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新时代农民精神生活重建的理论分析与实践路径

2024-10-01 00:00:00靳浩辉

摘 要:农耕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型,使当代农民精神生活呈现出多样化的基本特征。农民精神生活在丰富的同时,也存在着意识形态与日常生活的脱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失衡、多元需求与低效供给的抵牾等问题。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发挥着引领农民精神生活重塑的重要作用,致力于解决农民精神生活的存在问题,从而彰显出深厚的理论意蕴。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新时代农民精神生活重建的实践,必须坚持党对乡村地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铸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推动乡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传承和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农民精神生活;乡村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D422.7;F3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24)05-0001-09

收稿日期:2024-03-12 DOI:10.13968/j.cnki.1009-9107.2024.05.01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SGH21Q012);陕西省高校德育研究中心2023年度科研项目(SGDY202327);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Z1090323049);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3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Y2304007)

作者简介:靳浩辉,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乡村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昭示着崭新的文化思想破茧而出,为新时代做好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作为我国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民精神生活的良性发展必将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指出:“推进农村现代化,不仅物质生活要富裕,精神生活也要富足。”[1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广大农民的收入大幅提高,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然而一些地区却不同程度出现农民“精神荒芜”和“价值迷茫”[2,亟需先进文化思想的引领,以实现其精神生活的重建。引领广大农民追求更加文明、更有品质的精神生活是推动农民精神生活重建的必然之举,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题中之义。当前,学界对农民精神生活建设的意义、内涵以及问题、措施等内容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但对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农民精神生活重建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为此,本文试图探寻和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新时代农民精神生活重建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进路,以期对推进农民精神生活提升有所帮助。

一、当代农民精神生活的基本特征及存在问题

农耕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型,使当代农民精神生活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农民精神生活不断丰富的同时,也出现了意识形态与日常生活的脱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失衡、多元需求与低效供给的抵牾等诸多问题。

(一)当代农民精神生活的基本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的加速,农民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其精神生活也逐渐丰富,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1)农民对国家建设、政府事务、法律法规、乡村发展等更加关注并有了自己的独立判断,权利意识、民主意识、参政意识、主体意识普遍增强。 (2)农民的家庭观念虽受现代文化的影响但仍然相对传统。婚恋方面,很多青年人倾向于在本地区寻找另一半,在注重自身想法的同时也要听从父母的意见。(3) 农民的信仰不再受到严格限制,宗教信仰、宗族活动有所复苏并影响着乡村社会的运转;部分农民对集体政治生活的热情有所降低,对参与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态度相对冷漠。(4)在多元化思想观念下,农民的精神文化活动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既有学习提升性质的,也有休闲娱乐性质的;既有个体类型,也有社区、群体类型。其精神文化活动因所处地域、家庭状况而有所不同。农民精神文化活动的设施与场地也得到极大改善,越来越多的农民因此受益。(5)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剧了农民间地位、身份的差异与分化。另外,市场经济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差序格局下农民的传统道德规范,社会流动加速消解了传统的人际关系和伦理道德维持社会秩序的功能。

(二)当代农民精神生活存在的问题

农民的精神生活反映着农村社会物质生活及其条件,但其也具有相对独立性,与乡村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并不完全同步,表现出一定的自成系统的历史继承性。乡村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促进了乡村文明的转型,在丰富农民精神生活的同时也呈现出诸多问题。

1.意识形态与精神生活的脱嵌使农民精神生活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所弱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乡村现代化转型加速推进,农民政治化的精神生活开始瓦解,其精神生活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但在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农村并没有形成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一些农村地区还没有占据主导地位、发挥支配作用,农民的精神生活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脱嵌。(1)宗教复苏对农民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冲击。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迁使农村社会秩序失范,给农民心理带来了极大冲击,亟需寻找心灵世界的寄托,从而为农村佛教、道教的复苏提供了土壤,也导致基督教在农村迅速扩展。农民对公共领域的渴求与现实社会参与的不足使他们转向宗教集会。部分农民精神贫乏、内心焦虑,生活一旦遇到挫折,就从宗教中寻求慰藉。(2)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加剧了农村地区意识形态风险。新媒体降低了信息传播的门槛,加速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个别网民或者商家为了获取流量恶意发布不良信息、哗众取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纷纷涌入,而农民分辨信息真实性的能力有限,容易被误导,产生背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和言论。这些错误言论散播在微信、抖音、快手等使用频率较高的社交平台,加剧了非理性信息的传播。(3)农村意识形态工作弱化。农村地区一些基层党组织缺乏大局意识,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欠缺。农村意识形态工作方面的人才匮乏,宣传方式仍是老一套的开会、拉横幅、贴标语,没有以农民兴趣为着力点采取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具体工作,从而影响意识形态工作的成效。

2.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使农民精神生活出现“断层”。乡村文明的现代化转型进程是农民精神生活中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历时性流变的过程,它们汇集在同一历史时期的平面上,本应是传承性转换,剔除糟粕因素并积淀积极因素,然而乡村社会的价值体系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织互动、此消彼长中呈现出错位对接。一方面,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以时空压缩的方式快速推进,农民受到现代文化的影响,精神生活日渐开放与多元。另一方面,农民在一定程度上囿于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落后、精神文化产品供给不足,其精神生活封闭性与单一性的特征比较明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速度的加快,传统的伦理规范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日渐式微,而亟待建立的乡村社会新型伦理秩序与道德标准则草创未就、根基不稳。传统价值观在道德观念、家庭结构、社会关系、教育与职业发展等方面与现代生活产生一系列的碰撞,农民在这种激烈碰撞中显得无所适从。农民的传统性表现在其注重孝道、家庭、亲情和社会责任。在家庭方面,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和责任,“养儿防老”观念根深蒂固。婚姻方面坚守稳固和忠诚,夫妻观念中仍存在“男主外女主内”“男主女从”的思想;消费观偏于保守,习惯传统的消费方式,更注重储蓄而非消费;宗族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农民的日常生活与行为习惯;传统宗教与民间信仰依然形塑着农民的价值取向与精神世界。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织的张力下,农民的公民意识并不高,不少农民对于乡村公共事务和公共文化活动只是被动参与,一些农民只关心于自身福利的享受而不关注乡村的整体发展,缺乏对社会公共责任的主动担当。

3.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失衡使农民精神生活出现“文化堕距”。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乡村物质文明的飞跃,农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与此同时,乡村精神文明并未实现与物质文明的协调同步,农民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之间出现了“文化堕距”。“文化堕距”意为在社会变迁中,社会系统中各种要素变化的时间和程度出现差距,精神文化层面的发展相对物质经济与科学技术而显得滞后,由此产生了诸多社会问题。乡村传统的道德伦理在现代化进程中受到严重冲击,农民在吸收市场经济有益价值理念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被功利化的因素渗透,消费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乡村甚嚣尘上,追求物质层面的享受成为部分农民生活的主流观念,致使其理想信念扭曲,集体意识淡薄,精神生活空虚。有些农民为了追求物质利益,不惜违背道德伦理甚至触犯法律。物欲没有节制的膨胀使一些农民的精神生活没有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充盈,反而陷入了精神贫困。一些农民在物质脱贫的同时还面临着以“志气贫困”和“智识贫困”为主要特征的精神贫困。“志气贫困”是指农民由于贫困观念和习得性无助的沿袭所形成的“无志”,主要表现为安于现状、动力匮乏、“等靠要”思想严重;“智识贫困”主要指农民自身能力不足导致的“无为”,农民在市场竞争、信息获取以及技术应用等方面存在短板;“志气贫困”与“智识贫困”相互交织,进一步加剧了农民的精神贫困。

4.多元需求与低效供给的抵牾使农民精神生活供需失衡。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不断提高并日趋多元。然而,农村地区公共文化资源配置不合理、利用率低下,文化产品供给单一,致使农民参与群体性文化的主体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1)乡村公共文化资源配置与利用方面。一是硬件不“硬”,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场所等设施“只管建不管用”,日常维护管理问题突出。农家书屋图书数量少,种类单一,长期不更新。一些农村地区文化设施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甚至长期闲置,成了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二是软件太“软”,农村精神产品供应不足,效果欠佳。如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科技教育等相对薄弱,引导农民遵守乡规民约的效果不佳,农民多元化的精神生活需求得不到相应满足。(2)文化供给方式单一化,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脱节。目前城市公共文化供给有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其中,满足了城市居民多层次的精神生活需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则主要依赖行政手段,政府“文化下乡”这种单一供给方式难以满足农民多元化的精神生活需求。农村公共文化政策与农民实际需求脱节,文化服务无法引起农民的共鸣。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农民将空闲时间消耗在打牌、刷手机等娱乐性、消遣性活动上,发展性、提升性、益智性活动少,有些地方赌博成风,造成乡村不良习气的蔓延。(3)部分农民参与群体性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农村文化设施的落后从客观上限制了农民参与集体文娱活动的积极性,农民阶层分化以及价值观的多元化使农民对集体活动持冷漠态度,加之缺乏有乡土情怀的文化人才带头,从而消解了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主体性,加剧了精神生活的供需矛盾。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新时代农民精神生活重建的理论分析

农民精神生活在农耕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型过程中遭遇诸多困境,使得新时代农民精神生活的重建亟需新的科学理论的指导。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 为做好新时代农村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习近平文化思想致力于解决农民精神生活中的诸多问题,彰显出深厚的理论意蕴。

(一)习近平关于农村文化建设、农民精神风貌的提升、农耕文明的价值等方面的论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1.关于农村文化建设。(1)强调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习近平指出:“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供给,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2]310通过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供给,不断满足农民的精神生活需要。(2)提倡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习近平指出:“要整合乡村文化资源,广泛开展农民乐于参与的群众性文化活动。”[3]92通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提升农民精神生活。

2.关于农民精神风貌的提升。习近平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4]231“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4]269农民精神风貌是农民精神生活的重要方面,农民精神风貌的提升有助于农民精神生活的重建。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物质生活虽获得极大改善,但精神生活的发展并未与物质生活的跃升相匹配。封建迷信在乡村的沉渣泛起,影响了农民的精神风貌与精神生活。为此,习近平指出:“要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加强无神论宣传教育,抵制封建迷信活动。”[3]92同时,针对乡村仍然存在的不良风气,习近平指出要“发挥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的积极作用,约束村民攀比炫富、铺张浪费的行为”[3]93。习近平关于农民精神风貌提升的论述,为农民精神生活重建提供了行动指南。

3.关于农耕文明的价值。习近平指出:“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4]279中华文明的发展镌刻着鲜明的农耕文明烙印,农耕文明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体现着乡土社会中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经验,蕴含着因时制宜、敦亲睦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精神品格。我们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4]269,让农耕文明在新时代焕发自身的魅力与风采,从而丰富农民精神生活,促进农民精神生活的重建。从习近平关于农耕文明价值的论述可知,传承与发展农耕文明的意义重大,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延续,而且为农民精神生活的重建提供了深厚的根基与支撑。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科学性、创新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特征是农民精神生活重建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科学性、创新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特征,深度关切农民精神生活,从而引领农民精神生活的发展方向。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效嵌入农民精神生活、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乡村有机融合、弥合乡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失衡、纾解农民多元需求与低效供给的抵牾,为农民精神生活的重建提供丰富的内涵和科学的指导。

1.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科学性,其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基础上,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可有效指导农村思想文化工作,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嵌入农民精神生活。改革开放后,农民的精神生活逐渐从政治化的集体主义中脱嵌出来,农村成为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薄弱点。为此,习近平强调:“推进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把农民群众精气神提振起来。”[5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文化发展的方向,提升农民的精神生活。习近平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4]70“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4]198。这种乡土化且易于农民接受的语言方式,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涓涓细流浸润农民的心田,从而增强农民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习近平强调“推出具有浓郁乡村特色、充满正能量、深受农民欢迎的文艺作品”[6]123,用“良币驱逐劣币”,引领农民参与健康文明的文化活动,重塑农民的价值观念,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占领农村意识形态阵地,从而遏制西方不良思潮对农民精神生活的侵蚀。通过对农民进行形势教育、政策宣传和普法教育,引导农民更精确地理解国家政策,使农民参与基层自治的意愿和能力得以增强,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体性得以提升。

2.习近平文化思想创造性地提出“第二个结合”,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弥合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文化疏离,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乡村有机融合,让农民的精神生活择善而从。习近平指出:“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6]124-125对于乡村文化,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通过整合古今两种文化资源,提升乡村文化的包容性,既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优秀内容,又吸收与借鉴现代文化的有益成分,从而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乡村有机融合和贯通。“乡村文化承载着过去、连接着现在,并向未来延续”[7,是一个不断发展且保持开放的文化载体。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于破除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乡村“非此即彼”的思想壁垒,树立两者“交相辉映”的思想标识,不断促进乡村传统文化在现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并赋予现代文化以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等方面具有创造性价值。使农民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激烈碰撞中,既具有对传统乡土文化的自信,又能积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接受现代文化,从而推动农民精神生活从消极应对转化为择善而从。

3.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时代性,其审时度势地首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强调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协调发展。习近平指出:“推进农村现代化,不仅物质生活要富裕,精神生活也要富足。”[1习近平文化思想从方法论的高度概括了党在乡村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实践规律。在满足农民精神生活需求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为乡村物质文明建设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源泉。面对乡村精神文化变迁滞后于物质经济层面所导致的“文化堕距”,习近平强调:“贫穷并不可怕,怕的是智力不足、头脑空空,怕的是知识匮乏、精神委顿”[8,指出摆脱贫困不仅是摆脱物质的贫困,更是摆脱思维和意识的贫困,要激发农民群众依靠自身“志”和“智”的内生动力,提升实现共同富裕的主体性意识。

4.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实践性,坚持文化发展服务于群众,推动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满足农民精神生活的多元需求。习近平指出:“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供给,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2]310着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向农村延伸,增加优秀乡村文化产品,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以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目前,广大农村建设了众多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在农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可以开展读书看报、观赏电影、文体娱乐等丰富多彩等活动。以浙江农村文化礼堂、安徽农民文化乐园、甘肃乡村舞台为代表的农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开展了一系列服务创新,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充分满足农民精神生活的需求。同时,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的广泛推进,使得县级文化馆、图书馆的资源不断输送到乡村,更加丰富了农民的精神生活。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与新时代农民精神生活重建的耦合关系

在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文化思想与农民精神生活重建有着紧密的耦合关系,具体表现为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

1.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代农民精神生活重建提供理论指导,促进其实践活动不断深入推进。(1)习近平文化思想要求农民精神生活实践必须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引导全体农民共建共享、共同富裕。习近平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8,就是说精神生活富裕不是仅仅满足少数人的精神文化需要,而是实现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富裕,这当然包括农民群众。习近平强调:“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4]198,农民不仅要实现物质生活的富裕,更要实现精神生活的富裕。虽然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但农民的数量依然巨大,农民在我国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仍然较高,因此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实现农民精神生活的重建,就必须使农民群众的道德水平、文化素养、思想境界等方面得到显著提升,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农村底盘得以夯实。(2)习近平文化思想要求农民精神生活建设须循序渐进地开展。习近平指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要绵绵用力,下足功夫。”[4]12”“绵绵用力,下足功夫”说明农民精神生活重建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循序渐进推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目标追求的长期性、行动实施的艰巨性,区域及个体间也存在着不同的差异,不能要求所有地区、所有人的精神生活同步进行。并且,农民精神生活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因此需要统筹兼顾形成合力,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最终实现农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

2.农民精神生活重建作为一种实践活动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和发展提供鲜活素材。我们党致力于乡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精神生活的实践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已经发端。中国共产党是依靠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取得革命的胜利,农村长期是革命活动的中心地区,农民是我们党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依靠农民群众使我们党的乡村文化建设实践得以开展,并形成了党的文化建设理论。在此后的建设和改革时期,党的乡村文化建设实践推动了党的文化建设理论的创新发展,而这些理论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奠定了基础。同时,习近平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也是乡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精神生活的实践者。在陕北的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以如饥似渴的态度阅读各类书籍,并带领当地农民积极学习文化知识;在河北正定期间,习近平“大力举办农民夜校,开办文化、技术培训班”[9;在福建宁德期间,习近平发掘当地传统文化资源并对其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不断满足当地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习近平早年推进乡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精神生活的实践经历和切身体会,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发展提供了鲜活素材。尤其到了新时代,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10,必将在推进乡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精神生活的实践进程中不断丰富发展。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新时代农民精神生活重建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内容与实践要求聚焦于“七个着力”,“七个着力”不仅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而且是推进农民精神生活重建的实践进路。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农民精神重建的实践,需结合“七个着力”的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信仰铸魂:坚持党对乡村地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铸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确保农民精神生活重建的正确方向

加强党对乡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新时代农民精神生活重建的实践要求。(1)坚持党对乡村地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应明确乡镇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强化政治担当。乡镇党员干部作为乡村地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头雁”应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坚持理想信念, 弘扬主旋律,在乡村大力宣传党的大政方针,给农民传递正能量,从而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2)坚持党对乡村地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应创新宣教方式。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当下多元思想碰撞交锋的背景下,各种纷繁复杂的思潮势必会影响农民的价值判断,亟需通过正确的宣教来矫正农民精神出现的偏差,巩固党对乡村地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权。在宣教过程中,必须顺应时代发展与乡土文化的特征,用新技术助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用“带着露珠”“沾着泥土”的语言,以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教,使得党的理论成果接地气、有温度,使农民群众明白清楚。(3)着力在乡村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武器,不仅是高瞻远瞩的“望远镜”,可以擘画乡村精神文化建设的宏伟蓝图,而且是见微知著的“显微镜”,可以细致入微地指导农民的精神生活,是农民精神生活的信仰根基。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乡村的广泛传播,开展丰富且生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让农民真切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与生命力,筑牢农民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根基,从而为农民精神生活重建提供强大的信仰动力。

(二)价值引导:在乡村地区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农民精神生活重建的价值基础

在乡村地区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题中之义,也是夯实农民精神生活的价值基础。(1)着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农民日常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是最广泛通约的价值标准,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要求。要根据地域文化的独特性与农民的个体认知,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开展民俗文化、节会文化等乡村文化活动,建设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长廊、主题景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具体化,使其飞入寻常百姓家、融入农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潜移默化地塑造和影响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从而转化为农民群众的情感认同、道德共识与行为习惯。(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遵循,努力改善乡村的不良风气,营造乡风文明的文化氛围。伴随着乡村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人情攀比、薄养厚葬、高价彩礼、封建迷信等陈风陋习以及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正之风有所蔓延,多元价值观念在乡村交锋博弈,消解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效。对此,要积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凝结价值共识,使农民摆脱“精神空虚”“精神内耗”的困境,补充“精神之钙”,补齐“精神短板”,涵育农民的精神生活。一方面,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村规民约中,推动移风易俗,引导农民自觉遵循村规民约,养成良好的意识与行为习惯,从而擢升农民的精神生活。例如,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使农民深受其困,为此很多乡村地区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提倡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从而改变了高额礼金与铺张浪费的风气。另一方面,积极开展乡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通过文明评选、树立文明典型、表彰文明先进等方式打造文明乡村和文明家庭,感染和塑造农民,凝聚向上、向善的乡村正能量。(3)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作为党的基层堡垒,农村基层党组织肩负着价值引领职责。在思想领域空前复杂与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呈现出多样化的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尤为重要。农村基层党组织要以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为契机,积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各环节,推进农民精神生活的健康发展。

(三)双管齐下:推动乡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赋予农民精神生活以坚实的物质基础,并发挥农民精神生活对物质生活的能动作用

农民在“富口袋”的同时,也要“富脑袋”,推动乡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同样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新时代农民精神生活重建的实践要求之一。(1)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厚实的经济基础是精神生活重建与富裕的基础。集体经济发展比较好的乡村,可以有更多资金来配置阅览室、体育活动室、文化活动广场,并组织地方戏曲表演、广场舞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和充实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有利于农民实现就近就业,既可以破解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等社会问题,也可以促进家庭和睦、乡风文明,增进农民精神生活的和谐。(2)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文化消费也会相应增长。近些年来,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越来越注重精神文化生活,自驾游、参观博物馆、观赏名胜古迹、家门口看大戏等日益成为农民的爱好和追求。因此,政府要想方设法培育农民收入的新增长点,不仅要提高国家农业补贴、增进农产品价格,而且应进一步激活宅基地流转、农村土地经营等资源要素,同时做好外出务工人员的综合服务工作,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为农民精神生活重建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3)以良好的精神环境为推动共同富裕提供有力的保障。乡村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厚实的经济基础是精神生活富裕的基础,精神生活富裕又为物质生活富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丰富充盈的精神食粮与产品的提供,不仅能使人富有朝气、乐观向上,而且能以精神抖擞的状态高效进行物质财富的创造,实现乡村“富口袋”与“富脑袋”的协同并进。因此,政府应大力开展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积极进行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乡村文化产业,为农民提供多种多样的文化设施与文化产品,并激发农民群众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激活乡村文化内生动力,从而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为物质生活富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能。

(四)以文化人: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与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赋予农民精神生活重建以深厚的文化底蕴

乡村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传承与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应然要求,而且是农民精神生活重建的必然选择。(1)要充分挖掘和保护各种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对于古村落、古建筑等具有传统农耕特质的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应加大保护力度,使得有形的乡村物质文化遗产“留得住”。对于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应该充分挖掘并积极扶持相关企业与品牌的发展,使得活态的乡土传统文化“传下去”。积极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与道德风尚,倡导以和为贵、守望相助的行为规范,培育良好家风、文明乡风。将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与乡村治理、乡村产业建设相结合,为满足农民精神需求提供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文化滋养。(2)要推动数字技术与乡村文化的有效融合,为传承和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了新途径。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对乡村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数字化开发、转化和利用,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注入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的新动能,从而丰富乡村文化产品的供给,助力乡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通过数字技术的充分运用,使得传统技艺、村史村志等乡村文化资源通过文字、图片、直播、视频、音频等方式全方位传播,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起来”。(3)要宣传与弘扬传统的乡贤文化,承继“不忘故土”“叶落归根”的优良传统。乡贤群体作为振兴乡村文化的内生性力量,具有重要的示范与引领的作用,有利于乡村文化建设和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乡贤一般都具备较好的文化修养,了解并热爱家乡的传统文化,又善于运用现代媒体技术,可以对传统建筑、乡村民俗器物、歌舞戏曲、民间传说等进行收集整理,对族谱、碑刻、文献、史志等进行研究和梳理,使之传于后世,从而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

(五)以需赋能:推动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着力提升农民精神生活的有效供给,满足农民精神生活的多元需求

坚持习近平文化思想“七个着力”中“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实践要求[11,推动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促进农民精神生活的重建。(1)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一方面,坚持文化发展的普惠性和公益性,深入实施各类文化惠民工程,在农村地区广泛建设图书馆、民俗馆、礼堂、健身区等文化活动空间,扩展公共文化场所,努力解决长期存在的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问题,从而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另一方面,政府应转变过去单一化和垂直型的管理模式,将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空间交给市场与社会,理顺与优化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推动各种资源的整合,实现政府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的转变、从管文化向办文化的转变,由此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化发展,引导农民精神生活的重建。(2)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农村文化产业,需深入挖掘乡村丰富的文化资源,并激励与引导优秀的文化企业“沉下去”,深入到农村地区,增强文化资源与产业的耦合力度,以此增强乡村审美韵味,提升乡村人文价值,从而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深入了解当地乡村经济、文化现状,积极探索与整合非遗、传统手工艺资源,将乡村手艺人的“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创造出更多丰富生动的文化产品出村、破圈、进城。同时,也需要大力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因地制宜地培育与发展适合本地的乡村旅游产业。例如,培育乡村生态旅游、绿色康养、旅游非遗研学、红色旅游等多元业态,将人文情怀、文化精神融入乡村旅游之中。通过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通过体制与机制的创新,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做法,丰富乡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农民文化素养,促进农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协调并进、共同富裕。(3)积极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就文化事业而言,依托物联网、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利用抖音、微博、微信等多元化载体,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数字平台和数字文化服务中心,使得数字网络空间成为乡村文化供给的新空间,提供高质量的数字文化服务,以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农民精神生活的重建。就文化产业而言,借助动漫、影视、游戏、虚拟现实等方式,促进数字技术成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激发和释放农村文化产业的创新活力,推动农村文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农村经济增长模式,有效增加适应农民需求的的数字文化产品,从而充分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

四、结 语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农民精神生活作为我国文化建设尤其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题中之义。推进农民精神生活重建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实践路径来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要。当然,推进农民精神生活重建不会一蹴而就,我们应对习近平文化思想满怀笃信与诚挚之心,对农民精神生活饱含温情与关切之感,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引领下,以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精神,努力实现农民精神生活重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J].求是,2023(06):4-11.

[2] 陈惠红.农村“精神荒芜”现象亟待整治[BE/OL].(2020-08-13)[2024-05-12].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121/07/38466415_930103544.shtml.

[3] 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4] 习近平.论“三农”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5] 习近平.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J].求是,2022(07):4-13.

[6]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7] 王丹竹,杨玉萍.论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01):1-9.

[8] 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4-8.

[9] 习近平.知之深 爱之切[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16.

[10] 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坚定文化自信 秉持开放包容 坚持守正创新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N].人民日报,2023-10-09(01).

[11] 李前进,栾云镪.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主题、鲜明特征和价值意蕴[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6):12-20.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Practical Path of Xi Jinping’s Cultural Thought Leading the Reconstruction of Farmers’ Spiritual Life in the New Era

JIN Haohui

(College of Marxism,Northwest A&F University,Yangling,Shaanxi 712100,China)

Abstract: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from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to modern civilization has made the spiritual life of contemporary farmers show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diversification.While farmers’ spiritual life is rich,there are also many problems,such as the separation of ideology and daily life, the collision betwee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 culture,the imbalance between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a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diversified demand and inefficient supply.Xi Jinping’s cultural thought,as a theoretical summary of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the Party’s leading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leading the reconstruction of farmers’spiritual life,and is committed to solv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farmers’ spiritual life,thus demonstrating profound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In order to lead the reconstruction of farmers’ spiritual life in the new era with Xi Jinping’s cultural thought,we must adhere to the Party’s leadership in the propaganda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work in rural areas and firmly cast socialist ideology;Strengthen the guidanc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in rural areas;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excellent rural traditional culture;And promote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cultural undertakings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Keywords:Xi Jinping’s thought of culture;farmers’ spiritual life;rural culture construction

(责任编辑:董应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