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焕宇变中自记》青石碑,现存于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郭峪村豫楼(村中最高明代防御型建筑)第五层的西墙之上。碑文约3600余字,主要记述了明朝末年,陕西农民起义军攻打阳城及郭峪村的经过,同时记录了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本地旱灾、蝗灾等情况。《焕宇变中自记》碑文为明清时期阳城巨商王重新撰写,对于研究明末清初泽州乃至山西的社会历史和自然状况,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王重新,字焕宇,号碧山主人,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7岁开始接受私塾教育,14岁弃学从商,跟随家人在天津长芦等地经营铁器、食盐等而致巨富,后成为阳城县郭谷里(今郭峪村)社首。王重新亲撰《焕宇变中自记》主要是为了记录当时发生的重大灾难,以达到警示后人的目的。
1. 兵灾。明崇祯元年(1628年),因陕北连年灾荒,府谷农民王嘉胤(? —1631)在家乡清水镇率饥民近百人,揭竿而起,揭开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明崇祯三年(1630年)二月,起义军入山西,败明军,占领山西、陕西部分地区。崇祯四年(1631年)四月,明延绥东路副总兵曹文诏率两万官兵于山西河曲击败起义军,王嘉胤且战且退至山西阳城、沁水一带,与当地起义军会合,重新恢复了战斗力。崇祯四年(1631年)至崇祯六年(1633年)三年多的时间里,起义军四次占领郭峪村,每次都对村庄造成了相当程度的破坏。当地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在极度恐慌之中。
2. 蝗灾。崇祯十二年(1639年),郭峪村发生了严重蝗灾。《焕宇变中自记》碑文载:“近自修城之后,士民安睹者几几如故,虽累年凶旱,未至大荒,衣食犹可粗足。至崇祯十二年(1639年)六月间,飞蝗北去,未几而蝻虫复作,阴黑匝地者尺许,穷山延谷,以至家室房闱间无所不到,谷豆禾黍等食无遗草。”
3. 旱灾。崇祯十二年(1639年)秋天至崇祯十三年(1640年)春天,郭峪村发生了极为严重的旱灾。碑文中记述:“秋至明年三月尽,雨雪全无,怪风时作,桑蕊、菜苗皆以霜毙。且虫有如人形者,头尾有丝,结于树枝;虫有如跳蚤者,嚼食菜根,米价至三千五百仅获一石。以故,民有饥色,野有饿殍,贼盗蜂起。”
以上发生的灾难,在郭峪村的历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需要记录下来以昭示后人。正如《焕宇变中自记》碑文所言:“不期崇祯间,而事境一变,更已流难沓作,凶荒匝至,是前人所不见而余之身亲当之也。”
关于农民起义军早期首领王嘉胤之死,《焕宇变中自记》碑文中是这样描述的:“崇祯四年四月间,陕西反贼王加(嘉)胤在平阳府作乱,总兵尤世威、副将曹文诏领兵剿杀,自霍州山追赶贼至窦庄、坪上。经过窦庄,有城幸免。贼患坪上,无备被抢。官兵继后追至阳城县圣王坪花儿沟绝路,胤侄将加(嘉)胤捆至军前,请罪投降。牛总兵即将加(嘉)胤斩首,余党男妇七百余名情愿招降,免罪,随营听用。”
从上述碑文可以看出,起义军首领王嘉胤被追至绝路后,由其侄儿将其大绑,交由官兵处置,后由总兵尤世威将王嘉胤斩首。
王嘉胤之死,与正史上记载有很大出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出入?其一,王重新本人并不在现场,不可能清楚王嘉胤死亡的具体过程,也就不可能把王嘉胤死亡过程说清楚。其二,当时在郭峪村一带民间流行的说法可能是由尤总兵将王嘉胤斩首。这种说法应该是为了给尤总兵记功请赏,以提升尤总兵威信,便于领兵打仗。因此,王重新把社会上普遍流行的说法写进了碑文,这样,王嘉胤死亡的真相就被误记了。
据《府谷县志》第567页载:“王嘉胤指挥义军且战且退,在山西阳城、沁水一带与当地义军会合。王嘉胤与主力会师后,重振军威,恢复了战斗力,开辟新战场,连赫赫有名的敌军名将尤世威和他的儿子尤人龙也吃了败仗。正当敌军一筹莫展之际。曹文诏发现他的部下有一名叫张立位的士兵是王嘉胤从府谷县尧峁村新娶妻子张氏的亲弟弟,便生一毒计,当下派人找张谈话,用提军官、加俸禄等手段,收买张当奸细,随即以假降之计打入义军,伺机行刺。张立位打入义军后,用甜言蜜语和亲戚关系迷惑了王嘉胤,很快受到王嘉胤的重用,竟当了嘉胤的帐前指挥。此后,张立位又按照曹文诏的密示,引诱王嘉胤部将王国忠叛变为奸。经过周密策划,当年六月二日夜,当官兵发动进攻前,张、王二人举火为号,突然将王嘉胤杀死在阳城南山营地,王妻张氏当即上吊自尽。随后,官军立即发起进攻,义军猝不及防,损失重大,右丞相白玉柱投降。义军左丞相王自用代为首领,率36营3万义军继续战斗。”
总之,从《山西通志》《府谷县志》等正史来看,农民起义军早期首领王嘉胤是被张立位和王国忠所杀,而非《焕宇变中自记》中所说的被尤世威所斩。
(作者系晋城市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