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避免照本宣科,精心设计一系列有趣的学习任务群,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愉快地学习,扎实掌握知识。同时,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要善于发掘,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探索,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从而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只有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才能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而在能力的培育下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学习任务群设计中情景的逻辑体现
(一)生活化情境
将学习任务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紧密结合,可以使学生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有效掌握知识,培育学生良好的语文技能。在这一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课程的设计可以通过生活化的处理还原生活中的实际场景,基于情境保证学生各项能力的有效提高。教师可以深入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并结合课程内容设计更多的活动环节。例如,在口语交际中设计购物场景,让学生在选购商品、咨询价格或者砍价的过程中完成对话。这样的任务有利于学生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使学生在不同的角色下处理现实生活中的纠纷。同时,语文课本中有着不同的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还原课本中的场景并进行想象,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既锻炼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语文知识应用能力,又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进行了培育。
(二)项目式情境
基于情境的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设计可以通过项目化处理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例如,在小学课本中,《北京的春节》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在项目任务的设计上,教师可以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帮助学生通过课本知识的学习生成实践任务,使学生掌握相关的文化内涵、历史背景等语文知识。这种学习方式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际。在实施项目式学习任务时,教师并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引导者,鼓励学生探究,给予其更好的帮助。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确立项目的目标,提供指导和资源,鼓励其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并不断地进行修正。同时,项目式学习情境的构建能够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学生的沟通能力、倾听能力、合作能力和协调能力都会得到发展,而且这些是现代人才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此外,项目式学习情境的打造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毕竟在项目任务实施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自主探寻,查找资料,并对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同步发展。
(三)主题式情境
围绕特定的主题,教师可以将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与情境的构建有机结合,使学生在主题探究的过程中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比如,在传统文化这一主题的探寻下,教师可以将阅读写作以及演讲等不同的学习任务全面地融入主题情境,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也让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以及语文审美素养得到提高。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找到民间故事、经典文献等,从而使其深切地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本土化实践下,学生的家乡情怀和爱国热情得到激发。教师还可以设计一系列的任务群,如读书笔记、阅读分享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主动地探寻相关文化。在写作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过程中掌握的语文知识表达自己的感悟与思考,这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在演讲上,教师则可以通过主题探寻,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以及研究成果,培养学生沟通能力的同时,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跨学科情境
在全新的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要有效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更要通过跨学科的落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上,教师可以构建跨学科情境,彻底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使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从而让学生掌握的技能得以灵活运用。比如,在小学语文课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设计与风景名胜、地域文化相关的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使学生在探索基本知识的同时,能够对其他知识有所涉猎,以拓宽学生视野。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升,可以强化对自然科学知识的掌握,为以后学习地理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基于情境的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设计与实施
(一)抓住任务群核心内容,把握情境设置的起点
在设计学习任务群时,要想使情境的设计更加科学,教师就要紧扣学习任务群的核心内容,把握统编教科书的编排方式,从语文能力体系出发,使语文要素的呈现更直接,使任务群的设计能够有效体现核心知识。比如,统编版教材将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进行双线编排,人文主题揭示了单元主题内容,也为语文要素的践行提供了情境创建资源。教师要以整体发展的视角,把握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的内在关联,这样才能为情境的打造设计好基点,并使任务群的设计更加科学。
以统编版(五四制)三年级下第二单元为例,本单元的主题是“寓言品读”,精心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还设置了口语交际环节以及写作练习,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本单元注重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虽然选取的文本形式十分丰富,但具有共同特点,即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道理,以此从不同维度丰富学生的思想,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本单元的语文要素重点把握“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这一要求,在各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这一要素的落实。同时,在领悟寓意的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写训练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结合生活实际探讨池子与河流的观点,让学生不仅知道故事的表面含义,还能理解深层内涵,关注寓言故事与生活的对接,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池子与河流的观点”,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判断,让学生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教师要把握住单元主题的核心要素,即“寓言品读”和“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在这一基础上设计出具有层次性和逻辑性的学习任务群,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够接受思想教育,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任务一:自行阅读寓言故事,探索故事道理。教师可以将其设计为课堂讨论环节,让学生分组合作,分享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提升他们的理解能力。
任务二:结合生活实际开展写作练习。在这一任务中,教师可以将“池子与河流的观点”设计成主题情境,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或演讲,以此使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内涵,提高其表达能力。
任务三:整合学习所得,发展学生思维。教师可以在这一环节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如“你认为寓言故事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示?”
这样的学习任务群设计紧扣单元主题,层次分明,既有对知识的传授,又有能力的培养,更有价值观的塑造,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面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二)遵循任务群的基本元素,把握情境设置的内在逻辑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任务群情境的创设不能只在氛围营造上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外在保障,而是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基础,抓住任务群确立的内在逻辑,使学生在任务群的下高效地完成任务,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只有确保情境的创设有可用的资源,学生有充足的探索空间,才能在实践过程中完成经验的累积与沉淀,并以评价和反思保证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对此,在任务群的设计上,情境的构建要包含基本元素,即有明确的任务要求以及学生可探索的学习资源。
以统编版(五四制)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教师可以利用任务群情境教学法,设计具有启发性、实践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程标准来明确单元的任务目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大自然的美妙景观”,教师可以结合单元教学的具体内容设置明确的目标,使学生在学习任务下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形成良好的批判性思维。在任务群情境的构建上,教师需要将单元内容划分为不同的模块,并对应具体的子任务,但要确保子任务之间具有良好的联系,这样才能形成完整的任务群。同时,教师要明确小学阶段学生的特征,任务设计要具备趣味性和实践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有效提升语文素养,并感受到语文知识学习的乐趣。
任务一:搜集与大自然美妙景观相关的资料,如诗歌、散文、音乐等,并进行整理和分享。这个任务既能锻炼学生的信息搜集和整理能力,又能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大自然的魅力。同时,这个任务也为学生系统学习本单元知识做好了铺垫,更为口语交际的开展打下了基础。
任务二:观察周围的自然环境,用文字或图片记录下大自然的美妙景观,并进行创意表达。这个任务既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能匹配单元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
任务三:开展小组讨论,探讨大自然的美妙景观对我们生活和心灵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护自然环境。这个任务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又能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更能在单元学习内容的情感驱动下激发学生保护自然的热情,以此培育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任务四: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大自然美妙景观的作文,即“推荐一个好地方”。这个任务是对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综合检验,也是对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文体不限,学生可以尽情发挥。
(三)搭建任务群框架,把握情境的本质内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习任务群基于情境进行设计,要明确学习任务的最终目的,才能为学习过程的高效开展提供有力支点。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探究问题的平台,还要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方向,这样才能以高效化的实践助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例如,统编版(五四制)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民间故事单元,包含一个国外民间故事和国内耳熟能详的《牛郎织女》,“口语交际”板块是让学生讲民间故事,习作练习是让学生对故事进行缩写。因此,在阅读任务的设计上,为了不偏离主旋律,教师可以设计以下任务群:
任务一:预习实践。在微课支持下把握民间故事中的方言和特殊词汇;了解故事背景,知晓故事发生的历史和文化;学习故事中的民间传说、习俗、传统等相关知识。
任务二:小组合作提升阅读实效。理清故事情节,把握故事主线;完成人物形象分析,把握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挖掘故事背后的寓意,结合生活进行思考。
任务三:口头能力发展。总结民间故事的特点,学习民间故事的讲述方法。例如,如何进行情感渲染、如何进行语言表达;在把握故事内容的前提下,完成创造性的复述。
任务四:写作能力发展。对两则民间故事进行缩写,在提炼故事精华的同时确保故事的完整性。在小组内进行对比,进一步学习缩写的技巧,删除冗余内容,提高概括能力。
任务五:实践促发展。在小组合作下完成民间故事调查,了解本土民间故事,进一步开阔文化视野;组织小组内部的故事分享,加强组内成员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创作民间故事,培养想象力与创新意识。
(四)做好科学评价,提升教学开展实效
基于情境的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与实施必然离不开科学且有效的评价。教师要对学生任务完成过程中的表现进行有效点评,还要在细致且全面的观察中完成学生学习成果的量化表达,通过客观评价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成同伴之间的评价和自我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优势和不足,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例如,在小组合作中,教师要注重过程和结果评价,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完成量化评价,这样学生才能对自己的学习成果形成深刻认知,学习积极性才会更高。在引导学生进行同伴之间的评价和自我评价时,教师可以使用量表帮助学生全面反思学习过程,如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学生可以根据量表中的指标进行自我评价,同伴之间也可以相互评价。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评价结果形成正确认知,只有学生明确评价并不是为了排名,而是为了认清自己的不足之处,促进自我成长,才能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另外,教师要注重评价反馈。对于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优秀表现,教师要及时给予其表扬,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对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教师要给予其指导和帮助,引导其解决问题,提升学习能力。
三、结语
基于情境的任务群设计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一线教师只有深入挖掘这种教学方式的内涵,充分发挥其优势,才能在不断的实践中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进而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新一代人才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