现故事的内容,然后根据故事情境向学生提出指导性的问题。如教师可以先提出简单的观察描述类型的问题,“同学们,视频中的这只青蛙生活在哪里?它的环境是什么样的?你认为青蛙从井底看到的天空是什么样的?有什么限制?”然后,教师可以从思维训练的角度提出推理判断类型的问题,“如果青蛙一直待在井里,它对外面的世界会有怎样的想法?根据你们所观察到的,青蛙对天空的认识正确吗?为什么?这个寓言故事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为什么我们要有广阔的视野?”此外,教师也可以从情感态度的角度提出问题,“如果你是这只青蛙,长时间生活在井里,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也能像青蛙一样‘坐井观天’?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学习了这个故事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做才能避免‘坐井观天’的情况发生?”在多维度情境创设问题的引导下,教师就能带领学生对寓言故事内容进行系统的解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创新寓言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核心素养得到提升。
2. 发布探究任务,深度解析语言
寓言故事的语言通常简洁明快,寓意深远。教师基于核心素养的要求,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语言特色,应发布具体的探究任务,引导学生深度解析语言。具体可以指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关键词句、探讨语言的修辞手法以及理解语言的言外之意等,使学生能在鉴赏语言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形成对寓言故事的语言特色和哲学思想的深刻认识,保障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系统创新。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引导他们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进行交流和讨论,促使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寓言故事的语言魅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夯实核心素养发展的基础。
例如,在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发布探究任务,引导学生对寓言故事的语言特色进行鉴赏,促进核心素养教育的有效践行。在发布探究任务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可以要求学生对词语表达进行解析和鉴赏,即“找出故事中使用生动、形象的词或短语,并分析作者是如何描述场景和人物的;识别并解释故事中出现的成语、俗语或古语,讨论它们对故事表达的作用”。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从鉴赏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语言特色,如“识别并举例说明故事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比等,分析这些修辞手法是如何增强故事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此外,教师也可以从解析语言风格的角度发布任务,即“描述《自相矛盾》寓言故事的整体语言风格(如简洁明快、幽默诙谐等),探讨这种语言风格如何与寓言故事的短小精悍、寓意深刻相结合”。这样就能在任务驱动下优化寓言故事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其语言表达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得到进一步优化。
3. 开展专题讨论,提升文化自信
专题讨论是寓言故事教学中的重要方法,教师在开展寓言故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结合寓言故事的主题思想设计专题研讨活动,引发学生对寓言故事内容的深刻思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使其感受到寓言故事中的哲学思想和智慧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意识,为其对寓言故事内容的深度学习和系统探究创造条件,切实促进小学语文寓言故事教学中学生文化自信意识的有效激活。
例如,在统编版二年级下册《亡羊补牢》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尝试从激活学生文化自信意识的角度,组织学生参与寓言故事解析的专题研讨活动,使其能从不同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形成全新的理解,确保文化自信意识教育的全面实施。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亡羊补牢》的故事内容,让其熟悉故事情节和角色,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蕴含的智慧,如“及时纠正错误,避免更大损失”的道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如何被强调和传承的。在学生对故事内容形成初步认识后,教师可以鼓励其将故事中的智慧与现代社会中的实际情境相联系,思考在现代社会中如何运用这一智慧解决问题。教师在带领学生参与专题讨论的基础上,可以使其对寓言故事的价值形成新的理解,从而深刻感受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意识,优化其核心素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基于核心素养的指引开展教学活动,创新教学指导体系,能从多角度对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实施合理化的培养,提高教学活动的综合效果。因此,在语文寓言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准确定位核心素养的培养需求,按照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指导体系,有效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使学生受到寓言故事的启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