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统一战线是一种政治联盟形式。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对统一战线的领导,通过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中,统一战线具有凝聚共识与汇聚力量、权力监督与决策优化、完善治理与促进发展的功能。统一战线拓展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的广度和深度。统一战线治理功能的凸显,具有坚实的制度支撑。这种制度结构是以党的全面领导制度、新型政党制度和协商民主制度为构成要素的体系化形式。新时代新征程更好发挥统一战线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重要作用,要坚持一致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互动、坚持战略与制度的结合、坚持现实性与前瞻性的统一。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全过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协商民主;中国新型政党制度
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378(2024)05-0015-13
实践是民主之源,民主是否更加真实、广泛和有效,取决于民主在现实生活中的活力,取决于抽象的民主价值和民主理念能否通过不同的制度设计和实践机制转化为具体的治理行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立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心任务,明确指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要求:“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丰富各层级民主形式,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现实体现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 ]全会对“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作出系统部署,从加强制度建设和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的角度,对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健全协商民主机制、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等提出了改革任务。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继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进一步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现形式,激发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治理功能,强化民主实践的制度支撑,完善民主运行的规范体系,把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统一战线是一种政治联盟的策略和形式,以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核心,以团结和联合不同政治力量为主要内容,在党的历史中起到了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作用。从民主政治的角度来讲,统一战线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民主》白皮书明确指出,统一战线丰富和发展了人民民主的政治基础,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安排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立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强调了统一战线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坚持大团结大联合的重要作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作出系统部署,为更好发挥统一战线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政治作用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围绕统一战线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关系,学界从各个维度、各个方面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其一,探讨两者的内在逻辑,有学者认为两者存在紧密的价值契合性,在团结与民主的辩证实践中相互贯通、相互促进[ ]。其二,梳理两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有学者从国家建设的角度整体把握两者生成的共生性、发展的同构性、功能的互进性[ ]。其三,关注统一战线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结合的载体支撑,学界对全过程人民民主视域下如何更好发挥人民政协[ ]、民主党派[ ]等不同行动主体的职能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总体来说,现有文献更多从抽象理论层面把握两者的关系,较少从民主实践层面展开研究;更多着眼于两者结合的历史梳理和经验总结,较少关注当下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统一战线呈现出的制度创新、机制创新、路径创新。
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原则,突出问题导向、顺应实践发展才能更好推进制度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探讨统一战线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在联系,需要坚持大历史观,从党的历史中理解和把握统一战线与人民民主同程同构、同源同向的内在联系,深入思考统一战线在民主实践中的基本功能;需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结合民主的形式和内容,探讨统一战线如何将民主价值和理念转化为科学有效的制度安排。
一、统一战线与人民民主的内在联系
中国共产党始终高扬人民民主的旗帜,成立初期就确立了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观察党的历史可以发现,统一战线与人民民主有着紧密联系,中国共产党的统战工作从一开始就围绕人心所向和力量对比的根本问题,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对民主的规律性认识、不断探索人民民主的实现形式。
人民民主是统一战线的核心要义。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统一战线都蕴含了人民民主的精神内核。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和大革命时期,党就提出了国民革命联合战线。1922年6月,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明确提出要邀请民主的革命派和民主的革命团体“共同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 ]。同年7月,党的二大制定《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在全党层面肯定了“民主联合战线”的政治主张,并制定了配套的行动方案来进一步扩大这一主张[6]140。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动员农民群众发动土地革命,提出了建立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反对封建压迫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毛泽东强调,人民的民主自由是战争动员和国内团结的基础,只有争取民主才能建立“中国真正的坚实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根据新形势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组织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不仅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还动员了社会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当中实现了新的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发展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进一步发扬统一战线范围内的民主,适应了市场经济带来的经济结构变化和利益关系调整。进入新时代,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挥出了凝聚人心和汇聚力量的巨大政治优势,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全面性和系统性的制度支撑,成为党领导人民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安排之一。
统一战线是推进民主政治发展的关键力量。“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首先,统一战线彰显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广泛性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本前提。列宁曾深刻地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民主制度虚伪性,指出其少数人民主的实质;不仅如此,资产阶级害怕觉悟的无产阶级会通过民主反对资本的压迫,而对无产阶级来说,“完全而彻底地实现民主主义”才是通向社会主义的唯一道路[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的统一,把各种政治力量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并通过人民政协等多种制度形式扩大统一战线多元主体的政治参与,充分保证了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其次,统一战线深化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真实性。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真实性不仅体现在制度的设计中,更体现在制度实施落地的参与实践中。新型政党制度是统一战线参与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的典型安排。在这一制度框架内,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扎实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基本职能。例如,中共中央在重要会议召开前会专门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的意见建议,在每年年底也会召开关于经济问题的党外人士座谈会。再次,统一战线增进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性。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在回应人民现实需求和解决人民现实问题的过程不断发展完善的,在这一过程中,统一战线扩大了民主参与的渠道和机会,保障了人民参与国家治理的权利,通过协商民主的形式平衡和协调了利益关系,不仅巩固了党的群众基础,还确保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施更加顺畅有效。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坚持统一战线和发展人民民主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是中国人民的选择。后发现代化国家是否具有能够RDcoeprg/884EA+8gGTNeiE165EG6zX+d/tRJwUfI68=领导整个国家与社会的主体力量,决定着政治体系转型的成功与失败,决定着国家能否顺利推进现代化的进程。近代以来的许多思想家、革命家等为中国现代化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却都以失败告终。其根源在于未能深刻认识到,中国需要坚强的领导核心来整合“一盘散沙”的社会力量,使其凝聚成为一个整体[ ]。中国共产党高举人民民主的旗帜,以统一战线的形式动员凝聚了全社会的革命力量,最终领导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做好新形势下统战工作,必须掌握规律、坚持原则、讲究方法,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 ]事实表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引领统一战线和人民民主的正确方向,实现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人民意愿的有机统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提供根本政治保障。
百余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统一战线和人民民主同程同构、同源同向,共同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推进民主政治的实践创新,领导人民探索出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新的民主发展路径。统一战线激活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活力与创造力,实现了人民民主的规范秩序与发展活力的内在统一,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了共识、汇聚了力量。
二、统一战线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基本功能
统一战线涵盖了社会的各个层面和各个领域,拓展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的广度和深度,具有独特的治理功能,凸显出凝心聚力的政治优势。
(一)凝聚共识与汇聚力量
进入新时代,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所有制形式更加多样、社会阶层更加多样、社会思想观念更加多样”,各种利益诉求相互交织,全过程人民民主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形势更加严峻[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种整合协调各方力量的机制,统一战线适应了工作范围不断拓展的时代要求,发挥着凝聚共识和汇聚力量的重要功能。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广泛团结和联合不同党派、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信仰的群众,形成共同的政治目标和价值追求,实现了思想政治基础的一致性和利益、思想多样性的有机统一,保障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统一战线能够凝聚政治共识、强化政治认同。能否凝聚共识是检验和衡量一种民主制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对一种民主制度的共识检验可以从基本共识、程序共识、政策共识三个维度展开。首先,基本共识是指共同体持有的基本信条,“决定着既定社会是否从整体上分享同样的价值信仰和价值目标”[ ]。统一战线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阶段不断发展和强化“坚持党的领导”这一基本共识,它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运转中得到进一步深化,保障了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方向。其次,程序共识是指对规则的共识。统一战线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积累了丰富的制度存量,能有效拓展不同群体的制度性政治参与。最后,政策共识则是指对分歧的民主保护。中国共产党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这保证了中国共产党能够容纳和超越分歧,找出公共利益的最大公约数,画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最大同心圆[ ]。在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不仅鼓励统一战线成员开展调研、提出意见建议,还通过党外人士座谈会和政协提案等多种形式保障高质量的意见建议转化为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统一战线能够通过组织动员和资源整合汇聚政治合力。首先,统一战线具有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在各个历史时期,在爱国主义情感的感召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统一战线,将不同党派、不同民族、不同阶级(阶层)、不同群体、不同信仰的群众聚合在一起,形成了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强大合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当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革命的变化时,中国共产党发布召开政协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五一口号”,得到了广大统一战线成员的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积极筹备召开新政协,与广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成员协商建国,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写入《共同纲领》中[ ]。其次,统一战线在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中,还注重发挥各方的优势,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充分激发民主政治的内在活力。中国共产党鼓励统一战线成员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和优势,为民主实践贡献自己的力量。新中国成立后,针对党内存在的民主党派“任务已尽”“一根头发的功劳”的观点,毛泽东认为民主党派联系广泛、作用重大,不是“一根头发”而是“一把头发”,“从长远和整体看,必须要民主党派”[ ]。1952年,中国共产党结合各个党派的历史情况,帮助各个党派确立了活动范围和发展重点,使其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发挥了更加积极的作用。进入新时代,各民主党派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服务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深入开展考察调研、积极进行政党协商,积极投入到全过程人民民主当中,在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中发挥了独特优势,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权力监督与决策优化
统一战线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还具有权力监督和决策优化的功能。作为一种民主参与和监督机制,统一战线为各方提供了表达利益诉求以及监督党和政府工作的平台。通过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方式,统一战线能够及时发现党和政府工作中的问题与不足,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推动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
首先,统一战线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一个广泛而真实的参与政治生活的平台。1950年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上,毛泽东高度评价了统一战线广泛集合各地域、各阶级、各民族等各种政治力量的政治优势。他提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统一战线便广泛活跃在土地改革、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等各条战线上,通过“多研究”和“多商量”等形式,实现了“打通思想”和“整齐步伐”。统一战线内部“批评和自我批判”的方法实现了广泛而充分的运用,不仅有利于扩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集中广泛的意见,检查过去的工作,决定今后的方针”,而且有利于巩固统一战线,扩大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基础[ ]。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范围内广泛发扬民主,不仅高度重视统一战线成员提出的意见建议,还完善了统一战线成员参与民主监督的体制机制,为加强党的领导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统一战线能够有效提升民主监督的质量。在统一战线的框架内,各阶层、各团体、各民族的人民群众都能对公权力的运行进行民主监督,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一方面,党中央高度重视民主监督工作的制度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制定《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工作条例》(2022年)、《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工作的意见》(2017年)等一系列党内法规和党内规范性文件,明确了统一战线参与民主监督的工作形式、体制机制等主要内容,提高了民主监督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增强了民主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党中央结合中心工作大局与统一战线的独特优势,不断开辟专项监督等新的监督领域和新的监督形式。专项监督的目的是保证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将发现、研究、解决问题贯穿到监督全过程,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协商式监督。2016—2021年,中共中央专门委托民主党派中央就脱贫攻坚工作开展对口专项监督,各民主党派深入基层开展调研,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为脱贫攻坚贡献了统战力量。如民盟中央深入走访调研河南省的51个贫困县,形成500多条意见建议[ ];台盟中央开展50次专题调研,覆盖甘肃190余个贫困村、900余个贫困户,形成40份调研报告,提出问题建议300余条[ ];民进中央开展调研70余次,覆盖湖南51个贫困县,提出问题线索200多条[ ]。2021年6月,中共中央批准组织开展为期5年的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工作,并将监督主体扩大到无党派人士。各民主党派中央和无党派人士代表采取了“面上分析与点上剖析相结合、公开察看与暗中查访相结合、实时监测与适时回访相结合”的监督方式,截至2022年4月,共组织实地调研45次,其中民主党派中央领导班子成员带队调研18次,向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反馈意见建议250余条,形成“直通车”专报6份[ ]。实施专项监督充分立足于统一战线的内在优势,凝聚了治理贫困问题与环保问题的合力,彰显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集思广益谋大事、相互监督成大事”的独特优势。
最后,统一战线具有网络式、多层次、广覆盖的组织优势,人才荟萃、知识密集的专业优势,能够为党和政府科学制定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其一,统一战线成员涵盖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具有与人民群众联系广泛的天然组织优势。统一战线网络式的覆盖范围使其能够及时了解社情民意,反映人民群众的诉求和关切。其多层次的组织结构则能够汇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形成多元化的决策参与机制。这些优势能够为党和政府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提供丰富的信息参考。其二,统一战线还具备人才荟萃、知识密集的专业优势。统一战线成员往往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独特的洞察力。这种专业优势使得统一战线能够在政策制定、决策咨询、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能够为党和政府提供专业化的咨询和建议。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重视发挥统一战线的重要优势,他在福建工作期间,积极发挥统一战线在山海联动工作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组织召开多种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邀请统一战线的专家进行决策可行性论证,并通过统一战线的宣传为山海联动发展营造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
(三)完善治理与促进发展
统一战线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具有完善治理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充分彰显了中国之治的特色、格局与效果。
首先,统一战线坚持人民性的治理本质。人民性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本质属性,人民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也是党执政最深厚的根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取得如今的成就,正是因为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民心是最大的政治”,造福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神圣职责。中国共产党追求民主、建设民主、发展民主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造福人民的历史。统一战线不是去搞“盆景式”创新,不是做样子,而是要解决实际问题。统一战线创新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真正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真正为人民群众谋幸福。
其次,统一战线体现共治性的治理格局。民主就是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办。统一战线是有序参与、多元共治的实践过程,真实地体现了多元参与、协商共治的治理格局。共治体现集体智慧。人民群众是自己利益最好的代言人。共治的过程是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具体体现,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展开。统一战线贴近群众、了解群众、理解群众,广泛开展走访调研,能够摸清和吃透民意,可以提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意见建议。同时,统一战线深入群众,还可以帮助党和政府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完成宣传和组织群众的任务。统一战线以特定群众为中心的工作方式,不仅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也符合党的群众路线的精神实质。共治体现共同责任。民主既是共同的责任,也是个体的责任。统一战线在维护群众权益的同时,也是在推动群众养成自己的责任意识。共治体现成果共享。统一战线推动实现繁荣的经济、稳定的社会秩序、美丽的生活环境。这些都是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成果,也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共享成果。
再次,统一战线彰显统一性的治理原则。集中和统一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内在要求。统一性的维护不仅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发展,也是推动社会和谐进步的基石。集中和统一对于大国治理更为关键,落实到统一战线方面,就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统一战线作为我们党凝心聚力和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其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能够确保统一战线工作的正确方向,避免出现偏离轨道的情况。同时,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还能够协调各方利益,化解矛盾冲突,促进统一战线内部的和谐稳定。党对统战工作的全面领导体现在对统战工作的组织领导、思想引领和制度建设的全方位加强。同时,对统一战线的全面领导也极大丰富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安排,提升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
三、统一战线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结构
制度是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中国之治是制度之治。中国的民主制度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具体的实际情况,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是科学管用的制度。以党的全面领导制度、新型政党制度和协商民主制度为构成要素的体系化形式,保障了统一战线的有效运转和治理功能的充分实现。统一战线蕴藏的“中国之制”要素,奠定了“中国之治”的制度基石。在制度的轨道之中,统一战线有效实现了“共商共建”集民意、“群策群力”通民心。坚持和巩固制度,完善和发展制度,遵守和执行制度,是促进统一战线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关键路径。
(一)领导制度: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问题。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统一战线在人民民主实践中保持正确方向、发挥最大作用的根本保证。
首先,党对统一战线的思想引领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供了政治保障。其一,党对统一战线的思想引领源自党的先进性。统一战线的出发点就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但是从统一战线的性质出发,这种领导不是强迫,而是通过党的先进性和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深刻把握,实现对统一战线的思想引领。毛泽东指出,领导权“是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说服和教育党外人士,使他们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 ]。其二,党对统一战线的思想引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新型政党制度为例,在这一制度框架下,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双方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新型政党制度的精神内核是合作、协商、包容、团结与活力,实现了民主和治理的复合统一,从根本上克服了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内部轮流坐庄、相互争斗、彼此攻击的弊端。“民主和协商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通过发扬民主、广泛协商,可以使统一战线广大成员更加普遍地认同党的主张,更加自觉地团结在党的周围、跟党走。”[ ]
其次,关于统战工作的党内法规为巩固和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全面领导提供了法治保障。党内法规是党的建设的基础性制度支撑,是中国共产党主体自觉和问题意识的集中体现。统战工作的党内法规不仅明确了统战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任务目标,还为统战工作的具体实践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约束,使得统战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新时代以来,统战工作法规化、体系化进程进一步加快。2015年,党中央出台了《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奠定了统战工作制度建设的“上位法”,不仅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坚持和发展统一战线、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统一战线、怎么坚持和发展统一战线等重大理论问题,而且使统战工作的组织领导、责任归属、工作对象等基本问题都有章可循、有规可依。2020年,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发布。《条例》总结了新情况新经验新做法,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总体部署,确保了统战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是做好新时代统战工作的行动指南。
最后,党对统战工作的组织领导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供了责任保障。推动统战工作的制度优势转化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治理效能,关键在于要理顺统战工作的责任权限、工作关系、组织领导等体制问题。其一,正确处理好统一战线中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巩固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同心圆中的“圆心”地位,要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牵头协调、有关方面各负其责”的大统战工作格局。2015年,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召开后,党中央成立了统战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统战工作领导小组,确保了统战工作的统一部署,压实了“齐抓共管”的主体责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制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等多个方面对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作出系统性部署,保障了统一战线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中的规范运作。其二,要更好发挥统战部的参谋、组织、协调、督促等重要作用。2020年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新增了“统战部门自身建设”一章,进一步理顺了统战部门的职能与责任,为解决统战部门党的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统战部门自身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条例》还根据新时代基层统战工作的变化,规定“乡(镇、街道)党组织应当有人员负责统一战线工作”,规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也需要明确统战工作的职责归属[ ]。
(二)政党制度:新型政党制度
政党政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特征,是现代民主政治的运作方式。政党制度是一个国家政党政治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体现国家的政党历史传统和社会历史发展情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仅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而且是体现中国智慧、中国创造的新型政党制度。
新型政党制度诞生和发展于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通力合作、共同推进人民民主的历史进程中。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就明确提出了联合政府的政治主张。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当中明确提出要在广泛的民主基础之上,“成立包括更广大范围的各党各派和无党无派代表人物在内的同样是联合性质的民主的正式的政府”[ ]。1948年,中国共产党发布的“五一口号”得到了民主党派的积极回应,标志着各民主党派自觉地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正式确立。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首次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党的八大充分肯定了民主党派对中国共产党开展民主监督和改进工作的积极意义。党的八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强调要不断发展完善民主制度,“巩固一切爱国力量的统一战线,巩固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关系”[ ]。改革开放新时期,各民主党派已经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党中央颁布了《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1989年)、《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2005年)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多党合作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发展完善。
新时代,新型政党制度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度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工作条例》等党内法规,《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关于新时代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意见》等一系列党内规范性文件,将多党合作实践中的经验做法转化成为制度性安排,完善了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的运作机制,保障了多党合作的秩序建构,激发了民主党派参与国家治理的内在活力。新型政党制度中政党合作的程序链条成功融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民主链条当中,在国家治理中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三)协商制度:推动协商民主的全面发展
作为一种民主实践的形式,同时也是实践民主的体制,协商民主强调理性的政治参与、平等的政治讨论以及充分的政治共识。“我们准备解决各种问题的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等,拿到大家面前,让大家明了、研究、考虑,经过反复酝酿,广泛地交换意见,充分协商而后决定。”[ ]这样就能够在协商合作中形成正确的主张,增强统一战线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自觉性。协商民主是统一战线融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载体,实现了广泛的协商对话、充分的意愿表达以及切实的民主参与,彰显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广泛性、真实性、管用性,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
首先,要不断发展完善协商民主体系。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协商民主体系化、法治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保障了协商民主的有法可依。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要求拓宽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基层组织、社会组织的协商渠道,深入开展立法协商、行政协商、民主协商、参政协商、社会协商。2015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社会组织协商等七种渠道,并且对如何更好发挥不同协商渠道的优势以及做好不同渠道的衔接配合提供了政策和工作依据[ ]。2015年,《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进一步明确了政党协商的内容:中国共产党全国和地方各级代表大会、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的有关重要文件;宪法的修改建议,有关重要法律的制定、修改建议,有关重要地方性法规的制定、修改建议;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领导班子成员和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建议人选;关系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的重大问题。2022年,党中央发布《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工作条例》,加强了党对政治协商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规范了政治协商的对象、内容,细化了政治协商活动的筹备与开展等事项,规定了协商成果转化运用和监督保障的程序机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进一步创新了协商民主机制,提出“健全深度协商互动、意见充分表达、广泛凝聚共识的机制”“完善人民政协民主监督机制”“健全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的落实机制,完善协商成果采纳、落实、反馈机制”[1]。这一系列党内法规及规范性文件进一步总结了新时代协商民主实践的重要经验,为协商民主提供了制度保障和实践指导,提高了协商民主的制度化、科学化水平,在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促进科学化决策、合理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彰显出了巨大的政治优势。
其次,要进一步发挥好人民政协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在政治制度上进行的伟大创造。”[ ]第一,人民政协履行职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回顾人民政协的发展历程,正是在党的领导下,人民政协才能够在各个历史时期发挥重要作用,为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作出积极贡献。同时,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坚持党的领导更是人民政协应对挑战、促进发展的根本保证。第二,人民政协要发挥好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的政治优势。人民政协是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具有爱国统一战线广泛性、代表性、丰富性的特点,具体体现为界别的制度设计和界别的优化调整。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使用的是“单位”的概念,会议由党派、军队、团体等不同类别的45个单位构成。此后,伴随着经济社会变迁,统一战线组成也发生了变化,人民政协逐渐形成了由界别组成的特色。李瑞环强调:“人民政协只有突出界别的特点,发挥界别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履行职能,使各项工作生动活泼、富有成效。”[ ]自1993年第八届全国政协以来,全国政协一直由34个界别组成。2023年,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增设“环境资源界”,将共青团和全国青联两个界别合二为一。界别的设置充分体现了人民政协大团结大联合的内在要求,也反映了人民政协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聚焦党和国家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既规范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参与,也为中国式现代化凝聚了共识、汇聚了力量。
四、统一战线深化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路径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解决诸多重大、复杂问题的战略支撑和关键力量。“越是变化大,越是要把统一战线发展好、把统战工作开展好。”[11]352新征程上,统一战线顺应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在要求,要继续发挥好统一战线的重要法宝作用。
(一)坚持一致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凝心聚力的重要机制,统一战线需要把握好原则性和灵活性、固守圆心与扩大共识、领导核心和多元主体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实现两者的平衡是坚持统一战线的重要原则[ ]。一方面,统一战线的一致性指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始终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大局,不断扩大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本保证,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党的领导的形式和方法,实现党的统一领导的全面覆盖,确保党的统战工作与民主政治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统一战线的多样性指的是开展统战工作必须面对和处理的多元利益诉求和复杂的利益关系。统一战线本质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如何处理好国家与社会、党内与党外的关系问题,体现了推进党的事业中心力量与支持力量的结构化关系。因此,要一体推进、贯通融合,不断拓展统一战线参与民主政治的制度化途径,实现对不同政治力量尤其是新阶层政治吸纳的体制化;不断发展完善利益协调与利益整合的体制机制,统筹各方利益,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提高统一战线防范、抵御、化解风险的能力。
(二)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互动
民主既蕴含着深厚的理论内涵,也扎根于现实实践的土壤。激发民主的内在活力,既要丰富民主的理论建构,也要不断总结民主实践经验,将多样化的民主实践探索加以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促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互动。一方面,应当立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际,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指导,通过项目研究、基地研究、国情考察等形式,充分挖掘、利用统一战线实践的丰富资源,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更好引领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另一方面,总结统一战线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探索民主创新的新模式。人民政协积极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探索了双周协商座谈会、专题协商会、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会等协商机制,开创了泉城“商量”“有事好商量”“秦商量”“请你来协商”“桂在协商”等协商平台,为民主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基础。系统地梳理全国各地的创新做法,深入研究创新实践的基本规律、内在逻辑、共性特征,有利于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形成具有一般性指导意义的规范模式,增强民主理论的说服力和吸引力。
(三)坚持战略与制度的结合
统一战线是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其他政治和社会力量的战略问题,在党的历史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发挥好统一战线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必须注重战略与制度的有机结合,推动统一战线和民主政治建设,实现稳定性和有效性的内在统一。一方面,要始终从战略的高度推进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马列主义战略策略原则的具体运用,它的本质就是团结大多数,孤立敌人。”[ ]要根据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不断调整和完善统一战线的战略部署,明确统一战线的目标任务、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为人民民主和国家治理开拓新的空间。另一方面,完善统一战线的制度设计,强化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根基,及时将新时代统一战线实践的优秀经验总结提炼成为制度规范,促进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以及党内规范性文件的衔接协调。同时,优化统一战线的制度设计,增强统一战线制度建设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形成更加科学、精密、完整的民主程序。例如,完善信息通报、公开、分析、反馈制度,建立健全统一战线的民主监督制度,推动形成民主合规性与稳定性内在统一的统一战线制度体系。
(四)坚持现实性与前瞻性的统一
统一战线既要立足当前实际,聚焦现实问题,又要展望未来发展趋势,谋划长远发展。一方面,要不断增强统一战线的制度动能,在生态环境保护、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共同富裕、老龄化社会治理等国家重大战略安排与部署方面,通过统一战线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预防化解各类风险矛盾、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通过民主的形式和方式来凝聚社会共识。另一方面,要积极回应信息时代社会的新变化,探索技术赋能民主的机制,实现传统场域与新型场域相结合的全域统战[ ]。进入新时代,组织结构、组织方式、主体力量、行为模式、价值观念都呈现出新的变化,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也在重塑群众的行为模式和交往状态。统一战线要适应新的社会变化,发展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现形式。要重视对新媒体工作者和网络意见人士等新生网络群体的统战工作,了解其利益诉求,帮助其塑造正确的政治观点,培育对主流价值观的政治认同,加强网络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在数字时代,要做好网络统战工作,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广泛凝聚网络正能量。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二〇二四年七月十八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N].人民日报,2024-07-22(1).
[2] 樊士博,徐敏.统一战线与全过程人民民主:团结与民主的辩证实践[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2(1):78-85.
[3] 张艳娥.共生、同构、互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形成与发展的统一战线机理[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2(4):38-50.
[4] 马雪松,陈虎.人民政协凝聚全过程共识的民主意蕴、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J].理论探讨,2022(6):30-36.
[5] 黄天柱.民主党派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作用与提升空间——以中国政策过程为视角[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2(1):44-56.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98.
[7]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56.
[8]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7.
[9] 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57.
[10] 林尚立.协商民主对中国国家建设的价值[J].红旗文稿,2015(9):4-9.
[11]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357.
[1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28.
[13] 乔万尼·萨托利.民主新论[M].冯克利,阎克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06.
[14] 贾双跃.迈向“新集体行动的逻辑”:全过程人民民主嵌入基层公共事务治理的内在机理与优化路径[J].政治学研究,2022(6):86-98+159.
[1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6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761.
[16] 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6.
[17]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2册(一九五○年三月—一九五○年八月)[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325-327.
[18] 民盟中央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举行 丁仲礼讲话 陈晓光主持[N].人民政协报,2021-06-04(1).
[19] 为了陇原大地的美好明天——台盟中央对口甘肃开展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工作综述[N].人民政协报,2021-08-06(8).
[20] 为湖南脱贫攻坚注入民主监督之力——民进中央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工作总结会综述[N].人民政协报,2021-11-10(12).
[21] 姜洁.为保护中华民族母亲河贡献智慧和力量——各民主党派中央、无党派人士开展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工作综述[N].人民日报,2022-04-01(6).
[22] 习近平,等.福建山海联动发展研究:展山海宏图创世纪辉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433-436.
[23]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42 .
[2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558.
[25]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1.
[26]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29.
[2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316-317.
[28]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86.
[29] 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仲勋论统一战线[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55.
[30]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5PvzBS+aE2DdVZV3FsPjcIHKMZrP/QqDXhm8Y1f3Vtk=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1年11月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6.
[31] 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5.
[32] 习近平.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263.
[33] 李瑞环.在全国政协九届四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二○○一年三月十二日)[N].人民日报,2001-03-13(2).
[34] 陈家刚,赵佳豪.坚持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2(2):1-13.
[35] 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5.
[36] 林华山,龚静阳,刘洢菡.多维团结:面向强国目标的统一战线历史方位与发展形态[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2(4):12-25.
责任编辑:王京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