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策略\t

2024-09-30 00:00:00施美珠
天津教育·下 2024年8期

在21世纪的信息时代,问题解决能力已经成为每个人必备的核心技能。小学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学生成长过程中,问题解决能力是其核心素养。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往往过于依赖书本知识,缺乏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而问题解决能力往往需要在实际操作中才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因此,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不断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得到了广泛关注。这种教学方式旨在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推动教育全面发展。在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中,综合实践活动承载着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重任,活动中的创意物化、问题解决指向培养学生生活问题解决能力。综合实践活动中,基于学科特性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优化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路径,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弥补社会经验不足,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小学生由于年龄和经历的限制,往往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模拟社会环境的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处理实际问题,从而弥补社会经验的不足。而且综合实践活动通常以问题解决为导向,让学生在面对真实或模拟的问题时学会分析、判断、决策和实施。通过不断地实践,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将得到有效提升,为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综合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寻找新的解决方案,这一过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未来的社会中,创新将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因此培养创新思维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通常需要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还能让他们学会如何与他人沟通、协调与合作。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团队合作精神将是不可或缺的品质。

(三)加深知识理解,构建综合学习体系

综合实践活动往往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将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从而在问题解决中加深对知识的印象。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形成全面的知识体系,提高综合素质。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不断地实践和总结中,学生能够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体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策略

(一)制定能力目标,明确培养方向

在小学教育工作中,很多教师并未真正理解问题解决能力的概念,甚至将解决问题与问题解决混为一谈。尤其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部分教师无法明确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目标,这直接影响了活动的实践性与综合性,不符合实践活动价值追求。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根本在于通过提出问题、亲身体验以及探究实践获得问题的答案,并在实践中运用所学新知识。在实践活动中,聚焦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基于实践经验,明确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重点,可从以下维度展开:第一,理解和提炼,学生可以简化生活情境,对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准确筛选,寻找情境内部潜在的根源问题。第二,分析和表达,学生将问题解决思路提出来,并表达出解决思路,最终制定问题解决方案。第三,实践能力,学生可以在探究中勇敢表达想法,与同伴共同完善问题解决路径。第四,总结,学生可以对问题解决过程进行复盘,找出需要改进之处,活动成果以多元的形式展现出来。此外,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能够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质疑和探究,培养他们的好奇心,从而让他们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和问题解决者。

(二)分析主体角色,明确角色定位

在小学综合实践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技能的训练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主题的产生、过程的实施到最终的结果呈现,都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进行综合实践教学时,教师要对行动主体的角色进行剖析,避免学生过分依赖教师或出现教师“包办”现象。

1.重点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师角色定位。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需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指导者、学习者以及聆听者的角色开展实践活动。首先,在生活情境中,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聆听学生内心想法,认真倾听需要修正或有价值的信息,做好学生引导工作。其次,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问题。生活问题无教材可依,这就要求教师认真思考应怎样将学生所学知识与生活问题联系起来,设计其喜欢的挑战性任务,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最后,在综合实践中创设现实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引导他们自主选取话题,与学生一起探究,在观察、指导和提问中最终实现问题的解决,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目的。

2.注重体现学生学习主体的自主探索。

在综合实践教学中,“问题”的求解是一门与常规学科相区别的课程,它侧重于对学生独立探索能力的训练。在这种情况下,将学生引入问题解决的全过程,与同学共同体验和感悟,他们不仅是一个积极的学习者,也是一个自我反思者和伙伴帮助者。学生是一个积极的学习主体。教师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地去寻找问题,同时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在探究中获得更多新的知识。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可以互动交流,分工合作,互帮互助,以自主思考为主。在综合实践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水平,教师要不断地反省问题解决过程,检验其可行性,不断地对问题进行改进。活动结束后,还要对问题解决过程进行思考,归纳解决方法,找出规律。在培育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建立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才能在现实环境中得到更好的提升。

(三)探寻活动路径,明晰实践思路

要想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必须将该能力作为一个基础,并标准化执行,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获得更多的问题解决经验。在确定“问题解决”的关键要素后,教师要从四个方面改进“问题解决”途径,从而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1.具象生活情境,激励学生解决问题。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获取知识,通过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更好地调动学习积极性,自主思考问题。教师要自觉地将知识的学习与生活情景相结合,将情景形象化,并将其转换成一个让学生积极探索的课题,通过链式任务在问题和学生原有的知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促使学生发现并完善所提出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对生活情境的分析提出问题,并与学生共同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建构调查任务。例如,在“我给妈妈送朵花”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情景:“今天是母亲节,小红的母亲很喜欢玫瑰,她想给母亲买一朵,但是母亲对花粉敏感,那么她要怎样送一朵美丽的玫瑰给母亲呢?有没有什么办法帮助小红解决问题呢?”情景的呈现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通过言语让学生进入情境,也可以通过照片、录像等方式使情景更形象,形象化的生活情景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这一案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帮助别人,从而获得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成为他们解决问题的动机。在这样的情景下,学生捕捉到一些重要的线索,如小红的母亲很爱玫瑰,可是她对花粉过敏。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从情景中提取问题的本质需求去寻找替代品,从而拓展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对现实生活情景的模拟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使其从“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当他们完成情景任务时,就会主动地寻求重要的信息,弄清楚问题的根本原因,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对问题的提炼能力。

2.显化思维表征,驱动学生分析问题。

在情景中提取实质问题后,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使他们在问题的驱使下独立地进行思维激荡,生成认知冲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分组的方式,让学生共同思考问题、质疑问题、不断追问,深入探讨问题最佳解决路径。在此期间,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文字表现、制作表格以及思维导图等多种方法来理顺自己的思维过程,并明确表示出来,培养学生的思维组织能力。通过对7rj3/AkJLB+IV3zoXyixzA==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梳理,学生的已有知识、思考方法和心态都会被外显,他们的思维会持续地与同学产生冲突,会逐步对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慢慢地找到问题解决途径。

比如,聚焦如何选择一种新的玫瑰,学生以问题为导向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认为可以自己动手做一朵玫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自己心中所思化为言语,并以各种方式展现出来。在讨论环节,一些学生表示,真实的玫瑰固然美丽,但是亲手做出来的玫瑰充满了对母亲的关爱,这一观点获得了大部分同学的赞同,通过与中心问题的反复“对话”,学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解题思维。在确定活动主旨后,教师再对学生进行指导,让他们思考怎样做一支手工玫瑰,并提出一个个新的问题,如玫瑰的特征是什么?选择哪种材质?如何制作玫瑰?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思维活动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展现,使思路更加清晰。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扮演着旁观者与向导的角色,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表达。在此基础上,教师运用现有的知识体验引导学生反思,使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主表现能力得到了锻炼。

3.优化方案落实,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活动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完成预先设定问题的解答,以此来检验假说的可行性,这一过程需要不断地尝试和修改,并对其进行完善。在优化计划阶段,学生会受限于已有经验,因此,教师要针对教学中的难点,通过更深层次的工具和文本来加深学生的认识,利用微视频、汇报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让他们成功地解决问题。在构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之后,教师要发挥观察者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观察,给予他们更多尝试的机会,不能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最好的解决办法,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犯错、去纠正,最终找到最好的解决办法。例如,在探讨玫瑰的性能特点时,教师意识到直接通过查阅文献和观测法传授新知识,学生可能难以全面吸收。为此,教师采取了更直观和互动的教学方法,即引导学生从观察玫瑰的叶子和花瓣出发,亲自归纳其特征,以此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在涉及玫瑰手工制作的实践环节,教师鼓励学生尝试使用多种材料,如串珠、丝带、折页纸等,进行多次试验,以选择合适的生产原料。这一过程不仅让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探索空间,还通过实际操作加深了学生对材料特性和工艺要求的理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认为学生是解决问题的核心角色,不应被教师直接替代。相反,教师应扮演引导者的角色,通过适时的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自主尝试、探索并优化问题解决方案,最终实现问题的有效解决。

4.深化评估反思,促使学生总结完善。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问题的解决并不意味着问题的解决过程就结束了,教师应该让学生用最好的方法来展现问题的答案,并对答案获得过程进行充分回顾,整理学习方法、总结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之处,并思考如何改进,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取得一致意见后,教师引导学生以各种方式汇报问题解决过程和结果,进行深入反思,并通过量表和评比活动,用自评和互评的方法来衡量学生的参与态度、知识掌握情况、审美水平以及合作情况。比如,在做完手工玫瑰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制作流程展示给大家,通过同学的评判选出“最美花匠”。在鉴赏过程中,学生还要进行自我反省,并根据同学的反馈进行改善,从而提高问题解决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推动学生终身学习,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关键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明确目标,理清角色与活动主体定位,运用各种教学策略来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