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民间美术资源引入小学美术教学的应用

2024-09-30 00:00:00贾清
天津教育·下 2024年8期

美术作为人文艺术,其发展轨迹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和推广,小学美术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美学欣赏能力和艺术创作能力,还要让学生深入感悟艺术作品中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提供支持。民间美术资源结合了劳动人民对美的追求以及当地的特色文化,将民间美术资源引入小学美术课堂,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参与到趣味性的美术活动中,感受美术作品中特有的历史气息和文化内涵,助力学生成长。

一、民间美术资源引入小学美术教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民间美术资源来源于民间的日常生产生活,有着丰富的发展历史。民间美术资源与课内美术资源不同,具有鲜明的本土文化特征。小学时期的学生正处于探索世界的时期,热衷于探索未知,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引入民间美术资源,将本土文化与历史以美术资源的形式传递给学生,丰富学生文化思想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美术对现实生活的意义,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美术教学中,在亲身参与民间美术活动的过程中增进学生对民间美术形式的理解,点燃学生对本土特色美术文化的热爱,为传统精神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有助于激发美术学习兴趣

民间美术资源是劳动人民思想和技艺凝结而成的艺术结晶,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合理运用民间美术资源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民间美术资源的探索欲望,让学生在深入了解民间美术资源演变过程的同时,了解其中蕴含的深厚地域文化,拓宽视野,从而对美术学习与创作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推动民间美术资源与课内美术知识的融合。多样化的美术学习体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美术知识的过程中,在探索中对比民间美术资源与课内美术教学内容之间的异同,深化学生对美学追求的理解,唤醒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热情。

(三)有助于提升审美能力

民间美术资源体现了不同地区的文化,也展示了普罗大众对美的认识与追求。民间美术资源不同于宫廷美术和现代美术,具有内容丰富、形象直观、容易理解等特点,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情感直接且热烈,更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帮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情感,这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民间美术资源融入小学美术教学中,将两种截然不同的形式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一种朦胧、含蓄,一种直观、热烈,丰富的课程内容赋予了学生多样化的美学体验,促进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成长。

(四)有助于丰富美术教育资源

小学生年龄较小,性格活泼好动,热爱探索各类未知,但注意力相对较差,单一接触教材中的美术形式,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影响美术学习质量,而民间美术的融入丰富了美术创作形式和美术活动材料,布片、泥土、纸张、陶瓷等都成为美术创作的素材,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丰富的教学内容也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创作热情,引导学生自发地将民间美术与美术教学活动融为一体,在创新中发展,在自由探索中发掘自身潜能,从而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求,提升学生的美学素养。

(五)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美术学习氛围

民间美术知识来源于本土艺术文化,其传承过程见证了地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引入民间美术资源,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还能将当地独特的地域文化以民间美术作品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学生在接触民间美术作品的同时,了解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以及创作中发生的故事,感受民间美术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在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深化对民间美术作品中包含的独特地域文化的感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启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在观赏民间美术作品时的感悟与体验,从而营造浓厚的美术学习氛围,为后续的美术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将民间美术资源引入小学美术教学的策略

(一)多种形式引入民间美术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民间美术资源的机会相对较少,要想让民间美术资源进入小学美术课程,真正体现美术教育的价值,教师就要为学生创造与民间美术资源近距离接触的机会,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民间美术作品的形式、制作过程、发展历史等背景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民间美术资源的引入方式选择上,为了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美术教学模式,教师在把握民间美术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创造学生与民间美术近距离接触的机会。考虑到民间美术资源的特殊性,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可以借助互联网在资讯收集和展示方面的优势,以图片配合视频的形式展示民间美术作品的成品图以及制作流程,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将民间美术资源呈现在学生眼前,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讲述有关民间美术作品的历史故事,引导学生结合故事情节想象民间艺术作品的外形、色彩搭配方式、制作工艺等,激发学生对民间美术形式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此外,民间美术资源大多来自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联系,为此,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创设生活情境,模拟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环境,展示民间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效率,助力学生成长。

以人美版三年级美术上册第十五章《面具》为例,本课主要带领学生了解造型各异的面具,感受面具的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懂得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首先,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引入民间美术艺术资源,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中国古代的地戏面具,讲述地戏面具的来历,感受民间艺术形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面具雕刻手法,以及彩绘方式的差异,并根据面具特征猜想不同类型面具背后代表的历史人物,感受面具在民间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最后,为了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欲望以及了解面具艺术的热情,教师创设角色扮演类活动,要求学生结合现代社会娱乐方式设计配套的特色面具,如在“剧本座谈”游戏中用代表身份的面具代替传统面具,营造特色游戏氛围,从而推动传统艺术与现代娱乐活动相结合,在实践中助力学生成长。

(二)动手制作民间美术作品,提升美术实践能力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为了使美学素养融入美术作品,深化学生对民间美术的理解,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民间美术实践课,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对民间美术的认识和理解,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进行民间美术创作。同时,教师通过学生的实践成果了解其对民间美术的认识水平和美学素养发展情况,以改进美术教学模式,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美学素养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在民间美术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在指导学生美术实践的同时,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在实践中逐步深化学生对民间美术形式的理解,感悟其中蕴含的思想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于美术作品之中,使学生的美学素养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以人美版四年级美术上册第十九单元《剪纸中的吉祥纹样》为例,本课主要学习民间美术剪纸活动中吉祥纹样的裁剪方式,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劳动人民对现实生活的美好祝愿。课程开始阶段,教师展示瑞兽剪纸、实物剪纸、文字剪纸等特色剪纸作品,引导学生思考纹样表达的寓意,让剪纸艺术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生的思想认知中。在此基础上,教师为学生播放记录着各类吉祥纹样的剪纸方案微课视频,让学生了解各类吉祥纹样剪纸的制作方法,并结合视频内容自主制作不同吉祥纹样的剪纸。在巡视学生实践情况的过程中,教师发现许多学生在绘制图样步骤中遇到阻碍,为了保证美术实践活动有序推进,教师改进活动策略,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剪纸活动。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相互讨论,合理分工,共同分析在红纸上绘制图案的方式,创新思路,美术功底较强的学生负责运用硬纸板制作包含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瑞兽的剪纸模型,绘画能力较弱的学生利用剪纸模型完成绘图目标,使美术创作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在教师的引导下,小学美术课堂呈现一片和谐的氛围,学生根据自身的美学倾向自发地创新剪纸纹样的设计方案,以自己喜爱的动漫角色、机器人、现实中的高楼大厦作为纹路图案,制作剪纸作品,感受传统剪纸作品与现代剪纸作品文化内涵的异同,从而获得美学素养和文化素养的发展。

(三)创设生活化美术教学情境,培养美术感知能力

民间美术资源不同于其他美术形式,民间美术作品更贴近现实生活,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如扇面画是古代扇面上的装饰画,剪纸是人们庆贺新年的重要方式,为了培养学生的美术感知力,深化学生对美术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感悟其中蕴含的鉴赏价值,激发学生探究美术知识的欲望,教师可以在引入民间美术资源的同时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将古代人的生活环境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感受民间美术从诞生到发展的全过程,自发地投入探究美术知识的过程中,结合生活实际感知美、发现美、认识美,从而获得美学素养的发展。

以人美版五年级美术上册第十五单元《造型别致的椅子》为例,为了培养学生的美术感知能力,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美,并将自身对于美的理解融入现实生活之中,教师从生活中常见的椅子出发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在情境中盘点各类椅子的外形和用料特点,感受现代椅子设计中体现的实用性和美感。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古人也需要椅子,那么在古人的审美观念中,椅子应当是什么样的呢?”从日常生活中的椅子出发创设教学情境,引入古代民间美术资源,带领学生观察交椅、太师椅、官帽椅、圈椅、玫瑰椅、禅椅、皇宫椅等古代传统椅子造型。课上,教师组织课堂讨论活动,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类型椅子的造型设计特点,体会设计人员的匠心巧思,感受椅子在制作过程中体现的美感。教师通过交椅图片提出问题:“大家观察交椅图片,这种椅子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学生结合生活情境想象人们使用交椅的场景,并回答:“交椅腿部呈交叉状,这种构造更方便携带;圆形后背方便倚靠,坐起来较为舒适;底部有踏床结构,方便落脚;靠背位置有意设计成镂空形状,方便纹饰图案的同时有效减轻了椅子的总重量,携带更加方便。”从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入手,引导学生感受其中蕴含的美学思想,使民间美术资源成为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促进了学生美术感知力的发展。

(四)讲述民间美术传承故事,有效提升审美能力

民间美术资源流传发展至今,与其贴合民众现实生活的特点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民间美术作品见证了民族文化的变迁以及发展过程,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民间美术的魅力,深刻体会民间美术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情感,教师将民间美术作品的历史背景、创造故事、发展历程等资料融入美术教学,带领学生共同了解民间美术活动的发展情况,理解美术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代表的内涵,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民间美术作品,感受美术中蕴含的深厚思想内涵,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

以人美版四年级美术上册第五单元《有人脸的器物》为例,本课主要带领学生欣赏有脸的器物,了解器物的特点和表现手法,并尝试以泥塑的形式亲手制作带有人脸的造型器物。为了让民间美术资源融入小学美术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美术课程、了解人脸器物的兴趣,教师以图片的形式展示优秀的泥塑作品,引导学生观察泥塑作品中人物的面部表情:“这个泥塑作品描述的是人们饭后唱曲聊天的场景,大家仔细观察这些人物的表情,你认为他们此时有着怎样的心情呢?”学生结合人物的面部肌肉、嘴部动作等细节感受人物愉悦的心情,为学习人脸器物相关美术知识奠定了基础。同样,为了让学生理解泥塑这一艺术形式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兴趣,教师将泥塑的传承历史以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同时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泥塑作品,重点讲解天津泥塑、无锡泥塑、陕西凤翔彩绘泥塑的特点,感受古人对美的追求。在课程的尾声,教师引导学生制作带有人脸的泥塑作品,鼓励学生将所见所思和自己喜爱的元素融入泥塑中,结合自身的美学理解调整泥塑人物的五官,让特定的情感融入泥塑人物之中,从而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美学素养,助力学生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将民间美术资源融入小学美术课堂,教师应充分发挥民间美术资源贴近现实生活、便于学生理解的优势,合理应用民间美术资源充实美术课堂,借助多样化的教学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美学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保证美术教学质量,为学生美学素养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