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观察记录助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落实

2024-10-01 00:00:00刘旭芬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4年9期

【摘 要】“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中的“阅读”与“交流”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联系不紧密的情况。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需要巧妙地使用合适的学习方式,采用统整的思维进行一体化设计,实现以读促写。在引导第二学段学生展示自己观察自然、探索科学世界的收获时,可以发挥“观察记录”的优势,提高学生获取信息、语言表达的能力,进而助推学生准确生动地习作。

【关键词】观察记录;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观察能力;习作表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以实用为主旨,以实践为途径,体现了语文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的特质。该学习任务群在第二学段的学习内容中提出:“学习阅读说明、叙写大自然的短文,感受、欣赏大自然的奇妙与美好。学习用日记、观察手记等,展示自己观察自然、探索科学世界的收获。”这一内容可以细化为“实用性阅读”和“实用性交流”两个部分。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实用性阅读中学习实用性交流的方法,以实用性交流来促进实用性阅读,在真实情境中双向聚焦、相互影响,形成一个闭环。为落实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时需要采用统整的思维进行一体化设计,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进行实用性阅读与实用性交流。

观察记录是第二学段学生获取文本信息,展示自己观察自然、探索科学世界的收获的有效方式。下面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为例,谈谈如何借助观察记录,有效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深化和交流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体现语文学科的实用性。

一、运用多种观察记录方式,助力文本阅读

开展阅读教学时,教师往往只是“走近”文本,注重文体分析与知识传授,忽视阅读策略与方法,导致学生的学习驱动性不强,陷入“消极语用”的困境。借助不同的观察记录方式,创设情境,则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使其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主动获取信息并进行知识建构。

(一)表格记录,化繁为简

表格是一种常用的统计工具,具有形象直观、简明扼要、条理清晰等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做表格”在语文学习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是观察记录常用的方法,在统编教材三年级上下册均有涉及。学习本课时,学生可以借助表格搜索、筛选、整合信息,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在学习有关爬山虎的脚的内容时,教师借助表格,让学生跟随作者学观察,逐步推进课堂教学(见表1)。

学生初读课文时,发现作者的观察对象;精读课文时,研读自己的观察发现,认识到运用不同的观察方法,能获得独特的阅读感受。如此,在做表格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厘清文本内容,培养了检索信息的能力。

(二)图文结合,化无形为有形

在教学中不难发现,有时文字描写较为抽象,学生无法想象爬山虎的脚的样子。这时,可以引入“图文结合”的方法,先引导学生画一画——画出茎、茎上的叶柄、叶柄反面六七根像蜗牛触角一样的细丝,然后写上批注(如图1)。这样,爬山虎的脚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从读文到画图,学生明确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形状、颜色,化无形为有形,获得了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三)视频记录,化静为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视频资源的恰当使用可以让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在观察时使用视频记录,能使观察到的事物变化更完整。再加上可以使用慢镜头播放,能让人清晰地看到每一处细微的变化。这是上面两种方法做不到的。如,在教学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教师引入相关视频,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爬山虎的脚的变化,并感受表达的准确离不开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不同的观察记录方式有着不同的优势:做表格让事物在状态、颜色等方面的变化过程一目了然,图文结合直观形象,视频记录让事物鲜活起来。进行课堂教学时,应按需运用不同的观察记录方式,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落实“实用性阅读”。

二、用好观察记录成果,助力情境交流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落实,离不开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任务,唤醒学生交流的主体意识,对上述观察记录的信息进行再加工,进而传递信息,以期获得“积极语用”的效果。

(一)进行口头介绍,说得明白

在学生提取爬山虎的相关信息之后,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介绍爬山虎的脚,以便深刻品味文本中准确生动的描写,感受观察与表达之间的密切联系。为此,创设了如下情境任务。

假如你要向弟弟妹妹介绍爬山虎的脚,你会怎么说呢?根据观察记录的关键词进行介绍。如果你的介绍让弟弟妹妹听明白了,那你的介绍就成功了。

图文结合是解决这个任务的有效方式。记录的内容则是解决这个任务的资源。从“信息提取”到“信息输出”,观察记录让口头介绍更明白。

(二)使用肢体语言,说得有趣

在介绍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往上爬时,教师让学生借助记录的几个动词“伸、触、巴、拉”,以手代脚演示爬山虎往上爬的过程。学生的兴趣瞬间被激发,原本枯燥的动词变得生动有趣。在学生演示时,教师对学生理解不到位之处进行指导,随后播放爬山虎的脚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视频,让学生再次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和语言的准确。

学生表达的过程不是简单复述文本内容的过程,而是关键信息内化的过程,是语言建构的过程,更是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过程。“实用性交流”在这里得到初步体现。

三、迁移观察记录方法,助力实践活动

学会观察是写作前的必备环节。只有认真观察事物,写作时才能表达清楚事物的“形”;只有用心去揣摩,才能发现事物的“灵性”。为此,教师要在学生观察事物之前强调观察方法,让他们将观察所得完整记录下来,以实现后期准确地表达。

(一)细致观察,关注细节

准确地表达源于细致地观察。以表面的笼统印象代替细致观察,是学生习作时容易犯的毛病。仅靠笼统观察,即使学生写出了作文,文章也会空洞无物,乏善可陈。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储备有一定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他们缺少细致观察的方法。

细致观察能使学生在获得总体印象之余,对事物有更全面的了解,发现更为有趣的东西。它要求学生调动各种感官,涉及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等维度,这样才能观有所获,察有所得。《爬山虎的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作者由浅入深地观察爬山虎的脚,发现了爬山虎脚的生长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形状(枝状的细丝)、颜色(嫩红)。通过阅读文本,学生明白只有细致入微地观察,才能准确地记录下事物的真实状态。

(二)连续观察,发现变化

准确地表达还离不开连续地观察。连续观察需要观察者对某一对象进行长时间(数小时、数天甚至数月)的观察。为了确保观察结果的可靠性,可以用文字或其他方式记录下观察到的数据和现象,使信息完整和可追溯。

在学习《爬山虎的脚》时,学生以手代脚演示爬山虎的脚是怎么往上爬的,体会“伸、触、巴、拉”这几个动作的连续性及细丝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认识到没有连续观察,就不会发现爬山虎的脚的细微变化。

在进E/pMO/mySpeR2mP3XmNHkZnPAOwClAYzsgTpdhMG5yI=行观察实践活动时,细致观察和连续观察往往是相辅相成的。在记录观察结果时,要尽量保持客观,避免主观臆断和情感色彩过重。参照课后“资料袋”,学生明白观察记录的方式不拘一格,选择一种方式记录或多种方式结合记录均可。

四、整合观察记录内容,助力有效习作

实用性文本具有较强的可借鉴性。学生在阅读中学到的表达方式和表述策略,很容易迁移到书面表达中,实现以读促写,读写互动。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前期的学习和实践都为学生提供了习作支架,降低了习作难度。学生通过整理观察记录,使用恰当的习作方法,提升自己的实用文写作能力。

(一)筛选整合,确定内容

写观察日记,要把事物的变化写清楚。因此,需要对前期的观察记录进行筛选、整合。首先要指导学生读一读自己的观察日记,把表现事物变化的相关语句勾画出来,明确需要整理的内容;其次,勾画出重复的、没有明显变化的地方,明确这些内容可以不写或略写;最后,标注出感兴趣的内容,明确这是观察日记的重点。

(二)理清脉络,有序表达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按照一定的顺序讲述见闻”。《爬山虎的脚》就是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生长位置—叶子—脚)的顺序来介绍的。有了范文,学生就明白写植物的生长过程,可以从颜色、长度、大小等方面,把它的根、茎、叶的细微变化写清楚。

为了让别人看清楚变化的过程,有时要交代必要的观察时间,也可以用上表示顺序的词语,如“刚刚、之前、后来”等。这样可以把观察的内容有序地衔接起来。

(三)写出心情,生动表达

要做到准确生动地表达,既要按实际情况细致描写,又要写清楚观察时的想法和心情。学生表达想法和心情的方式既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如,《爬山虎的脚》里写爬山虎的叶子“好看得很”。这句话就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此外,还要鼓励学生使用有新鲜感的词句,可以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述事物。如课文是这样介绍爬山虎的脚的:“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对蜗牛这一动物,学生很熟悉,在科学课上也进行过相应的观察。这样一比喻,爬山虎的脚就在学生头脑中生动形象起来。

综上,观察记录作为一种探索自然、展示自然的方式,凸显“实践”与“实用”,有助于落实“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在观察记录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品质实现进阶,核心素养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柯珂.准确定位学习任务群 开展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实践[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23(5):13-17.

[3]黄小嫘.基于单元整体教学,推进“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以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23(5):9-12.

[4]徐如松.叶圣陶先生的“表达秘妙”[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23(5):64.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洪桥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