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明言 学思行远

2024-10-01 00:00:00马益彬刘荣华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4年9期

【教材解读】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主题是“读书明智”,单元阅读要素是“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古人的读书态度、方法、经历与感悟。

《古人谈读书》是本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由两则文言文组成:第一则选自《论语》,摘录了孔子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六句话;第二则选自南宋朱熹的《童蒙须知》,告诉我们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其中“心到”最为重要。本课教学时间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重点学习第一则文言文,主要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阅读课文注释、创设情境任务等方式,引导学生感知文言语句的意思,体会古人读书的智慧,深入感知孔子的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文言文大意。

2.在“读书分享会”的情境中,梳理信息,把握主要观点,体会古人读书的智慧。

3.通过故事听读、情境表演等方式,进一步感知孔子的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自读课文,课前预习。

2.教师的教学准备:制作教学课件、制作词卡和书签。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引,概览谈读书

1.回顾已学,关联古人读书故事。

导入:古人有很多的读书故事,现在我们来看图猜故事。(呈现《囊萤夜读》《铁杵成针》两则文言故事的插图)

2.板书课题,聚焦“谈读书”,引出苏轼、孔子、朱熹。

导语:在这个学习单元,又有哪些古人在谈读书呢?

先呈现篇章页,引导学生关注苏轼的“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再呈现课文《古人谈读书》,引导学生聚焦朱熹和《论语》。

3.学生交流对《论语》的了解,朗读已学的《论语》中的名言。

(设计意图:本环节先以四年级已学的有关古人读书的文言文故事引出课题,放大“谈”字,提示学生本课的学习内容与读书故事不同。再从“古人”入课,以篇章页中苏轼有关读书的名句开启单元整组学习。同时,引导学生交流对《论语》这部典籍的印象,回顾教材“日积月累”中有关《论语》的名句,唤醒学生的学习经验。)

二、初读文言文,注释助读书

1.一读文言文,读准字音。

(1)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试读文中第一句话,抓住“知”关注注释,读准字音。

(2)借助注释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提醒难读字音,关注多音字“识、好”等,相机正音。

(4)教师与学生轮流读,关注停顿,读出节奏。

2.二读文言文,读通句义。

(1)借助注释,同桌互相说句义。

(2)独立完成《语文作业本》中的第二题(如图1)。

(3)评价反馈,关注“学如不及”中“及”字的释义,提示学生在语境中理解文言文字义。

(设计意图:大声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式,一读正音,二读释义。本环节让学生借助注释和文中注音充分展开朗读活动,通过互学互助了解文言文大意,并通过作业进行巩固,逐步将文言文读正确、读流利,为读明白文言文做好准备。)

三、开启“读书分享会”,梳理明读书

1.阅读批注关键词。

导语:我们一遍遍地读,不难发现这六句话中,潜藏着孔子读书的智慧。那到底藏着哪些智慧呢?让我们开启一场读书分享会。

(1)自主写批注:把阅读中得到的启发用提取关键词的方式批注在句旁。

(2)合作选批注:选择表达深刻体会的关键词,书写在词卡上。

(3)全班梳理批注:分类呈现词卡,形成初步的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本环节创设“读书分享会”的学习情境,积极调动学生的兴趣,展开“学”的过程。第一步,独立学习,书写个人体会;第二步,安排小组合作,组内达成共识;第三步,全班共同梳理词卡。借助步步推进的学习环节,学生深入理解句子所表达的观点,在梳理观点与相互启发的过程中习得本单元语文要素。)

2.小组汇报交流。

(1)预设:聚焦“勤奋”句群。

◎回顾文本,品读文中有关勤奋的语句,体会古人读书的智慧。

◎引入有关孔子读书的成语故事《韦编三绝》,进一步体会孔子学习的勤勉。

◎师生展开情境对话,在情境中再读孔子名言,体会勤勉学习的意义。

(设计意图:本环节根据学生提炼关键词时谈到的启发,回顾相关语句,让学生在句群学习中进一步体会“勤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链接孔子勤学故事,让学生走进两千多年前孔子与弟子对话的场景,拉近与文句、人物之间的距离,对孔子的人物形象有更深切的认识。)

(2)预设:聚焦“学思”语句。

◎解说句义: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二次引入《语文作业本》,以书中的题目开启思辨和讨论:你同意下面的说法吗?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句话告诉我们仅仅思考是没有好处的。

◎组内交流: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这句话给自己的启发。

◎链接《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进一步理解“学思结合”的价值。

(设计意图:课文第六句是理解难点,为此将《语文作业本》中的判断题作为切入点,组织学生展开思辨,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交流这句话带给自己的启发。另外,链接《论语》中相关语句,深化学生对“学思结合”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知行悟读书

1.呈现教师的誊抄成果,学生在书签上摘抄课文中让自己深受启发的句子。

2.布置单元作业,将读书名言摘抄与创作当作本单元长作业。

3.读书活动预告:本单元学习结束后将举行班级“读书分享会”,分享制作的书签与读书体会。

(设计意图:观照单元整组设计,以“读书分享会”为任务情境,开启单元整组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摘录或创作读书名言,鼓励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积极分享古今名人或自己的读书观点和读书经验,形成学习成果。)

【板书设计】

【教学评析】

文言文具有语言精练、内涵丰富等特点,不仅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本课例中,马老师根据单元语文要素中的阅读要求和教材文本的特点,在文言文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值得学习和借鉴。

一、在多维联系中培养学生的关联思维能力

关联思维是将看似不相关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发现其中的关系和影响的思维方式。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教学中把前后学习的知识、课内外学习的知识有机联系起来,能促进学生有意义地建构。如导入课文环节中,马老师先呈现学生已经学过的四年级下册《囊萤夜读》和《铁杵成针》中的插图,让学生猜一猜故事内容,自然引入文言文《古人谈读书》,一来帮助学生建立了文言文之间的学习联系,二来帮助学生建立了相关读书态度与方法之间的联系,较好地调动已有学习经验。再如初读课文环节中,马老师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和“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看注释、作比较等实践活动中了解“知”“好”等字的读音和意思,实现文言学习方法的迁移运用。像这样的教学环节,本课例中还有好几处。这样教学既加深了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关联思维能力,提升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

二、在观点表达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是运用逻辑规则和方法来进行判断、推理、论证的思维方式。逻辑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思维形式,是人类理性思维的核心所在。如精读课文环节中,马老师创设“读书分享会”这个情境,提出驱动性问题:“我们一遍遍地读,不难发现这六句话中,潜藏着孔子读书的智慧。那到底藏着哪些智慧呢?”引导学生先自主阅读,把阅读启发用提取关键词的方式批注在句旁;再合作学习,在相互交流中选择反映深刻体会的关键词写在词卡上;最后全班交流,小组代表依据词卡中的关键词发表观点。这样的教学,很好地落实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初步掌握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有理有据、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课程目标,培养了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

三、在阅读反思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是以全面整体、变化发展的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辩证思维是人类高阶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人类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如精读课文环节中,马老师抓住课文中“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句话,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读书经验,深入辨析“这句话告诉我们仅仅思考是没有好处的”这一说法的对错,在“废寝忘食地思考没有好处”“思考不如学习重要”“既要思考又要学习”等思维碰撞中加深对文言语句和读书方法的理解。他巧妙链接《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名言,不但帮助学生认识到“学思结合”的重要性,还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