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程中,阅读教学模式共包括单篇文章阅读、系列群文阅读以及整本书阅读这三种形式。小学语文传统教学模式以单篇文章阅读为主,在当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群文阅读与整本书阅读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群文阅读是在单篇阅读的基础上形成的,为整本书阅读奠定了基础。与单篇文章阅读相比,群文阅读具有较强的主体性和交互性特征,充分体现了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为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互动创造了条件。简单来说,群文阅读就是围绕某个议题,对与之相关的系列化文章进行阅读。在语文课堂中,教师会先确定议题,然后围绕议题选取与之相关的系列文章,在这一基础上组织学生共同阅读,进而在群体之间达成统一的共识。
一、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的特点
(一)自主性
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语文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用,难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在群文阅读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群文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发挥自主性,对文章内容形成多样化的理解,同时可以拥有多种表达方式。在课文阅读的过程中,无论是意境还是内涵,都需要学生自行挖掘、自主理解,这对他们的想象力和理解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群文阅读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渠道来搜集信息,除了阅读文本内容之外,还可以观看与之相关的视频或者听取相应的音频。通过这些方式,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营造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可以在有限的阅读时间内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章内容,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自主选择阅读方法,从而提高自主阅读能力。与此同时,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可以与同伴一同探究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向教师或者他人求助,这有利于其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在教学中,教师会采取多样化的方法来激发小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对小学生的自主意识进行培养,帮助他们提高主观能动性。在群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会围绕议题提供一系列的文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需要进行选择,找到符合自己要求的文本内容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他们自主发问、自主思考、自由表达,这为其自主性的发挥创造了条件。
(二)探究性
群文阅读的探究性特点指的是在阅读活动中,学生能够主动提出问题,并围绕问题展开一系列的思考。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会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帮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鼓励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对多篇文章主题和思想情感进行讨论,通过对同类型文章的主题思想进行对比分析的方式,明确作者在写作方面的特点。同时,教师还会从群文阅读材料中总结学生不熟悉的字词、句式等知识,引导他们重点学习。修辞手法教学也有了更多的参考资料,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探究作者运用这些修辞手法的意图,感受不同文本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总结不同修辞手法的应用特点。由此可见,群文阅读教学过程就是学生进行探究和实践的过程,这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思维能力。
(三)交互性
交互性特点指的是在群文阅读的过程中,师生和生生之间能够进行交流、合作与沟通。这是因为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会采取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小组合作法等多样化的方法,在这些教学方法的支持下,学生在深入阅读本文的基础上分享阅读体验。同时,群文阅读需要一次性阅读大量的内容,这对小学生来说具有较大的挑战,因此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基于此,在群文阅读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增加,教师会通过适时引导与学生互动,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文本,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进行反馈。除了阅读主体之间的交互之外,群文阅读还可以实现多篇阅读材料的交互,教师会将不同单元、不同体裁的课文内容进行整合,通过组文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和意境之美。
二、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群文阅读是新课标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型阅读方法,目前已经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广泛应用。群文阅读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群文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在群文阅读活动中,小学生可以学习更多的语言文化知识,开阔阅读视野,拓展学习广度。在广泛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增强语感,进而掌握更多的语言表达技巧,从而降低阅读难度。其次,群文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使他们具有文化自信。这是因为在群文阅读中,学生能够接触到大量与议题有关的文章,一次性阅读大量的资料,这为整本书阅读奠定了基础。在多文本阅读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比阅读、鉴赏阅读、辨析式阅读等多样化的阅读方法来实现思维品质的培养和审美鉴赏力的提升,还可以学习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增强文化认同感,成为优秀文化的传承者。
(二)契合“1+X”阅读教学新理念
新课标对各个年级学生的阅读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仅通过阅读课文难以达到这一要求,学生还需要在课外进行广泛阅读。基于此,部编版教材提出“1+X”的阅读教学理念,主张教师围绕某一篇课内文章拓展多篇课外文章,而群文阅读与“1+X”阅读教学新理念相符,能够帮助学生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议题、结合小学生的特点设置文本阅读群,引导其进行整体性的阅读,实现阅读量的拓展。在群文阅读过程中,学生对多篇文本内容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构建起完善的体系,形成系统化的阅读思维模式。由此可见,群文阅读是“1+X”阅读教学活动的有力补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
(三)帮助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
群文阅读包含了多样化的文本内容,为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结构化阅读创造了条件。通过群文阅读,学生将养成终身阅读的好习惯、具备终身阅读的能力,这为他们今后的成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探究性群文阅读活动中,教师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有效的方法来引导他们探究多篇文本内容,使他们养成主动阅读的好习惯,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此同时,在群文阅读中,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对文本规律和文本结构进行分析,能够根据不同的文本内容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快速提取相关资料,这有利于他们阅读能力的全面提升。
三、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确定群文阅读主题,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确定阅读主题,围绕主题制定阅读计划,为学生提供相应的阅读材料,鼓励学生有层次地阅读相关文章,激发阅读兴趣,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在主题的引导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目标感更强,这有利于其消除懈怠心理,更深层次地理解文本内容,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从而实现自身的良性发展。在选择主题的时候,教师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兴趣需求,另一方面要关注选题的教育意义。
比如,在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课文之后,很多学生在了解了邱少云的英勇事迹后都为之动容,感受到了革命先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基于此,教师可以围绕“爱国主义”这一主题开展群文阅读活动,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在此基础上,选择《黄继光》《飞夺泸定桥》《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等符合主题的文章,引导学生从多个层面感受民族英雄的爱国情怀,对爱国主义的内涵形成深刻感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认识到当今生活的来之不易,进而形成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怀,树立起远大的理想,立志为祖国繁荣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自主探究文章内涵,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在开展群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部分教师将关注点放在阅读的数量上,忽视了阅读质量的提升。实际上,有价值的群文阅读教学应该是在追求质量的基础上增加数量,只有保证阅读质量,才能体现阅读效果,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因此,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章内涵进行自主探究,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鼓励学生分析文章内容、感悟文章主题思想,在深度剖析文章写作手法、谋篇布局以及思想情感的基础上提高表达能力。课堂上,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群文阅读技巧,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把握文章内涵,拓展阅读深度。
比如,《腊八粥》这篇文章以腊八这个节日为背景描绘了浓郁的民俗风情,作者叙述了儿时想吃腊八粥的故事,从生活视角出发展现了一幅淳朴、温馨、和谐的画面。在深度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围绕“节日风俗”这一主题开展群文阅读活动,选择《母亲的腊八蒜》《粽子寄情》《端午的鸭蛋》等一系列的文章,基于传统节日、亲情等关键词开展阅读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在《腊八粥》这篇文章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进行迁移应用,同时,引导学生对比这四篇文章在叙述方式、表达技巧以及表现情感等方面的异同,让其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开展深入的学习,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而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核心素养。
(三)创设阅读情境,提高语言运用水平
在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中,语言运用能力是重要的构成部分,这也是其他素养形成的基础。只有具备语言运用能力,学生在课堂上和生活中才能更好地与人交流,他们的语言思维才能实现进一步发展。在群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融合情境教学法,在课堂上创设有趣的阅读情境来吸引学生,使学生的语言运用更具逻辑性和条理性,提高语用能力。在特定的情境下,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与同伴进行互动,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语言训练,实现能力的提高。
比如,《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文章属于科普文,在平常的学习中,小学生对这类文章并不熟悉,阅读兴趣较低,理解能力也比较弱。基于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阅读情境,引入《科学的魅力》和《科学发现的启示》等课外文章,在课内与课外关联阅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实现语言运用能力的综合提升。这三篇文章都是围绕“科学”这一主题进行写作的,在群文阅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和思维去看待问题。在自主阅读整篇文章之后,教师可以创设主题阅读情境,要求学生讨论科学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改变,引发其对“科学”这一主题的深思。在“科学交流会”活动中,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科学、感受科学。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围绕“科学发展的利与弊”这一主题开展主题辩论赛,要求学生结合群文阅读中获得的信息进行辩论,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四)依托信息技术,培养文字审美素养
在小学语文课程中,阅读材料不仅包括现代文,也包括古诗文。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运用群文阅读教学法,依托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由于古诗文的写作时代与当今距离较远,很多语言现象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同时在思想情感表达方面也比较晦涩,这导致古诗文的学习难度较大。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群文阅读,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呈现古诗词的意境,解决小学生思维薄弱的问题,使他们以更加直观的方式进行阅读,在理解文字的基础上更好地感受文章内涵,提高文字审美素养。
例如,《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这三首古诗词都是围绕“民风民俗”进行写作的,所表达的内容也都与传统节日有关。在学习这三首古诗词的时候,很多学生理解起来都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讲解起来也比较吃力。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等技术手段,在群文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文字审美素养。具体来说,课前,教师可以播放古风韵味的歌曲,营造民风民俗的文化意境和学习氛围,使学生更好地进入群文阅读。课上,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古诗词所描绘的场景图片或者动画短片,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古诗词营造的抽象意境。同时,在讲解古诗词的时候,教师可以为每一句诗词配上图片和音乐,帮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感受字词使用的精妙,培养文字审美情趣。
四、结语
经过教学实践发现,群文阅读能够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目前已经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核心素养理念下,教师开展群文阅读活动的时候要明确阅读主题,在主题背景下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探究文章内涵,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水平。除此之外,还要依托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学生的文字审美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