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晋西南地区的党组织建设

2024-10-01 00:00:00杨肃娟
文史月刊 2024年9期

要发动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就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壮大党员队伍。1938年3月15日,中共中央作出的《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指出:为了担负起扩大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彻底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神圣任务,大量的十百倍的发展党员,成为党目前迫切与严重的任务。

晋西南的战略地位及抗战前党组织发展状况

“游击战争是要有根据地的,没有根据地不能长期坚持”“没有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和革命战争的胜利发展,根据地的存在是不可能的”。

晋西南地区是陕甘宁边区的东部屏障和联结华北、华中的纽带与通道。鉴于晋西南的重要战略地位,1937年9月23日,毛泽东致电周恩来和八路军总部领导人及各师首长:“……吕梁山脉之晋西南,虽目前距敌尚远,然亦不可不于此时作适当之部署”。

孝义县位于吕梁山东麓,北与汾阳县毗邻,南与灵石县相连,西与交口县接壤,西北与中阳县相靠,东南与介休县相邻。全县东西狭长,西高东低,总面积945.8平方公里。孝义县在抗日战争中居于重要的战略地位,是晋西南抗日根据地的北大门,是控制汾离公路和同蒲铁路阻敌西进或南下的重要地段,孝义县还是晋中平川与吕梁根据地联系的纽带。正因为如此,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总部一部分、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中共中央北方局和省委机关陆续来到孝义县,这里一度成为晋西南抗日根据地的中心。

“大革命失败后,由于国民党当局的残酷镇压以及‘左’倾盲动主义、冒险主义和关门主义等错误在党内屡屡发生,使得中共山西地方组织反复遭受破坏……”“大多数党组织被破坏殆尽,许多地方只剩下零星的党员。”全民族抗战爆发之时,山西全省只有党员360余名。晋西南地区亦是如此,党的组织和党的领导十分薄弱,党的力量远远落在党的影响之后。

孝义县于1926年冬建立中国共产党的组织,1927年8月至1937年10月,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孝义的党组织时断时续,发展极其缓慢。抗战爆发时,全县仅有少数党员,而且缺乏统一领导。这种状况,很难适应和担负起领导与组织抗战的重任。

因此,大力恢复、重建和发展党的组织,扩大党员队伍,就成为当时党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任务,同时也是开创山西抗战局面、坚持和争取抗战胜利的一个关键条件。

党组织的恢复和发展

《中央关于抗战中地方党工作原则的指示》明确要求各地党组织:“党的工作与组织应适合于战时形势,加强地方党独立工作的能力。”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刘少奇也强调,“必须十倍百倍地发展我党的组织,才能保证我党的领导”。

(一)北方局直接建党

中共中央北方局移驻太原后,根据不同情况恢复和建立党组织,指派一批党的领导干部到各地先挂牌,后建党;先建立组织,后发展党员,即派出一些特委、县委(县工委)的书记(或负责人),分头下到各地,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办法建党,推动了山西建党工作的快速发展。

为配合八路军分区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共中央北方局决定相应地分区重组党的领导机构。1937年10月初,决定撤销中共山西工委,成立中共山西省委,书记张友清,副书记林枫,组织部部长李宝森,宣传部部长张稼夫,军事部部长黄骅,秘书长徐子荣。11月初,山西省委随北方局撤往临汾后,主要负责晋西南地区的建党工作和根据地开辟的领导工作。

晋西南地区一批学校师生等知识青年,在红军东征的影响和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从秘密进行革命宣传到积极要求参加共产党,成为当地革命的种子。北方局派往晋西南工作的干部,正是依靠这批积极分子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恢复党的组织,创建抗日根据地。

1937年11月,上级指示马佩勋领导建立中共晋西特委,马佩勋任书记,赵家声任组织部部长,王文达任宣传部部长。中共晋西特委派干部到各县,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建立合法组织。在原来有过党组织,后来遭到破坏但仍有一些党员坚持斗争的地方,他们就审查和联系原有党员,以他们为基础发展新党员,壮大党的力量,建立党的组织;在原来不曾有过党组织的地方,他们就在群众斗争中发现积极分子,举办训练班,发展新党员,然后逐步建立党的小组和支部。

(二)省级组织建党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山西工委积极适应新的斗争形势,着力改变工作方式,加强建党工作,不断加快恢复发展各地党组织的步伐。派王一夫、龚子荣、解学恭等组建中共洪赵特委,开展汾离公路以南、同蒲铁路以西、黄河以东地区各县的建党工作。晋西南地区是阎锡山直接统治及其军政力量集聚的地区,新旧两种势力并存,局面复杂。由此,中共中央北方局确定,晋西南根据地党的任务是创造统一战线的吕梁山抗日根据地,即除“省委和省委机关以‘八路军政治部’的面貌出现外,我党县以下的基层组织和领导干部都隐藏在阎锡山承认的组织中,以合法身份进行工作。”山西省委组建之后,积极协同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创建根据地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广泛地开展了党组织的恢复、重建工作。

1938年2月,为加强汾离公路以南,洪洞、蒲县、大宁一线以北地区党的工作,中共中央北方局决定成立中共晋西省委,书记王达成。

1938年5月初,杨尚昆、林枫等率中共中央北方局、中共晋西省委、中共山西省委机关来到孝义,配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创建晋西南抗日根据地。14日,杨尚昆在孝义宋家庄主持召开了晋西南地区党的领导干部会议,参会的有山西省委、晋西省委和洪赵、汾孝两个地区县委以上干部30余人。

会议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决定撤销中共晋西省委和中共山西省委,组建中共晋西南省委,统一领导晋西南地区党的工作。由林枫任书记,王达成任组织部部长,张友清任宣传部部长,黄骅任军事部部长,张稼夫为省委驻晋南代表。晋西南省委下辖洪赵、汾孝、隰蒲、乡吉、离中5个特委,24个县委,党员2000余人。

会议认为,晋西南地区是坚持山西及整个华北抗战的重要战略支点之一,党的任务就是要创建统一战线的晋西南抗日根据地。要“大量发展党员、巩固党的组织、健全党的各级领导机构”。会后,杨尚昆、林枫等率北方局和晋西南省委驻在孝义禅房头、西张家庄一带。到1938年春,晋西南各县普遍建立了党的县、区组织。

当时,孝义县委归汾孝特委领导,原晋西特委组织部部长赵家声调任孝义县委书记,梁占祥改任孝义县委组织部长,赵重鼎改任社会部部长,县委驻地迁到兑镇石像村。

1938年8月初,驻汾阳日军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马庄惨案”,汾阳县委在汾阳二、三区的活动处于困难境地。为此,中共晋西南省委决定将汾阳县委和孝义县委合并,组成中共汾孝中心县委,直属晋西南省委领导。中共汾孝中心县委由赵家声任书记,梁占祥任组织部部长,柳林任宣传部部长,赵重鼎任社会部部长。县委机关驻禅房头。

孝义县委组织部部长梁占祥亲自抓“孝义民大”(“孝义县民族革命初级大学”简称“孝义民大”)的政治工作和组织建设,先后秘密发展了20多名党员,并建立了党的支部,健全了支部的组织生活。

在“战斗剧社”(原孝义“牺盟工作队”改称“文艺宣传队”,后改称“孝义县战斗剧社”,简称“战斗剧社”),因为政治指导员沈以是从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政治部派来的党员干部,县委就通过他发展党员,李守玉、高锦珠、程平、李克、孙原娥、洪万一、张勃、张清仁等先后成为党员,随即成立了“战斗剧社”党支部。指导员沈以既是孩子们的师长,又是他们工作上的导师,这些孩子很快成长为党的干部。

(三)八路军建党

作为晋西南党组织的坚强后盾,八路军总部和第一一五师不但有力地支持、配合了晋西南各县党组织的恢复和建立,并且直接开展或参与了各地的建党工作。邓小平率八路军总部在汾孝地区的活动,为晋西南工作的开展发挥了示范作用。

1937年10月下旬,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邓小平、宣传部部长黄镇、民运部部长傅钟、随营学校校长韦国清率领总政机关和随营学校到达汾阳三泉、孝义下堡和兑九峪一带,组成300人的地方工作团,分赴晋西南平遥、介休、孝义、永和、石楼、蒲县、隰县、大宁等8个县建立基层统战组织战动会,把帮助地方恢复发展、建立党组织作为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工作来抓。

八路军孝义地方工作队在抗日积极分子中进行培养和考验,在斗争中发展党员,建立组织。工作队深入基层,一方面寻找原有的党员,动员他们继续为党工作,做抗日救亡工作的先锋;另一方面通过开展民运工作,注重在群众中发展积极分子,重点培养工人、农民和青年知识分子加入共产党组织。仅仅一个月时间,工作队就吸收了50多名党员。组织了西程庄、下栅、大孝堡等10个农村党支部。总部抽调干部组成了中共孝义县委,县委名称不公开,对外称八路军孝义地方工作团,县委书记由梁占祥担任,赵重鼎任组织部部长,刘介农任宣传部部长(一月后由刘毅接任),县牺盟特派员曹诚被任命为军事部部长。县委由总部民运部领导,同总部一起驻在下堡镇。

根据党组织和党员发展情况,在下堡举办了孝义县首期新党员培训班,通过培训,提高了孝义党员的政治素质。训练班结业后,就以这些学员为主组建了各区的区委和区牺盟会组织。让各区工作组的主要负责人代理部分区委书记,在实际工作中培养地方干部。一区书记彭之久;二区书记赵重鼎兼,后由叶士俭接任;三区书记马铭,后由武高接任;四区书记程英;五区书记是卫良性。

从这时起,孝义从县到区和部分村庄就都有了党的组织。孝义党的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1937年11月下旬,林彪率第一一五师师部和三四三旅到达临汾、洪洞、赵城地区,开始创建晋西南抗日根据地。1938年1月,罗荣桓率第一一五师政治部也到达赵城。两部分会合后,转移到汾阳、孝义一带。八路军的威望为开展地方建党及其他工作创造了条件。除完成军事任务外,罗荣桓派出的第一一五师工作队,也深入灵石、汾西、石楼、永和、孝义等地,“扩大了党和八路军的影响”“支持了地方党组织的恢复建立与发展”。

(四)牺盟会掩护建党

杨尚昆针对这一时期山西党组织发展情况指出:“整个山西党的基础并不强。以后发展各县的党组织,是牺盟会的特派员去做的,他们名义上是牺盟会的特派员,实际上是共产党的特派员。”

1937年五六月间,山西牺盟总会陆续向晋西南地区派出了一批牺盟特派员,其中不少是共产党员,有的还担任中共县委书记或县委委员。他们利用牺盟会这个合法组织发动群众抗日,担负着建立共产党基层组织的任务。曾在北方局和山西工委举办的党员训练班学习的王一夫、龚子荣等,就是以牺盟洪赵中心区公开职务作掩护,在洪赵地区开展建党工作的。牺盟会特派员训练班的学员,“差不多百分之九十几成为党员。名义上作为牺盟特派员派出,实际上是由山西工委派出搞党的工作。训练班结束后,他们被派到山西全省各县,有的当县委书记,有的参加县委工作”。

这些特派员和晋西南地方党组织一起在各县建立了较雄厚的群众抗日基础。随着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局面的扩大,在牺盟会、山西新军和战动会等合法组织中的共产党员以公开的职务作掩护,大力开展了建党工作。由于采取了这种特殊的工作方法,尽管国民党阎锡山当局不允许中共党的组织合法地、公开地发展,建党工作还是顺利地展开了。

1937年6月下旬,牺盟总会派曹诚、张希康等来孝义担任牺盟特派员,领导牺盟孝义县分会的工作,实际上就是由中共山西工委派出的工作组。曹诚从太原动身时,中共山西工委任命其为中共孝义工委书记,负责孝义党的工作,交给他一个地下党员名单。中共孝义工委是孝义县第一个中共党的县级组织。他们到孝义之后,对外挂的是山西省牺盟会孝义县分会的牌子,实际上是共产党县级领导机构的所在地。然而,曹诚的公开身份是牺盟特派员,牺盟总会会长是阎锡山,孝义的地下党员一时不敢接近他,不敢承认自己是中共党员。因此,曹诚只好暂时放下党的组织工作,先放手恢复牺盟孝义县分会。

1938年1月,牺盟六专属专员、中共党员张文昂,趁孝义旧县长被迫离任的机会,立即委派了曾任牺盟洪洞县特派员、县长训练班结业的傅立民到孝义任县长,建立了孝义县抗日民主政府。不久,傅立民被中共晋西南区党委直接吸收为中共党员。从此,县委的许多工作,便由县政府或县长的公开身份出面组织实施。

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后,在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公开地、合法地创办“战斗剧社”“战斗报社”和“孝义民大”,在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培养干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五)在抗日斗争的实践中建党

晋西南党的组织十分重视在抗战动员的实际斗争中选拔积极分子,特别看重积极分子的抗日觉悟和实际表现。

孝义下堡镇西程庄村的程英就是在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建立游击队、筹备物资支前以及实行合理负担等实际工作中表现出色,八路军总部民运部李觉经过考察,认为程英已具备了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的资格。1937年9月,在李觉的介绍下,程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孝义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身边榜样的感召下,掀起了支前参战热潮。

1938年3月,《中央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

从1937年9月到1938年3月,西程庄和西房庄、石沟、窑上就发展了20多名党员,建立了党支部,分设3个党小组。

这种多头快捷建党的方法,完全适应蓬勃发展的抗日运动的要求,也充分照顾了不同地区、不同情况的特殊性,体现了建党工作方法上的灵活性和机动性。晋西南地区的党员队伍迅速壮大,到1938年底,党员已发展到1.1万余名,通过这些党员的组织和宣传,极大地动员了抗日民众力量。

根据中共晋西南区委1939年11月的统计,全区共建立县委26个、区委83个、党支部833个。全区党员由1937年下半年的几十人发展到18383人,增长了200多倍,其中妇女党员1439人。从党员的政治素质看,这个时期发展的党员,都是在参军参战、支前和各项抗日群众运动中涌现出的积极分子,他们以自己的模范带头作用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