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寓言故事教学策略探究

2024-10-02 00:00:00许晓微
小学阅读指南·教研版 2024年9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维度的核心素养,强调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利用真实的语言情境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寓言故事虽然简短凝练,但语言运用极富表现力,能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且,寓言故事用比喻或讽刺的描写手法,阐述了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深刻思考和启示。所以,教师可以以寓言故事为载体,带领学生在品读中进行语言建构与运用,在探究中实现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在联系中强化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在写作中深化审美的鉴赏与创造。笔者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一至三年级的寓言故事为例,展开实践探究。

一、品读:聚焦文本,细读品味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语言感知能力的重要阶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学生应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领会文本的丰富内涵,形成个体语言经验。相对古诗文、说明文等文体而言,寓言故事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品读中深入文本,感知领会,强化语言运用。

比如,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一文主要以对话的形式,展开故事情节。陶罐和铁罐不同的神态和语言,表现了二者不同的性格特征,也暗喻其不同的命运结局。如铁罐的语言包含如下几句:“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住嘴!”“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教师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时,可以抓住“陶罐子”“懦弱的东西”“碎片”等称呼的逐层变化,把握铁罐对陶罐的奚落与轻视。教师可以重读“敢”“就”“住嘴”“你等着吧”“走着瞧吧”等,分析铁罐的骄傲自大、目中无人。教师还可以通过这几个句子说话语气的逐层递进,体会铁罐由傲慢、轻蔑到恼怒、气急败坏的情绪变化。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依托语调、语气、语速的变化,来揣摩表达方式,理解人物形象。

教师除了借用文本语言来细读深品之外,还可以借用教材助学系统提供的资料来深化理解。比如,在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一课的教学中,课后练习提供了两组句子的对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词语、标点的异同,区分两组句子不同的语气,体会种葫芦的人对虫和叶的满不在乎。

二、探究:思维碰撞,启迪智慧

寓言故事运用的语言蕴含着丰富的哲理,给学生以思想上的启迪。这有利于学生在比较分析中辩证性地思考问题。在常规的寓言故事教学中,教师习惯按照字词积累、故事梳理、人物分析、主旨探究的思路展开。教师通过这种传统的方式,自然能实现教学的基本目标。不过,笔者认为,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继续深入,立足学生认知和现实生活,设置开放多元的情境,引导学生基于不同情况展开多维度的探究,以实现思维的深层碰撞,提升思维素养。

比如,在三年级下册《鹿角和鹿腿》一课的教学中,小鹿在逃生后感慨:“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让我送了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学生很容易就从中领悟到,我们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更要关注其存在的实用价值。然而,这样的理解仍停留在表面,尚未走到故事的深层。教师可以结合课后练习中的辩论题,创设思维发展的情境,如过了几天,漂亮的小鹿慢慢悠悠地在草原上散步,然而,旁边的灌木丛里,一只凶狠残暴的狼正在伺机而动。当鹿快要被狼扑倒之际,它转过身,低下头,用头上的鹿角狠狠地撞击过去,最终获得了逃生的机会。小鹿惊叹道:“没想到,这一次反倒是两只美丽的鹿角助我脱困!”请学生联系小鹿前后两次的逃生,思考美丽的鹿角和难看的鹿腿的存在意义与价值。在此基础上,学生结合两只鹿的故事进行讨论交流,进一步明白世间万物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我们不能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它的长处,也不能因为它的长处而忽略它的短处。我们要结合具体的情境,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分别列举生活中实用之物、美丽之物、实用与审美兼而有之的物品。这样,学生在看待事物时便不会陷入非此即彼的极端,逐渐客观。

三、联系:纵横关联,理解文化

寓言故事既是传统优秀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学生传承和理解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它又打破了时空的局限,是不同地域和不同时代的发展产物。比如,除了学生日常熟知的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之外,还有《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三年级下册《池子与河流》就选自《克雷洛夫寓言》。另外,《乌鸦喝水》的寓言故事,随着时代的演进,发展出了多个版本,如用吸管喝水、砸瓶喝水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不同地域的寓言故事,或同一故事的若干版本。

比如,在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一课的教学中,该文课后链接了《北风和太阳》的寓言故事,该故事是根据《伊索寓言》中的相关内容改写而成。实际上,铁罐与北风、陶罐与太阳有诸多共通之处。教师可以以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列出两组对象各自的所作所为,品悟其中的共性特征。如铁罐的“傲慢”“轻蔑”“恼怒”,北风的“迫不及待”“气坏了”“用尽全身力气”,它们都沉浸于自己的长处中洋洋自得,最终,或消失不见,或失败溜走。这样,学生可以挖掘其中的共性特征,理解文化多样性背后的统一性。

同时,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变化与更新。教师可以结合时代特征,带领学生在发展中传承并理解文化。比如,旧版的《乌鸦喝水》出自《伊索寓言》,当别的乌鸦对半瓶水无计可施的时候,其中一只通过衔石涨水的方式喝到了水,充分表现了乌鸦的聪明。然后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衔石喝水的方式相比,吸管喝水的方式体现了乌鸦就地取材、打破常规的灵活。学生从中学习到了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在理解文化的基础上传承创新。

四、写作:审美表达,迁移训练

审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要求学生在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继而能表现美、创造美。实际上,上述对文本的品读、对问题的探究、对文化的理解,就是在阅读中发现美和理解美的过程。然而,在读写结构化融通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写作为载体,在故事补写、故事改写、故事新编中,引导学生在写作训练中进行审美表达,从而让审美走向表现、走向创造。

比如,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一课以文言文的形式呈现,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其改编为白话文。由于三年级的学生写作能力有限,教师需要结合“守”“待”二字,给学生提供写作支架,如宋人为何而守?守的过程中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想法?是否“待”到了兔子?你的感悟是什么?这样,学生在改编故事的过程中,就不会只是停留在翻译文本的阶段,而是填充相关的细节描写,让宋人的形象更具体,让文章的主旨更突出。基于不同寓言故事的特点,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写作方式。这样,学生可以在多类型的写作中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培育审美创造素养。

综上,教师可以以寓言故事为载体,在读一读、探一探、连一连、写一写的四环联动中,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深化学生对多样文化的理解,增强其审美创造的意识。笔者将继续探索与优化寓言故事教学内容,助力一线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