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是一个人的社会符号,是一个人在社会意义上存活和存在过的标志。姓氏是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无论古今中外还是国家民族,都存在姓氏从诞生、发展到成熟的过程。中国的历史悠久,姓氏的产生也很早,早在原始社会,最早的古姓就已经出现了。与今天人们习惯的姓氏意义不同,先秦时代,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且姓的产生要早于氏。姓是随着人类群居生活而出现的,原始人群经过了乱婚制、群婚制到氏族公社的发展,每个氏族公社以一个始祖母的血缘为纽带,形成了一个血缘集团,拥有一个图腾标记,这就是最早的姓。进入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后,姓与氏族公社的男性祖先相联系,就是我们目前所知的古姓。《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黄帝与炎帝大战时,曾经组织了许多部落联盟,“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熊罴貔貅貙虎”之属,就是当时部落联盟的图腾,也是这些部落的姓。目前尚存的古姓有风、姬、姜、嬴、偃、姒、子、隗、姚、归、曼、庸、允、酉、祁、已、滕、箴、任、苟、僖、姞、嬛、衣、董、彭、秃、曹、庆、猗、芈、妘等三十多个。
西周初立,宗族分封、赐姓命氏,促成了姓、氏的二分,中国进入了宗法社会。宗族、家族成为社会的基础,氏成为贵族家族的代表符号,冠于人名之前,表示一个人的贵族身份。今日人们熟悉的名词“百姓”,指代的是人民大众,但在先秦时代,由于只有贵族才有氏,所以“百姓”指代贵族,是百官姓族的意思。先秦时期,姓和氏意思不同,分别代表不同级别的血缘集团;作用也不同,姓的作用是“明婚姻”,同姓不婚是当时的共同观念与准则。我们在古籍中常见的周代女子称呼“齐姜”“赵庄姬”“文嬴”等,代表这些女子来自姜姓、姬姓、嬴9d0f5a76fdbdb9f15862800f806fed884ac3004e59e59c13e3f67d21cd41e048姓国家,代表的是她们的血统,不能与同一姓的男子结婚,以确保“同姓不婚”制度的严格实行。晋国是西周分封的同姓诸侯国,其姓氏发展的情况对探析我国古代姓氏发展的情况,解析我国当代姓氏发展的新情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晋国自始祖唐叔虞建国起,享国650余年,世家大族兴废的故事一再上演,许多姓氏也是不断出现、消失。见于先秦典籍和后世姓氏书籍的晋国氏至少有138个,还有许多出现的人名没有标氏,氏实际的数量可能更多。这些氏的来源途径众多,主要有:
以官职为氏。晋文公时作三行,荀林父将中行,先蔑将左行,屠击将右行,三族分别以中行、左行和右行为氏。士氏来源于官职士师。晋国大夫孙伯黡,管理晋国的典籍,所以用籍作为氏。董氏来源是祖先任晋国太史,董督(考察并收藏之意)晋国的典籍史册,后人以官职为氏。
以邑为氏,这是先秦时期贵族主要的得氏方式。西周春秋时期,贵族被分封后,以自己的封地作为氏。大夫士会封地在范,称范氏,是晋国范氏的始祖,他还有封地在随,又称随会。晋国姓氏中,韩、魏、令狐、吕、冯、豫、郤、步、冀、栾、先、原、霍、羊舌、杨、赵、荀、智、程、范、随、彘、樊、贾、苗、屈、解、刑、曲等都是来源于贵族的封地。
以祖先的名或字为氏。春秋晋国大夫胥臣,其子甲父以父字为氏。晋景公时楚国巫臣投奔晋国,其后人以巫臣为氏。段氏是简化自段干氏,段干木的儿子隐如将姓氏中的干字去掉简化为段姓。张氏来自晋国大夫解张的字。晋国大夫杨食我字伯石,他的一支后人以石为氏。介氏源自大夫介子推。州氏源自大夫郤州,他的一支后人以其名州为氏。
以祖先的经历为氏。晋昭公曾经与齐景公会谈,双方玩投壶游戏,当时荀吴(中行吴)主持,作誓词说:“如果我们国君投中,晋国就是诸侯盟主。”晋昭公果然投中。荀吴的一支后人为了纪念这段经历,就以投壶为氏。
以国名为氏。唐叔虞的一支后人以唐为氏。晋国国君称晋氏,晋国灭韩、荀,其后人以国名为氏,称韩氏、荀氏。
以先人的谥号为氏。晋献公太子申生谥号共子,后人以共为氏。
当然,晋国姓氏来源多样,本文不能一一归纳,若有疏漏请多指教。
晋国从建立到三家分晋,享国650多年。三家分晋后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又经历了二百多年。晋国与三晋的八百年中,晋国姓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西周时期
西周时期是晋国姓氏的起始阶段。周武王灭商后,为了巩固新定的庞大领土,分封了七十多个诸侯国。“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这些诸侯国中,位于晋南地区,拱卫宗周北疆的晋国十分重要。由于当地商朝的残余势力和戎狄等部族的力量十分强大,周成王分封唐叔虞时,为他配备了强大的班底。“分唐叔以大路,密须之鼓,阙巩,沽洗,怀姓九宗,职官五正。”怀姓九宗和职官五正是跟随唐叔虞创业的族群,成为晋国政权最初的班底。随着晋国的发展,世家贵族不断壮大,与戎狄的联姻也世代通行,晋国最初的姓氏就产生了。
这一时期,晋国的世家大族数量不是很多,相应的氏也就不是很多,具体的情况我们可以从晋文公即位的一项措施“昭旧族”中一窥究竟。晋文公即位后,为了稳定国内长期混乱的局势,争取更多人的支持,以大魅力实行政治改革,其中一项措施就是重新昭显有功勋的旧族。“昭旧族,爱亲戚,明贤良,尊贵宠,赏功劳,事耇老,礼宾旅,友故旧。胥、籍、狐、箕、栾、郤、柏、先、羊舌、董、韩,实掌近官。”胥、籍、狐、箕、栾、郤、柏、先、羊舌、董、韩等姓,就是西周时期晋国贵族世家的一部分。此外,晋国始祖唐叔虞的一支后人以国号为氏,是为唐氏。唐叔虞的儿子良被封在了解邑,其后人就以解为氏。唐和解也是西周时期的晋国姓氏。
第二阶段:春秋前期
春秋初期,随着周平王东迁洛邑,周王室的权威尽丧,王纲解纽,礼崩乐坏,传统的政治格局瓦解,天下由王室政治进入霸主政治。这一时期,晋国经历了殇叔篡位、曲沃代翼等内乱,晋武公取代大宗成为新的晋侯。但历史的惯性仍然影响着晋国,曲沃桓叔、曲沃庄伯的族人在追随曲沃武公代晋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公室成员的身份使他们同样具有继承君位的合法权力,对新继位的晋献公造成了严重威胁。在剪除公族后,晋献公重用异姓贵族,其后历代晋侯基本都延续了这一国策。因此,这一时期,晋国出现了大量新的贵族世家,新的氏也大量出现。
这一时期出现的新姓氏归纳如下:
魏氏。周武王封周文王第十五子于毕国,称毕公高。他的子孙后来散落各地。毕万到晋国为官,辅佐晋献公。公元前661年晋灭魏国,毕万因军功被封于魏,是魏氏始祖。晋景公时,魏颗被分封到了晋国城邑令狐,他的儿子魏颉以令狐为姓,是令狐姓的始祖。魏锜被分封到晋国厨、吕两邑,因此称厨武子、吕锜,是晋国厨氏、吕氏的祖先。毕万的一支庶系被封到了晋国冯邑,因此以冯为氏。另一支后人被封到了豫邑,称豫氏,春秋时有豫让。
郤氏。西周时期的晋国大族,春秋时期有大发展。大夫郤芮,封地在冀邑,后代以冀为氏。大夫郤扬被分封在步邑,因此以步作为姓氏。郤犨封地在苦成城,因此以苦成为氏。州氏,大夫郤州的后人以名为氏。温氏,大夫郤至封地在河南的温县,号温季,后人以命温氏。郤锜封地在驹邑,称驹伯,后人以驹为氏。
先氏。西周时期的晋国大族,春秋时期有大发展。先轸封地在原邑,称原轸,后代以原为氏。公元前632年晋文公作三行时,先篾是左行将领,后代以左行为氏。先且居封地在霍,后人以霍为氏;他的一支后人以居为氏。
荀氏。晋献公灭荀国,置荀邑,封给大夫原氏黯,称荀息,是晋国荀氏之祖。荀息的儿子逝敖有三个儿子,长子荀林父在晋文公作三行时将中行,以中行为氏。次子荀首,封地在智,以智为氏。幼子荀骓,封地在程,以程为氏。
士氏。相传尧帝先后以陶、唐为封地,其子孙遂称为陶唐氏;陶唐氏繁衍至夏代已有些衰微,但家里出了个叫刘累的,能为太甲帝御龙,太甲赐其为“御龙氏”,家族又复兴盛;刘累的后裔在商代称为豕韦氏;入周以后,周王分封诸侯,豕韦氏建立唐杜国(杜国),其家族遂又称为唐杜氏;杜伯曾为周宣王的大夫,后被宣王所杀。他的儿子隰叔离开西周进入晋国。隰叔的儿子舆在晋国担任士师的官职,于是以官职作为自己家族的姓,称士氏。士会为晋国正卿,封地在范邑和随邑,于是以范为氏、以随为氏。士会曾经逃亡秦国,归晋后留在秦国的族人以先祖刘累的姓为氏,为刘氏。彘氏,大夫士鲂封地在彘邑,以彘为氏。
栾氏。晋靖侯之孙栾宾之后,为晋国公族。晋景公时栾书任正卿,家族一度兴盛。下军氏,栾黡曾经做过下军大夫,其子孙以他的军职下军作为姓氏。弁氏,为栾氏旁支。
第三阶段:春秋中后期
这一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奴隶制的基础井田制开始瓦解,新兴的地方阶级不断进行政治、经济方面的改革,反映在政治上就是晋国公室不断衰落,世家大族的力量不断上升,最终形成了六卿专权的局面。作为与家族伴生的姓氏也受到了政治经济变革的深刻影响。随着家族越分越多,新的氏也就越多,不同国家之间相同的氏也越来越多,给交流带来了许多不便,因此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复氏。
弗忌氏。晋国大夫栾弗忌在三郤陷害伯宗案中被杀,后人以他的名弗忌作为氏。
魏强氏。晋国大夫魏强,后人以名为氏。
韩献氏。韩献子的一支庶孙以他的谥号为氏。
韩籍氏。晋韩起的儿子韩籍,后人以其名为韩籍氏。
韩余氏。韩宣子余子的后人,因此以韩余为氏。
褐余氏。曲沃桓叔之的后人。
郤州氏。郤豹的孙子步扬生郤州,后人以名为氏。
叔向氏。羊舌肸字叔向,后人以叔向的字为氏。
叔鱼氏。羊舌鲋字叔鱼,后人以字为氏。
叔夙氏。羊舌职生叔夙,后人以字为氏。
季夙氏。晋靖侯孙季夙之后。
祁夜氏。大夫祁夜的后人为名为氏。
楼季氏。晋穆侯庶子楼季的后人为名为氏。
公仇氏。晋穆侯公子仇的后人以名为氏。
公师氏。晋穆侯公子成师的后人以名为氏。
利孙氏。晋公子利孙夫的后人,以利孙为氏。
子羽氏。晋公族子羽的后人,以子羽为氏。
士蒍氏。士蒍为晋国士官,子孙以名为氏。
司空氏。士蒍为大司空,子孙以官为氏。
士季氏。士季的后人以士季为氏。
士吉氏。士吉的后人以士吉为氏。
第四阶段:战国时期
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标志着战国时代的到来,虽然晋国名义上仍然存在了几十年,但中原已经是战国七雄的舞台。这一时期,西周和春秋长期存在的世家大族和世卿世禄制度已经基本瓦解,个体生产者成为直接对封建国家负责的编户齐民,五口之家、八口之家的个体核心家庭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家庭形态,大家族这一层已经被取消和废弃了。作为家族制度伴生的姓氏制度也发生了变化,姓不再是区分血缘集团的标志,而氏也不再是贵族男子的专属,姓和氏出现了合一的趋势,无论男女,其名称都是姓加名的形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任命封建官僚代替了贵族,姓氏就完全合一了。
纵观晋国姓氏的演变,可以看出几个规律。
一、姓氏是政治经济制度的反映,无论是姓氏二分还是姓氏合一,都是当时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姓氏二分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产物,而随着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和郡县制的实行,贵族阶层被消灭,核心家庭成为社会的基本单元,姓氏合一就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
二、社会剧烈变革的时候,也是姓氏变化最频繁的时候。晋国姓氏大量产生于春秋中后期,正是因为当时是晋国变革最激烈的时候。
三、无论何时,姓氏都是与婚姻制度密切相关的,无论是先秦早期的同姓不婚,还是后期的小范围同氏不婚,都是为了防止近亲结婚。这就是姓氏制度的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外交流日渐频繁,女性的地位和经济实力不断提升,这些变化对我国姓氏制度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年轻母亲选择让孩子跟随自己姓,或者是让两个孩子中的一个随自己姓。还有的家长给孩子取璧联姓、怪异名字。给孩子取璧联姓是为了让父母的姓都在孩子名字上有所体现,如父亲姓李,母亲姓张,孩子就叫李张某。此外,由于国内同名同姓的人太多,许多家长用各种办法让自己孩子的名字与众不同,一是使用生僻字,如李钧甯、赵翀、乐森璕。二是使用怪异名字,如王者荣耀、杨柳依依等。
近代姓氏发展出现的新趋势,在晋国历史的发展中都能够找到先例。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我国政治经济保持了两千多年的基本稳定,姓氏制度也因此基本固定下来,只有在民族融合的时候增加了少数民族的姓氏。现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共同富裕的实现,重男轻女、养儿防老等影响生育和姓氏的因素都将得到改观。姓氏观念的变化也离不开政府的引导、社会的开放包容,只有在积极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新型的姓氏观念和制度才会日趋完善,形成稳定的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聚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宋宇鹏系曲沃县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