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迁台记忆”档案是台湾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也是反对“台独”分子及其历史虚无主义的锐利武器。由迁台、记忆、档案三个要件有机组成的“迁台记忆”档案,真实反映了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和两岸关系的历史变迁,在铸牢台湾同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迁台记忆”档案为台湾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精神养料:通过两岸同胞协力编修族谱、推动族谱对接等互动实践,给予台湾同胞身份认同的信息凭证;基于纪实摄影照片、记录片等档案形态,赋予台湾同胞强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记忆。但从目前来看,“迁台记忆”档案服务台湾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时空压缩下档案资源基数不足与代际传递的断层压力,档案治理体系与资源利用不全所引致的功能障碍,以及“台独”分子的恶意阻扰等现实挑战。未来应对这些挑战,须从强化政治引领、健全治理体系、推进档案业务、拓展宣介渠道入手,充分发挥“迁台记忆”档案服务台湾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综合效能,从而消除“台独史观”,彰显反“独”促统作用。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台湾同胞;“迁台记忆”档案;民族认同;集体记忆;身份认同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378(2024)05-0128-13
一、问题的提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党全国的一件大事,必须贯穿在对台工作全过程各方面[ ]。当前台海局势复杂多变,尤其是“文化台独”及其历史虚无主义谬论甚嚣尘上,凸显了台湾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长期以来,台湾的“文化台独”者与“政治台独”力量沆瀣一气,企图通过篡改教科书、歪曲历史观念、污名化历史人物、破坏历史纪念场所等错误行径,从多层次多管道解构和重构台湾的历史记忆,酿成台湾同胞对中华民族的“结构性失忆”,引致文化上“去中国化”之目的[ ]。“文化台独”势力倒行逆施,无所不用其极,甚至出现赖清德“洗涤人心”的“文化台独3.0”版本[ ]。然而,不管“台独”分子施行何种“文化台独”样态,真实意图都是以历史虚无主义虚无台湾同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反制“文化台独”及其历史虚无主义谬论,引导台湾同胞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民族观和国家观,构成台湾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就两岸关系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两岸同胞要“坚定守护中华民族共同家园,坚定共创中华民族绵长福祉,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强调了台湾同胞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角色功能,为纠治“文化台独”及其历史虚无主义谬论提供了重要指导与根本遵循。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要“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完善港澳台和侨务工作机制”[ ]。这有助于从制度层面为台湾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法治机制保障,促使台湾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形有感有效。
目前,学界也关注到海峡两岸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联性议题,形成了价值阐释与实现路径两个取向的研究成果,对解决理论和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其一,价值阐释取向的相关研究剖析铸牢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意义、价值功能和作用机制等[ - ],指出铸牢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遏制“台独”分子及其“文化台独”谬论,对促进祖国完全统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其二,实现路径取向的相关研究关注铸牢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落实机制,认为武阵演武等闽南文化是联系两岸人民血脉与情感的媒介[ ],主张从妈祖信俗文化[ ]、宗教文化与两岸中华文化认同的角度,构建铸牢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助推策略[ ]。
综而观之,尽管学界关于海峡两岸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比较丰富,但这些研究成果多以海峡两岸区域及其文化为研究对象,关注“台湾同胞”的不多,专门聚焦“迁台记忆”档案与台湾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联性研究阙如。“迁台记忆”档案印证两岸历史渊源,承载中华民族记忆,在台湾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中具有重要功能。鉴于此,本文立足“台湾同胞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研究对象,以“迁台记忆”档案为例,解读“迁台记忆”档案的要件及其意蕴,探讨运用“迁台记忆”档案促进台湾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功能价值与面临的现实挑战,并提出应对策略。
二、“迁台记忆”档案的要件解读与意涵建构
“迁台记忆”档案真实反映了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和两岸关系的历史变迁,是台湾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记忆媒介。“迁台记忆”档案能够唤醒台湾同胞内心深处的集体记忆,并借助对集体记忆的回溯与重构,坚定台湾同胞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意识,成为反对“台独”及其历史虚无主义的锐利武器。在揭示“迁台记忆”档案对台湾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功能之前,首先需要厘清“迁台记忆”档案要件及其意涵。
(一)“迁台记忆”档案的要件解读
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概念是由部分或要素以一定原则组成的有机整体。“迁台记忆”档案概念可以细分为由“迁台”“记忆”“档案”三个要素所构成的意义性整体。
首先,“迁台”是对空间的指涉,关乎族群及其文化的区域流动。“迁台”表征为一种双向性的空间流动,先由祖国大陆往台湾地区迁移,然后再由台湾地区回流到祖国大陆的互动过程。如果说前者是以生存生活为目的的迁徙行动,那么后者饱含着对祖地乡土的情感回归。这两种流动方式不仅赋予“迁台记忆”档案空间文化意义,而且揭示海峡两岸同宗同祖、同文同种、同根同生的血脉关联。以闽台为例,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早在先秦时期,闽越族已经陆续移居台湾,成为台湾岛的先民[ ]。大陆汉人大规模渡往台湾大致始于唐宋时期,至明末逐渐进入高潮,清领台湾以后则达到鼎盛阶段。1763年,台湾人口已达666 040人,而1782年又增加到912 920人,平均每年增加1万多人。1811年,台湾人口高达1 901 833人,30年间增加将近100万,平均每年增加了3万多人。而1840年又增长到250万人,平均每年新增2万人左右[ ]。至清末,台湾全岛人口已在300万人以上[ ]。伴随人口的空间流动,来自祖地故土的生活习惯、民间信俗等地方文化也发生区域性流动。这些乡梓文化不仅为早期先民横跨台湾海峡提供精神庇护,而且构成先民们落脚宝岛台湾、维持族群关系等方面的秩序资源,更成为当前台湾同胞溯源寻根的信息凭证。“迁台”不仅是人口的空间流动,而且关乎族群文化延播、在地化与反哺等多元意义,促使“迁台”行动叠加了文化意义,夯实了台湾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事实基础。
其次,“记忆”是对过去的指涉,关乎身份识别与族群认同。记忆是指社会个体或集体对过往事件的印象。从广义上看,记忆除了心理和生理的功能外,还具备社会意义。可以说,记忆是一个特定社会群体的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而且作为个体或集体的记忆都是在特定“记忆的社会框架”下发生的,形成于个人与个人、与团体或国家的互动过程之中[ ]。在此,人类的记忆与身份认同紧密相关,成为个体身份认同的重要媒介。身份认同是对个人与族群关系的认识,蕴含识别和归类两重意义:基于主体视角,回答“我是谁”;基于类别归属视角,回答“我属于哪个群体”。社会个体通过对集体记忆的情感共鸣、意义共享与集体欢腾,容易形成“我群”与“他群”的身份区辩。同时,我群或他群均以共同体的形式存在。中华民族是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人们所组成的共同体,可以通过共同体成员的个人记忆和集体记忆加以识别与定位。社会个体通过对共享过去的记忆,能够增进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迁台”记忆是对台湾同胞从祖国大陆迁徙台湾地区后又与祖国大陆交往交流交融的真实记录,不仅呈现个别家族或宗族的记忆,而且是对特定时期国家民族历史变迁的生动注解,可为台湾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动力支持。
最后,“档案”是时空叠加的记忆媒介,是呈现集体记忆的信息载体。日常生活中,档案常常被理解为一种合法性凭证,认为它是对社会个体过往事件的记录文本,而且以静默的方式由专业性的档案管理机关加以保管。其实,档案不仅是拥有凭证属性的文本,而且在建构社会历史、集体记忆和国家认同方面也具有很大作用[ ]。其功能在于为社会群众提供一种根源感、身份感、地方感和集体记忆等情感内容[ ]。简言之,档案兼具凭证属性与记忆属性,发挥对族群身份与集体记忆的建构与呈现功能。如果说社会是“记忆的剧场”,那么档案对族群集体记忆的建构则是在“编织记忆”,是在“制作历史剧”,而在这一织密集体记忆的过程中,档案完成了对族群集体记忆建构的触发、描述、证实等功能,促使族群集体记忆得以“昔日重现”[ ]。在这个意义上,档案的凭证属性与记忆属性合二为一,共同致力于族群集体记忆的唤醒、传扬与重构。档案具有的社会功能激发了档案管理机关对“迁台记忆”档案的保护、开发与利用,也吸引了台湾同胞重拾“迁台记忆”档案文献,参与解读“迁台记忆”档案等记忆再现活动。这有利于增进台湾同胞对宗乡族谊、家国情怀、民族命运等共享集体记忆的认同感。
(二)“迁台记忆”档案的意蕴建构
作为一种档案实践现象,“迁台记忆”档案的意蕴建构在于回答其“是何物”与“有何用”两个问题,即内涵结构与功能价值两个方面。
其一,“迁台记忆”档案的内涵结构。结合上述分析,“迁台记忆”档案可以理解为海峡两岸往来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印证两岸历史渊源,体现两岸交流交往,承载中华民族记忆,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这一概念界定是对“迁台”“记忆”“档案”三要素的有机整合,呈现创制主体多元化与类型多样化特点。从创建主体看,“迁台记忆”档案涉及原生主体与派生主体。原生主体为档案文献的真实经历者,比如迁台族群、团体和个人以及迁台群体的眷属等。正是由于两岸先民们的互动往来实践,才赋予了“迁台记忆”档案的集体记忆功能。派生主体意指对原生主体生活实践及其文本记录进行解读的相关群体,涵括档案管理、新闻媒体、研究机构、社会群众等。原生主体与派生主体分别构成“迁台记忆”档案的生产者与再生产者,促使“迁台记忆”档案的真实信息得以重现。从创建形式来看,“迁台记忆”档案形式多样。“迁台记忆”档案涉及祖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官方历史往来文书、非官方历史往来文书,以及两岸族群、家庭、个人往来的证件书信等三种类型[ ]。而档案管理实践则将“迁台记忆”档案文献细化为往来书信、文件票据、口述记录、报刊文献、影像记录、其他记录等六大类[ ],这几乎涵盖了海峡两岸各民族同胞交流交往交融的各个面向。在诸多类型中,两岸族谱家书、纪实摄影照片、纪录片等档案较为典型,便于从多角度展现两岸交流的历史过程与客观事实。“迁台记忆”档案类型的多样性不仅便于面向两岸同胞征集“迁台记忆”档案,而且有助于唤醒台湾同胞的家国情怀与民族记忆。
其二,“迁台记忆”档案的功能价值。“迁台记忆”档案不仅具有历史、学术、收藏等方面价值,而且更具政治性价值。“迁台记忆”档案不仅以客观凭证的显性方式为台湾同胞提供身份确证,而且还借助蕴藏的信息提供某个时刻或整个时期的群体故事与集体记忆。以闽台族谱对接为例,近年来台湾同胞掀起了一股来闽溯源寻根浪潮。2022年,已在北京工作4年的台湾女孩赖赖,通过社交媒体,在台办、宗亲和网络等多方力量的帮助下,凭借300多年前清朝留下的“赖氏族谱”中记录的地址“福建省漳州府平和县深田炉溪社”,找到了祖籍地福建漳州平和县坂仔心田村。台湾女孩赖赖激动地说:“今天我带着全家人回来了!”[ ]台湾同胞赖赖认祖归宗事件并非个例,反映了台湾同胞溯源寻根与身份回归的强烈心声。台湾同胞的寻根行动表明一个最基本的事实: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共同的民族和文化认同是与生俱来的基因,经得住岁月风霜,任何人任何力量都无法改变。“迁台记忆”档案文献刻画了两岸同胞历史往来的集体记忆。这种集体记忆以“迁台记忆”档案为载体介质得以存储,一旦触发,便将积淀为两岸同胞增进宗情族谊、家国情怀、民族凝聚等社会资本,构成台湾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可或缺的认同力量。“迁台记忆”档案对台湾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促进功能,可为台湾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精神文化养料。
三、“迁台记忆”档案为台湾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供给精神养料
台湾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从当前台湾问题视域下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探索,旨在促成台湾同胞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切认同。这种认同意识的培育建基于台湾同胞的身份认同与集体记忆。“迁台记忆”档案内嵌的凭证属性与记忆属性,能够回应台湾同胞对于“我是谁”的身份追问与“我属于何群”的记忆反思,继而形成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切认同。
(一)心之所向:“迁台记忆”档案给予台湾同胞身份认同
“迁台记忆”档案的凭证属性给予台湾同胞身份认同信息合法性支持。身份认同是台湾同胞心之所向,而确定性的身份符号促使台湾同胞得以心安。台湾同胞确证身份的过程,有助于其厘清“我是谁”的原初追问,纠正“台独”分子对两岸关系叙事的错误导向,引导岛内群众形成对祖国大陆的正确观感和认知。台湾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要树立其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的身份意识。作为一种信息记载方式,“迁台记忆”档案具有凭证属性,是原始且可信的经过固化沉淀并以合规的方式传承下来的核心部分,可以为台湾同胞的身份认同提供合法性依据[18]。“迁台记忆”档案表达台湾同胞身份认同的类型多样,其中闽台族谱颇具代表性。闽台族谱是指闽台同宗共祖的血缘群体记载其家族(或宗族)世系繁衍与先人事迹的文献[12]197。闽台族谱真实反映了闽台先民历史往来的直接资料,是连接海峡两岸血缘关系的文献纽带,成为台湾同胞溯源寻根的信息凭证。不间断的族谱编修、寻根对接等社会实践强化了台湾同胞的身份认同,接续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历史脉络。闽台族谱基于族谱协力编修与族谱寻根两个途径,给予台湾同胞身份确证,为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重要支撑。闽台两岸先民协力编修族谱,奠定后人溯源寻根的基础;后人的溯源寻根,又接续了族谱编修进程。二者有机互动,共同给予台湾同胞身份认同,推动其从族群网络中定位自我,知其所从来,识其今所在[ ]。
其一,两岸协力编修闽台族谱,构成台湾同胞身份认同信息的重要来源。闽台族谱编修发生于闽台先民的历史过程中,至明清两代,两岸宗亲协力编修族谱渐成为一种民间习俗。比如,《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基于福建泉州地区70余部族谱的分析,记载了福建先民迁移台湾者就有4 000人之多[ ]。《南靖与台湾》一书显示,仅漳州府南靖一县明清两代至少有53个姓氏迁移台湾,累计有3 645个迁台人员于谱有载[ ]。台湾地区族谱编修也对迁台人员做出了记载。比如,《台湾区族谱目录》共收编台湾地区族谱10 617种,其中祖籍不明的有2 756种,标明祖籍的7 861种族谱中,祖籍福建者达4 700种[12]211。闽台族谱编修对迁台姓氏及其情况的记录,呈现台湾同胞对故乡及祖先的深切思念。诚如一名台湾粘厝庄宗亲的感叹:“我们中国人,最富伦理精神,最富民族感情。我要发动扩大祭典,崇敬祖德,迢思源远同时亦要否定一句‘台湾人不是中国人’的谬论。居住在台湾的所有同胞,他们的祖先统统来自中国大陆,就血统、文化、历史、地理及风俗习惯来说,都是道道地地的中国人,中华民族的人,是不容怀疑的。”[12]219
其二,族谱寻根对接互动,强化台湾同胞身份认同的心理体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同胞回祖籍地寻根溯源成为闽台社会的普遍现象。这种现象日益占据媒体叙事的重要位置,涌现出台北三兄妹林彦辰、林冠廷、林沛莹[ ]与台生林彦辰台胞两兄弟凭借“半张纸族谱寻根”等感人故事[ ]。与此同时,福建结合台湾同胞族谱寻根诉求,积极推动闽台族谱对接寻根活动。福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自开馆以来,先后接待两岸民众族谱查询和对接1 000多批次,不仅建立涉台族谱信息资料数据库,而且编印《闽台同名村》《闽台同宗同名村》等众多涉台谱牒书册。此外,对台工作系统也创设若干专题性对台交流平台。2022年,福建省台湾同胞联合会先后在漳州市长泰区山重村、平和县埔坪村、心田村设立“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基地(同名同宗村)”。2023年,由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指导的“海峡两岸闽籍台湾同胞社团民间交流基地”在福州揭牌。这些对台交流基地平台的主要功能,包括面向台湾同胞征集“迁台记忆”档案,服务台湾同胞溯源寻根、文化传承与民族认同等需求。台湾同胞基于“我是谁”的身份追问,产生闽台族谱对接意识,又得益于官方政策的有力支持,完成族谱对接、溯源寻根等实践体验,在探寻个体身份来源的同时,强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二)情之所动:“迁台记忆”档案强化台湾同胞集体记忆
“迁台记忆”档案的记忆属性,赋予台湾同胞集体记忆,以形成“我群”与“他群”的记忆区辩,夯实台湾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基础。“迁台记忆”档案真实记录台湾与祖国大陆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事实,刻画了台湾同胞与祖国大陆同呼吸共命运的集体记忆。集体记忆构成区分族群差异的重要指标,有了共同的集体记忆,族群成员找到族群共同体给予的安全感与归属感,促使族群共同体的凝聚力得到强化。纪实摄影照片、纪录片等“迁台记忆”档案对唤醒台湾同胞内心深处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记忆具有代表性。台湾同胞纪实摄影照片、专题纪录片等档案题材是“以共同体美学为轴心生发出崭新的创作姿态,既完成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的实践探索,也在‘一体多元’的思维框架下实现了民族多元文化的输出与共通的情感故事的书写”[ ]。此类“迁台记忆”档案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岸共同抵御外侮等方面的刻画,有助于引导台湾同胞树立对祖国的正确观感与认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其一,“迁台记忆”纪实摄影档案,给予台湾同胞现实省思,为其营造集体记忆烘托氛围。纪实摄影是台湾地区摄影作品的主要风格,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往往成为台籍摄影师创作的灵感来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不仅为我国各族同胞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提供根基保障[ ],而且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编织了一条“意义蛛网”,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台籍摄影师深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于台湾同胞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记忆的重要功能。比如,作品《回娘家》描述了两位回娘家妇女急切赶路,希望早点见到家人的情景,凸显了“家”在中国人心中永恒的归宿。作品《归路》呈现行走午间公路上的孤单姐弟,姐姐背着弟弟,手中打着一把遮阳伞,路面的孤影与失焦的远景,营造出画面中相叠的背影,象征性表达勤俭互助的亲情爱意[ ]。作品《祖父与孙子》中,祖父居于照片中心位置,身边环绕着十多个孙子、孙女,这一张只属于一个家庭的全家福,间接流露了中国传统崇尚“多子多福”文化特色。又如,作品《头社的米真香》将镜头聚焦农民在稻田里弯腰插秧的瞬间,则是对传统伦理价值需要播种深耕的转译,流露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代代相传的理念[ ]。
其二,“迁台记忆”纪实影片档案,推动集体记忆活化展现,激发台湾同胞的内心震动。以两岸同胞抗战事实的专题记录片为例,有研究指出:“站在民族历史的高度看抗战,国共军队在各自的战场浴血奋战,以血肉之躯抵抗日本帝国主义,这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史篇,更是应该发扬传承的中国记忆。”[ ]由台湾中正文教基金会制作的《抗战:和平荣耀·胜利70年》纪录片,不仅收录了《苦干》中对抗战西南大后方百姓建立新中国的不屈历程,而且还将《义勇军进行曲》《长城谣》《黄河颂》等抗战时期的歌曲收录其中,整个影片扣人心弦。类似题材的作品还有电影《喋血孤城》《血战台儿庄》《生死地:1937淞沪抗战实录》等[ ],均有益于唤醒那些处于和平时代的台湾年轻世代,体悟先辈们团结救亡的国家民族精神,坚定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与民族意识。“迁台记忆”档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涉及两岸同胞历史往来与当下生活,能够为台湾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精神养料。无论哪一种类型的“迁台记忆”档案,均凝聚了两岸同胞的共同记忆,便于台湾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力驳斥“文化台独”及其历史虚无主义谬论。
四、“迁台记忆”档案服务台湾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挑战
在当前两岸复杂局势的背景下,“迁台记忆”档案服务台湾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着档案资源动力不足、档案功能彰显乏力、“台独”分子恶意阻扰等亟需解决的现实挑战。
(一)时空压缩下的紧迫性
时空压缩下的转型社会,诱发“迁台记忆”档案留存与传承诸多挑战。这种现实挑战如果处理不当,将造成台湾同胞在社会转型期的“结构性失忆”,使之面临社会融入障碍、认同障碍以及后代寻根困难,导致“迁台记忆”档案助推台湾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松动。
其一,社会变迁诱发档案资源基数不足。随着社会结构转型,“迁台记忆”档案资源或由于保管不力遭受破坏,或因现代性进程而被遗忘,导致档案资源基数变少。《中国档案报》的一篇报道使用“福建泉州‘迁台记忆’档案文献抢救保护显成效”[ ]标题,凸显当前开展“迁台记忆”档案文献保护开发的紧迫现实。类似的新闻报道不是夺人眼球的噱头,而是出于对“迁台记忆”档案保护刻不容缓的呼吁。社会转型是社会物理与社会意识的双层变迁,加剧对“迁台记忆”档案资源保护的压力。比如,城镇化建设对那些反映两岸共同记忆的祖祠祖庙等场所的存续产生客观影响。其后果之一便是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文物保护政策体系稳定性的质疑,影响了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的认同基础。2023年6月9日,福建省漳州市档案馆接收了当地台湾同胞珍藏50余年的92册原版古籍《福建通志》。据考证,这套古籍通志具有确证海峡两岸根脉渊源的重要功能,然而如此珍贵罕见的成套古籍,却曾经屈身于杂乱污秽的破烂堆之中,令人唏嘘[ ]。
其二,年龄结构失衡引致档案传承后继无人。“迁台记忆”档案文献能够流传至今,建基于族群代际接力。族群代际接力促使族谱、家书等“迁台记忆”档案能够为后人溯源寻根提供信息确证。一旦族群代际接力出现断裂,那么档案保管、编修与传承将难以为继。人口年龄结构失衡是酿成该问题的一大因素。以台湾地区为例,“根据台湾地区内部事务主管部门统计,2022年台湾地区人口总数为2 326.46万人,比2021年减少11.06万人;2022年台湾地区出生人数为13.9万人,比2021年减少1.48万人,创有统计数据以来的历史新低;死亡人数为20.7万人,比2021年增加2.35万人,是有统计数据以来死亡人数首次超过20万人,是继2020年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后,连续第三年出生人数低于死亡人数”[ ]。这种现象将导致两岸族谱编修、对接等“迁台记忆”档案代际接续链条的断裂。诚如地方档案馆工作人员所言,我们正在与时间赛跑,加紧征集“迁台记忆”档案。这个赛道随时面临台湾同胞长者突然离世的无奈,让我们觉得这个赛道的时间更加紧张。
(二)档案功能的彰显乏力
“迁台记忆”档案对台湾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助推功能,受制于档案治理体系与档案资源利用状况。档案治理体系、档案资源利用通过结构保障与技术支撑,共同影响“迁台记忆”档案服务台湾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然而,档案治理体系不彰与资源利用不全的裹挟,极易引致“迁台记忆”档案在台湾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功能障碍。
其一,档案治理体系不彰,导致“迁台记忆”档案服务台湾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力量不足。“迁台记忆”档案资源治理体系是差异性行动主体基于档案资源有效开发利用,采用多元化方式所形成的协同共治格局。当前“迁台记忆”档案治理体系还存在不足之处。有些地区档案馆主动性强,已先行开展“迁台记忆”文献征集、整理与开发工作,形成有关反映台湾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系列成果,但苦于专项经费不足,无法及时向社会宣传推介。有些地区的档案系统对“迁台记忆”档案文献征集、研究与转化工作重视不到位,尚没有充分认识到“迁台记忆”档案在台湾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政治意义。有些地方虽建有工作机制,但存在对上级工作布置的简单复制,以及“迁台记忆”档案征集对象不精准、开发研究不深入等问题。这无疑将阻碍“迁台记忆”档案对台湾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综合效能。
其二,档案资源利用不全,引致“迁台记忆”档案服务台湾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力度不够。“迁台记忆”档案资源利用不充分,比如信息孤岛化、开发浅显化、叙事碎片化等,这限制了其对台湾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推动能力。首先,资源信息缺乏有效整合,出现“迁台记忆”档案信息孤岛化问题。因整合力度不足导致“迁台记忆”档案资料缺失或与实际脱节,有关台湾地区与祖国大陆之间血缘关联的历史记忆也可能随之出现缺失与脱节,降低“迁台记忆”档案的信息凭证效度与信度。其次,对“迁台记忆”档案资源的利用片面化,产生开发浅显化问题。铸牢台湾同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基于客观性的信息凭证与共享性的集体记忆,而这需经由“迁台记忆”档案资源开发得以实现。然而,有些地方停留于档案资源的表面展示,尚未形成专题性、系列性布展效果;多数档案资源数字化赋能效果不好,社会影响有限,尤其没有深入台湾基层民众。最后,档案叙事主体对档案实体及其整体性背景把握不充分,诱发叙事碎片化问题。虽然“迁台记忆”档案在台湾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需要处理好真相的全面还原与多重联系的问题。目前多数档案资源开发的叙事主体往往专注于某一档案实体,而忽视对其当时历史背景的总体性理解,影响档案叙事的客观性,诱发档案服务台湾同胞溯源寻根信息的证据链条不充分。
(三)“台独”分子的设卡阻扰
目前,“迁台记忆”档案在服务台湾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还遭受“台独”分子的恶意阻扰。“台独”分子不仅对“迁台记忆”档案资源征集与展示活动百般阻扰,而且妄图从根本上切断台湾地区与祖国大陆的历史渊源与文化记忆。
其一,添设交流障碍,恣意限制“迁台记忆”档案入岛活动。从“迁台记忆”档案征集情况来看,目前绝大多数捐献者主要是当地台胞台属,而直接来自台湾的档案捐献者较少。比如,截至2024年8月,福建省莆田市芗城区档案局共接受芗城区与台湾社会各界人士捐赠“迁台记忆”档案资料1 183件,其中,面向台湾征集档案69件,约占不到总件数的5.8%,数量偏少。究其根源,除了社会媒体宣传不深入外,还与台湾当局的出入境政策存在诸多关联。台湾当局对两岸“迁台记忆”档案展示交流也多加设卡,限制乃至阻止海峡两岸族谱、历史文献等入岛布展。此外,台湾当局对前来祖国大陆参访交流的台湾同胞实施返台传唤审查政策,企图通过政治恐吓、社会舆论等手段压制台湾民众对祖国大陆的向往。有台湾同胞反映,来祖国大陆参加文化交流活动返台后,台湾当局有关部门就要求其到指定地方交代情况,如果没有及时报告的话,将面临政治审查后果。这无形中削弱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文化寻根与民族认同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利于发挥“迁台记忆”档案对台湾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助推效果。
其二,炮制“文化台独”谬论,妄图撕裂“迁台记忆”档案记忆。2016年以来,民进党重新上台后,始DLsLHNS2sgHqf3W9lc/WYw==终拒不接受“九二共识”,拒不放弃“台独”党纲,并与“文化台独”势力媾和,倒行逆施,炮制“台湾主体意识”“台湾民族意识”等“文化台独”谬论[ ]。民进党当局的“文化台独”谬论极力鼓吹历史虚无主义,用错误的历史结论影射和否定现实,妄图解构台湾同胞的中华民族成员身份与集体记忆[3]。比如,民进党当局倒行逆施,炮制“108课纲”,完全把“中国史”从历史教科书中抹去,换成“东亚史”,妄图彻底切断台湾地区与祖国的历史联结;同时,“108课纲”删除遍及先秦时代至近代的17篇文言文,这就是在搞文化的“失忆化”[ ]。民进党当局的“文化台独”意图及其错误行径贻害无穷,直接诱发台湾年轻世代对祖国历史文化的无知与无感,造成台湾同胞对中华民族的“结构性失忆”。记忆是身份与民族认同的基础,如果没有了共同的历史记忆,“迁台记忆”档案的功能价值式微,难以为台湾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基础性支撑。
五、“迁台记忆”档案服务台湾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优化
针对“迁台记忆”档案服务台湾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面临的现实挑战,未来两岸同胞须加强合作,不断创新机制体制,提升“迁台记忆”档案服务台湾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综合效能。
(一)强化政治引领:提供档案服务台湾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力量
“迁台记忆”档案服务台湾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呈现明显的政治性特征[ ]。这种政治性特质的形成取决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对于一个多民族国家而言,其内部存在发展不一的差异性民族族群,始终面临着如何将多个民族族群整合于一个国家政治体系的问题[ ]。而要推动这种差异性族群凝聚形成一致性的政治归属意识,并整合进国家政治体系之中,则需要一个具有高度威信的使命型政治主体——中国共产党来完成。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其以强大的组织力与凝聚力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力量。“迁台记忆”档案服务台湾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能够为“迁台记忆”档案服务台湾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政治保障、引领发展方向、供给精神力量,从而战胜各种现实挑战,尤其有助于揭露“台独”分子及其历史虚无主义谬论之面目。
其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提升制度效能。“迁台记忆”档案服务台湾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政治性工程,其依赖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提升“迁台记忆”档案服务台湾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整体效能。其二,创建话语结构体系,把握叙事主动权。要坚持党对台湾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强领导,加快建构台湾与祖国大陆之间历史文化、政治制度、民族复兴、社会互动、经济互促等方面的话语体系,并使之与“迁台记忆”档案有机融汇,形成对台湾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指引。
(二)健全治理体系:汇聚档案服务台湾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合力
“迁台记忆”档案服务台湾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多元行动主体协力推进的实践,需要通过健全治理体系,厘清多元行动主体的权责关系,汇聚高效运作的协同治理合力。
其一,行政高位推动。要坚持以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为“迁台记忆”档案服务台湾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提供方向引领与组织保障。其二,强化业务指导。推进将“迁台记忆”档案与台湾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内容列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的培训计划。面向涉台、文博等官方或社会团体,开展有关“迁台记忆”档案与台湾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专题性培训。其三,创新工作机制。加快推动“迁台记忆”档案服务台湾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各级议事协调机制、相关政策法规、专项实施方案建设。地方政府加强对“迁台记忆”档案服务台湾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工作的领导,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健全“迁台记忆”档案服务台湾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治理体系,便于解决“迁台记忆”档案资源征集难、保管分散、共享滞后、业务不深等现实问题。
(三)推进档案业务:夯实档案服务台湾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资源基础
“迁台记忆”档案业务事关档案资源的认定、保护与利用,构成台湾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保障。要推进“迁台记忆”档案业务,充分发挥其对台湾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支撑功能。
其一,开展“迁台记忆”档案征集。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题,不断提炼“迁台记忆”档案系列题材征集点,纵深开展家族(宗族)迁移、民俗互动档案等体现家国情怀档案的征集。涉台、文博、档案等官方或社会团体要密切合作,面向返台定居台胞、台属、在闽定居台胞、台商、台生等群体,广泛动员其积极参与“迁台记忆”档案文献征集与研发活动。联系台湾宗亲团体、同乡会、宫庙团体等社会组织,共同开展“迁台记忆”档案双向征集,增强台湾同胞与祖国大陆交往交流文献历史档案的完整性。借助电视、广播、报刊、网络、小红书、脸书等新闻媒介或社交平台,做好新一代“迁台记忆”档案资料的征集工作,收集涉台婚姻家庭故事和实物,保存两岸居民的幸福记忆。其二,推动“迁台记忆”档案活化利用。支持档案、图书、历史、文博工作及其相关领域专家组成的专家库,联合开展“迁台记忆”档案服务台湾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与理论研究。鼓励“迁台记忆”档案捐献者参与解读档案资料,撰写迁台人物和家族亲友感人故事、口述史,通过影音记录及史料典藏,以情促融,营造“迁台记忆”档案服务台湾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浓厚氛围。制定两岸有关声音、图片、动画影像等“迁台记忆”档案资料的统一格式标准,以利于两岸档案资料长期的保存和交流。推动“迁台记忆”档案馆、博物馆等场馆成为各类各级教育教学基地,服务两岸各族同胞研学交流需要。
(四)拓展宣介渠道:扩大档案服务台湾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长尾效应
拓展宣传推介渠道,是“迁台记忆”档案服务台湾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走深走实的重要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创新涉民族宣传的传播方式,丰富传播内容,拓宽传播渠道,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讲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可靠保障,讲清楚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认同度和凝聚力的命运共同体,讲清楚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所具有的明显优越性”[ ]。“迁台记忆05d7cc6b1ecf87ee32a376fa779861f8”档案服务台湾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重视宣介工作,拓展宣介方式,开发文创作品,从而丰富“迁台记忆”档案基础性资源。
其一,加强宣介工作。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迁台记忆”档案服务台湾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宣传力度。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要拓展传播渠道,通过新闻报道、开设专栏、发布公益广告等方式,增强社会公众的“迁台记忆”档案保护意识,厚植台湾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档案基础。树立台湾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从娃娃抓起的理念,创建两岸青少年档案文化交流基地和平台,确保“迁台记忆”档案代际接续。支持地方“迁台记忆”档案场所建设,使之成为台湾同胞溯源寻根、追忆民族认同的“记忆之场”。其二,推动数字赋能。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善于运用数字技术,努力克服“迁台记忆”档案在时空方面的传播障碍,给台湾同胞带来更加生动与直观的体验、认知。将“迁台记忆”档案中反映台湾与祖国大陆往来的历史事迹,通过社交媒介加以传播,促进“迁台记忆”档案承载的民族记忆对台湾同胞的可及性。加大“迁台记忆”档案资源整合力度,推动数字化建设,建立“迁台记忆”档案服务台湾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数据库和共享平台。其三,开发文创作品。要以档案文献展示、专题研发等举措,打造“迁台记忆”档案服务台湾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品牌。比如,开发“迁台记忆”档案中的台湾抗战题材,在台举办对抗“台独”史观的历史展览,唤起公众对日据时期苦难历史的记忆。鼓励两岸同胞或社会团体联合创作诸如《两岸家书》《台湾·1945》《“迁台记忆”背后的故事》等反映台湾同胞心声的影像作品,用影像纪实作品唤起两岸民众的共同记忆,推动“迁台记忆”档案服务台湾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故事走进校园、走向社会、走入台湾。
六、结语
台湾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遏制“台独史观”建构直至消除“台独史观”、达成反“独”促统的重要举措。实践中,台湾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需要借助一定的具象载体。“迁台记忆”档案反映了海峡两岸各民族同胞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记录,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与学术价值,更呈现政治性意义。运用“迁台记忆”档案服务台湾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台湾同胞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形成反“独”促统的有力武器。未来更好地彰显“迁台记忆”档案对台湾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助推作用,需要两岸同胞密切合作、审时度势,进一步提升其综合效能。
参考文献:
[ ] 郝小刚,任志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握两岸关系大局的“四个坚定”重要论述的叙事逻辑与内涵意蕴[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4(3):126-137.
[ ] 刘相平.论历史记忆的重构与台湾的“去华夏化”——兼论“文化台独”者的思维逻辑及路径选择[J].台湾研究,2017(3):1-12.
[ ] 任冬梅.警惕赖清德“洗涤人心”打造“文化台独3.0”[J].两岸关系,2024(7):16-17.
[ ] 邓观鹏,顾友仁.历史虚无主义虚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样态、危害与治理[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4(4):149-164.
[ ] 习近平会见马英九一行 王沪宁蔡奇等参加会见[N].人民日报,2024-04-11(1).
[ ]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29.
[ ] 朱松岭.台湾问题视域下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战略考量、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4(4):36-46.
[ ] 陈桂清,吴晓芳.铸牢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价值与实践路径[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1(1):36-43.
[ ] 陈小艳.在对台工作中深入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J].两岸关系,2024(5):8-9.
[ ] 黄江林,郭学松.闽台同源武阵中的中华民族认同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23(3):134-139.
[ ] 游红霞,田兆元.妈祖信仰铸牢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与实践机制——谱系理论的视角[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142-150.
[ ] 宣朝庆,高绮悦.民族地区的文化符号、集体记忆与文化协同——从北川大禹信仰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凝结[J].民俗研究,2024(3):5-17+157.
[ ] 周雪香.血浓于水:闽台血缘[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1.
[ ] 陈孔立.清代台湾移民社会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8.
[ ] 杨彦杰.闽南移民与闽台区域文化[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85-90.
[ ] 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J].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77-80.
[ ] Schwartz,J.M.,and T.COOK.Archives,Records,and Power:the Making of Modern Memory[J].Archival Science,2002(2):1-19.
[ ] 特里·库克.1808年荷兰手册出版以来档案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影响[C]//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文件报告集.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7.
[ ] 丁华东.档案与社会记忆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84.
[ ] 苏雨晴,吴永宁.“迁台记忆”档案的价值和开发路径研究[J].兰台世界,2023(11):42-45.
[ ] 关于面向社会公开征集“迁台记忆”档案文献的公告[EB/OL].(2022-03-31)[2024-08-05].http://www. fj-archives.org.cn/dazw/bsdt/202203/t20220331_296075.htm.
[ ] 台湾女孩赖赖携全家回漳寻根团圆[EB/OL].(2024-02-26)[2024-08-04].http://www.zznews.cn/ system/2024/02/26/031220841.shtml.
[ ] 赵静蓉.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30.
[ ] 庄为玑,王连茂.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G].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4.
[ ] 林嘉书.南靖与台湾[M].香港:香港华星出版社,1993:7-8.
[ ] 杨苓妍.同根同源血浓于水——网红歌曲原型台湾兄妹的寻根故事[J].台声,2022(7):90-91.
[ ] 高天鹅,林彦辰.台胞两兄弟“半张纸族谱寻根”背后的故事[J].台声,2021(18):92-93.
[ ] 王磊.从民族性到现代性——韩万峰少数民族电影创作漫谈[J].电影文学,2023(7):114-117.
[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236.
[ ] 张照堂.影像的追寻[M].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7:501.
[ ] 罗琳,杨轶男.港台纪实摄影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4(1):174-183.
[ ] 记忆的力量——共同纪念抗战胜利催生两岸关系发展正能量[EB/OL].(2015-09-02)[2024-08-12].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9/02/c_1116451641.htm.
[ ] 台湾民间最新制作抗战纪录片台北首映[EB/OL].(2015-08-11)[2024-08-05].http://news.cntv.cn/ 2015/08/11/ARTI1439261640757556.shtml.
[ ] 福建泉州“迁台记忆”档案文献抢救保护显成效[EB/OL].(2024-01-19)[2024-08-09].https://daj. fuzhou.gov.cn/zz/daxw/yjdt/202401/t20240119_4763853.htm.
[ ] 透过档案 回溯漳台记忆[EB/OL].(2023-06-10)[2024-08-11].http://zzpd.fjsen.com/2023-06/10/ content_31335484.htm.
[ ] 陈丽珍.台湾地区高龄化与少子化的人口结构将何去何从?[EB/OL].(2023-02-06)[2024-08-10].
https://www.huaxia.com/c/2023/02/06/1604971.shtml.
[ ] 钟厚涛.民进党当局构筑“文化台独”的主要策略及其危害[J].统一论坛,2023(1):42-45.
[ ] 任冬梅.“文化台独”侵蚀台湾社会[J].两岸关系,2023(12):22-23.
[ ] 严庆.政治认同视角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考[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0(1):14-21.
[ ] 周平.多民族国家国家整合的逻辑[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13-23.
[ ]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3-10-29(1).
责任编辑:杨稀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