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

2024-09-30 00:00:00孙胜祖
天津教育·下 2024年8期

根据《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22年版)》可知,初中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由四个部分组成,即“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感”。可见,在初中生物学核心素养体系中,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生命观念”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科学精神的形成,提高其审美情趣,增强其社会责任意识,促使其养成健康生活的好习惯。因而,在核心素养下,将培育学生的“生命观念”贯穿于整个初中生物教学过程,能够让学生体悟到生命的价值,学会善待每一个生命。

一、核心素养下“生命观念”的知识架构

“生命观念”指的是人们对各种生命现象及其关系的看法及整体认识,这些生命体不仅限于人类,还涵盖生态系统的每一个生命。培育学生的“生命观念”,有助于学生对生物学中的各类现象及事件进行理解并做出解释。教师在培育学生的“生命观念”时,需要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并构建完整的“生命观念”知识架构。

(一)生命起源

在学习“生物进化”方面知识的基础上,初中生就形成这样的认识:地球上最初的生命形式较为简单,经过长时间的进化,逐渐形成具有一定生命特征的生物体。即使这一生物的进化过程仅为推测,但是生命是历经数十亿年演变而来的,因而,每一个生命都需得到应有的尊重。

(二)生命得来不易

生命系统中的每一个生命的出现并非偶然。在学习“人类的生殖及发育”相关知识后,学生就会对生命的孕育过程形成清晰的认知。另外,学生还会认识到,生命在孕育与成长的过程中也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能够生存下来是一种奇迹,因此,他们会学会珍爱与尊重生命,感受生命的来之不易。

二、初中生物教学中培育学生“生命观念”需要坚持的原则

(一)因材施教与差异化教学相融原则

因材施教与差异化教学相融,初中生物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班级的每一名学生,在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重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开展差异化的教学活动,确保班级中的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二)人文性与科学性相融原则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育学生的“生命观念”时,教师需要引导他们从人文角度去学习生物学方面的知识。因而,初中生物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生命观念”的培育,让他们从生物学科知识的学习中学会尊重与善待生命。

(三)认知与体验相融的原则

在培育学生“生命观念”的过程中,初中生物教师可以将认知与体验融合起来,让他们体验生命现象,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生命世界,阐述生命现象。

三、核心素养下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生命观念”的培养策略

(一)转变教学思维,认识“生命理念”

结合初中生物教学实践来看,针对该学科中的一些事实性知识,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形成新的知识分析思路,主动探究一些生物学知识。基于此,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思维,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生命观念”的认识。在这一背景下,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目标中vuPX/xesQllExx+RrFl9ow==纳入学生“生命观念”的培育内容,对教材中的重难点进行梳理,了解生物学知识结构,让学生在感受生物学知识学习乐趣的同时形成生命观念。

以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教材为例,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的主题为“分析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在讲授第一节“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过程中,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见闻讲一讲自身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看法。其次,教师设计主题为“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了解人类活动是否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一系列的影响。最后,为了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将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具体案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这些“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问题”形成更清晰的认识。在教学中,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生态环境被破坏的图片,让他们认识到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了解到生态环境被人为破坏的问题,由此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念。当展示环节结束后,教师将班级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让他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围绕上述主题讨论这样两个问题:面对如此严重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问题,我们该如何做?今后我们将怎样保护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珍爱生命?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从讨论中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进而形成生命观念。

(二)融入生活元素,理解“生命观念”

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还要丰富教学内容,将生活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从深层次理解生命观念。基于此,教师在优化生物课堂教学流程时,要重视对学生的积极引导,让他们从生活角度出发回忆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并找出哪些是待解决的问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进行归纳,并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加深了学生对“生命观念”的理解。

以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为例,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七节的主题为“哺乳动物”。在讲授本课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见到的哺乳动物,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适当举例,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学生对“哺乳动物”相关知识的理解,包括动物的生活习性、哺乳方式及特点等。当学生对“哺乳动物”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尝试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试着总结“哺乳动物”的生活习性、哺乳方式、外形特点等知识。最终,学生总结出“哺乳动物”的三个特征:一是哺乳,二是胎生,三是体表被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就可以将生活经验运用于生物知识的学习。总结完毕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小结,并提问:“哺乳动物摄食能力的提升主要依赖什么?牙齿的分化会让哺乳动物的消化能力增强吗?”学生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思考,并给出答案:哺乳动物主要依赖于牙齿的分化来提高摄食能力;而牙齿的分化是能够增强哺乳动物的消化能力的。这种逐步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除此之外,教师在进行哺乳动物举例的过程中,还可以挑选一些典型特征不明显的哺乳动物作为教学内容,并向学生提问,引导其从其他角度了解“哺乳动物”,比如“地球上体形最大的哺乳动物是什么?”当学生不能马上给出答案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见到的哺乳动物,也可以仔细阅读教材内容,从教材中得出正确答案,如“地球上最大的哺乳是鲸鱼”。当学生得知这一问题的答案后,就可以试着从生活中搜集一些与“鲸鱼”相关的信息,从生活角度思考问题,并查阅有关书籍,了解鲸鱼的生活习性和外形特点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加深对“生命观念”的理解,认识到每一个生命都有其自身特点但又有一些共性,不论生命的存在方式是哪一种,都需要给予其足够的尊重,世界上的每一个生命都是大自然的成员之一,是这些不同类型的生命体构成了一个美丽的自然界。

(三)创设教学情境,体悟“生命观念”

就本质而言,初中生物学知识主要体现在这样两个方面:一是生物体结构,二是生命活动特征。如果教师仅通过单纯的文字进行课堂讲授,不仅枯燥乏味,而且抽象难懂,学生会对课堂学习失去兴趣。此外,学生在初中阶段才正式学习生物学知识,对这些知识充满好奇,但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不灵活,很难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因此,教师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如融合信息技术,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创设高质量的学习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从情境中进行深度思考,达到体悟“生命观念”的目的。为此,初中生物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中,借助音视频、图文等方式将教学内容和重难点清晰地展示出来,让教学过程更加直观。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生物结构与功能之间的联系。由此可见,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深层次理解,从生物知识的学习中体悟“生命观念”。

以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材为例,其中第二单元的主题为“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而这一单元又分为两个章节,第二章的内容为“细胞是怎样构成生物体的”。在讲授这一章内容的过程中,初中生物教师可以将第二节“动物体结构层次”和第三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并创设教学情境,借助信息技术,以分章讲解视频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向学生展示动物细胞结构与植物细胞结构。在挑选视频资源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设计趣味性强的内容,引导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认识细胞结构。为了让学生对细胞结构及功能形成更深入的认知,视频演示结束后,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提问:“动物细胞结构与植物细胞结构有哪些相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细胞是每一个生命体诞生的基础,这种说法对吗?”通过探究这些问题的答案,学生能够从更深层次理解所学知识。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将细胞生活方式与活动场景以视频的方式展示出来,让学生对细胞结构与功能形成清晰了解。比如,教师可以将卡通动画《工作细胞》展示给学生,帮助他们在认识细胞结构的基础上,了解病毒侵入人体后细胞是如何工作的。由此可见,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既有助于学生了解各种类型的细胞结构与功能,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体悟“生命观念”。

(四)开展实践活动,践行“生命观念”

结合初中生物教学实践来看,实践活动始终扮演着较为重要的角色。开展以生物学知识学习为核心的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对“生命观念”形成深刻的认识。对于初中生物学课程而言,其课程内容包括大量的实践活动,而这类实践活动并不能以理论教学的方式来实现。因此,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所占的时间进行合理调整,并增加实践教学的占比,对实践活动进行优化设计,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从教师角度来看,其自身需要依据教材知识设计一些与学生学习特点及兴趣爱好相符的实践活动,并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在教师组织的实践活动中了解生物学知识与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不仅能够提高实践能力,还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践行“生命观念”。

以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教材为例,其中第四单元谈论的主题为“生物圈的人”,这一单元共包括七个章节,“人体的营养”是第二节的内容。在讲授这节课时,教师可以选择一种生物学现象作为教学内容,如“人体消化与吸收过程”,通过这一生物学现象将“物质与能量之间的关系”展示给学生。在围绕这些内容开展课堂教学时,教师需要将学生了解的“合理膳食与健康饮食”等方面的知识作为出发点,设计主题为“健康饮食”的生物学实践活动,通过这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对“物质与能量”这一观念形成正确认识。在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详细记录每天的饮食情况,同时描述身体摄食与能量之间的关系。为了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将班级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让他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参与“探究饮食与能量之间的联系”实践活动。在小组中,各个成员彼此配合,有的学生记录摄食数据,有的学生记录能量变化数据,有的学生负责观察数据,还有的学生负责总结数据。最终,各组在共同讨论中了解了“人体摄食与能量之间的关系”,加深了对“物质与能量”观念的理解。总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合理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养成健康饮食的好习惯,还能够让他们认识到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对“生命观念”的本质形成进一步认识。

四、结语

从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初中生物教学中“生命观念”的教育实施者是教师,教师需要带着一定的目的和清晰的思路,有条理地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引导,帮助学生认识“生命观念”、理解“生命观念”、体悟“生命观念”、践行“生命观念”,从而拓宽生命宽度,实现全面发展。核心素养下初中生物教学中“生命观念”的培育,需要从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对生命产生敬畏之情,认识到生命仅有一次,是不可重复的。为此,本文以核心素养的落实为背景,从转变教学思维、融入生活元素、创设教学情境和开展实践活动四个方面提出核心素养下初中生物教学中“生命观念”的培养策略,旨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感悟和践行“生命观念”,形成珍爱生命的意识,养成健康生活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